APP下载

艺术硕士培养模式及路径优化研究

2014-04-10朱珈仪高冬雪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硕士人才艺术

朱珈仪,高冬雪

1.西南石油大学 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610500;2.云南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云南 昆明650221)

为促进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模式的改革,我国自2005年起,正式启动艺术硕士人才的培养.[1]截止2013年,全国已有11所高校设有艺术学博士点,134所高校设有艺术学硕士点.已为我国输送了大量专业化高端人才.但总的来说,目前我国艺术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切实加以改进.

1 我国艺术硕士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艺术硕士人才教育模式是与纯粹艺术理论、学术研究不同的一次教育改革,是将学术理论与创作能力相结合的一个新型培养模式.截止2013年,全国134所艺术院校的艺术硕士招生人数上升至2650人.由此可见,艺术硕士教育在近十年的时间里飞速发展,在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也成为引人热议的热门专业学位教育.但与高速增长的社会需求相比,现行的艺术硕士培养模式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培养模式和体系有待完善

一方面,与国外健全的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我国艺术专业由于开展时间较短,无过多经验课依据的原因,尚未形成针对于培养目标和模式的一个系统性艺术硕士培养体系.从现行的教学模式来看,仅能照搬国外的培养方式,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严重存在,在盲目扩招的同时忽略创作精神和地区发展特点,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培养体系.同时,课程设置还处于探索性的阶段,致使培养目标多重形式轻内容,难以培养出与市场和社会需求相匹配的高端艺术人才.另一方面,我国艺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分为专、本、硕、博四个教学层次,但当前各大高校在盲目扩招的同时,并未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形成具有明显区分度的教学模式,致使教学目标和定位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雷同现象,无法突出不同层次艺术人才培养特点,映射出课程体系的定位不准确与教学内容优势不足等问题.

1.2 教学内容和质量有待提高

全国各艺术类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广泛但不深刻、专业之间区分度不高的特点.[2]通过对典型艺术类高校专业课程的研究发现,在校艺术硕士研究生要求在近三年的时间里,不仅要完成近十门的理论基础课程,还要辅修高达二十门的专业课程,从数量看这似乎丰富了艺术硕士学习的广度,充实了学习内容,但实则存在基础理论学而不深、专业学而不精的主要问题,使培养的硕士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大部分院校还处在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阶段,致使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针对性与学习有效性不强.目前,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缺乏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支撑课程,导致学生普遍存在因设计而设计的问题,缺乏将市场实际需求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此外,大多数艺术专业面临着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辅助设施配套不健全、专业艺术工作室太小甚至缺乏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无法匹配当前的教学和科研需要,教学质量也无从保障.因此,高等院校在设置专业硕士人才的课程时,要兼顾用人单位的需求,在艺术具体专业领域方向上下功夫.

1.3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一方面,当前我国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的师资队伍已经明显呈现出年龄、梯队结构断层的特点,许多重点学科、优势学科面临着失去优势的危险,高质量的师资缺乏,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不合理,同等学历教同等学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3]另一方面,当前艺术类教师的文化素质水平存在普遍较低的现象,缺乏充足的学科知识,很难把艺术教育与科学有效地相结合,重感性轻理性,在教学体系、科研水平等方面,常与现实相分离.

1.4 匹配市场需求的能力有待提升

在专业硕士培养机制没有实施之前,学术性艺术硕士的培养更偏向于“学术型”人才的塑造,所培养的人才难以匹配市场需求.这就导致近几年出现培养的艺术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与常规性专业相对应的服务行业的现象,真正能够进入艺术行业的寥寥无几.

2 改进我国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设计

当前,我国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如不及时、有效的对培养体系进行重构与研究,艺术人才的培养将无法服务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无法有效匹配社会需求.[4]笔者结合上文的分析,尝试提出如下改革方案.

2.1 我国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艺术专业教育应该按照学科发展与平台建设的思路进行,即在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上,突出艺术专业特色,以三大相互联系的平台建设拉动艺术学科的发展,实现艺术硕士人才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的动态机制.

