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2014-04-10李智水
李智水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江苏 南通 226007)
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李智水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江苏 南通 226007)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辩证统一于实现现代化的全过程之中。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分析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关于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理论成果,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对理解实现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辩证关系
现代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相统一的范畴,实质上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有机统一的双向互动过程。认真探索和研究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辩证关系,对实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探源: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内涵及辩证关系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
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最本质的内涵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而“社会,即联合起来的单个人[2]20”。所以,现实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又是社会的人,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过程。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是现代化过程的两个方面,它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之间是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在动态发展中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过程。其相互关系具体来讲就是:
(1)实现社会的现代化首先需要人的现代化。人是社会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正如马克思所说:“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奋斗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3]。”“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4]。”现代化的社会需要现代化的人来创造,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社会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而没有现代化的人又不可能有社会现代化的实现。
(2)社会的现代化为实现人的现代化创造必要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依据社会形态和现实的人的内在统一关系,将人的发展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2]104。”人的发展与三大阶段必然是同步进行,相互依赖,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创造条件,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质的提升。人的存在和发展受特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因为“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5]。”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现代化受制于社会的现代化,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必须创造实现之条件。
诚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明确提出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的定义,但是他们关于人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为中西方学者研究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西方学者的探讨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学者就开始了现代化问题的初步探讨,进入20世纪后,关于现代化问题的研究更加系统化、深入化。美国学者里斯曼在他的《孤独的人群》一书中,提出了“传统倾向”和“内部倾向”概念,认为“内部倾向”是人的现代化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主张社会主体的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而且不受任何社会规范、制度等外在因素的束缚。美国学者罗伯特·E·沃德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现代化的经济要素,即经济现代化,主要包括如下特征:“科学技术的积极应用、非生命能源的利用、劳动力的高度专业化和非个人市场间的相互依赖、大规模的财政以及经济政策的集中、物质水平的提高[6]。”美国当代极负盛名的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认为,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政治的现代化,而政治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政治制度化,强有力的政党制度的形成是提高制度化水平的核心,只有大力提高政治制度化的程度,才可能缓解现代化中国家在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大众政治参与压力,从而确保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最终实现社会的现代化。法国的让·莫内认为,现代化分为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优先于物的现代化,即“现代化要先化人后化物”。当代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阿列克斯·英格尔斯对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性的研究,他指出:“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制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7]。”从英格尔斯的观点来看,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人的心理、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现代化,它是实现现代化的先决条件。西方学者对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进行的探讨,虽存在着不尽完善之处,但可以对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3.国内学者的论述
(1)通过对国内学者现有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主要存在如下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体的现代化,既包括人的物质生活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又包括人的素质、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现代化[8]2。“是适应现代实践发展需要的人的主体能力的现代化[9]。”该观点主要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认为人的现代化就是主体“客体化”的过程,是人通过自身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进而改造社会,使之实现个体的现代化。
第二种观点认为,人的现代化指的是人的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跟上甚至超越现代步伐,行为方式符合现代要求,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充分提高[10]70。这里着重强调的是人的精神境界的现代化,注重的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以适应现代社会之需求。
第三种观点认为,人的现代化就是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状况与过程[11]。这种观点侧重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传统社会的人如何向真正现代社会的人转变。
(2)在探讨社会现代化内涵方面,已有的理论成果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如有人认为,“社会现代化从一般意义来讲,是指社会全面变革旧有系统,发展现代文明的过程[12]。”有学者从哲学的角度指出:“社会现代化是指社会形态每一层次、每个要素的现代化,包括经济的现代化、政治的现代化、科技教育文化的现代化[8]3。”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认为,“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是一场席卷全球、内容广泛、影响深刻、变革激烈、形式特殊的社会变迁[13]。”尽管研究者们在探讨现代化的内涵时未达成一致,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变迁的过程,是社会各个子系统全面发展的、动态化的过程。
(3)关于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内在关系的阐述,其观点大都一致,认为: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均属现代化的两个层面,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目的、关键及核心;社会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客观物质基础,对人的现代化起促进和制约作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是社会的人,同时社会又是人的社会,人的现代化过程也是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互为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现实探索:实现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是一个任重而紧迫的过程
1.党的历代领导人对中国现代化的探索
现代化是中国人民长期不懈的追求,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在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他说:“除了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以外,还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四个现代化”其实质是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如果我们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来看,现代化是以时间为存在形式的社会有机体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继毛泽东之后,邓小平为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邓小平多次强调:“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4]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现代化实现的根本力量,人的现代化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更加重视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江泽民根据跨世纪的时代要求,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既为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战略平台,又为社会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2003年“非典”之后,我们党和国家更加认识到人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此,就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党的几代领导人对中国现代化的探索思想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又使我们明白现代化建设是一个任重而紧迫的过程。
