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语气副词“最好”溯源

2014-04-10李雪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主观性语气谓语

李雪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汉语语气副词“最好”溯源

李雪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最好”始见于两晋时期,是由极性程度副词“最”与性质形容词“好”组成的状中短语。起初“最好”可作谓语、定语、补语等,用来对其前后的话语内容进行客观的评价。唐代出现了构式“最好VP”,“最好”在句中充当主语,具有指称性。在主观化、音律规则、VP的语义变化、使用频率等因素的推动下,“最好VP”发生了重新分析,由主谓关系重新分析为状中关系,“最好”表达主观意愿、希望或建议,在宋代开始词汇化为一个语气副词。

“最好”;词汇化;主观化

在现代汉语中,“最好”可以用作短语,即由极性程度副词“最”与形容词“好”组合而成的状中结构,可做谓语、定语、宾语或补语等。例如:

(1)他的功课在班里最好,却受同学们的气,取笑他穿的衣服,模仿他侉声侉气的说话,向他起哄,叫他“老赶”、“小侉子”。(张承志《黑骏马》)

(2)只要圆明园遗物没有成为后来近代优秀建筑的组成部分,让它们重回圆明园会是一个最好的归宿。(《“物归原主”才是真正文物回归?》,《广州日报》2014年02月23日)

在现代汉语中,“最好”也可以用作语气副词,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或主语前,表示其后的话语内容是说话者的主观意愿、希望或建议等。例如:

(3)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语气副词“最好”的来源是怎样的呢?目前学界已有人就语气副词“最好”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如乐耀,戚国辉、杨成虎,罗主宾等,主要是从共时的层面或现代汉语角度来阐述“最好”的用法,或从历时层面揭示其演变路径。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尚未从历时角度深入阐明语气副词“最好”的来源,尚未全面揭示“最好”词汇化为语气副词的机制与动因。我们认为,“最好”原本是一个由极性程度副词“最”与性质形容词“好”组成的状中结构,后来经历了主观化过程,逐步词汇化为一个语气副词。我们拟从历时角度探究状中结构“最好”的词汇化过程,揭示其主观化历程及其词汇化的动因与机制等。

一、状中结构“最好”的出现与基本用法

(一)极性程度副词“最”与性质形容词“好”

《说文·冃部》:“最,犯而取也。从冃,从取。”“最”的本义是冒犯而取之,动词。后来“最”可以表示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时划分的等级,上等为最,并且逐渐引申出表示居于首要地位的人或物的“第一”义。如:

(4)曷为或言会,或言及,或言暨?会犹最也,及犹汲汲也,暨犹暨暨也。(《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通过隐喻机制,“最”引申表示某种属性超过同类的人或事物,“虚化为可以显示抽象程度的最高量”[1]。这种意义的“最”为极性程度副词,常用于VP前,即“最VP”,表明VP已经达到抽象程度的最高量。例如:

(5)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商君书·外内》)

《说文·女部》:“好,美也。从女、子。”“好”的本义是指女子貌美。后“好”引申出优点多,使人满意的意思,与“坏”相对,是性质形容词。例如:

(6)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好风景”中,“好”作为一个性质形容词修饰名词“风景”,是指此时江南的风景使人满意。这里的“好”可以解释为使人满意的意思。

(二)状中结构“最好”的出现与主要功能

有少数“最好”(hào)是“最喜好”的意思,与本文讨论的语气副词“最好”无关。例如:

(7)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极性程度副词“最”与性质形容词“好”组合而成的“最好”,最早出现在两晋时期,此时的“最好”是状中结构,而不是语气副词。例如:

(8)向者为老君牧数头龙,一班龙五色最好,是老君常所乘者,令吾守视之,不勤,但与后进诸仙共博戏,忽失此龙,龙遂不知所在。(《抱朴子·袪惑》)

上例中状中结构“最好”在句中做谓语,用来表述一种客观事实,对“最好”前的话语内容进行客观的评价。中古时期,句法结构“最好”多被用于与医药、烹饪、农作等有关的文献中。例如:

(9)亦秋社后即种。至春,能锄得两遍最好。(《齐民要术·杂说》)

(10)作团裹之。勿令泄气。以火烧周三日最好。一日亦得。(《备急千金要方·胆腑》)

状中结构“最好”除了可以做谓语外,还可以做定语和补语。例如:

(11)谁家最好山,我愿为其邻。(贾岛《望山》)

(12)诸方颂极多,尽向问头边作言语,唯雪窦颂得最好,试举看。(《碧岩录》卷八)(三)“最好NP”结构与“最好VP”结构的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好”大多出现在与医药、烹饪等有关的文献中,叙述的基本上是已然的、客观的事实,“最好”出现在句子的谓语位置,表示的是这种客观事实最让人满意。到了唐代,状中结构“最好”的句法功能发生了变化,在唐代诗词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最好NP”结构与“最好VP”结构,“最好”已具有指称功能,“最好”的句法功能扩展了,充当句子的主语。例如:

