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诗碑廊”所蕴含的巴蜀文化
——以四川邻水县太和乡中学“诗碑廊”为例

2014-04-10程志强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太和书法诗歌

程志强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范系,四川达州635000)

试析“诗碑廊”所蕴含的巴蜀文化
——以四川邻水县太和乡中学“诗碑廊”为例

程志强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范系,四川达州635000)

集诗、书、碑于一体的四川邻水县太和乡中学“诗碑廊”是一枝校园文化奇葩。碑廊富有地域特色,刻石的18首传统诗为著名诗人唐世政先生撰。其中的诗歌内容丰富,技巧高超,声韵流转,文采风流;书法形神俱美,格高韵古,风格多样,精彩纷呈。因其在传播和弘扬巴蜀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艺术学意义、教育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而闻名遐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碑廊;诗歌;书法;审美价值;多重意义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刚落成不久的四川邻水县太和乡中学诗碑廊就像一枝出墙的红杏,亮丽耀目,名闻遐迩,很快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

碑廊由邻水县太和籍著名诗人唐世政先生首倡,旋与吴运成、熊大成、包述安诸先生共同捐资于2013年5月修建。其长10米余,高约2.4米,上有仿屋顶式的廊盖,前檐挑出,饰以瓦当,下有4根圆柱支撑,颇具古建筑特色。碑廊共12块黑色大理石碑,除跋语1碑外,另11块碑镌刻18首传统诗。

诗歌作者唐世政先生1943年出生于革命烈士家庭,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在读书时即师从当代诗词泰斗、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国务院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霍松林先生习诗。世政先生心性高洁,才颖出众,博闻强识,学养宏富。三十余年来,心无旁骛,潜心创作,融唐风宋韵于胸襟,出名篇佳作于笔端,先后著、编出版《总设计师之歌》、《红羊悲歌》等10部诗集,并常在著名诗词刊物《中华诗词》、《岷峨诗稿》上发表作品,成就斐然,驰誉诗坛。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新疆兵团诗歌协会副主席、石河子诗词学会会长、石河子大学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碑廊所刻之诗系诗人近作,内容广泛,体裁近古兼具。

对故乡风物的生动描绘。如“依稀小院故人家,黄叶村中日影斜”,“开轩小圃柳含烟,极目前川绿水闲”(《访周自立老师二首》);“三月农家春未老,梨花杏雨最销魂”(《邻水道中二首》)等。皆以平常之景入诗,却写得清新自然,别有风致,饶多诗情画意,创造出一种宁静淡泊而又朴厚疏野的诗歌境界,令人想见清丽闲适的川东北农村山水田园风光之美。《访周自立老师二首》后面分别缀以“黄犬当门惊客到,汲来活水煮新茶”,“真个神仙忘岁月,客来犹自纵高谈”,便给静态的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仿佛可见客人来访、黄犬惊吠的情状并感觉到宾主饮茶清谈的气氛,为幽静的村居平添了许多生活气息,表现了自然美,更表现了人情美。

对人间真情的热情讴歌。如“风度花飞几回首,杜鹃声里泪频倾”(《别广安兼赠邓欲治先生》),借景物以诉别离悲情,情景交融,声情俱见,不加藻饰而感人至深。《访郭敬奇同学》前二句写与幼时同学四十年后重逢的情景,酷似唐李益的“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喜见外弟又言别》);后二句“执手忽惊双鬓白,联床细雨话沧桑”,其惊讶之情、沧桑之感、阔别之叙,历历如在目前,语朴实而情真切,动人肺腑。七律《谢李成轩、蒋登伦邀宴》虽是常见的酬谢之作,但却能自出机杼,新人耳目。前半写宴,颔联“一介寒儒推上席,半生文苑愧虚名”,明写宾而暗写主,主宾兼顾,既见主人敬重真情,又显诗家谦虚精神;后半抒怀,感人世之变化,歌友情之绵长。末二句“今夜畅怀渠水畔,千杯难尽故人情”,高唱入云,将宴会的气氛推向高潮。它既明点出邀宴的时间,更表明了宴会的热烈,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全诗技法严谨,起承转合,脉络分明,结构浑成。格律上属对工切,音响清越,韵度飘扬,给人以音乐的美感。

