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老区高校服务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以赣南师范学院为例

2014-04-10孙弘安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脐橙赣南

孙弘安

(赣南师范学院党委办公室,江西赣州341000)

革命老区高校服务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以赣南师范学院为例

孙弘安

(赣南师范学院党委办公室,江西赣州341000)

结合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赣南师范学院为例,提出地方高校在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和社会发展需求打造学校特色学科集群和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科技研发、哲学社会科学以及人力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探索与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视察了中南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勉励高校要发挥人才荟萃、学科齐全、思想活跃、基础雄厚的优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民生建设大领域,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加大科技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1]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而且对高校履行好“四大职能”、服务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寄予了很高期望。作为地处革命老区的高校,我们更是任重道远。

长期以来,赣南师范学院在实现自身长足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人才、学科等优势,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原中央苏区文化传承的“人才库”、技术创新的“新引擎”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智囊团”,致力把“服务”这篇文章扎实地写在赣南这片闪耀革命精神、极具文化底蕴、充满改革活力的沃土上。

一、结合地域资源优势,打造学校特色学科集群和高水平科研平台

赣州,素有“江南宋城”、“红色故都”、“客家摇篮”、“世界橙乡”、“稀土王国”之美誉。作为地处赣州的一所高师院校,赣南师范学院始终立足赣南苏区,扎根客家摇篮,紧密结合赣南丰富的地域资源优势,狠抓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形成了以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化学化工与生物技术学科集群、以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历史人文学科集群和以满足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和高水平师资需求的教育发展学科集群,并依托这三大特色学科集群汇聚队伍、凝练特色、服务地方、打造平台,在中央苏区、客家文化、脐橙工程技术、血吸虫病防治、稀土材料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办学优势,受到了教育部、江西省委省政府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2012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朱虹专门批示:“赣南师院特色鲜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为江西特别是赣州的教育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中央苏区和客家文化研究在全国领先,为我省高校特色学科的打造树立了榜样。”[2]2013年12月31日的《江西日报》在“跨年盘点:2013年江西教育关键词”的教育专版中,就以“特色发展”为关键词,对我校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实现的改革发展进行了宣传报道。[3]

特色一:中央苏区研究。赣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共和国的摇篮。在这片火红的红土地上,孕育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苏区干部好作风以及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等一大批宝贵精神财富。作为根植红土地的高校,赣南师范学院主动挖掘、积极担当,以中国史为主干学科,以世界史、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中国语言文学、音乐学、美术学、体育学、新闻学、工商管理等为支持学科(其中历史学专业为国家特色本科专业,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江西省重点学科),建立了一支基础扎实、学术水平较高、学缘和学历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深入开展中央苏区史、苏区精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的研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学校就开始了中央苏区的研究,成立了中央苏区研究所,深入赣南闽西等地开展中央苏区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央苏区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央苏区研究中心,并于2007年获批江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以此为基础,2013年获批建立“赣南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实现了学校人文社科国家级平台的重大突破。期间,历史学专业获批为国家特色本科专业,《中央苏区史》课程入选2012年第一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中心研究人员主持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近20项;获得江西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等一系列科研、教学成果奖;在《光明日报》、《中共党史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相关学术成果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转载;出版著作近30部,其中编撰出版的《中央苏区研究丛书》8卷本和10卷本,被学术界誉为“我国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的中央苏区研究丛书,其中有些专著填补了苏区研究领域的空白”,受到《中国社会科学》、《中共党史研究》、《新华文摘》等的高度推介与好评;建有目前全国高校唯一一个以某一历史时期革命斗争为主题的“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中央苏区史研究信息中心之一。

特色二:客家文化研究。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的摇篮,是赣闽粤客家大本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客家文化沃土的赣南师范学院利用这一独特的地缘优势,以江西省仅有的四个人文社科类高水平学科社会学为主干学科,以历史学、艺术学、中国语言文学、体育学等为支持学科,组建了一支跨专业、跨学科的学术创新团队,努力把传承与弘扬、研究与开发、宣传与教育客家文化,挖掘、保护、开发、利用客家文物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有组织的客家文化研究。1991年成立了“客家研究所”,2003年组建“客家研究中心”,同年被批准为第一批江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2年被评为江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A类基地(全省共5个),2013年,被授予江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全省共2个),一大批科研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客家文化研究与传播基地。学校申报的“客家文化研究”课题获批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承担了《江西省志·客家志》的编撰工作;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客家民俗文物博物馆”,挖掘收集客家文物万余件,成为国内外最大的客家研究资料中心之一;在“中国十大魅力古村”之一的白鹭古村建立了全国首个集田野调查、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于一体的“民俗学田野调查实践基地”,成为赣南周边地区民俗文化调查与研究中心和海内外客家文化调查与研究的重要平台。

