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川陕苏区公共信息传播的历史经验
——以红军石刻标语为例

2014-04-10孙和平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公共信息标语石刻

孙和平

(四川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四川成都610072)

论川陕苏区公共信息传播的历史经验
——以红军石刻标语为例

孙和平

(四川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四川成都610072)

川陕苏区利用石刻标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工作,是现代公共信息传播在土地革命时期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特定形式,成为红色文化内涵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产生了极大的社会鼓动性、号召力,极富地域文化特色、历史特色和公共传播特色,也构成当今时代的一道旅游文化景观。红军石刻标语是一个伟大历史创造,给当今公共信息传播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川陕苏区;红军石刻标语;公共信息传播;历史经验

一、红军石刻标语:公共信息传播的特色性形式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最广大的劳苦群众不具备接受教育的社会历史条件,人们普遍不识字,“没有文化”,或只有很少的“文化”。而劳苦大众的真正解放就在于接受教育,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使命就包含了让人民大众受教育这样一个基本内容。人民群众自身饱受“睁眼瞎”之苦,早已普遍希望得到文化教育。

中国工农红军和红色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斗争迫切需要广泛地发动群众、唤起他们的阶级意识,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提高他们的革命自觉性。因此,在广大苏维埃地区,一个重要工作内容就是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宣传工作。这样一来,“思想政治宣传”与群众“接受教育”二者之间就得到了一个历史的契合点与生长点。在这一点上,红色文化展现了她特有的亮丽和精彩。其中开放出了一支奇葩——红军石刻标语。当时的红军文件上称作“石字标语”。其形式类别为石刻文献、石刻对联和石刻标语等三个大类。

劳动人民需要接受教育,但当时所处的农耕环境和战争环境不允许从容地坐下来读书写字、学习文化、探究革命道理。在这样的现实和历史背景下,川陕革命根据地出现了一种独特的原生性政治宣传工作形式——“红军石刻标语”。川北地区特有的山高石头多的地质地理条件,触发了革命战士的灵感,为什么不利用起来,就地取材,刻写标语,开展宣传呢?于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经典性的历史文化形态产生了——无论是在大山之巅、道路两旁、关隘渡口,还是在村民院落、场镇街头、祠堂庙宇,无不以石崖、石壁、石板路、石碑、石柱、石门廊、石栏、石阶、石板壁甚至石坊、石水缸、石碾、石磨盘、石墓作为石刻的载体,通过标语口号的宣传方式,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政策、主张,红军的性质、任务,当前的中心工作等。这就是著名的“红军石刻标语”。

当时红军各部队和县级以上苏维埃政府都组建有石刻标语的“书写队”、“錾字队”、“钻花(儿)队”,大约由近百名石匠出身的战士或是学习着充当石匠身份的红军战士组成。在这些战士的身上,除了背一支长枪,还要在腰间特别地挂上一只铁锤和钢錾,无论走到哪里,随时都可以刻下红军苏维埃的豪壮标语口号。他们风餐露宿,不畏艰险,挥动铁锤,大量镌刻。川陕苏区不少领导人如傅钟、朱光、刘瑞龙、廖承志和魏传统等,都亲手起草过文献和宣传材料或书写标语口号。据统计,至20世纪80年代,川陕各地尚保留石刻标语4000多条。其中,万源红军石刻标语1000余件,遗存381件,占川陕24个县市总数的10%。[1]

(一)红军石刻标语:公共信息宣传传播的历史创举

当年担任过川陕省委宣传部部长的刘瑞龙同志后来说:“川陕苏区一直处于恶劣的战争环境中,如何把苏区人民发动起来、武装起来、组织起来,积极参加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来,党的宣传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2]当时的革命苏区,党的宣传工作抓得特别紧,并制定了不少措施,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在做一切工作的时候,宣传工作要打先锋,红军发展到哪里,党的宣传工作就要做到哪里,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其中,石刻标语就是党和政府公共信息在川陕苏维埃对外对内进行宣传传播的伟大历史创举。石刻宣传不择时,不择地,存期长,效果好,具有极大的典型意义。在红军队伍里,战士把革命宣传看作是一项基本的革命工作、自我学习工作和重要的战斗任务。红军每到一个地方,都是一面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一面书写錾刻宣传标语,宣传传播党和红军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公共信息。

(二)红军石刻标语:錾刻在历史廊柱上的文化记忆

据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汪易重返通江故地的回忆,红军解放通江后的1933年3月,在通江县城对面璧山脚下、诺水河畔的岩石上刻下了川陕苏区第一幅石刻标语:“争取苏维埃中国”。由汪易书写,中共川陕省委錾字队錾刻。正楷字体,每一字两米见方,雄健有力。站在城内列宁公园炮台山上隔江而望,十分壮观。自从刻下这一幅标语后,省委和方面军政治部便开始在全苏区热火朝天开展石刻标语宣传活动。