刻碑诗之人为唐先生邀请的川内外十位书法家。其作形神俱美,格高韵古,风格多样,精彩纷呈。书家们寄雅兴于翰墨,衍名士之风流,“纵目骋怀,望路争锋;慷慨磊落,使才任气。彩笔纵横干气象,风格标举各缤纷,极一时之盛也”(唐世政《“诗碑廊”跋语》)。

兹举数碑以见其风采。

《访周自立老师二首》,胡郁书。胡郁虽以草书家著称,但亦擅篆隶楷行。隶书上追《石门》、《乙瑛》。此作颇得《石门》神韵而又自具古拙纵逸的风格。用笔多篆意,行笔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杨守敬《平碑记》)。线条圆浑秀挺,瘦劲如铁划银钩。波磔长而放纵,俊逸豪迈。尤其是一些字如“含”、“纵”的撇,“仙”、“谈”的捺等,特奇长,竟斜跨行距而伸入前行字下。字势挥洒自如,奇趣迭出。结字大小、长扁参差不一,疏密、斜正、开合,变化迭出。仪态多姿,似烂漫山花,洒落自然。“其书以凝练、圆劲、宕往的用笔,奇纵散朗的结字,构成参差洒落、疏旷博大的全局,表现出质朴、豪放、充沛的整体气象,意境野逸清奇,古质空灵”,[1]富有“隶中草书”韵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章法纵横有序,因撇捺的修长,形成行距小字距大的格局,而横列如展翅大雁,翩然而起,颇见飞动之美。其恢弘奔放的气势,奇崛恣肆的精神,使作品表现出崇高壮丽的美感。

《保钓歌》,周自立书。自立先生早年临习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楷行书,并兼及汉隶汉简。此书带有浓郁的汉代简牍帛书遗风而又融入楷、行书的笔迹。中锋用笔,点画匀称。运笔迅疾酣畅,流利奔放。撇捺取势劲直,波磔皆趋弱化。横去蚕头雁尾,主竖多为悬针,“宀”、“氵”等偏旁以楷法为之,“文”、“我”、“家”、“雷霆”等字带行书意味。左右钩很夸张,成圆弧状,收笔处或驻笔或出锋,皆一任自然。甚至走之捺也草意化为右钩,真是简约至极,别具风貌。结字大小长短不拘一格。字行排列仿效秦简的横无列而纵有行,行字紧凑,行距稍微拉开,但每两行之间则间隔很大,由此形成一种单元化的恢弘丰茂、清新奇伟的章法。风格古拙粗犷。此诗是碑廊的长篇巨制,先生以画家之笔作书,故全作任情率意,气韵生动,表现出不主故常、不囿陈法的创新精神。

《谢李成轩、蒋登伦邀宴》,冯毅书。冯初不临摹碑帖,纯凭天赋写字,倒也写得清秀可观。后得王羲之《十七帖》,一见钟情,便日夕研临,艺境于是大为升华。所书用笔中、侧锋兼备,中锋圆健而侧锋飘逸。行笔奋激,有节奏感。线条粗细富于变化。一字之中纤秾交汇,和谐共处;一行之中,肥字与瘦字层现错出,相映成趣。结字富于变化,长者极长,小者极小,极具夸张之美。章法上,字距较密而行距很宽,一、三行有几处上下字相连属,其余独立之字,虽无纤丝衔接,但却前后呼应,意脉贯通。全篇字字活脱,行行生动,“似暮春落花,似朔风回雪,浑颢流转,一气喷薄”,[2]洋溢着一种秀逸峭拔的气韵。其“字型精妙,章法和谐……无处不闪烁着真率的品性和智慧的灵光,既有表面的优雅和畅达,更富深层的内涵和意绪,气韵清华,风规自远……充满灵气”。[2]

