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探析

2014-04-10张东志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年10期
关键词:基地实训院校

张东志,丁 勇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十一五”期间所实施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带动了全国高职院校深化改革,提升了高职教育整体水平,实现了从规模扩张阶段过渡到追求内涵发展阶段。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主要支持示范院校改善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并要求有关部门及学校要努力提高示范院校基本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教学、实训条件,建设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要广泛吸引企业和社会机构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建立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明显进展[1]。2010年,随着示范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相继验收完毕,高职院校进入了后示范建设与发展时期,高职教育发展将从内涵建设阶段过渡到内涵提升及常态化建设阶段[2],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探索办学特色与办学模式,继续加强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如何对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进行定位,探寻其发展之路,将是“十二五”时期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1 后示范时期校内实训基地发展的特征及定位

1.1 实训开放的资源共享性

后示范时期校内实训基地应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运行开放机制,逐渐发展成为集教学、研发、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基地共享性主要依据“能力本位”理论而提出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依据“资源整合”理论而提出优化资源的客观要求,依据“区域发展”理论而提出发展区域经济的现实要求,建设一个“市场导向、合理定位、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共建共享实训基地[3]。

共享平台能有效整合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资源,促使实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完整性,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实践场所,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实践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同时,共享平台应实现行业与职业的信息共享,推动各方收益及社会效益的共赢,缩短校企之间的职业性距离,调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享平台实现基地资源共享,增强区域辐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地使用效益,并逐步过渡到承担生产任务,形成实训内容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实训模式,通过基地资源共享推动工艺创新、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校企合作,提升实训整体实战水平。

1.2 实训内容的综合融通性

虽然专业间实训内容及教学特点不同,但基地在总体设计上要充分考虑相关专业的融通性,可按照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群进行实训设置,也可按照跨专业综合实训的方式设置。基地建设应考虑到适用专业范围的广度,实训融通性强,能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提高基地使用率,有效实现资源共享。

后示范时期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能设置系统实训项目。每项职业技能及专业综合能力的形成,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和必备的相关职业素养,涉及多种学科及知识。实训项目不能局限于单一知识技能,还应在系统分类及归纳的基础上设计出与本专业相关的、能体现综合性及融通性的实训项目,并且还应注重职业道德和企业精神的内容[4]。实训时应遵循专业实践教学“岗位轮换、主辅技能”的原则,设置不同专业领域的岗位群,学生在不同岗位之间进行轮岗,这将有效解决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实训实习岗位分散的部分难题。融通性综合实训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多项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职业环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创新创业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适应工作职业岗位的变化。

1.3 实训情景的职业仿真性

教育部在2011年《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要“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鼓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5]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决定了高职实践教学要体现职业导向,即“职业性”[6],而校内实训基地的职业性是通过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展现职场氛围和职业要求、使学生如临职场的实训项目所体现的。真实实训运行需要大量的人、财、物,因此使仿真实训成为部分替代的选择。在设计职业性仿真实训时,实训内容和职业岗位要与相应的职业标准对接,实训项目要按照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及技能的要求,让学生在仿真情境中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岗位素质培训,通过实训使得学生具备该职业岗位的基本任职要求。

1.4 实训功能的区域服务性

我国高职院校是自上而下的组织,主管部门为地方政府、企业或教育部门,办学经费及资源由地方财政支持,生源以主管部门所辖区域为主,这决定了高职院校服务的区域性特征。2011年教育部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要求“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学校布局和发展规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区域性决定了基地建设与发展要依存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并以当地区域经济为服务对象,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7]。高职院校要密切关注地方产业政策,以产业性视野审视区域先导产业和先进企业,深化与企业互动过程,进行校企合作及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调整专业结构和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校内实训基地应为地方提供更多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加强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向企业员工提供上岗培训和技能培训,承担职业技能鉴定,开展农村经纪人或劳动力技能培训等,实现基地面向社会开放。