全国最大最有名的红军石刻标语——“赤化全川”,1980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载入《中国名胜辞典》。该标语刻在通江沙溪乡景家塬左侧的大崖上,这座大崖矗立在从通江县城到当时的红军总医院路上62公里处,崖高二三十米,长近百米。标语单字高5.9米,宽4.9米,字道深0.35米,宽0.7米,笔画内可卧下一人;字间距离7.1米。整个字幅面积300平米,离地面高度15米。[3]由红四方面军錾刻于1934年农历三月至七月间,书法工整,笔力遒劲,雄踞群山之巅,十分醒目,数十里外清晰可见。据当地老红军讲述,当年最先刻的标语是“国民党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时任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长的刘瑞龙同志到沙溪视察,发现这幅标语字太多,又太小,这么高一个崖,应该刻一幅大标语。于是改成了“赤化全川”。解放后,诗人梁上泉以此为题材写了长篇叙事诗《红云崖》,发表在当时很有影响的大型文学刊物《收获》(上海)上面。从此人们称这里为红云崖。规模仅次于“赤化全川”的石刻标语是通江境内、自东北至诚乡佛耳岩上的“平分土地”四字,字高5.7米,宽4.6米,字道深0.1米,是1934年红二十八团驻扎九子坡时所刻。从3月到5月,足足花了两个月时间才得以大功告成。藏于巴中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的巨幅石刻原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3000余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令》,6000余字。这在石刻中是极为罕见的。这类以政纲文献为内容的石刻,还有如《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布告》、《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等。除此之外,更多更主要的内容是标语口号。细加归纳,可大致分为拥护马克思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中国工农红军、反帝抗日打倒军阀国民党、拥护苏维埃政府、工农专政、实行土地革命、分化和争取白军士兵、发展苏区经济、工会、青年、妇女和文教工作等,整体上构成一部刻在石头上的革命史诗,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风云的缩影。[4]

在达州石桥古镇,1933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第九军在此镇内的数座石牌坊等物件上刻下了30余条标语。其中,原紫薇街头2号牌坊所刻“列宁主义街”最为著名,此街道被誉为“中国红色第一街”。2号牌坊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为节孝坊。坊的门楣上横刻“列宁主义街”,左右各刻楹联式口号,一曰“工农专政”、“无产独裁”;一曰“打倒国民党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落款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政治部”。达县梓橦乡杜家院村石门所刻联语“斧头辟出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被誉为——“中国红色第一联”,原件现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收藏陈列一口石水缸,系万源新店乡一酿酒作坊所用,可容水两吨,也就是40担水。如此庞然大物,堪称石水缸世界之最。红四方面军进入万源,在该水缸的外壁巧妙刻上了一幅标语,曰:“工农弟兄们,你们不要被发财人欺骗,只有坚决与发财人斗争才是唯一的出路!红33军政治部”。

苍溪全境至今尚存红军石刻标语868条之多。走进嘉陵江畔红军渡“红军石刻标语碑廊”,这8个遒劲飘逸的大字是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张爱萍上将亲笔手书。我们浏览到的部分石刻是经过复制,不能迁动而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今旺苍县城,一度是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川陕苏维埃机关和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迁入以后,在城郊的南峰岩壁上,刻下了一副长28米的巨大石刻标语:“为独立自由领土完整的苏维埃新中国而斗争!”这幅标语为时任西北军区政治部(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兼)主任陈昌浩手书,由广元县苏维埃政府錾字队錾刻,被认为是中国红军时代最长的红军石刻标语。在木门镇木门寺红四方面军木门军事会议陈列馆内,陈列着一条镌刻于农家石门楣的石刻标语:“赤化全球”。如此以解放全人类为石刻标语内容的,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第二条。1991年3月,它被正式定为国家二级文物。在张华镇两河村养生塘孝善桥头,有一块巨石,高6.1米,宽7.2米,以“西北军区政治部”名义錾刻了《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

1.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

2.没收帝国主义在华的工厂企业和银行。

3.推翻豪绅地主阶级的军阀国民党政府。

4.建立工农兵苏维埃(代表会议)政权。

5.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决权。

6.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失业救济和社会保险等。

7.没收地主阶级土地给农民。

8.改善士兵生活,分给土地和工作。

9.取消军阀地方的苛捐杂税,实行统一的累进税。

10.联合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苏联。

石刻文献“十大政纲”其中的《劳动法》,为我国最早、最完善、保存最完整的法规,属国家一级文物。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撤离旺苍后,人民群众为保存这幅标语,给严严实实糊上稀泥,让绿色茂盛的爬岩姜、巴壁藤等藤蔓植物长成一道绿色屏障,把石刻标语遮盖起来,掩藏起来。新中国成立以后,当地群众又把这幅石刻标语洗刷一新,使它重现光彩,更加熠熠生辉。根据统计,旺苍县境内的红军石刻标语多达2700多条,至今尚保存310多条。笔者最近参观木门会议纪念馆,看见院坝一侧堆放着一批石刻标语原件,沾满了新鲜的泥土。据馆长介绍说,这些石刻标语是刚从各地收集运来的,计有30余件。

