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径
——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
2014-04-10马璐瑶
刘 术,马璐瑶
(1.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四川达州635000;2.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文化产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径
——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
刘 术1,马璐瑶2
(1.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四川达州635000;2.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文化产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径是,首先深刻认识“特色专业”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上寻找办学理念的基础、凝练特色理念到微观的特色队伍建设、特色资源开发,最后用特色的评价机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引导。
文化产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路径
2007年1月22日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文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为了落实这一政策,2008年10月7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在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特色专业建设的相关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初步建起了国家、省、校三级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体系。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四川省第一个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在2011年成功申报成为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在三年多的建设过程中,专业建设团队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论探索,同时系统的进行了特色专业建设实践。
一、前提:深入思考何为“特色专业”
弄清楚什么是“特色专业”是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基于此,专业建设团队成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关于何为“特色专业”,比较权威的政策性提法是: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①教育部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初衷在于加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密切结合,通过培育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特色专业,来探索专业建设的长效发展机制,为更多地高校的专业发展提供借鉴,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关于“特色”一词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具体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广义的特色既可能指好的方面,也可以指不好的方面的特殊性。狭义的特色是指事物某些方面优于自身其他方面并优于其他事物同一方面的某些优秀品质。基于此,有学者将“特色”的涵义概括为由浅入深的三个层面:一是人无我有,表现出独特性和个性;二是人有我优,表现出优越性和杰出性;三是人优我新,表现出创新性和开拓性。[1]另有学者用不同的方式来解读“特色”,认为“特”是独特,“色”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色彩,另一方面是指成色。色彩指的是形式,成色指的是质量。因此色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和统一。[2]
在对特色专业涵义探索的过程中,专业建设团队发现特色专业具有一些共有的特征:一是独特性,这是特色专业区别于非特色专业最首要的特征,是指专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具特性的个性特征,它是由构成专业建设各要素的独特性和要素构成的子系统的独特性以及整体表现出来的独特性三个层面构成。二是先进性和前瞻性,国家设置特色专业项目的目的之一就是探索专业发展的最前沿,同时总结经验,为其它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三是高质量,“特色”除了与众不同之外,更重要的是从质量上优于众者。这一特性使我们必须警惕那种“为了特色而特色”只重特色的形式不重特色的内涵的趋向。
基于以上认识,专业建设团队一致认为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团队拟要建设的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培养的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该专业学生,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3]
二、路径:特色专业的“特色”建设
当明确要建设的特色专业是什么这一问题之后,建设团队需要进一步探讨要实现我们所理解的特色专业的“特色”,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通过考察,我们重点从以下路径来进行特色专业的“特色”建设。
(一)深入调查,通过差异化战略寻找特色化办学理念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凝练出特色化的专业办学理念,需要深入分析自身资源,同时了解竞争者的基本情况,根据差异化发展战略寻找到符合自身特点而又具有特色的专业发展理念。基于此,我们全面了解了国内其他开设文管专业的院校的基本情况,特别是那些与我校层次相同或相近高校的情况。其次,通过对我校和本专业发展历史的深入分析,然后与其他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进行横向对比研究,找准我校文管专业在地理位置、学科背景、科研实力、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生源、就业,以及实验室硬件和软件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劣势,摸清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状况。通过了解学科专业的历史发展背景、发展进程和目前的社会声誉,挖掘在传统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办学模式和方法,发扬社会与行业对专业的认同度。进一步明确特色专业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建设方向。[4]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文化产业市场和学生就业市场。通过对以上基本问题的全面了解,我们进一步凝练出本专业的特色化办学理念。
(二)凝练符合文管专业的特色办学理念
考虑到文化产业及其在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文化产业行业至少需要三种不同层次的人才,其一是文化产业的研究者,其二是文化产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及策划者,其三是文化产业各方面的技术人员。高校由于自身特点及层次的不同,在培养文化产业哪一层级人才方面应该有所区别。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及定位,在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层级上定位为培养文化产业的技术型人员。
