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打造中国文化产业基地的路径探索
2014-04-10代璐遥
代璐遥
(攀枝花学院 思政部,四川 攀枝花617000)
近期以来,全世界都在讨论北京的雾霾天气,雾是天灾,霾是人祸,逐年增多的雾霾天气,让中国空气污染状况暴露于有形。雾霾引发了国人“城市去中心化”的思考。
一、成都成为中国文化中心的可行性分析
众所周知,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伴随工业化的开始,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口向城市集中,如果没有刻意的筹划,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中心通常会自然而然向一个率先发展起来的城市集中,这个城市有时是一个国家的首都,有时也可能是一个优良的港口城市。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人口的数量呈加速度增长,由于中心城市具备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常常成为人口转移的目标地。换言之,是工业化催生了一个又一个超级城市的诞生。
老工业化的国家率先体会到了这种“超级城市”带来的“发展之痛”:空气污染、住房紧张、交通阻塞、人口拥挤、安全危机以及人际冷漠等问题。为了避免多个中心重叠带来的“城市问题”,一些老工业国家在国家工业化城市中心的设计中,刻意采取了分散中心的作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超级城市”带来的发展之痛。如,美国的首都华盛顿仅设定为政治中心,巴西的首都避开了经济发达的里约热内卢。
中国在城市中心的布局中似乎缺乏这样的设计,不管是否有传统社会的“大一统”官僚集权政治因素的影响,总之中国的首都变成了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于一体的“超级帝都”。又由于北京集国内各类“优势资源”(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才、信息等)于一体,自然被国人高看一眼,“魅力无限”,于是,对中国人而言,北京成为了心中向往的圣地,那里充满了梦想和机会。“北漂一族”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追梦一族”。
2010年,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终于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梦的中国人继续向“梦想之地”集结。于是当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买得起车时,全中国人民涌向北京,首都变成了“首堵”;当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时,全世界人民涌向北京,首都变成了“雾霾之都”。而一年一度30多亿人次的春运人口大迁移,北京更是首当其冲。
祸之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帝都的人幸福吗?不能说幸福!高房价、高压力、高污染使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很难说幸福,但为什么不离开?因为阻碍幸福的这三高相比,北京所具备的“优势资源”是国内其他任何城市所不具备的。事实证明,由民间发起的“逃离北上广”的行动不过是一次少数“网络激情人士”一次不成熟的“网络梦呓”,最终,“挤”在帝都还是国人的上上选择。
2013年以来的雾霾北京似乎向政府敲响了一道警钟:北京已经承载不起超级中心的重荷,北京的“去中心化”势在必行,政治与经济中心可以保留下去,而文化中心已经到了应该考虑迁移的时候。那么,移往哪里?笔者以为四川成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迁移目标城市。
二、成都成为中国文化中心的若干优势
传统的中国人在分析问题时习惯于从“天”、“地”、“人”三个角度展开分析,例如《孙子兵法》中分析战争的形势时,就讲究要把握住“天时”、“地利”与“人和”三个条件。因循这一传统,笔者也选择从“天”、“地”、“人”三个角度来分析成都作为未来中国的文化中心的优势。
首先,从“天时”的角度看,成都作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都市之一,正赶上中国国家建设总体布局重心“西移”的机遇。
第一,作为2010年以来全球发展最快的城市,成都具备了成为世界文化名都的实力。
在美国享有盛名的财经类杂志《福布斯》曾经在2010年公布的的“全球未来十年发展最快城市研究报告”里把成都被列为发展最快的城市,[1]该杂志称赞成都拥有众多新建筑,高科技的发展趋势,世界著名的计算机巨头戴尔公司以及著名软件业思科系统都在成都设立了自己的办事机构。该杂志还赞叹“没有到此,谁也不会想到内陆城市中还有这样一个大城市。”据成都统计局发布的自2009年到2011年之间,成都GDP连续3年以每年超过1000亿元的总量增长,[2]2012年仅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就达6001.9亿元。[3]成都的快速发展迅速减小了它与全球大都市的差距,这一切为把成都建成全球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二,西部大开发政策为成都的文化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中国第十次西部国际博览会上曾表示:中国政府推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政策不会发生变化。政府于2010年推出的两个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决议》,也这两个文件传递出政府将在金融、税收等领域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的决心。国务院于2011年正式同意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包括重庆三十多个区,四川十多个市将结成中西部规模最大的经济发展区,至2015年,这里将成为中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与西部经济中心,完成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的目标。