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苏区以后,国民党军队卷土重来,对红军石刻标语要么铲除,要么砸碎,要么涂改。然而,革命真理早已镌刻在人民心中,那是铲不掉的,砸不烂的,涂抹不掉的,大量红军石刻标语被千方百计保护下来,甚至是被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下来。

红军石刻标语,从形式上划分主要为三类:一是用土红纸书写张贴,一是利用墙壁直接书写,而更多的则是石刻标语。旺苍城南南峰山观音阁有一幅刻在木柱上的标语:

旺苍两面河,

圣贤观普陀。

红军到此地,

川陕变苏俄。

利用墙壁直接书写的如江油县青林古镇黄公祠外白色粉墙上,用黑墨书写了中国红军史上墙体标语中最大最长的一幅,至今保存完好。这幅巨型的标语是:“红军是中国民族和劳苦民众的救星!”长约20米,高2.5米,每一字所占墙面在一个平方米以上。关于这幅标语,还有一个有趣而令人深思的小故事:红军北上以后,还乡团回到青林口镇,对这幅标语又气又急,将“红军”的“红”字改为“国”字。直到解放以后,人民群众才恢复了红军标语的原貌。

(三)红军石刻标语:革命内容与特色魅力

红军石刻标语所产生的社会政治影响和历史文化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连国民党军队也不得不承认其特有的宣传效力。他们也效仿红军的做法,利用石刻标语的形式为国民党政治集团服务。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收藏一幅石刻标语:“我们国军努力干,打倒共匪徐向前”;石窝乡一幅:“消灭红匪,活捉徐向前”。据文字介绍,这是四川仅有、全国罕见的国民党军队石刻标语实物。这一实物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而意味深长的。

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决定红军石刻标语的内容。具有代表性的如:“红军是穷人的救星”,“扩大红军”、“参加红军好分田”、“武装拥护苏联”、“婚姻自由”等等。中国军事博物馆陈列了土地革命时期川陕苏区的一条红军标语,是用四川方言书写在一家农户的木板壁上的:“穷人力量大得很,穷人一百人发财人不上一个,是样东西都是穷人造出来的。穷人多,发财人少,只要穷人努力去打刘湘,全四川都是我们穷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军区政治部”。[5]

这一标语有着铁的内在逻辑力量。它运用大众化的带有方言意味的语言,生动有力地讲述了劳苦群众创造了世界,本来就应是世界的主人,而且具有主宰世界的力量等的真理。并进一步分析穷人众多,“穷人一百人发财人不上一个”的简单事实,从而号召打倒军阀,打倒剥削者,让世界成为穷人的世界。

从另一层意义看,概念化、口号话、空洞化一直被认为是标语口号的诟病所在。而红军石刻标语具有内容实在、平易近人的可持续性价值,使得在今天看来一样地新颖深刻,充满特色魅力。

红军石刻标语,对外,它是一种对敌斗争的强大武器;对内,它是一种宣传鼓动的战斗形式,也是一种普及文化的形式。它既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宣传工作,又是群众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其对象更多是苏区内外的人民大众,也包括广大红军战士,其目的是打击敌人,把苏区人民发动起来、武装起来、组织起来,积极参加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来。发动群众,鼓舞士气,瓦解敌军斗志。

二、红军石刻标语的公共信息传播意义和文化价值

今天,我们将红军石刻标语放到群众文化运动中间来看它的公共信息传播方式,其意义是多方面的,文化价值是永恒的。

(一)红军石刻标语独具宣传普及文化的特色形式

当今世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导致了办公室的“无纸化运动”,而红军石刻标语所依赖的物质载体是“石刻”,二者具有“无纸”的相同点,但又有本质意义的不同。石刻标语具有鲜明的革命斗争性内容,表达上浅显易懂,言简意赅,短小精干,大众化,通俗化,固定化,成了大众启蒙、扫盲识字的“课本”、“课文”。

红军石刻标语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在动员群众、发动群众、打击敌人、战胜敌人、保卫苏区的伟大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人民看了这些标语,增加斗志,备受鼓舞;敌人看了胆战心惊,气急败坏。红军石刻标语内容具有现实性、战斗性、针对性很强的特点,所提口号都是针对革命斗争的现实基本问题,诸如穷人的吃饭穿衣问题、受剥削压迫问题、土地问题等,现实性强,针对性强,把话说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心窝里,引起普遍的关注。这些恰是现代公共信息所特具的核心内涵,又是现代公共信息传播要求实现的目标。