(13)最好玉京仙署里,更和秋月照琼枝。(罗隐《粉》)

(14)世间何事好,最好莫过诗。(杜荀鹤《苦吟》)

“最好”后可以加名词性谓语,也可以加谓词性谓语。例(13)中“最好”可以理解为“最好的X”,即具有指称功能。“最好玉京仙署里”是名词谓语句,可以理解为“最好的地点是玉京仙署里”,“最好”指称“最好的地点”。“最好”后还可以加谓词性谓语,如例(14),“最好莫过诗”意思是“最好的事物没有超过诗词的”,“最好”指称“最好的事物”。这里的“最好”虽然位于谓词性成分前,其仍然是指陈性的。“最好NP”、“最好VP”均是现实句。

用于现实句中,可做主语的状中结构“最好”与谓语之间可以插入起判断作用的判断词“是”,形成结构“最好是NP”,表示的是一种基于客观事实的判断。例如:

(15)自入秋来风景好,就中最好是今朝。(白居易《五凤楼晚望》)

(16)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韩偓《三月》)

如例(15)“就中最好是今朝”,可以理解为“其中风景最好的时候就是今天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判断句。“最好是NP”只是陈述一种事实,是一种客观认定。因此句中的“最好”充当主语,是个具有指称功能的状中结构。

由以上用例可以看到,“最好”最初可以充当谓语、定语、补语,到了唐代其句法功能扩展了,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用于指称。唐代之前“最好VP”结构中VP表示的动作或事件都是已然的、现实的。宋代“最好VP”结构中“最好”延续了具有指称性并做句子主语的用法,不过VP表示的行为或事件,可以是未然的、非现实的。例如:

(17)问:“廓然无云,如何是中秋月?”师曰:“最好是无云。”(《景德传灯录》卷二十)

(18)令僧问:“如何是开先境?”师曰:“最好是一条界破青山色。”(《五灯会元》卷八)

例(17)、(18)都是判断句,“最好”做主语,VP表示理想中最佳的事件,或是表示一种最合适的选择,都是表示未然的。VP的语义均是表示事物的状态或非自主的行为。

二、“最好”的主观化与词汇化

“最好”要发生词汇化,变为语气副词,必须用于VP前,即“最好VP”,且必须处于一个非现实情态句中。也就是说,VP是未然的,表示诸多行为中最为合适的选择,或表示说话人的希望,或表示说话人的某种建议。

“最好VP”中的“最好”从唐代开始所表示的主观性增强,有时不再是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而是言者的纯粹的主观认识。VP的语义发生了变化:VP表示人的自主的行为。例如:

(19)官闲最好游僧舍,江近应须买钓船。(和凝《洋川》)

例(19)中的VP是未然的,不过“最好”的主观性增强了,表示说话人认为最佳的选择是去实施行为VP。“最好”与“应须”对举,可见“最好”表示说话人认为官闲的时候最佳的选择是应该去游览僧舍,其主观性增强。

下例中“最好VP”可以理解成表示最好的事情是VP,也可以理解成说话人建议对方实施VP,已经有了表达主观建议的意思。例如:

(20)剥啄谁敲棋子响,莺儿林里惊飞去。最

好是、活水沦新茶,醒春醑。(张半湖《满江红》)

如例(20)“最好是、活水沦新茶”,可以理解为最让人满意的是用活水煮茶,又可以理解为建议用活水煮茶,“最好”开始有了表达主观认识、立场、建议的意味。

南宋文献《朱子语类》中有一例“最好”表示言者纯粹的主观认识,即建议对方实施某种行为VP。例如:

(21)问“用舍行藏”。曰:“此有数节,最好仔细看。(《朱子语类·论语十六》)

例(21)是一问一答。答语“最好仔细看”是一个祈使句,“最好”表示说话人的主观建议,即建议对方仔细地看。“最好”的主观性增强,已主观化了,完全表示一种建议的语气。

主观化是“最好”词汇化的一个重要动因。沈家煊根据Lyons的理论提出了“主观化”理论。我们主要从历时的层面来研究“最好”的主观性演变。我们认为,“最好”的主观性增强引起其主观化,从而发生词汇化。所谓“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2]在“最好VP”构式中,“最好”最初在句中充当主语,具有指称功能,其后的谓语VP是客观事实,“最好”是基于客观现实的认识。随着说话者不断地把自己的主观立场、感情和态度表现在语言中,“最好”主观性逐渐增强,逐渐主观化,由对客观事实的表述演变为说话人纯粹的主观的认识或建议的表达,从而词汇化为一个语气副词。