[4]2012年12月法新社发表了一篇关于成都力图把自己建成世界下一个硅谷的文章,文章谈道,基于中国政府对开发非沿海地区的持鼓励政策,中国西南地区的众多企业家梦想把成都建成中国的硅谷。尽管成都属于内陆城市,却能够利用国家西部开发政策提供的一些特殊政策发展自己,至2012年末已经有约2.9万家企业来到成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另外,政府还在周边建立软件开发区,希望通过此举实现使成都转变成中国创新中心的梦想。[5]凭借西部大开发政策优势,成都高新技术的发展将为这里文化产业的兴起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第三,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的召开成为成都文化产业崛起的催化剂。
中国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把中国文化产业建构的问题选作了全会的主题,提出了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问题,以及构建有利于繁荣文化发展体制机制的问题。[6]中共十八大报告中,不断强调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问题,把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推到了一个十分显著的位置。[7]
其次,从“地利”的角度看,成都作为“天府之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第一,作为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便利的交通将极大地推动成都文化产业的建设。
近年来成都的交通业发展迅速,自2010年9月,成都市内首条地铁线路的开通,这座城市便进入了城市发展的“轨道时代”,越来越便捷的地铁交通把这座城市变成一座城市发展的快车道。高速铁路延伸的更远,绵乐快铁、成渝高铁、成灌快铁等多条高速铁路把成都与周边地区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被称为亚洲第一的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仅仅投入使用不到半年,就做到了1.6亿元人民币的营业收入。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成都并不具备海运的便利,然而便捷完备的铁路枢纽布局将把成都和东部港口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成都而言,“蜀道海运”将变得不再困难。[1]便利的交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第二,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旅游中心,丰富的旅游资源将成为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剂。
成都及周边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一部由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让世界看到了“九寨沟的美丽”,事实上,除了九寨沟以外,在成都及周边地区还包括峨眉山、青城山、乐山大佛等传统的自然景观,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传统人文景观如武侯祠、三苏祠、文殊院、三星堆文化等,再加上近年来新近开发了不少重点的旅游项目大熊猫、西岭雪山、龙门山、都江堰、蜀城、安仁古镇、建川博物馆等,早已使成都的旅游业的影响力超越国界。丰富的旅游资源及著名的俄旅游品牌产品将为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入强劲的助推剂。
第三,靠近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优势,为深度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带来了便利,为提供文化产品的创作准备了丰富题材。
成都周边的藏族和羌族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极大的文化研究价值,成都华珍藏羌文化博物馆收集了大量藏羌民族的织秀成品、[8]古籍经典、织秀用品、麻床丝绸几毛纺织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为保护抢救和深度挖掘藏羌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提供了便利,也为丰富文化产品的创作奠定的基础。
最后,从“人和”的角度看,成都作为历史上著名的蜀都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
第一,以四川大学为代表的多所高等院校为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准备了充足的人才资源。
成都作为中国西南地区为数不多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聚集地,其中充实与文化相关的研究机构和院校不仅包括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华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著名机构和院校,还包括成都大学、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等一大批专业院校,这里集中了众多从事文化以相关产业的研究人才,这些人才资源一旦被合理利用,将为推动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二,以“三国蜀都”为代表的文化内涵,为优质的文化产品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源。