特色三:脐橙工程技术研究。赣南,是全国最大的脐橙主产区,脐橙种植面积世界第一、年产量世界第二,被誉为“世界橙乡”,“赣南脐橙”成为全球三大脐橙品牌之一。置身于“世界橙乡”的赣南师范学院,敏锐把握省市政府探索建立集脐橙工程化研究、集成、示范、推广于一体的脐橙科技支撑服务平台的有利契机,大力整合学校化学、生物学、应用化学、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媒体技术、营销管理等相关学科研究力量,联合赣州市果树学、植物学、植物营养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土壤学等研究力量,组建了一支多学科、高素质的科研团队,于2006年与赣州市政府联合组建了赣南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8年升格为江西省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9年被江西省委、省政府批准列入“江西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4]并获准立项建设高水平工程研究中心,成为江西省重点建设的科研平台。2013年升格为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现了学校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的重大突破,开启了学校招收、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历史新篇章。期间,该中心围绕脐橙工程技术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牵头成立了“江西省脐橙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0余项,申请国家专利16项,研制国家标准3项、地方标准6项,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获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资助经费达2000余万元。

特色四:血吸虫病防治新技术研究。江西省是血吸虫病流行重疫区,草洲面积大,流行范围集中,疫情比较严重。针对这一状况,学校以江西省有机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为依托,联合江西省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光学研究所等研究平台,整合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电子学、生物数学等学科研究力量,组建了一支跨学科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团队,围绕血吸虫病防治新技术开展深入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由赣南师范学院作为牵头单位、学校范小林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血吸虫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获批立项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该项目联合湖南、湖北、安徽、上海、江苏、云南、四川等7省市,整合国内血吸虫研究领域的前沿力量开展合作攻关,研究总经费达3900多万元。同时,研究人员还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赣鄱英才“555工程”资助项目、江西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招标项目、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等,一大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或被SCI、EI收录。

特色五:稀土材料研究。赣南,素有“稀土王国”之称,是中国第二大稀土矿资源集中地。鉴于这一资源优势,学校组织材料化学、金属材料、无机材料化学、稀土镁合金材料、功能配合物化学等学科研究力量,依托江西省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西省功能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深入开展离子型稀土冶炼技术及设备、低成本稀土镁系列中间合金、镁合金表面处理以及光点磁金属功能配合物的开发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研究人员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等课题近10项,其中参与的“离子型稀土冶炼技术及设备”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申请国家专利3项,22篇科技论文被SCI收录。

二、发挥学校特色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社会既是高等教育的题中之义,又是时代赋予大学的神圣使命。学校发挥在地域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和打造的特色学科优势和高水平科研平台的作用,积极反哺社会,致力把服务社会、引领社会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切实履行好大学应有的职能和使命。

(一)发挥教师教育特色,打造“赣南红土地上人民教师的摇篮”

学校秉承教师教育的优良传统,致力于推进地方基础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帮助赣南老区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被誉为“赣南红土地上人民教师的摇篮”。目前,在赣南中小学教师中,学校毕业生占到60%左右,大部分学校的校长和教学业务骨干均为我校毕业生,涌现出了大批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先进典型。同时,学校还大力整合师范教育资源,积极创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主动探索融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高校—地方政府—学校协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广泛实施“实习支教——置换培训计划”、“赣南师范学院—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幼儿园)”[5]合作共建的“优质学校发展计划”和“薄弱学校改进计划”、在职教师“教育硕士培养计划”等,学校日益成为赣南及周边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中心。

(二)发挥科技研发优势,着力增强服务创新能力

学校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升级发展。其中,学校自主研发的脐橙早熟品种“赣南早”大面积推广种植,帮助果农解决了脐橙品种单一、上市集中、价格不高等难题;自主研发的脐橙病虫害防控技术、种植技术、贮藏保鲜技术、苗木繁殖技术等,在江西、湖南、广西等脐橙主产区大面积应用;自主研发的赣南脐橙专用肥配方及生产技术运用到生产领域,生产销售的200万吨专用肥广泛推广应用于各脐橙产区,为赣南果农增产、增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自主研发的捕食螨工厂化繁殖技术,使果农每亩节约生产成本50—60元,累计节约生产成本达8000万元;自主研发的一系列血吸虫病防控新设备、新技术、新型药物,有效提升了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技术水平;自主研发的氟化体系供电沉积制备稀土镁中间合金新技术,解决了稀土在镁合金中应用高成本的瓶颈问题,促进了重稀土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合理利用,开拓了重稀土在镁合金中大量应用的广阔市场前景。