集诗、书于一碑的四川邻水县太和乡中学诗碑廊是一枝校园文化奇葩。

古时,在地面立石作为永久性纪念物或标记者,多称为碑;其上镌刻文字者,称为碑刻。刻石立碑之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真正意义上的碑刻始于秦李斯的《峄山碑》、《泰山刻石》,盛于两汉、南北朝和隋唐,千百年来绵延不绝,至于当代。古代碑刻大多建于名胜古迹、名山胜景、太学宗庙,乃至一些楼堂馆所之处,以期起到教化、扬名、纪念、传布及供人们观赏、学习的作用。[3]上古碑刻以散文入碑,正文书体战国、秦时为篆,汉时为隶,隋唐之季除篆隶外还有楷行草,文字为无名或有名书家所书,碑亦为技术高超的工匠所镌刻。这些碑刻多为记事记人之作,从内容看,无多少文学性可言,但书法成就极高。以诗入碑,大约起于盛唐的王维、颜真卿辈。王维一生事佛,既是大诗人,又是书法家,两相兼擅,于是为故去的禅宗奠基者——慧能大师写了《能禅诗碑》。大书家、诗人颜真卿书写的自作诗《裴将军碑》诗书双美,雄奇绝伦,更是书法史上的杰作。自王、颜开以诗入碑风气以来,诗书碑刻艺术便进入碑刻文化领域而大放异彩了。[4]

诗碑进入中小学校园似前所未闻。诗壁进入中学却已有先例,如四川达州市通川区第八中学校园里便镌刻有一巨幅长篇诗《劝学歌》。而诗碑廊建于边远乡村的中小学当属凤毛麟角了,故邻水县太和乡中学诗碑廊的建立,在当地就成了一件很新鲜的事情。于是人们奔走相告,碑廊声名远播,引来不少的游客和观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致使原来默默无闻的一所乡中学竟一下子提高了知名度。[5]

那么,对于邻水县太和乡中学诗碑廊这一校园文化奇葩,人们究竟关注和热议的是什么呢?我想不外乎是它在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艺术学意义、教育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

艺术学意义。诗歌、书法本来就是艺术,凡称得上艺术的东西必具有审美价值。碑廊形制具有民族传统建筑之美自不必说,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的诗书之美。我们知道,作诗作书都必须有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专门修养,在继承前人所创造的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应用优美的专业语汇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来创作,使之有新意、有蕴涵、有韵味、有鲜明风格,这样的诗书才是称得上具有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的诗书。美的诗歌,美的书法,能够怡情养性,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改变人。诗歌之美在词采、在兴寄、在意境。观唐先生碑廊之诗与小赋(跋语),无论咏物写人,还是怀乡念友,大多造语清新,语言优美,寄意深刻,境界高远,具有声情并茂,含蓄蕴藉之外的感染力。而书法之美,则要以笔墨之美表现形神之美、气韵之美和境界之美。

文化学意义。诗歌、书法是承载文化的一种形态,碑廊又是承载诗歌、书法的一种文化形态。太和诗碑廊首先是一种碑刻文化。碑廊讲形制,廊盖有装饰,这自然不乏文化与艺术的元素;入碑的诗歌和镌刻的书法是艺术,更是一种表现形态的文化,所有这些都赋予了它文化的内涵和品质。太和诗碑廊是古代碑刻文化的传承,其形制虽然是传统的,但镌刻在碑上的诗歌和书法却更多地带有现代生活的气息与现代文化的丰采。

太和诗碑廊是一种校园文化。碑廊既坐落在校园里,它就会产生文化效应。美的诗歌和书法,必然会引起具有文化知识的师生们的关注。他们去观赏它、阅读它、学习它,就可能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道德情操的教育和诗书艺术的熏陶。比之于手抄小报、讲演比赛和文体活动等,这一校园文化更具恒久性、审美性、陶冶性和品位性。