“三国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巨大而深远,而作为“三国蜀都”的成都在历史曾出现国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著名人物更是家喻户晓,以“三国文化资源”为代表的一系列历史文化资源将为优质的文化产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历史题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的产生奠定基础。
第三,以“休闲文化”为地方特色的消费理念,为推动文化产品的消费奠定了深厚的“人脉基础”。
有人曾这样调侃四川休闲文化巨大的影响力:当飞机飞到成都的上空,在飞机上就能听见成都街上的麻将声。成都有著名的“宽窄巷子”,被誉为“城市客厅”,在这里成都的市民喝盖碗茶、吃老成都美食、打牌,优哉游哉!成都休想文化的历史悠久、影响巨大,多年来已经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和地方特色,对休闲文化的偏爱和对生活质量的重视塑造了成都市民注重精神文化消费的独特的生活理念,这种理念若被加以适当的引导,将为推动文化产品的消费点滴深厚的人脉基础。
综上所述,具备了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成都,一定能够担负起成为中国文化产业中心的重任。
然而,到目前为止,现实中的成都距离成为中国文化产业中心还存在一段不小的距离。到目前为止,成都总体文化产品创作的实力较弱,还没有出产过一部有影响的实力作品。与一线城市北京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构建文化产业视野还过于狭窄,缺少系统性筹划。没有形成一个社会影响力巨大的文化产业商业机构。
如何解决目前成都发展文化产业中所面临的困境?笔者将借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智慧”,破解现实难题,为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找到出路。
三、用“太极智慧”把成都打造成中国文化产业中心的实施路径
太极作为中华古老的智慧,“阴阳相生”、“动静相成”构成了其理论的重要内容。下面笔者将从“阴阳相生”、“动静相成”两个角度出发,阐发破解成都发展文化产业中所面临的难题的办法。
首先,用“阴阳相生”的设计激活中国文化产品的创作。
“三人行,必有吾师!”在这里,笔者以好莱坞文化产品为例,即在向外输送的文化产品里包含大量带着人类共识文化理念,如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该内容可以被看成“阳”,与此同时在其背后却潜藏着大量资本主义的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这些内容可以被看成是“阴”,正是凭借这种“阳”“阴”的完美结合,好莱坞实现了把美国文化推向了全世界的目标。在赞叹好莱坞绝妙的商业设计时,我们不妨借鉴其成功经验,反观中国文化史,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不乏众多可被世界普遍接受的文化理念,如仁者爱人的思想,和谐包容的理念、推己及人的忠恕观念等,此为“阳”,而代表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隐藏在文化产品的后面,这是“阴”,通过“阳”“阴”的内在融合,最终实现成功地把中国文化产品推向外部世界的目的。
其次,用“动静相成”的思路推动文化产业基地的构建。
任何一个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都离不开“走出去”、“引回来”、“留下来”这三步。何为“走出去”?简言之即是使那些具备普世文化价值的优秀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国门,此类文化产品最好选择影视剧和动漫游戏作品这些受到大众普遍欢迎传媒方式;何为“引回来”?即指在强化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的同时,尽量把文化产品制作背景地选择在文化产业基地,利用那些已实现“走出去”的优秀文化产品极大的广告效应,把外部世界的游客吸引到基地来;何为“留下来”?这一点主要涉及的是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与管理问题,它要求基地的管理者要具备强烈的“游客至上”的服务意识,努力营造出一种“宾至如归”的和谐的家园气氛。这种建立在“动静相生”,“走出去”、“引进来”与“留下了”密切结合之上的文化产业基地的构建,将把成都文化产业的建设变成一个系统化整体化的大工程,为把成都建成中国的文化产业中心奠定基础。
以“太极智慧”为指导,从“动静相成”“阴阳相生”角度出发,运用“系统论”、“方法论”的哲学思维方法,结合成都自身的地区优势,在从容主动和全面有序的“统筹规划”下,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把成都建成中国最著名的文化产业基地。
[1]齐 彬.未来十年发展全球最快 成都突变演绎造梦之城[DB/OL].[2010-10-25].http//www.chinanews.com.
[2]成都统计局.GDP连续3年年均增长超千亿 成都经济总量升至副省级城市第四.[DB/OL].[2012-11-07].http//www.scol.com.cn.
[3]张 晋.2012前三季度成都市地区上产总值6001.9亿元[DB/OL].[2012-10-25].http//www.enorth.com.cn.
[4]罗伯特.未来十年 成都全球发展最快[DB/OL].[2012-04-09].http//www.china.com.
[5]塞巴斯蒂安勃朗.法新社:成都欲借西部大开发做下一个硅谷[DB/OL].[2012-12-31].http//www.chinadaily.com.cn.
[6]胡锦涛.中央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B/OL].[2011-10-26].http//news.xinhuanet.com.
[7]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DB/OL].[2012-11-20].http//news.xinhuanet.com.
[8]成都政府网.四川:成都华珍藏羌文化博物馆落户青羊区.[DB/OL].[2012-06-19].http//sac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