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革命老区高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构建

2014-04-10闫庆生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陇东庆阳市专业

闫庆生

(陇东学院 校办公室,甘肃 庆阳745000)

陇东学院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的庆阳市,这里是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正在建设的国家级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区域。学校的前身是1978年成立的庆阳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庆阳农科所和庆阳农校整体并入,2003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2年庆阳卫校整体并入。近年来,全校广大教职员工群策群力,抢抓机遇,奋发有为,以专业结构调整为核心,通过实施转型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综合应用型大学步伐。

一、不断理清办学思路,加快应用型院校建设进程

(一)清醒认识学校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1]《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提出:依托延安大学、榆林学院、陇东学院、宁夏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以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为载体,积极培养高技能人才,创新型、技工型人才,农业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并实施了“3341”项目工程,把培育壮大战略新型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区域首位产业作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重大战略,并坚持人才支撑取向,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这些政策要求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深刻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学校地处甘肃最东端的陕甘宁革命老区。陕甘宁革命老区地域相接、山水相连,历史同根、文化同源,同是贫困地区、同为生态环境脆弱区、同处鄂尔多斯盆地能源资源富集区,历史上为中国近代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等因素,且离中心发达城市很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能源工业的飞速发展,能源化工已成为老区布局的主导产业,带动了老区目前主要以农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对能源化工、机械工程、交通电力、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医药、建材及金融、管理、物流、贸易等学科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迅速扩大。学校地处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和“陇东粮仓”腹地,庆阳市深度开发“红(革命老区)、黑(石油煤炭)、绿(生农产品)、黄(黄土文化)”四大优势产业,着力培育石油和煤炭两个千亿产业链,社会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对能源化工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准确把握学校发展的校情

从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来看,陇东学院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历史不长,学科积淀不深,举办本科教育的历史较短,难以吸引优质生源,培养研究型人才。同时,随着大量中小学撤并,基础教育师资需求下降,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区域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高校新一轮竞争日益加剧,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对学校发展提出严峻挑战。为此,我们深刻认识到,从单一的师范教育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主动适应社会多元需求、主动适应区域发展需要、主动适应学生就业市场,实现学校发展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性转变,既是贯彻国家大政方针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在这一转变中,关键在专业结构,出路在学生就业。

(四)不断明晰发展定位和办学思路

合理定位是高校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办学优势、突出办学特色的前提和基础。老区高校的最基本特点是“地域性”,因此必须坚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这既是老区高校办学定位的根本,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学校坚持“立足陇东,面向全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确立了“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把陇东学院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教学型、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制定了“面向需求,优化结构,加快转型,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进一步理清了“做精做强师范专业,提升教师教育优势;大力发展工科专业,培育能源化工特色;稳步发展农林生物专业,增强服务地方能力;积极发展医学专业,培养医疗卫生人才;适度发展应用文理专业,满足社会多元需求”的学科专业定位。

二、实施“转型发展”战略,面向甘肃尤其是区域首位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和社会服务事业,大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一)服务“基础教育事业”,优化师范教育专业结构,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优势

教师教育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多年来学校培养的一大批扎根基层的师范类毕业生担当了陇东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责任。适应教师培养多元化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学校坚持“压缩规模,内涵发展,做精做强,提高竞争力”的基本思路,全面梳理了现有的师范专业,停止科学教育、教育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招生,适度扩大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增加小学教育艺术类招生方向,重点办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中文、历史、英语、教育、音乐、美术、体育等11个师范专业。[3]建设了小学教育、历史学两个省级特色教师教育专业。

(二)服务“工业强省战略和推进特色城镇化”,面向工业领域,着力打造能源化工专业特色

作为地处陕甘宁“金三角”陇东能源基地腹地的高校,陇东学院必然要有“油味”和“煤味”,发展能源化工特色责无旁贷。学校把发展能源化工类工科专业作为专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以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是面向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在全省率先构建起“地质勘探—石油钻采—化工装备—原油加工—油品分析”一条龙的石油化工产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甘肃省高校唯一覆盖能源化工生产各个领域的专业体系。二是面向城镇化建设,先后开设土木工程、工程管理 、城乡规划等专业。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被确立为甘肃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黄土的工程性质及工程应用实验室被确立为省级重点实验室。三是面向电气信息领域,开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和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四是面向机械制造业,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近年来,经过大力调整,工科类专业发展到19个,占专业总数的35.1%。

(三)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着力突出农林科技服务特色

学校在原庆阳农科所和庆阳农校基础上,组建了农林科技学院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立足把农林学科建成庆阳市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人才培训的基地,开设农学、园艺、食品工程、农业资源环境和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有效拉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其中生物科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被列入甘肃省重点学科,农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

