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研究
——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
2014-04-10周丽
周 丽
(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文化产业管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研究
——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
周 丽
(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随着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实践教育的发展相应地对实践学科的师资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向实践课程转型过程中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做了分析,也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设途径做了探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更多地应该让学生定位地方,服务地方,采取理论教学与校企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具有文化产业操作与管理实践经验的学生。
转型;实践;双师型;文化产业管理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并将此作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1]高校“转型”,即部分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的急迫性毋庸置疑,继而落实的关键在于各学科的转向应用技术型的发展,这对教学设备与师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最早设立于2004年,是为了适应国家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而设立的专业,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产业理念及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正是文化产业管理自身的特点,对学科的实践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同时具有扎实理论功底与较强的实践业务水平的“双师型”教师才更符合学科的建设发展。
一、“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涵义解读
“双师型”教师最早出现于国家教委引发的文件《国家教委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问题的几点意见》,文件中提到过“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此后国家教育部的文件中也多次提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然而涉及到不同的领域和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界定标准与要求也不一样,至今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2]当前对“双师型”教师的主要认识观点有以下几种:一是认为“双师”即“双证”,虽然它从形式上强调了“双师型”教师重实践的特点,但在资格证不完善、不健全的今天,实际实践能力与证书可能是不成等值的,这种认知容易出现教师仅是为考证而考证的情况,并未对本身的实践技能加强训练。二是认为“双师型”教师即讲师加工程师,这种概念同时突出了教师的教学与实践能力,但忽视了两者在能力、知识和态度方面的差异,由于在教学和工作中面对的对象不同,传授方法也不一样,因此“双师型”教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与工程师的叠加。三是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没有一个统一的、具体的标准。认为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能担任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虽无职业资格证书或者工程师的职称,也具备“双师素质”。这种观点从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出发,希望能立足于学校教育,通过实践培训和现场锻炼,使现有的教师能成为传授知识与指导实践的多面手。
总之,上述观点体现了各位研究者对“双师型”教师的不同理解,这些理解的共同点是要提高现有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学的愿望,无论是对证书的要求,还是对于职称的要求,以及科研能力的要求,都是为了实现将这种能力提高的愿望可量化、可操作化。此前的教师提倡“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而在高校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文化产业管理的教师应当从“人师”向“业师”提升,不仅能学高为师,更能让学生学到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技术的能力。成为一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3]
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一)具有扎实的理论教学功底
“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的提倡,容易让人走入一个误区,即现在对教师更多的要求和重心放在了实践能力上。实际上,既然是“双师型”教师,扎实的理论教学功底与实践教学能力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为人师表首先要做到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全面的教学学科知识与技巧、并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站稳讲台,能先将理论知识全面透彻地灌输给学生,才能进一步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4]因此,理论教学不能偏废。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转型”的过程中,有很多人提倡业界专业人士走入课堂进行教学,这时就尤其注意要对这部分专业人士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功底进行考察和培训。不能因为他们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而忽视了这部分人士是否具有教师的基本素养,是否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传授知识的能力。
(二)具备熟练的专业职业技能与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由于实践性强的特点,作为“双师型”教师,应当掌握与所涉及的专业课程相关的职业技能,具备现行的行业标准与操作流程的相关技能,了解本行业最新的动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应用性“转型”主要是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发展地方。因此,专业教师应当深入地方的相关部门,例如传媒企业、文化局、旅游局等进行调查研究,获得第一手原始资料和实践锻炼经验,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实践经验与了解具体操作流程,这样才能满足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需求,才能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行业的最新动态与走向,能具体分析本行业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解决方式,锻炼学生不拘泥于课本,与实践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三)具备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就业与创业的能力
文化产业管理的“双师型”教师为了达到能将理论与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的目的,就要求教师自身在掌握相当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还能将这两者相结合进行教学的能力,将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转化成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包括参与文化产业园的建设,旅游景区的开发与打造,会展与展会的制作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文化产业管理自身较强的应用型的特征,使高校教育对它不仅承担着理论教学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实践培训的责任。这就意味着高校教育承担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的任务。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双师型”教师也要具备对学生就业与创业环节做指导的能力。[5]例如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大三的几名学生成立了自己的传媒产品工作室“小浪工作室”,在传媒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专业教师参与了对产品开发、设计的指导,也参与了产品后期的制作、销售的指导。现在“小浪工作室”主打对四川文理学院校园文化产品的开发,包括虚拟产品与实物产品。虚拟产品如各学院APP软件的开发,实物产品如印有本校logo的T恤衫、明信片、书签、毕业纪念册等一系列衍生产品,锻炼了理论课程《文化产品的创新与开发》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能力。
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设途径
由于高校对文凭和职称的要求,文化产业管理教师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很多文化产业管理教师是在攻读了硕士或者博士学位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任教前的相关培训多限于对教学的培训,这就导致了该专业的教师很少有较丰富的第一线实践经验。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本校教师的专业实践培养与校外专业人士的兼职队伍培养相结合。
(一)完善校企结合,“双师型”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