教育学意义。春秋时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诗歌、书法的教育作用。他不仅“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史记·孔子世家》),而且还以“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训导儿辈。孔子认为“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故在教育教学中坚持诗、书并重。书法旁及文学、绘画、哲学、美学、音乐、舞蹈等,因此,书法教育必然要涉及到包括前述诸多方面的传统文化教育,其教育学意义是不可低估的。今天,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还是发展、繁荣我国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事业,诗歌、书法的教育作用依然是十分明显和丰富多样的。以邻水县太和乡中学诗碑廊为例,其教育学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道德情操教育作用。碑廊建在校园里,虽仅有18首诗,但内涵深刻,意存高远,无论是咏物纪游,还是访朋问友,其中蕴含的思亲念友情怀,对于学生了解祖国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扩大知识视野,提高文化素养,以及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塑造心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11块石刻书法则是书家以或优美或壮美的汉字造型来“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唐孙过庭《书谱》),并含蓄地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和人格魅力。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自能受到濡染,进而“陶冶性灵,改变气质”,其道德情操教育作用与诗歌是殊途而同归的。

审美教育作用。审美教育主要在于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和高尚情趣,使之具有体验美、理解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进而塑造自己的高尚人格和完美个性。太和碑廊的诗歌、书法是形象思维的艺术。虽然诗歌是运用语言刻画人、事、物、景,书法是运用点线塑造汉字形象,但其所皆有的外在的表达美和内含的情感美,以及由此而传达出来的真善美人文精神,是能够感动感染人、陶冶净化人的。学生在鉴赏和品味之余,既能得到理智上的满足,又能得到感情上的愉悦,从而在美的享受中受到影响和教育。

社会学意义。无论是政府或者民间投资,建成后的碑廊即被置于当地的社会环境并进入人们的生活空间,与公园、绿地、广场、道路、桥梁一样,它也就成了具有社会性的公共事物,而公共事物是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有权使用或享受的。诗歌、书法一经镌刻入碑,即被物化成为一种文化产品。从本质上讲,太和诗碑廊是一件集诗、书、碑于一体的大型艺术品。虽然它不能像笔墨纸砚、文物字画、电脑空调等文化艺术产品或日用商品一样进入流通领域进行买卖或者交换,但因其审美的价值和文化的内涵,自建于校园、传闻社会、进入大众视野之日起,它就将更多地接受受众尤其是专家、学者的关于艺术学、文化学、教育学等方面的评判和评价,如同文学、绘画、音乐、雕塑、电影、电视等艺术作品一旦面世就会受到社会上的各色人等的议论和评论一样,碑廊也具有明显的社会学意义。

[1]何应辉.论秦汉刻石的书法艺术[C]//中国书法全集:第七卷.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3:17.

[2]程志强.胡郁草书艺术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7):16—20.

[3]胡 郁.隶书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1.

[4]彭金祥.达州巴文化景观调查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4):32—36.

[5]樊永强.安仁“板凳龙”的文化价值探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5):110—113.

[责任编辑 范 藻]

Ba—Shu Culture Reflected by“Poem Stele Gallery”:A Case from Taihe Middle School in Linshui County

CHENG Zhi—qiang

(Teachers Department of Da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Dazhou Sichuan 635000,China)

The“Poem Stele Gallery”is like a wonderful flower in the campus of Taihe Middle School in Lingshui county,Sichuan province.In the gallery stand pieces of steles on which poems are calligraphically carved.It is typical of local fea—tures and includes 18poems written by famous poet Tang Shi—zheng.These poems have broad themes with high skills,fluent rhyme and rhythm and fine stylistic.The calligraphy of the poems is beautiful in form and spirit,graceful taste and traditional charm,various styles with brilliancy.The gallery is widely famous for its significance in art,culture,education and society.In that case,it has spread and propagated the Ba—shu culture and led to a good society effective.

stele gallery;poetry;calligraphy;value in aesthetic;various significance

G02

A

1674—5248(2014)06—0038—04

2014—05—20

程志强(1947—),男,四川邻水人。教授,主要从事书法与唐宋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太和书法诗歌
诗歌不除外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天一阁旧藏《太和正音谱》考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书法欣赏
盐谷温《太和正音谱》排印本研究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