“最好”原本在句中作谓语,其前面可以加名词性主语,也可以加谓词性主语。我们知道,一般句子的语义重心有偏右的倾向[3],“最好”处在句子的末尾,充当谓语,句子的语义重心落在“最好”上,指“好”的最高级,因此“最好”是句子的句法和语义上的焦点。但是在“最好VP”构式中,“最好”不再是句子的结构语义焦点,句法语义重心转移到VP上。又因为“最好”处于VP的修饰语位置,而这一位置正好是“状语”的位置。伴随着VP有非自主的行为变为自主的行为,“最好VP”发生了重新分析,原来的主谓关系可以分析为状中关系,“最好”成为VP的状语,表示VP是最理想的选择、最大的希望,或者表示VP是说话人提出的建议或表达的意愿、希望。如例(21),“最好”不再是句子的主语,而是表示的建议“仔细看”的状语,可以认为“最好”已词汇化了。

韵律规则在“最好”词汇化过程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动因。“汉语的两个音节构成一个标准的音步,一个标准的音步就是一个标准的韵律词。”[4]在“最好VP”构式中,“最好”是一个标准的音步,也是一个标准的韵律词,韵律制约使“最好”具备了固化为双音词的音步条件。在主观性增强、韵律规则等动因的推动下,“最好VP”发生了重新分析,即由主谓关系重新分析为状中关系。可以认为语气副词“最好”在宋代已开始萌芽。

通过考察历时语料,我们发现元明时期“最好”表示主观建议、意愿和希望的用例不多,应该说这一时期的“最好”仍处于词汇化的初期。例如:

(22)戴宗道:“俺前日到来探听,见这村坊上有敌楼寨栅,军马守把,佈置很为严密,最好再得一人前去探看一番,然后进兵攻打。”(《古本水浒传》第四十六回)

(23)一天晚上,美女对沈韶说:“……郎君最好到集市中求取青羊奶汁半杯,经常滴在我的眼里……”(《剪灯余话·连理树记》)

“使用频率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种语言形式在话语中出现得越频繁越容易语法化,词汇化属于广义的语法化。”[5]87继续发展到清代,表达主观意见、意愿和希望的“最好”愈发普遍了。例如:

(24)李玄听了面红过耳,支支吾吾的说道:“……最好跟我贫道作个徒弟,不出廿年,成就必有可观。(《八仙得道》第二十三回)

(25)焦雄说:“……最好你先回去,等到天亮,我叫赵老三前来请你,再对你说明。”(《大八义》第二回)

上述例句中的“最好”,都是言者从自身角度出发对事情、事态的发展做出主观上的建议或预测,属于非现实的情态,即主观的情态判断或建议。因此,我们认为语气副词“最好”在清代成熟,并且沿用至今。

三、结语

“最好”最初是一个由极性程度副词“最”与性质形容词“好”组成的状中结构,可作谓语、定语、补语等,是对客观事实的表述。到了唐代,出现“最好VP”构式,“最好”在句中充当主语,具有指称功能,与其后VP是主谓关系。“最好”后VP表示的是非自主的行为或是事物的状态,是已然的、现实的。宋代“最好”延续了这种作主语的用法,但VP表示人的自主的行为,且是未然的、非现实的。“最好”从唐代开始所表示的主观性增强,有时不再是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而是言者的纯粹的主观认识。到了宋代,在主观化、音律规则、VP的语义变化等因素的推动下,“最好VP”发生了重新分析,由主谓关系重新分析为状中关系,“最好”开始词汇化为一个语气副词,表达主观意愿、希望或建议。语气副词“最好”在宋代萌芽,经过元明的发展,在清代成熟,并沿用至今。

[1]武荣强,赵军.“最”的语法化和主观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6):156-160.

[2]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275.

[3]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3):161-169.

[4]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词”[J].中国社会科学,1996(1):161-176.

[5]HOPPER,TRAUGOTT.Grammaticaliz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87.

Exp loration on the Source of the M odal Adverb“Zuihao”

LIXue
(College of Humanities,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325035,Zhejiang,China)

The Chinese word“zuihao”first appeared in the Jin dynasty Period,being a adverbial-head phrase consisting by the polarity degree adverb“most”and the qualitative adjective“good”.Initially,the”best”can be used as a predicate,attribute,complement,etc,used to describe an objective fact,giving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to the anteroposterior discourse content.The construction“best VP”appeared in Tang Dynasty,”best”acts as a subject in the sentence,refer to“the best X”.Driven by the subjective,the rhythm rules,the semantic change of VP,frequency of use and other factors,the construction”best VP”took place re-analyzed, from the subject-predicate relationship to the adverbial-qualifiedword relationship,the“best”express the subjective understanding,position or the recommendations.The“best”was lexicalizated into a modal adverb in the Song Dynasty,completely finished in Qing Dynasty.

“zuihao”;lexicalization;subjective

H 039

A

1007-5348(2014)09-0112-04

(责任编辑:吴有定)

2014-07-05

李雪(1991-),女,安徽滁州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历史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主观性语气谓语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非谓语动词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非谓语动词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非谓语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