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培育学生创新能力
2014-04-10梁勇,王杰,任佳,田璐
梁 勇,王 杰,任 佳,田 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北京 100083)
1 国内外大学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发展趋势
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来源于科学技术的创新,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推进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保证。教育管理部门也应该把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以及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作为评估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当代大学生是新的一代,面对未来社会竞争,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创新能力。高校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不仅要负责学生的专业知识方面的教育,同时更要加强对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锻炼,注重学生可持续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当前,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知名大学,相继建立了专门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虽然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由于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同时一些高校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社会适应性和能力的培养,“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不可避免。当前有些高校已经意识到了大学生实践教学及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尝试利用实验室、工程培训中心组建创新基地的校内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陆续开展加强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1]。为进一步深化北京市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实现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于2011年发布了关于开展北京高等学校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通知,对各相关高校加强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提出了具体任务和目标,指明了发展方向。
2 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的关键作用
校内创新实践基地是教学、科研和示范推广的重要基地,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复合型、综合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完成跨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托[2]。
2.1 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改变教学模式
我国教育长期采取的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确定一个“正确”的答案来传授知识的方法。一般情况下,这种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扩展,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3]。今天的大学生素质的培养,不仅要靠课堂的理论教学,同时也要靠自身的实践,实践在人才培养上所起到的作用是单纯理论教学所无法取代的。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实践环境和氛围[4],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把课堂上的专业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认知效率,同时,在实践中经过实际操作和训练,进一步探索事物内在关系和变化规律,主动学习,认真思考,积极创新。
2.2 激发学习乐趣,巩固创新知识
创新实践与理论教学的紧密联系,必须依托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等实体场所来实现[5]。学生在理论课堂学习一段时间后,换一个学习、实践的环境,是一件能让学生十分兴奋的事情,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提出想研究的课题,自行设计实验环节、过程,通过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此来检验设计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通过查阅文献、小组报告、与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最后完成项目研究。让学生在很真实的环境中验证已学知识、理解新学知识、掌握要学知识、丰富已有知识,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得以巩固和创新。
2.3 科学素养锻炼,培养团队精神
科技创新实践过程是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最佳时机,创新实践基地则是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最好的活动场所。基地开展的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活动,通过学生自主选题和完成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对学生科学素养的锻炼和团队合作精神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项科学研究由一个人单独完成都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大学生进行科研创作,必然由几个人组成的小组来完成,需要大家相互交流与合作,使他们共同分享所学知识的同时,增进友谊,培养科研创新的团队合作精神[6]。
3 我校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发展的概述
我校作为以地学为主要特色的“211工程”重点院校,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成为我国地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地球科学是一门实践探索性强、研究对象宽广的学科,研究内容几乎覆盖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我校一贯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北戴河、周口店、燕山等地建有多个野外实习基地,还同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共建了近百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目前,我校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也已初具规模。
3.1 统筹规划、分类建设、分步实施
结合我校地处北京、土地资源紧张的实际情况,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理念和思路采取依托校内各级、各类实验室、实践中心,通过加强规划建设、统筹协调资源,开发并改善实践条件,结合学校定位和培养目标,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校内创新实践基地条件建设发展规划中突出4个发展方向,即“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人本发展”,为创新教育的实施着力打造和培育一流基地。
我校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由学校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提供建设、运行资金,与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有机结合。按照学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充分利用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等学校目前可以提供的场所资源,便于大学生开展全方位的实践活动[8]。学校根据“全面规划、突出重点、重视功能、强调特色、分类发展”的原则,在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的支持下,建设有数理学院的物理技能创新实践基地、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的地球物理创新实践基地、信息工程学院的信息技术创新实践基地、珠宝学院的宝石学创新实践基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材料学创新实践基地、工程技术学院的工程力学创新实践基地、海洋学院的海岸带生物地质过程创新实践基地等若干个校内实践创新基地。
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本着注重创新、优化管理、科学运行、全面拓展的宗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统筹规划、分类建设、分步实施,全面挖掘实践基地的教学、科研、实验、示范及技术开发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全面提升实践基地的建设水平,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地学类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3.2 高度重视、系统协调、保障运行
我校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实行学校、学院、基地三级组织管理体系,学校宏观指导、学院微观管理,学院成立了以学院领导、专业教师、相关专家学者为成员的基地指导委员会,委派专职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实行基地主任负责制,由学院推荐一名高级职称专职人员作为基地主任,学校统一任命,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管理,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坚持学生为本,创立协会兴趣小组模式,建立导师指导制度,取消专业、年级限制,各尽所能自由组合,充分利用基地实践平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3 经费持续投入,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校内创新实践基地要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新基地为主战场”的合理的、良性的资源共享环境,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学校设立专项资金,重点保证实验室和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硬件条件建设,并保证逐年有所提高,大力改善实习、实训、教学条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综合性、开放式的校内创新实践基地[9]。学校每年对每个创新实践基地投入30万元用于基地的运行费,使其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实践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同时努力做好学校创新实践基地之间的共建、共享,努力推进高校、政府、企业等多方联合共建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3.4 科研活动及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平台
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主要有学生自己选题的科技创新项目以及指导教师的部分科研项目等。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开展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场地空间、仪器设备、指导教师等软硬件条件,同时为学生创新成果的宣传、展示、发表、推广、应用等提供帮助[10]。以2012年为例,我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分为创新性实验、实验室开放、创业训练、创业实践等4类项目,设立420个科技创新项目,共计投入240万元,1 000多名学生参与其中,初步形成了统筹协调、优势互补、组织有序的创新项目开展带动创新人才培养的良性体系。校内创新实践基地采用让学生主动实践而不是填鸭式教育,在科学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5 以开放为前提,实现培养方式的多样化
校内创新实践基地运行的基本原则就是要面向学生全面开放,采取学生自主管理,以学生为主体,引入兴趣小组和科学协会的概念,调动学生管理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11]。高校建立的校内实践基地,不仅仅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实践学习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研究自己喜欢的课题,但是作为公司、企业建立的实践基地有制度和运营方式,很难为学生专门构建用于科研创新的平台,遏制了学生的个体思想,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存在的根本价值,聚焦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打破年级、院系、专业3方面的限制,进行多元化和层次化的内涵式培养。
4 结束语
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目的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服务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条件[1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在坚持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上,把3者密切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13]。目前,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场地、设施、师资、项目、效益、奖惩等一系列问题,高校应有效利用自身优势,不断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实践体系,积极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努力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4]。
[1] 李艳利.高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路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2(1/2):103-104.
[2] 王明清.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11(8):66-68.
[3] 段小华,刘彦.高校创新基地发展中的经验、问题及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10(7):22-25.
[4] 王鉴.实践教学论:教学论研究丛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5] 刘冰怡.高校创新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1(10):72-73.
[6] 鲍怀富.校内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123-124.
[7] 王杰,刘晓鸿,冯璐,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实践与体会[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311-316.
[8] 刘目前,杨友才,刘浩源,等.对农科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规范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3(5):40-41.
[9] 刘世彪,张佑祥,龚双姣,等.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J].高等理科教育,2009(1):111-114.
[10] 王光义.实验教学理念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8):76-78.
[11] 韩希昌,张玉艳.校企共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43-245.
[12] 黄群,麻成金,孙术国,等.充分发挥校内实践基地在西部高校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吉首大学食品科学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111-112.
[13] 周继荣,苏农,杨仁海.高校开放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和管理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42-146.
[14] 吴国卿,张平,陈海燕.关于高校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5):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