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引导下影子银行的风险防范
——基于系统性风险压力指标的视角

2014-04-10张宏铭

关键词:影子商业银行银行

张宏铭

(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026)

商业银行引导下影子银行的风险防范
——基于系统性风险压力指标的视角

张宏铭

(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026)

近3年来,影子银行的规模扩大了3倍,总量高达20万亿元。中国银行体系贷款总额占GDP的130%,而通过影子银行提供的借贷总额占中国GDP的40%。中国影子银行的快速扩张,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一场博弈,在央行收紧货币政策、配合金融机构去杠杆的形势下,影子银行信贷规模成今后市场预期风险最高的业务领域。本文从系统性风险压力指标的视角,通过数据分析表明,宏观经济发展状况与银行业的经营运转对商业银行引导下影子银行的风险压力最大,并以此提出防范风险的政策建议。

商业银行;影子银行;风险压力指标;风险防范

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影子银行的规模为71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占26万亿,占比37%;欧元区22万亿,占比31%;英国9万亿,占比12.7%;日本4万亿,占比5.6%。影子银行占全球整体金融资产的1/4,相当于银行业资产的1/2。影子银行的繁荣发展通常是伴随着银行信贷体系发展的滞缓和信贷资金的不足。中国影子银行的迅猛发展,正是在长期利率管制和短期紧缩货币政策的双重效应下,以传统商业银行出现的信贷规模增速受限为背景的。

当前金融环境下,中国影子银行最活跃的两部分:一是以商业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为代表的表外业务,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的信贷类产品,如信托公司销售的各类信托产品;另一部分则是以民间借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是影子银行的第一主体,影子银行通过将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其核心是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隐藏在证券化中。

一、商业银行引导下影子银行的风险及传播途径

(一)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的相关关系

传统银行体系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存款,在留存一定存款准备金后再进行贷款业务,而现代金融体系的资金来源较基础存款更为广泛,资产也更加多样化,这种转变形成了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的联系。

1.影子银行依附于商业银行而存在

以国家宏观政策及产业政策为导向,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配给在国有大型企业或经营情况良好、信誉度较高的企业,使其良性循环;然而风险高、信誉低、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信贷资金无法得到满足。商业银行作为经营特殊商品 (货币)的企业,追逐利益最大化,因此,为规避信贷政策,通过创新的金融工具设计和分散风险将贷款通过各种途径包装、销售进行业务革新,扩大了金融体系的效率边界和服务群体,特别是满足了紧缩条件下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最终产生了影子银行。中国影子银行业务与现代金融市场联系非常紧密,它以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的形式出现,通过影响金融市场流动性、以市场为基础进行信用创造。

2.影子银行是商业银行的有益补充

商业银行突破现有的银行监管制度与体系,在传统金融机构与创新金融理念的缝隙之间形成一套新的运作模式——影子银行。影子银行在金融创新理念和技术的支撑下,主动满足全社会的货币需求,并以银行机构内部的影子银行业务为主(袁增霆,2011;路小康,2011;周莉萍,2011)。

随着全球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当原有的传统银行金融机构已经不能满足丰富的金融市场需求时,就会开拓新的领域,为原来不能完成的融资打开新的融资渠道,与此同时扩大了金融体系的群体,这些新兴的金融创新活动绕过了监管区域,以监管套利的形式出现,成为影子银行。影子银行有效的补充了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不能满足的市场需求。

(二)商业银行引导下影子银行风险的本质

1.期限错配

目前中国最典型的商业银行内部影子银行业务包括理财业务、代付业务、受益权转让业务、与担保公司合作的业务等。影子银行通过期限转换的形式发行短期流动性负债用以购买长期的、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与商业银行建立联系,商业银行借助影子银行从货币市场获得大量资金将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转移到表外,从而导致资产负债期限的不匹配;或者将期限较短的客户资金投资于期限较长的资产,导致客户资金期限和资产运用期限的不匹配。