2.以江苏省为例探索人的现代化
(1)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者。“在现代化进程中,人既是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更是终极目的。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15]。”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根据中央提出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率先实现现代化,江苏省就提出了要在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在实践探索中,江苏省政府已将人的现代化摆在了社会现代化的核心位置,打造“人才高地”已成为了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之一。为此,江苏省政府实施了诸如“百千万工程”“青蓝工程”“333工程”等各种“人才高地”建设工程。除此之外,江苏还特别重视人民现代观念和行为模式的转变,通过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着力培育符合现代化标准的江苏人。
(2)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和目的,是社会现代化之魂,但同时社会现代化也影响和制约着人的现代化,为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言:“如果这个人的生活条件使他只能牺牲其他一切特性而单方面地发展某一特性,如果生活条件只提供给他发展这一特性的材料和时间,那么这个人就不能超出单方面的、畸形的发展[5]507”。这也就是说,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创造出适应人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江苏提出的“两个率先”目标实现的可行性,就江苏经济而言,江苏是一个经济大省、强省,经济总量排在全国前列,这就为江苏人实现人的现代化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三、未来思考: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实现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推进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人创造现代化的社会,现代化的社会也必然推进人的现代化,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离。一般意义而言,社会现代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时间概念,是指社会各领域的现代化,包括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科技教育现代化、社会结构现代化等方面,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现代化,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的现代化。从横向来看,发达国家具有较高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因此,他们也具有较高的国民素质,人的现代化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从纵向比较,现阶段,我国的现代化水平较改革开放初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因而人的现代化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可以说,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民主化、科技教育水平的提升等等,都有力地推动了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因此,未来中国的发展,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仍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将人的现代化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去考察。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强科技和教育在促进人的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在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推进人的现代化的实现。
2.优先发展教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教育是决定一个人现代化的首要因素,现代化的人的道德素养、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都要通过教育来培养,现代化的社会生产需要懂得现代化的技术人员来操作。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说:“单靠资本投资的增长是无法达到最大的增长潜能的,良好的工作态度、集体协作、对公司的效忠、和谐的劳资关系,都是必要的条件,能够使生产力不断增加的是操作机器的工人[10]71”。正是由于新加坡对教育的重视,才使新加坡在20世纪80年代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当今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因为职业教育担负着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直接从事工农业生产,将关系到现代化实现的步伐和水平。教育在整个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16]。”
3.注重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发展不平衡性
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由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该过程不可能同步进行,必然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人的现代化可能先行于社会的现代化。如人们通过接受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技术,在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率先实现现代化,而经济发展水平、民主政治、社会结构等方面,可能没有达到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现代化的诸要素已基本具备,但是人们的道德素养、人文精神、技能水平还未能完全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绝对的,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那么如何处理好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就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处理好各种利益分配、人与社会、人与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在重视社会现代化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现代化的实现。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10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7.
[6]林萍.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2):7.
[7]阿列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85.
[8]邹永图.论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辩证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1):2-3.
[9]柯卫.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统一性[J].社会科学家,2007(1):9.
[10]李锦顺.试论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1(6):70-71.
[11]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
[12]王琳.论社会现代化中人的现代化[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8(3):34.
[13]陆学艺.社会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6:421.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
[15]田芝健.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EB/OL].[2013-01-2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1/ 28/c_124287360.htm
[1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0.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Modernization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
LI Zhi-shui
(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Nanto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Nantong 226007,China)
Realizing moderniz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Chinese people,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human's modernization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 lies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Guided by the thought of classical Marxism writers,through analyzing the theory of the western scholars and Chinese scholars on modernization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to recogn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ha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at it is an important and urgent issue to realize the human's modernization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Therefore,to realize the human's modernization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 has to consider the problems we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human's modernization;social modernization;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038
A
1672-9617(2014)04-0476-04
(责任编辑 伊人凤 校对 祁刚)
2014-04-16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资助项目(苏教师[2012]39)
李智水(1979-),男,陕西三原人,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