同时,学校还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以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形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如学校脐橙工程技术研究团队与赣州中橙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在脐橙残次等外果综合利用、橙皮有机肥等方面建立合作项目,与江西绿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采后商品化处理方面建立科研协作。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团队与赣州市卫农农药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发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和致病生物控制药物;在江西省星子县、瑞昌县等血防站建立血吸虫病防治实验基地,推进血防药物试验研究等。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团队与赣州虔东稀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着力实现共赢发展。

(三)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势,为地方政府及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1.在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学校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赣南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等,积极参与“中央苏区振兴规划”与“赣南苏区振兴规划”的前期调研与成果论证工作;基地主持研究的《关于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成为政府决策参考的依据;被地方政府采纳,获得高度评价,有些建议还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组织青年学生深入开展红色文化宣讲和“红色故事”搜集整理,并编撰出版两辑《红色记忆》,得到了今年5月莅临学校调研指导的团中央第一书记秦宜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开馆三年多来接待近60万名参观人员,为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重要的实践教育平台。另外,学校大学生还先后担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中央苏区革命传统主题展览”宣讲员,连续四次参加“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等,对展示赣南老区精神风貌、传播伟大苏区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

2.在客家文化传承弘扬方面:学校依托江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协助地方承办了第19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赣州与客家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第23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河源与天下客家”国际学术研讨会;完成了《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等,并成功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与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广州中山大学等两岸高校合作举办三届“客家文化寻踪夏令营”,对增强两岸青年的文化认同感、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应有贡献。

3.在开展教育培训方面:学校依托江西省教师(校长)培训基地、江西省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江西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基地、江西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赣州市中小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中心等,积极开展包括“国培计划”在内的各项培训任务,培训各级各类基础教育师资2万余人和赣州中小企业管理人员1000余人,努力为推进江西基础教育科学发展和赣州创业企业家向职业企业家转变、实现赣州升级发展做出贡献。

4.在服务社会发展方面:学校发挥自身优势,与赣州市章贡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提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文化旅游等的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和人才培训等,助推“五区”建设。另外,学校教师还通过指导规划赣南苏区土坯房、危房改造,牵头编制《赣州市区域性物流中心发展规划(2013—2030)》,深入赣州县(市)宣讲党的政策和中央精神等,助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四)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组建“教授·博士”服务团深入基层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学校整合学科人才优势,组建了“教授·博士服务团”,并经常组织服务团成员深入赣州各县(区、市)开展产学研交流合作。2013年,学校选派7位博士赴赣州相关县挂职副县长或县长助理,助推脐橙产业发展,帮助果农脱贫致富。脐橙学院党总支与寻乌县潭镇桔都果业党支部结对联姻,并在当地设立“博士服务站”,大力开展脐橙产业技术培训和指导,举办各类培训班,开展脐橙生态种植示范。商学院组织“教授·博士服务团”到各县(市、区)工业园区,就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进产业发展升级,积极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把脉献策。这一系列的帮扶举措得到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普遍欢迎和广泛好评。

[1]刘 梦.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EB/OL].[2014—03—01].http://news.cnr.cn/native/gd/201311/t20131105—514044210.shtml.

[2]赣南师范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孙弘安同志在学校2012年暑期中层干部学习班上的讲话[EB/OL].[2014—03—01].http://xcb.gnnu.cn/Article/show.asp?A—ID=257.

[3]曹云生.2013江西教育关键词:上[N].江西日报,2013—12—31(05).

[4]江西省科技局.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EB/OL].[2014—03—01].http://ww.jx—stc.gov.cn/Readnews.asp?NewsID=3609.

[5]罗新祜,陈亚艳.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小办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一种新的教师教育模式[J].教学与管理,2013(33):47—50.

[责任编辑 范 藻]

On the Services of Colleges in Revolutionary Area to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in the Former Central Soviet Area:A Case Study of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SUN Hong—an

(Party Committee Office of South—Jiangxi Teachers College,Ganzhou Jiangxi 341000,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in the former Central Soviet Area,this essay take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d argues that the local colleges not only should take the advantages of the local resources and the demands from the local society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construct special subjects and higher level science study platforms,but also these college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teachers’training,scientific research,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 resources to commi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economy and society.

local colleges;social service;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G64

A

1674—5248(2014)06—0097—05

2014—03—26

孙弘安(1959—),男,江西安福人。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脐橙赣南
文化三馆讲好赣南审计故事
脐橙连上物联网 扫码便知“前世今生”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赣南脐橙整形修剪技术
赣南早脐橙在几种中间砧木上高接换种的表现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奉节脐橙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脐橙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