2.信用隐藏

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之间通过信用衍生品工具等方式转移信贷资产,但没有将信用风险完全转移。影子银行的经营主要是通过发行债券或其他的融资工具——证券化技术或报表项目设计提高银行资金的流动性,隐藏实际贷款数量。影子银行业务意在盘活银行的存量贷款,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从而达到规避监管的目的,隐藏了信用风险。

3.金融资源配置失衡

为调控通胀预期,从2011年开始,中央银行逐步收紧市场流动性,金融总量调控趋紧,而融资需求没有收缩,供需两端开始加速失衡。大量社会闲置资金被重新配置,从而在监管薄弱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银行表外业务中产生风险溢出效应。

目前,“影子银行”业务资金提供方一年期以上年息大都在10%左右,远高于一年期银行贷款6%的基准利率。地方政府或实体经济恐怕难以承受这样的资金成本。借新还旧和债务展期成了必然和唯一选择。[3]

(三)商业银行引导下影子银行的风险传播途径

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绕过信贷规模管制,间接对借款企业进行资金支持,在保留优质客户的同时把风险转嫁给投资者,商业银行这种隐形支持和担保的行为会使风险从影子银行溢出至商业银行,并形成系统性风险。因此,理财产品成为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风险传播的一种途径。委托贷款的资金通过银行贷款进入资金池后,再流入社会融资链条,商业银行作为受托人,收取正常贷款利息和手续费,风险管控意识薄弱,监管角色被淡化,在信息不对称和时空差异下,委托人和借款人的关系不再紧密,风险暴露无疑。因此委托贷款成为又一风险传播途径。影子银行发生风险,会加大银行间资金压力,必然出现银行同业间贷款展期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同业资金往来成为影子银行和银行体系间的一个间接传播风险的渠道,通过这种途径,影子银行发生风险将逐渐蔓延至整个金融系统。

三、商业银行引导下影子银行风险压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的依据

中国目前的金融结构中,以银行主导、间接融资为主。影子银行体系主要表现为内部与外部相结合,资金方面严重依赖银行信贷,与银行体系的密切关系使金融体系不同行业、市场与机构的关联性提高。[1]本文将选取代表影子银行、银行业、宏观经济形势3方面的子压力指数。

指标的选取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商业银行内部影子银行运作模式是以银行理财产品、金融机构的委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票据为代表。借鉴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基于准确性、可获得性和有代表性考虑,选取三者作为商业银行引导的影子银行组成部分;其次,银行业正常运转的基础是流动性和安全性,流动性风险极易造成批发性恐慌而形成风险压力,因此选取反映银行业流动性状况的指标——流动性比率和资本充足率,基础资产安全性选取不良贷款率与存贷比;最后,构建宏观经济形势子压力指标,基于普遍观点,选取宏观经济的风向指标GDP增长率和反映通货膨胀状况的指标CPI。

(二)实证分析

商业银行内部的影子银行起步较晚,相关数据信息不仅严重缺失,而且所收集的数据时间序列、连续性都极为有限。目前,国际上也缺乏有效的风险定量分析工具,特别是对于金融关联性风险的定量分析工作仍在讨论中。因此,没有勉强的使用计量方法进行风险定量分析,以免失去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意义,故根据趋势分析进行定性的判断。

1.宏观经济风险压力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逐渐向自主平稳增长过渡,GDP增长率在2007年达到历史新高14.6%,从2010年开始平稳回落,2013年全年GDP增长率为7.7%。然而,中国CPI涨幅超出市场预期,特别是由于缺乏劳动力和资源性产品等要素的供给,加固了通货膨胀预期。虽然在2011年CPI增长率达到5.4%后,物价增长得到遏制,2012年CPI增长率为2.5%,2013年CPI增长率为2.6%,但是全球流动性宽松格局将惯性延续,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存在进一步上涨空间,未来物价有上涨压力。目前,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环境总体平稳,但外需疲软,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经济潜在增长水平趋缓,随着经济金融改革深化,金融市场加快开放步伐,物价上涨和信贷扩张可能带来的潜在金融风险不容小觑,经济金融风险跨境传染与扩散的可能性加大。