2 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来源的差异性造成实训师资结构不合理

提高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整体水平的重点之一是建设“双师型”和“能工巧匠型”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在高职院校实际建设中,示范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双师型”专业骨干教师,并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担任教师,对学生的实训实验教学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的确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在实际师资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大多数示范性高职院校是由职业教育之前的中专或成人高校转型而来,虽然一部分教师通过了在职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但这部分教师自身的师资层次不高;二是新进硕士及博士毕业专业理论性较强的高等学校,他们往往对理论的专业知识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但缺乏行业、企业经验,欠缺实训实验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三是从行业、企业引进的实训指导教师,多为企业及工厂的技术骨干、实践经验丰富的师傅,他们以自身所具备的实训技能自如地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实训活动,但他们普遍缺乏高等教育的经历及必需的教育学基本知识,文化程度不高,基于专业理论的实训技能的传授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8]。

师资建设是提高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保证,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最为根本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应将师资建设列为学校发展的战略。

2.2 管理水平滞后导致基地难以持续长效发展

校内实训基地的整体综合管理水平是影响基地建设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管理水平及制度的滞后将影响基地的长效发展。

在校内实训基地规划及建设过程中,学校各级领导把重心放在实训基地的设备申请、场地安排、资金分配、设备购置等方面,而忽视了校内实训基地日常管理及管理制度等软性条件。总体上,实训基地管理因多头管理而造成职责不清,因缺少必要的沟通而造成管理秩序相对混乱。在实训基地规划及项目申报的过程中,设备配置时的沟通缺乏,直接导致实训基地设施设备不配套,而在实训基地规划及设备购置计划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全面考虑职业能力结构要素与相应设施设备的配比,导致在建设完毕后长期缺乏后续必要的设备或工具,甚至导致某些设备处于长期闲置状态[9]。

在实训基地建设及使用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把校内实训基地作为日常教学管理范畴的一部分,难以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一些功能,难以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各种硬件资源,实训基地缺乏持续发展及运作的有效机制。而实训项目往往采取经典性的模拟软件或案例教学展开,忽略了实训项目的开发、实训岗位的设置、职业气氛的营造,与实际工作同步性较差,并不能反映实训的职业性、岗位的前沿性,导致实训项目的教学内容更新跟不上社会发展,始终处于滞后状态。

2.3 基地的专业属性导致基地缺乏互补互通共享

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一般分为理工科类与人文商贸类实训基地,但在使用过程中,基地的专业属性导致出现相互割裂、互不共享的现象。由于基地自身的专业特点及要求,二者在实训基地建设类型上有很大差异性。人文商贸类专业技能的隐性的社会化特点,导致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界限的模糊,造成有关方面对这类基地建设不够重视,投入不足、数量不足,人文实训室建设较为单调、单纯,缺少了工科知识的学校和工科氛围的依托,影响了人才培养实训环节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理工类专业实训要求明确、流程清晰,实验室建设以计算机设备为主要的物化形式,过分强调动手实训操作,而缺少人文氛围的熏陶,会使得这类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的职业素养及熏陶到大学校园的深层次文化精神,导致在工作岗位上发展后劲不足。两类实训基地缺乏互补互通的资源共享,使得每类实训基地建设更加强调专业属性,而忽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性和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这样会导致毕业生职业技能不完备,影响了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长期持续发展。

3 后示范时期探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3.1 依托专业群集优势,构建基地发展框架

后示范时期校内实训基地框架,要以诸多相关专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专业群为依托,强调以专业群中的龙头专业或重点专业为核心,以其他相关专业为辐射,构建实训基地发展框架。与以往针对特定专业建设的实训基地不同,基于专业群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应深化专业内涵、延伸专业链条,从而保证将专业链融入企业价值链,即应具有发展专业群的功能[10]。