其次,文化产业门类繁多,开设文管专业的学校会从文化产业门类角度有所侧重,如有的学校偏向演艺方向、有的偏向出版等。结合我校实际,同时考虑到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度问题,我们认为文化产业的具体项目都包含调研、创意、策划、管理、运作、营销等具体的工作,每一类工作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技能。因此,我们拟从能力培养的角度重点选择文化产业方面的创意、策划和营销作为专业能力培养的中心点。
第三、虽然我校文管专业定位为为文化产业某些类别培养创意、策划和营销的技能人才,但是,并不能基于此将我校文管专业定位为“专才”教育。因为,文化产业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从业者除了需要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更多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外再考虑到学生长远的发展和未来发展深度的问题,这些共同要求我们需要培养“专通结合”的文化产业人才。
第四、人才培养体现“地方性”。由于我校属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一即是“地方性”,在教育部的特色专业定义中,“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支点。其次,为了充分体现我校本专业和其他高校文管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别,将其定位为“地方性”较为合适。我们认为我校文管专业需要面向地方,要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培养急需的一线人才,专业建设要充分依靠地方的现有条件和优势条件来开展。
(三)特色专业队伍建设
1.特色专业的组织机构建设。特色专业项目建设之初,我们组建了包括文化产业研究专家、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研究者、文化产业实业界人士、用人单位代表、特色专业申报成员以及部分教师、工作人员和文管专业学生代表组成的特色专业建设委员会。该委员会重点就本专业的发展理念、发展规划等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在这个组织机构成员的组成上,我们进行了创新,将专业建设的多个相关方引入这一机构中。
2.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特色专业建设的成败。由于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高校培养的相关领域的硕博士较少,这就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兴办的初期面临着专业教师缺乏和相对不成熟的问题。同时,文化产业管理又是一个实践性特别强的专业,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懂得相关的理论,更要有一线的实践经验。基于这两点,我们除了加大引进各高校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之外,更加大了原有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转型的力度,通过将这些老师送到相关的文化产业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挂职锻炼,使每一个专业老师熟练掌握一种文化产业类别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加强这些教师的文化产业理论的学习。另外,部分实践课程和部分课程的实践环节与文化产业的相关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聘请业界一线经验丰富的人担任实践老师。其三,灵活的聘请相关的社会人士、其他高校的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机构的相关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整个培养环节。
3.教学团队建设。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种力量共同作用才可能完成,基于此,教学团队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构建特色教学团队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分析了整个文化产业专业素质的构成,然后思考每一类专业素养需要通过什么课程、什么方式才可能培养出来。由于基于我们的定位,重点培养学生文化产业的创意、策划、营销三种能力。因此,我们组建了一支多层次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又包含几个子团队,有文化素质培养团队、思维拓展团队、创意能力培养团队、策划能力培养团队、营销能力培养团队。在团队建设方面注意教学名师的带头引领作用,注重培养每一个子团队的教学带头人。
4.科研团队建设。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威廉冯堡在1810年创办世界第一所现代型大学——柏林大学时就提出来的,此后,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核心功能被世人广泛的认同。时至今日,各种因素导致用团队式的方式进行科学研究成为科研的有效方式之一。基于此,我们构建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科研团队,宗旨是科研为教学服务、为培养学生的各项专业能力服务。其次,基于学校的定位和自身各种资源的考虑,我们研究团队的研究方向定位为文化产业方面的应用研究,重点集中于学校所在地的川东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应用研究。第三,研究团队重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就是科研成果产业化,同时承接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横向课题,加强与业界的联系。
5.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由于文化产业的实践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次,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我校的定位是应用型。第三,结合我校文管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的地位,决定了我们不是培养文化产业的基础理论的研究人员,而是培养文化产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三方面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我们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构建了富于特色的实践教学团队。我们构建了分层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和内容、实践课程、校内课外的各种专业实践活动、定期的外出文化产业项目考察、与文化产业企业合作的定期见习、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团队的横向科研项目、与业内专业企业合作的实习、文化产业的毕业设计等。根据这一体系,我们建立了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团队,通过送出培训,使团队每一成员至少熟练掌握文化产业一个门类或者一种技能,至少深入研究5个文化产业的经典案例,带领学生组织模拟文化产业公司的运作,开展文化产业相关能力训练的实战比赛。在这个团队中,较为固定的文化产业项目考察目的地的负责人、见习基地的相关专家、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业界的实战能手等校外人员约占整个实践教学团队的60%。
(四)特色教学资源建设
1.特色课程开发
