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天国梦”与孙中山“民国梦”之比较
2014-04-10李阅民
李阅民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 淄博 255049;青岛滨海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鸦片战争以后至五四运动前夕,中国在列强的欺凌下日趋沉沦。为救国救民,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起、奋力抗争,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民众于倒悬、救国家于危亡,而洪秀全、孙中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洪秀全要实现的是“天国梦”;而孙中山则为实现“民国梦”而奋斗终身。“天国梦”与“民国梦”既有差异,也有相似之处。
一、洪秀全“天国梦”与孙中山“民国梦”的差异
洪秀全、孙中山二人出身、阅历、见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他们对中国未来蓝图的设计自然就有了“天国”与“民国”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从政权的组织形式看,洪秀全心目中的天国为“政教合一”的天王专制政体,属于“天父”的一家之私;孙中山心中的民国则为“民主共和制”政体,倡导“天下为公”。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写到:“天下凡间人民虽众,总为皇上帝所化[造]所生,生于皇上帝,长亦皇上帝,一衣一食并赖皇上帝,皇上帝天下凡间大共父也。死生祸福由其主宰,服食器用皆其造成。仰观呼天,一切日月星辰,雷风云雨,莫非皇上帝之灵妙;俯察天地,一切山原川泽,飞潜动植,莫非皇上帝之功能。”[1]洪秀全宣称“今天父上帝太兄基督下凡,带朕暨幼主作主,万郭已归上帝,基督带朕及幼主管理,世师靡暨矣。”[2]洪秀全在《天朝田亩制度》中又说:“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此乃天父上帝特命太平真主救世旨意也。”[3]81以上资料说明,洪秀全心中的天国归天父所有,天父上主是天国里最高权力拥有者,而太平真主即洪秀全本人则是天父的特命全权大使,代表天父执掌世间事务。换句话说,洪秀全的天国是家天下、行专制的政教合一的国度,在那里,物物归“上主”,一切有“上主”主宰。孙中山对民国的解释则是“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4]315。“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5]162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民主共和”“天下为公”。
第二,从关注的领域看,洪秀全只希望解决广大农民的民生问题,局限于物质层面;孙中山则不仅希望解决民生问题,还希望解决民权问题,已从物质层面扩展到精神层面。从《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看,洪秀全希望通过“凡分田照人口,不分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6]207的手段,在天国里实现“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3]80。这些主张的核心就是解决民生问题。从孙中山的系列著作看,他关注的是“三民”问题,即民族问题、民权问题和民生问题。关于民权问题,孙中山认为,“以人民管理政事,便叫做‘民权’”[5]58,主张民权平等;对于民生问题,孙中山则强调“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5]134,民生政策的落实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此外,还要发展国家资本,振兴实业。较之洪秀全的天国梦,孙中山的民国梦更丰满、更贴近当时中国的时代主题——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因此也更有进步意义。
第三,从追求的终极目标看,洪秀全追求的是温饱,孙中山追求的则是富强。《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竺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皆然。”[3]82由此可见,在天国世界里,农民辛辛苦苦收获的劳动成果除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外,其余统统都要无偿交给国库。这就揭示了洪秀全最大的愿望只不过让人民仅仅过上“温饱生活”而已。孙中山的民国追求的则是“盖欲以此世界至大至优之民族,而造一世界至进步、至庄严、至富强、至安乐之国家”[4]315。这说明孙中山追求的已不是温饱,而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进步、最有尊严、最富强、最幸福的国度。
第四,从最终的结局看,洪秀全的梦只开花而无果,孙中山的梦已经或正在变为现实。洪秀全定都天京后,因种种原因虽然颁布但并没有贯彻落实《天朝田亩制度》。随着太平天国的败亡,洪秀全的梦想彻底化为泡影,烟消云散了。孙中山的梦想则历经坎坷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逐步变成现实。正如胡锦涛所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愿……继续奋斗。”现在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谱写了中国发展的辉煌篇章”。“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7]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洪秀全希望拯救中国但没有超越中国传统的思想视野和发展路径,没有摆脱农民的局限性。而孙中山则突破了以往的眼界、思路,希望政治上废除君主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放弃“重农抑商”,积极鼓励工商业发展。
二、洪秀全“天国梦”与孙中山“民国梦”的关联性
洪秀全的“天国梦”与孙中山的“民国梦”虽有差异,但毕竟都滋生于中华大地,形成于外族凌辱之时,所以内在的关联性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二者都继承与发展了中国古代“大同”思想。汉代儒家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被认为是“大同”概念最早的出处。洪秀全为考取功名自七岁起就在村中书塾上学,十年的求学生涯、十几年教书和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使他熟读四书五经及其他一些儒家经典古籍。在洪秀全所写的文章、制定的《天朝田亩制度》中,随处都能看到《礼记》中论述的影子。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8]巧的是孙中山七岁时也开始在家乡广东香山县入私塾接受了六年传统教育,他在1924年演讲三民主义时则明确地说:“民生主义……即是大同主义。”[5]134所以,孙中山的“民国梦”仍是“大同”思想的延续。
第二,二者都借鉴与吸收了西方思想文化。洪秀全的“天国梦”与孙中山的“民国梦”都是在中国近代国门被打开以后问世的。此时西方文化已渗透进中国,近代中国人也从林则徐开始睁眼看世界。只是洪秀全生活在国门被打开初期,他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还仅限于《劝世良言》之类的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基督教关于“平等”“天国”“上帝”“耶稣”之类的一鳞半爪的言辞、说教,激活了他内心深处“大同”思想的情结。所以洪秀全的“天国梦”里就有了作点缀的基督教的辞藻和作内容的“大同”思想的内涵。孙中山13岁时进入夏威夷的小学“意奥兰尼书院”(Iolani School)学习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1887年至1892年又进入香港西医书院读书。1896年10月伦敦蒙难获释后,他“则暂留欧洲,以实行考察其政治风俗,并结交其朝野贤豪。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9]同时,他还花了大量时间在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钻研政治、外交、法律、经济等书籍。这样的经历使他对西方文化有了切身的感受和深层次的认识,因而孙中山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已不只是词句,而是领会了精神。孙中山所吸收的,不仅有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精华,还有卡尔·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1923年,他在总结自己的思想来源时指出:“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10]
第三,二者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推翻清王朝。近代中国遭受的灾难,清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要救中国就必须推翻清王朝。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洪秀全立誓驱逐“清妖”;孙中山从投身革命起,无论是演讲、著述还是为革命组织制定誓词纲领,都把推翻满清政府作为主要革命目标,直至1912年清政府垮台。
总而言之,“天国梦”与“民国梦”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国家前途命运艰辛探索的一种表征。虽然洪秀全、孙中山等人并没有实现自己的夙愿,却都为后来者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教训”。洪秀全的教训是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孙中山的教训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也难以救中国。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他们的足迹上继续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探寻到了救国救民的道路,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参考文献]
[1]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一)[M].上海:上海书店,1955:94.
[2] 金毓献,等.太平天国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59:91-92.
[3] 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洪秀全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 孙中山.建国方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5] 孙中山.孙中山文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6] 太平天国研究会.太平天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7]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10-10(1).
[8] 礼记[M].崔高维,校注.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63.
[9]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232.
[10]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