2.银行业风险压力

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都超出25%的要求,居于40%左右的水平上,存贷比都在60%-70%之间,低于75%的监管要求,因此,中国银行业的流动性整体较为充足,应对潜在风险的能力上升空间也很大。

作为影子银行产品的基础贷款资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质量总体向好,不良贷款余额从2007年的1.27万亿到2012年的0.49万亿,逐年下降,但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已经达到0.56万亿,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余额双升,可见,经济波动影响了银行资产质量。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显著提高,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从 2003年底的 -2.98%到 2004年转正,到2011年和2012年分别升至12.7%和13.25%,核心资本充足率也从2010年开始一直保持在10%以上,商业银行引导下的影子银行,基础贷款质量整体较高,信用风险指标整体呈乐观态势。

3.综合分析

商业银行内部影子业务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逐年增大,从2008年的1.4万亿,占社会融资规模的20%,到2012年的4.3万亿,占社会融资规模的27.3%。

综合以上数据趋势,GDP和CPI的下降将会伴随商业银行引导下影子银行占社会融资比例的上升,资本充足率的上升与影子银行的占比成正比,而流动性比例的增加将使得影子银行的占比下降。因此,影子银行体系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外界环境,即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和银行业本身的运转情况。如果二者压力加大,则造成影子银行体系的压力增大。原因是影子银行体系的大部分业务和资金往来都源于银行业,且影子银行体系信用膨胀的部分根源是经济上升时期对融资的需求。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大力支持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项目造成的潜在信用风险,理财资金和委托贷款资金多集中投向房地产行业,房价下降,或者中间资金链条断裂无法收回贷款,将带来违约风险,加大包括商业银行引导下影子银行在内的金融体系的信用风险敞口。虽然近几年不断加大金融监管力度,但是对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的抑制可能会进一步刺激影子银行寻求更多、更隐蔽的监管套利渠道。

四、商业银行引导下影子银行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的发展模式,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业务基础的转变关系密切,完全消除风险不现实,应从几方面入手防范风险。

第一,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利率管制是造成目前经济中投资浪费及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增强人民币基准存贷款利率的弹性,增加企业和居民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促进价格型工具发挥作用,能根源上规避影子银行风险。

第二,发展金融组织的多层次化。打破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垄断和不公,放开金融市场的准入,让更多优质民间资本自由地进入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

第三,构建理财产品等影子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构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风险控制等子系统,规范资产池类理财业务经营模式及分散风险;其次,构筑影子业务的风险“防火墙”,真正隔离表内资产与表外资产的风险;最后,建立第三方评级、评价机制,为客户提供揭示、分析、比较各种类型产品、各种理财机构信息的准公共品信息服务平台。

第四,完善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基本制度。从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自律机制、建立合格消费者(投资者)制度等角度出发,更好的落实金融消费者保护理念,使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不被侵害。

[1]唐红娟.影子银行体系:功能、脆弱性与监管改革[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124.

[2]谢鉴,黄儒靖.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其风险监管问题探讨[J].时代金融,2013(4):129.

[3]钟伟.中国式影子银行:宜疏宜远宜发展[J].国际金融,2013 (9):3-6.

[4]王刚,徐浩然.影子银行体系:发展沿革、风险表现及国际监管动态[J].华北金融,2011(10):9-12.

[5]巴曙松.加强对引资银行系统的监管[J].中国金融,2009(14):24.

[6]张晓扑.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1(3):41.

[7]袁增霆.中外影子银行体系的本质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1 (1):82.

[8]Gary G.Metrick A.,Securitized Banking and the Run on Repo[R]. Yale ICFWorking Paper,2010(11):9-14.

[9]Paul Mcculley,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ed Hyman Minsky’s Economic Journey,The Research Foundation of CFA Institute2009.

【责任编辑 曹 萌】

F832

A

1674-5450(2014)03-0053-03

2013-12-09

张宏铭,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金融学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影子商业银行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What a Nice Friend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和影子玩耍
不可思议的影子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银行激进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