2.1.1 科研平台.结合各大高校自身学科建设的发展特点,以课程建设为重要切入点,重视艺术学科机构建设,激发师生的艺术创作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强化团队合作精神,打破高校间人才流动的壁垒,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研究队伍.

2.1.2 教学平台.通过建立多语示范艺术学习基地、创建特色化国家级精品艺术专业课程等方式,引领艺术硕士培养步入专业化教学,在保障理论知识学习广度的同时,实现宽口径培养,满足学生对未来职业机动性的基本要求.

2.1.3 研究中心.通过建立各类研究中心,聚集艺术界的专家和学者,充分发挥艺术学教育和研究方面的优势,借助地方研究领域的重要资源,加强与市场需求的密切合作,促进艺术理论研究、知识传播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2 我国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路径优化设计

2.2.1 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首先,高校应与各市场需求主体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关联与沟通的协调机制,使高校能够准确掌握社会的需求与行业的发展动态,确定艺术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及时更新、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实现艺术硕士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5]其次,统一制定艺术硕士的主干教材,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各院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师资情况,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编写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材,兼顾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外借鉴与国内经验相结合的原则;最后,着力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对教学奖惩机制的监控与管理,严格考核和重视艺术专业硕士人才的能力测评.

2.2.2 探索高校与业界的有效合作.艺术教育的培养需建立一种与业界、政府等机构相合作的培养模式,才能更好的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应结合自身学科发展特点,利用当地特有资源,与学界和业界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互动机制,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目前我国的综合类艺术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的层面上强调基础领域的广度,在人才教育方面提倡培养“通才”,进而培养出面向科技信息时代的全能型艺术人才.但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机制处于纸上谈兵的建设阶段,在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导师理论指导与实践需求相脱离,或停滞于模拟化设计层面上,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培养模式.

2.2.3 实施双导师制培养模式.通过研究国外艺术硕士教育模式可以发现,其多是采用学校与艺术团体相结合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即艺术硕士由两位导师共同负责指导,其分别是由在艺术实践中具有丰富经验的校外指导老师和校内的专业知识指导老师一起组成共同负责,这在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也增强了实践能力,进而通过高校与艺术团体的联合培养,提供加强高校艺术硕士教育管理体系与业界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同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与职业任职资格的有效结合,是推动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2.2.4 增强科研能力.艺术硕士专业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6]所以,当前艺术硕士的培养模式不应仅仅着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更应加强艺术科研领域的研究,从而得到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的相辅相成.通过科学研究不断领悟所学的内容,开拓出个性丰富和适应新世纪的科研课题,诸如对传统艺术理论知识、基础知识和应用学科理论的研究,对中华民族艺术科学的发掘与研究,对新型边缘交叉学科的研究等.因此,高等艺术院校要确实有效的营造出一种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科研氛围,使艺术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成为艺术硕士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常规化、习惯化、普遍化的能力.

2.2.5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学科发展特点,合理规划师资队伍的层次结构,积极探索教育模式体系的创新,调整和改革艺术科研组织形式,以期提高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要充分利用业界的各种资源,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个发展平台,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领域的实际需求和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再次,使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界限相互缩小,强化高校间不同研究领域师资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加强校际合作,深化学习领域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创建高层次艺术人才合作组织;最后,设计高校与业界间人才交流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措施,强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对艺术人才流动干预的强度和力度,彻底转变变人才流动的无序状况,促进教师合理有序的流动.

[1]喻仲文.艺术教育思想研究[J].设计艺术,2005(2):31.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62-63.

[3]庄永成.艺术概念与设计教育[J].美术研究,2005(1):73.

[4]张晓璐.现代美术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3.

[5]郭兰兰.美国艺术教育的几个热点问题[J].教育学报,2011(4):42.

[6]张建荣.加强艺术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J].咸宁师专学报,2001(5):71.

猜你喜欢

硕士人才艺术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人才云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纸的艺术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