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
2014-04-10胡郑丽
胡郑丽
(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
胡郑丽
(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我国出现“专业热就业冷”的尴尬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不符合社会与市场的需求,而造成这个结果的根本原因就是培养机制的滞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因此,构建实践性教学模式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2008年,四川文理学院开始招收第一批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产业管理方向的学生,2009年,教育部批准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系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这是当年四川省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开办该专业的本科院校。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之于四川文理学院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然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现实中却遇到了“专业热就业冷”的尴尬境况,针对这样的局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1]因此,只有融入了实践教学环节,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文化事业或企业的应用型人才。
一、以课程为中心的实践模式
(一)小组教学法
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数会进入文化事业单位或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各门类的相关工作多采用项目化的方式,团队合作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有意识地开展以小组分工合作形式的活动,小组教学的理论来源是小组学习法,又称合作学习法,在20世纪20年代,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的语言和思想》中就指出,儿童在合作中学习可以加速智力的发展。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中提到了互助合作对学习的促进作用。[2]
小组教学模式具体操作如下,以一个教学班为单位,把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人数控制在7个,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全面协调开展小组工作。如笔者在《文化企业管理》这门课中,安排学生做无领导小组面试,参加的人员都是随机安排,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领导能力与协作能力。籍此在《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课程中,安排商务谈判环节,让学生参与到文化经纪公司为艺人谈判的一系列过程中。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制作PPT、分角色谈判等环节,深刻体会文化经纪人的具体实践工作。在《会展策划》课程中,笔者同样采用小组合作分工的模式,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让学生完成不同的实践环节,课程结束后,学生需完成展会官方网站的制作、参展商手册、观众邀请函、目标参展商与观众数据库的建立、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实践环节,而这些实践活动几乎涵盖了会展策划的全部工作流程。此外,笔者还要求每一个实践活动,小组都要搜集真实的数据,做到有理有据可依,让学生进入仿真的实践训练状态,从而达到小组学习的真正目的,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是一种利用一些来自商业管理的真实案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然而这种教学方法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教师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在《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更是特别指出了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众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我国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在1990年以后。
经过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特别适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相关课程教学的一种方法。在案例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某个基本原理,提供相关案例及背景资料,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小组讨论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丰富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如笔者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课程中,就大量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将该课程分成理论+案例两部分,其中案例部分由5个国外案例和5个国内案例组成。在该门课程的学习中,通过理论讲授为学生铺垫理论基石,同时引入经典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内外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的动态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模式范本。最后,笔者布置与该课程有关的实践课题,学生通过理论和案例的学习,可以自我总结经验和教训,分析实践课题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与科研能力。
二、课外延伸实践模式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有必要依托课堂教学,合理开展课堂知识的课外延伸实践内容。课外教学模式不应该局限于在本专业课程体系内,因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门交叉型的应用学科,其培养目标也是复合型人才,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与之相关的其他专业的优势,形成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强强联合”。
如笔者在讲授《文化资源学》这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中发现,如果能让学生参与相关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笔者选择以《文化资源学》课程理论为依托,引导学生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主题,开发了一系列校园文化产品。组织文化与传媒学院、美术学院的多名学生成立了工作室,选择一名学生统筹规划和策划校园文化产品的开发、宣传和销售工作,历时一个学期,该团队制作出了四川文理学院第一份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明信片和书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策划方案的写作与实施、现场活动的开展、应急事件的处理、相关政策的解读、宣传方式的选择、投资预算的分析、人员安排的技巧等全方位的知识。在这次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恰逢“文化传媒月”创意策划方案大赛,学生也抓住机会积极参赛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利用大赛造势,形成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为后期的销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生在充分利用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达到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
此外,还有学生利用专业知识与兴趣特长,结合文化产业开发的新模式——“内容+平台”,开发出了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的手机APP,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文化产业管理的12字箴言——内容为王,创意是根,模式在先。在开发手机APP的过程中,学生也第一次体会到了课堂理论学习、学科前沿知识的重要性。
三、专业见习模式
专业见习是大学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有针对性的、指导性较强的专业见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专业知识,深入理解教学目标,而且能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至少应该有一次集体专业见习的机会,而专业见习的地点选择主要是根据专业课程而设定的,期间还要考虑出行成本和距离。我校的专业见习地点一般安排在达州市及其周边区县、成都市、西安市。
此外,专业见习的场所还可以安排在学校周边的文化事业或企业单位。见习的主要内容是与这些单位的从业人员沟通、交流为主,对文化市场的经营活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见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文化市场在整个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文化市场的基本概况、熟悉文化企业的管理过程、组织结构体系和各部门如何协作分工等内容。[3]