(二)红军石刻标语构建了一个特定的公共信息传播语境

红军石刻标语的载体是山岩石壁、房屋石具,这些石质类物件,与自然人文环境融为一体,构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一种语境。红军石刻标语自身的大众化,营造了一个识字受教育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农民不脱离生产,一抬头,一转眼,都可以识字受教育,在种地、休闲、赶场、过路,蹲在院坝吃饭,随时都可能通过石刻标语而学到几个新字,学到一个新道理。

这一点,让人联想到在延安扫除文盲与提高大众文化运动中,毛泽东亲自为启蒙读物《文化课本》针对干部写了一篇序言,说:“不识字,不能看,不能写,其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限于直接见闻的范围,这样的人,虽然也能做些工作,但要做得好也是不可能的;虽然也能学到某些革命道理,但要学得好也是不可能的。”(艾克恩《延安文艺运动纪盛》)

红军石刻标语自身的大众化,构建了一个特定的公共信息传播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些标语随时随地进入社会生活和人们内心世界,无时不刻地感染着人们、影响着人们,直接构成劳动大众的社会政治话语及话语权,成为广大劳动群众的新的思想方式和思维逻辑、价值观念和认知途径,从而塑造了新的一代代革命人群体。在红色苏区,深刻体现现代革命性的“同志”、“红军”等见于石刻标语的词汇,很快导入当地方言,巧妙无比地组合成“同志哥”、“红军哥”等生动亲切的称谓用语,广泛传播,成为现代中国乡村难得产生并形成的时髦语言。这一事例,反映了红色文化所具有的亲和力、凝聚力,也反映了主流文化与本土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的某些规律性现象。这一点,也是历史上空前产生的公共信息并得以广泛传播的公共信息及其文化效应。

(三)红军石刻标语获得了广泛深刻而普及性的公共信息传播效应

毛泽东在论述红军长征时说:“红军是播种机,红军是宣传队。”红四方面军在所经过的地区也发挥了“播种机”作用,宣传党的政策,坚持地方群众工作。在黑水,至今保存有:“共产党是为番民解除痛苦的党”、“反对伤害番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感情”等红军石刻标语。[6]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红九军、红三十军进入江油县青林古镇,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内,红军把革命的思想播在了广大人民的心中,红军把革命的道理讲到了广大人民的心中。对于石刻标语广泛深刻而普及性的宣传效应,如前所述,连国民党白军也不得不予以承认,而且也学着利用它来加强宣传攻势。

总之,红军石刻标语作为红军苏维埃创造性开辟的公共信息,在特定环境中广泛传播,它就成了公共物品,深入人心,影响广泛。历史证明,川陕苏区红军石刻标语一旦成了公共物品,就成为革命斗争的最有力思想政治武器之一。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作为公共信息物品,红军石刻标语以其特殊的价值优势,必将成为川北老少边不发达地区重要的后发优势资源之一,为我们所用,为社会文化建设发展所用。

[1]杨尚通.川陕苏区报刊文献、石刻标语的作用、现状及保护[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6):27—31.

[2]李万斌,陈 岗,何志明.川陕苏区宣传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观及其实践——以刘瑞龙为中心的考察[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6):7—13.

[3]代 维,李 锋.论川陕苏区邮电事业的发展[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6):14—18.

[4]蔡东洲,黄 涓.从川陕苏区红军石刻看劳动者解放蓝图[J].中共党史研究,2010(11):32—36.

[5]毕英涛.川陕苏区文化社会建设的历史实践及启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3):24—26.

[6]陈雪涛.川陕苏区的妇女解放与妇女歌谣[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4):19—24.

[责任编辑 范 藻]

On the Historical Lessons from the Public Information Spread in Sichuan—Shaanxi Soviet Area:A Case Study of Red Army’s Stone Slogans

SUN He—ping

(Literature and History Research Office of Sichuan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College,Chengdu Sichuan 610072,China)

The stone slogans were adopted to do the ideological and propaganda jobs in Sichuan—Shaanxi Soviet area,which was a special way to spread the modern public information under the given background of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Phase.The slogans,motivational and appealing,have developed into one of the important elements with red cultural con—notation.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culture,history and public propagation,they have been admitted as the current tourism scenes.The army stone slogan is a great historical creation,which give a valuable lesson about how to spread the current public information.

Sichuan—Shaanxi Soviet area;the army stone slogan;public information spread;historical lesson

K263

A

1674—5248(2014)06—0021—05

2014—08—20

孙和平(1950—),男,四川开江人。教授,主要从事川陕苏区研究。

猜你喜欢

公共信息标语石刻
中外石刻大不同
西狭颂摩崖石刻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标语变变变
标语变变变
“滥挂标语”
新时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基于云计算的民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舟山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与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