2010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这对应用型高校建设“双师型”队伍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从现有政策来看,教育部对教师进入企业,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观点持支持和鼓励态度,文化产业管理也制定了相当的规章制度,保障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活动。以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为例,该专业的教师参与了四川革命老区的建设研究,也参与到达州市政府重点打造的莲花湖“巴国水乡”风景区的建设。然而本专业的教师更多的是参与到这些项目的科研当中,在实践问题上却并未达成共识。因此,“双师型”教师到企业实践,应建立相应的监督考核制度,提高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实践的政策,激励“双师型”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提高专业素质。
(二)以学校为依托建立实践基地
高校除了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功能外,作为一个完整的机构,它本身有着丰富的社会资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以学校资源为依托,建立自己的实践基地,以虚拟行为与真实行为相结合的方式,做一些文化产业管理的实践活动。虚拟行为如模拟面试过程、模拟产品展销、商业会议谈判、新闻发布会现场等,让学生在模拟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文化产业项目的具体流程。真实行为如学校的对外宣传材料、学校自身形象的CIS认定,学校晚会的策划与全方位调度,学校游憩区翠柳湖的景观打造等,都可以交给文化产业管理的实践基地。甚至可以依托学校的名望,将市级的项目交给高校的实践基地打造。校内实践基地的建造,能促使理论向实践的直接转变,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师也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资质。
(三)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对本校教师的专业性、实践性进行培训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途径之一。校外庞大的兼职教师队伍有利于优化和提升文化产业管理的教学质量。兼职教师属于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从业人员,非学校全日制工作人员。如文化局、旅游局、媒体、公司等相关工作人员,与学校实行合同管理制度,承担文化产业管理的相关专业课的教学与实践教学任务。从本专业的发展与自身要求来看,这部分教师往往是集理论与实践为一身,是潜在的“双师型”教师。这部分兼职教师的引进,不能过分考虑文凭与职称的限制,需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目前文化与产业管理专业对这部分教师可谓是求贤若渴,急需聘请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以弥补本专业师资队伍结构的缺陷。同时,也需要这部分专业人士发挥帮带作用,指导青年教师提高实践技能水平,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双师型”发展。
以四川文理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除了6名专业教师外,还聘请了四川文理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巴渠文化研究所所长,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电影家协会会员范藻教授,《达州日报》何南观主编,达州市政府地方志邓高先生,达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会会长龙克先生等作为兼职教师,大大优化本校的文化产业管理教师结构,他们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对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案例与视角,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实践管理、实践科研的机会,也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提供了参与实践的机会。
(四)健全和优化“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
激励制度的打造能进一步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对“双师型”教师应当加大投入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在薪酬与精神层面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鼓励和支持。物质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我国的薪酬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体现在教师的薪资分配上即绩效工资制度。目前我国教师工资中的津贴主要体现在专业技术职称上,如院士、教授津贴。“双师型”教师的奖励制度与津贴却闻所未闻。因此,“双师型”教师的津贴奖励制度需要建立,按不同等级划分对教师综合能力客观评价。这种制度建立将为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设立目标。
除了津贴制度的奖励,健全“双师型”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度也非常重要。考核直接与职称的评定挂钩,它的结果对每位教师的职业生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双师型”教师的考核将成为其整体水平全面发展与提高的关键。综上所述,建立一个科学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对“双师型”教师评价指标设置与评价方式进行完善,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发展文化产业管理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更是关键点所在。高校的应用型“转型”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与重点工作,随之而来的学生应用技能的提高和实践技能的增强,对高校教师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应用型“高校”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直接相关的,它要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任务是培养与社会适应的应用型、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对本专业的前沿动态与最新技术要有前瞻性。教师队伍的成败直接决定了教学环节的成败。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还在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工作也出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自身实践能力需要增强,政府与学校也应当相应地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同时也需要兼职的实践经验与平台相互配合,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激励奖惩制度,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归属感与成就感,从而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的有效实施。
[1]徐 铸.天津高水平、高技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基本经验[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2):25—33.
[2]范 藻.高校转向“应用型”关键在落实[N].光明日报,2014—8—5(02).
[3]黄 斌.“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体系初探[J].职业与教育.2010(12):18—21.
[4]范 藻.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以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6):130—131.
[5]邓 丽.经济全球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3):82—86.
[责任编辑 范 藻]
On the Train of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of Culture Industry Management:A Case Study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ZHOU Li
(Culture and Media Schoo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Dazhou Sichuan 635000,China)
With the number of regular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to apply technology—based universities“transforma—tion”,the appropriate disciplinary faculty practice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This essay analyzes the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urses in the transition process to the construction of“double qualified”teach—ers,and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should have the quality to do the a—nalysis,but also for the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culture construction dis—cussed ways to do.It is believed that the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more should allow students to locate places,local services,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tak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a combination of in order to better prepare students to operate and manage the cultural industry practical experience.
transformation;practice;double qualified type;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G124
A
1674—5248(2014)06—0119—04
2014—09—20
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综合改革”(川教函[2011]659号)
周 丽(1987—),四川达州人。硕士,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