在专业见习之前,学院应该派专业教师分别指导3—6名学生,对即将考察的项目做前期策划,包括考察项目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分配学生在考察过程中的具体任务。在考察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研论证,从专业的角度思考考察对象。考察结束后,指导老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用调研报告、PPT、视频、电子期刊等形式展示考察内容。
四、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求是中国高校的首要任务,而实践性与应用性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重要特征。[4]为了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就业的无缝链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还应该走出学校,走进实践单位。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锻炼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经过一定时期的锻炼,可以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培养专业意识,为以后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5]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更深刻了解自己专业知识的欠缺,对自己有一个更清晰的专业定位和目标,避免以后盲目择业就业。同时,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锻炼过程中可以及时与教师反馈,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可以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针对四川文理学院这样一所处在四川东部的地方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是一个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从学校的定位来看,笔者认为可以从“服务地方经济”、“立足基层”出发,选择达州市以及周边区市的电台、电视台、报社、婚庆公司、影楼等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笔者在对渠县电视台、武胜电视台的调研后发现,这类县级电视台缺少会策划节目栏目、影像剪辑、播音与主持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些文化单位也表示,无论从地缘上还是专业设置上来看,四川文理学院都是这类电视台的最佳选择。地方文化事业单位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和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渴望,共同构建了一个双赢的模式,因此,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一种既经济又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当然,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能形同虚设,建立后要不断交流、沟通与合作。高校要不断地为基地输送优秀的人才,而教学基地也要承担起培养人才的责任,形成良好的导师机制,从而真正达到培养的目的。
五、“产学研”模式
目前,国外大学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很多大学都有一套“产学研”模式,如美国、加拿大的“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和继续教育体系”模式等。[6]中国的很多高校也开始重视“产学研”的培养模式。
(一)开办校园文化企业
四川文理学院是一所省属二本院校,其地理位置偏离省会城市,很难享受到多种优势资源。此外,达州市的文化企业多以广告公司、婚庆公司为主,数量有限且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学生无法通过在这些企业学习到真正的与专业相关的实践知识,而这些企业也没有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培养学生。最关键的一点是,目前为止,四川文理学院并没有突出特色的校园企业。
针对这一情况,四川文理学院可以试图开办资源消耗低、投入资金少、风险程度小的校园文化企业。校园文化企业的开办应依托文化与传媒学院,在已开发的校园文化产品基础上,投入资金和人力继续开发其他校园文化产品,学生在对校园产品的策划、设计、生产、营销、展示过程中能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明白企业的管理模式,锻炼管理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总结校园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的成功与失败,参加各类大学生创业大赛,不断积累专业成果。因此,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使学生直接进行专业实践,面对和学校不同的环境,早日适应真实的工作状态。[7]一旦校园文化企业形成规模,不仅可以为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还可以成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长期而稳定的实践教学平台。
(二)介入地方文化建设
高校介入地方文化建设,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专业人才的优势,锻炼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推动地方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检验理论知识的有效手段。
近几年来,达州市政府特别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2011年,达州市举办第一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活动,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敏感性,积极利用各种关系和资源,参与到该活动的策划与运营中去。2013年,达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达市府发[2013]32号),把达州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到了重要的地位。在这份《意见》中,提到了加快建设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展基地、历史文化产业、红色文化产业、民俗民间文化产业等的建设。作为该专业的老师和学生要善于收集此类信息,养成专业意识,找准机会参与到这些实践项目中去。教师在参与实际文化项目的同时,可以学习到很多实践知识,同时也可以将文化产业项目各个重要环节和相关政策适时运用到课堂教学,从而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1]钟宏桃,邢 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艺术探索,2012(1):79.
[2]曹英晖.英语小组学习法初探[J].基础教育,2007(9):78.
[3]郑建敏.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思考[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4):121.
[4]范 藻.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以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6):130—132.
[5]李 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改革探析[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3):81.
[6]黄 炜.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3(1):72.
[7]屈 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及形式研究[J].职业教育,2010(9):37.
[责任编辑 范 藻]
On the Mode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on Culture Industry Management:A Case Study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HU Zheng—li
(Culture and Media Schoo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Dazhou Sichuan 635000,China)
In China,the Culture Industry Management Major is embarrassed by the situation of“hot recruitment,cold employment”,which is caused by the lag—behind train system.The talents who were trained by the system could not meet the demand of society and market.If fact,the major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will make it.
G124
A
1674—5248(2014)06—0115—04
2014—07—15
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综合改革”(川教函[2011]659号)
胡郑丽(1987—),女,四川眉山人。硕士,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管理研究。
Key words:culture industry management;experimental teaching;teaching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