“特色课程”是指由地方或学校参照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和课程能力等,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特征和影响力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5]由于我校文管专业定位为“地方性”,为地方服务和培养面向地方的人才是我们的中心,结合地方资源和特点的地方特色课程的开发可以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其次,为了实现与地方紧密结合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教师必须加强对地方相关领域的研究,而开设地方性的课程可以很好地促使教师的学术研究面向地方,从而体现出研究领域的特色化。目前为止,我校文管专业团队开发了《巴渠文化研究》、《川东民间文化专题》、《川东民俗资源开发》《校园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地方民俗资源影像记录》《川东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等课程。
2.特色教材开发
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我国开办时间较短,导致教材建设跟不上该专业的发展,同时,文化产业实践发展的速度极快以及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各自定位的不同,这些共同决定了特色教材开发的必要性。特色教材建设之初,我们深度分析了我们专业的特色定位,确定了特色教材建设的原则是“地方性”、“实战型”。方向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基于开设的地方性特色课程开发相应的一系列特色教材;其二是基于我们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和创意、营销、策划方向开发强调实战的文化产业创意、营销和策划方面的教材,未来的方向是开发基于文化产业某一类别的创意、营销或策划的实战教材。
3.非特色课程的“特色”挖掘
随着文管专业发展的逐渐成熟,专业的核心课程会逐渐定型并稳定发展,这些“非特色课程”在运用的过程中如何结合开设本专业学校的特点而“特色化”的运用则变得很重要了。这一过程体现在如下方面:其一,用特色化的方式向学生讲授这些课程;其二是增加符合专业定位的特色资源对这些课程进行丰富;其三是结合地方资源完成这些课程实践的层面;其四是根据专业特色建设的需要,重新确定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增加特色建设需要的相关内容。
(五)教师与学生评价机制的特色化
1.对学生评价的特色化
对学生平时学习和毕业论文的评价破除传统单纯考试和学术论文的方式而改为多元的、可以自主选择的评价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评价,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学生可以提交实践性更强、更符合文化产业专业特色、更贴近我校该专业定位形式的新的评价形式的成果来获得对应科目考试和毕业论文的成绩。调查报告、策划方案、创意方案、文化产品策划、生产和销售、参加实践活动成果、参加各项文化产业方面的比赛成果、文化产业方面的创业成果等均可成为对学生评价的形式。
2.对教师评价的特色化
评价目的变化:从“鉴定与分等”到“改进与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管理人员对教师的政治思想品德、业务水平、教学工作等方面进行周期性考核和等级排名,并把评价结果与职称评定、评先选优、工资晋级、奖金等直接挂钩的一项教师管理活动。这种评价方式和目的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的新兴性,大多数地方院校文管专业的教师为近几年刚毕业的青年人,这样一群人急需通过评价实现改进和进一步的发展,而不是通过评价将他们分等。基于此,我校基于“改进和发展”的评价理念,构建了相应的教师评价体系。[6]
评价多元化:当前我国各高校普遍把教师发表学术论文的档次和出版专著等学术性工作成果作为主要的评价要素,这种单一方式的负面影响较为明显,它忽略了教师素质的差异性、忽略了各专业、各学校之间的差异性。基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我校定位的应用型,因此,学校将文化产业方面的实践成果引入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之中;其次,学校强化教学在对教师评价中的核心地位。
教学、科研、实践并重: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是综合评价,但是在现实运作中,却是科研一支独大,这就很大程度的消解了大学教学的中心地位。文化产业的实践性和我校的定位要求注重服务社会这一大学的基本功能。基于此,我校在具体对教师的评价中真正实施了对教师教学、科研、实践并重的评价体系。
三、结论
通过三年多的特色专业建设,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团队通过实践和理论探讨总结出了文管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径是:深入理解何为特色专业,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层面的考虑,凝练出不同学校开办文管专业的理念,在这种宏观的思路的指导下从特色队伍建设、特色资源开发、特色评价机制的构建以及实施等微观层面进行具体建设。
注释:
①参见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Z].教高司函[2008]208号.
[1]陈兰林,李忆华.浅析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原则[J].西北医学教育,2005(3):249.
[2]王保华,张 婕.关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2(5):30—34.
[3]刘彬让.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3):47—49.
[4]王永生,等.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15—17.
[5]王向红,谢志钊.大学教师评价:从“鉴定与分等”到“改进与发展”[J].江苏高教,2009(6):121—123.
[责任编辑 范 藻]
On the Path to Feature Specialty in the Culture Industry Management:A case Study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LIU Shu1,MA Lu—yao2
(1.Culture and Media Schoo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Dazhou Sichuan 635000;2.Education Science Schoo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68,China)
Constructing the characteristic culture industry management i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feature specialty”.Macroscopically,the path is to think of the idea of running school and to concise characteristic con—cept.Microscopically,it is to put emphasis on the construction features tea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Finally,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evaluation mechanism.
culture industry management;feature specialty;construction path
G124
A
1674—5248(2014)06—0110—05
2014—09—10
四川文理学院2012年项目“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研究”(2012R015Y);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综合改革”(川教函[2011]659号);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项目“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培养研究”(WHCY2013C13)
刘 术(1981—),男,四川宣汉人。讲师,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