(四)服务“社会公共事业领域”,培养社会管理和服务人才,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学校在原政法经管系和政治理论教学部的基础上整合资源,成立了政法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开设了法学、思想政治教育和经济学、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设立庆阳市法律援助站,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

(五)服务“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积极发展医学类专业

针对甘肃省医学类本科人才严重不足的的问题,学校提出了将庆阳卫校并入陇东学院建设医学院的建议,在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庆阳市卫生学校整体并入陇东学院,学校在此基础上建设了医学院,开设了护理学本科专业和护理、助产专科专业,培养甘肃省和区域急需的医学类人才。

三、实施“开放办学”战略,构建校地企协同育人、合作科研新格局,在深度融合中推进学校转型发展

(一)调整培养模式,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本科标准+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二是全面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制度。对240门决定专业属性、构成专业主体框架、关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保证社会主流文化的传递和专业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使学生受到规范扎实的学科训练。三是加强校内实验平台建设。先后投入4500多万元,建成石油煤炭、化学化工、机械制造、电气工程、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农学、应用文科、艺术设计、医学实验、体育训练等11类实验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四是实施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制度。成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下设10个工作站,开展18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鼓励学生考取从业资格证书。五是推进学科技能竞赛。将学科技能竞赛纳入教学计划,每年设立50万元专项经费,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活动,目前已形成届次化、专业化的学科技能竞赛体系。六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出台《陇东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管理办法》,每年设立专项基金80万元,严格申报、评审、结题等一系列程序,有届次地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4]

(二)强化校地企合作,建立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校地合作。与庆阳市政府和各县区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全面加强战略合作。二是校企合作。与中油庆化集团共建化工实验室,与北京氟乐邦表面活性剂技术研究所共建表面活性剂工程技术中心;与微软(中国)公司、庆阳石化公司、甘肃石化协会、甘肃化工研究院等67个企业集团、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签署合作协议,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三是校校合作。与兰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每年选送优秀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与西北师范大学等省内5所高校建立教师教育联盟,与延安大学、榆林学院、宁夏师范学院建立“陕甘宁革命老区高校合作联盟”,加强横向合作与交流。与庆阳一中等75所学校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四是国际交流。参与了《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先后与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等13所国外院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选派学生到美国合作院校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

(三)调整师资结构,建立开放式师资队伍

一是引进高端人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聘请西安石油大学原校长担任能源工程学院院长,聘请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原院长担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聘请兰州大学教授担任医学院院长,聘请西北大学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担任化工学科责任教授。二是壮大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等一批知名专家和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指导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聘请各行各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实验实训指导及科研工作,开展生产性实训。三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点选派工科专业教师参加顶岗实习和工程实践能力培训,鼓励应用型文科专业青年教师到相应行业顶岗实践,取得国家认证的职业资格,培养学生职业素质。[5]

(四)搭建科研平台,建立开放式科研体系

一是共建技术研究中心。与庆阳市在我校共建了陇东冬小麦育种技术研究中心、现代苹果技术研究中心、抗疏力技术应用研究中心、荒漠化防治技术研究中心,育成“陇育1-5号”等冬小麦新品种12个,累计推广6000多万亩。与庆阳市政府签订苹果产业科技合作协议,提出了庆阳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和“128”生产技术体系,制订了《绿色食品苹果生产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承担了庆阳市三姓果业合作社苹果苗木微繁培养任务。二是共建产学研基地。先后与庆阳市政府和各县局政府、科技部门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建立了“西峰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3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和4个无公害高产优质果树生产试验示范基地。三是共建区域文化研究中心。成立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农耕文化与陇东民俗产业开发研究中心,系统进行老区红色文化、陇东民俗文化、岐伯中医药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研究、整理和开发。

总之,近年来学校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进转型发展战略,促进了学校长足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今后,学校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内涵发展”的工作方针,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

[1]张思强,卞继红.论办学定位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耦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2):48-52.

[2]郭桂英,姚 林.关于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研究[J].江苏高教,2002(1):59-62.

[3]朱旭东.论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垂构[J].教师教育研究,2009(11):1-9.

[4]张洪田等.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2):86-88.

[5]王国强,田爱梅.试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0):31-32.

猜你喜欢

陇东庆阳市专业
中秋节
陇东能源大数据中心
不同种植区陇东苜蓿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庆阳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初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陇东黄土高原软枣猕猴桃栽培技术
庆阳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