专业群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动态有机资源集合体,保持专业群所属技术领域的敏锐性和判断技术需求的准确性。基地建设要根据专业群发展的动态情况进行统一规划,为专业发展提供条件保障,进行有计划分批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在分析专业间内在规律和关联度的基础上,努力追求基地整体的整合效应,优先建设通用性强和决定学生关键职业能力的实训室,打破在设备配置上和基地管理上各自为政的局面,减少实训基地建设的重复投资,提高基地设备的利用率,提升设备的先进性和实训的系统性,从而满足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训综合性和多样性的要求。所构建的实训基地框架要统筹实训基地资源要素,按照专业群预期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队伍建设,保证重点专业和核心专业的需求,以专业群为对象开发适用的课程和教材,提高资源共享的程度,提高实训资源的利用效率。

3.2 加强基地自身建设,拓展社会服务领域

后示范性时期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区域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并规划及建设符合区域发展需要和具有时代特征的实训基地,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

根据地方区域经济特色及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的要求,要继续重点建设示范性专业,建设具有品牌及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其他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支撑;要做好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为富余劳动力提供转岗培训以实现再就业,通过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的培训,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素质,拓宽劳动者就业渠道;通过产学研合作,基地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科研课题的研究及应用,面向市场实践第一线,使校内实训基地成为地方科技创新的助推基地[11];同时,校企所进行的有偿产学研服务,促使企业产生造血功能,使实训基地逐步成为一个开放、独立、自我发展的生产型职业教育经营实体,成为行业企业经济价值链以及地方区域经济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3.3 整合基地优质资源,构建资源共享平台

后示范时期实训基地建设的特征之一,就是通过整合基地资源实现基地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应立足于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集中管理,整合基地原来分散、独立设置的实训室,以专业群视角下的专业关联性及实训基地统筹形式,按照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和生产流程的工序对实训基地设施设备进行合理布局,实现实训基地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构建集教学、培训、科研、技术服务与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实训基地,实现校内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所构建的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可保证校内各专业共享使用,承担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学生实训教学任务、教师培养、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等,促进学校各专业实训融合[12],同时还可与区域内其他学校及企业等机构共享,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及经济效益。

以校企联盟为主要形式,在实训基地合作设立工艺流程或产品的研发中心,统筹人才、资金和技术资源,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可用相对集中的有限资源,合作建设高水准实训基地,减少低层次重复投资,实现区域内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提高实训基地的资源利用率;充分利用基地资源举办具有影响力的省级或国家级中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以赛带训,扩大基地资源共享的社会影响力,提高资源共享的层次。

3.4 完善基地制度建设,促进评价体系构建

后示范时期的实训基地强调建设的精品化及发展的内涵化,追求基地的特色化发展,这需要实训基地落实相关的管理制度及保障机制,构建能够促进基地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这包括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及消耗品等物品采购及使用的管理办法、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的管理办法、实训基地管理人员及实训教师的管理办法、实训基地评价指标及绩效考核的管理办法等。相关的保障制度及评价体系不仅仅对实训基地硬件方面进行规范与要求,更重要的是对基地软件方面提出能够体现基地内涵建设、开放共享、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效。

通过实训基地的制度建设,不仅保障实训基地的正常、高效运行,满足专业群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还能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丰富实训项目满足职业资格鉴定、职工岗位培训或再就业培训等需要。此外,所制定的基地制度,不仅应能调动教师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及创造性,还应能调动企业行业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以实现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良性建设与持续发展。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Z].2006.

[2] 韩继红.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路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7):27-29.

[3] 高安京.论职业教育共享实训基地的建设及运行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6):49-53.

[4] 张红,梁小婉.财经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6):96-98.

[5]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Z].2011.

[6] 蒋丽君.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3(2):103-106.

[7] 孙爱武.后示范建设时期高职院校大学功能的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2):9-12.

[8] 周鑫.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发展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49-52.

[9] 韦进,梁小婉,林峰,等.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证研究:以长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85-87.

[10] 周劲松.基于专业群建设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功能开发与管理创新[J].高教论坛,2010(4):38-39.

[11] 石俊.论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J].中国高教研究,2013(5):97-100.

[12] 朱维巍,董瑞丽.高职校内外实训基地共享平台构建及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3):5-8.

猜你喜欢

基地实训院校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我的基地我的连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