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2014-04-10封红旗
封红旗
(常州大学 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江苏 常州 21316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实验室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平台,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高校实验室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越来越多,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显得愈发重要[1]。尤其是在各高校理工科专业院系实验室中存放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大量化学试剂、易燃易爆、毒害物质甚至于放射性物质,有些实验需要在极端的条件下进行,如高温、高压、高速、强磁等条件;有的实验排放的“三废”(废气、废液、废渣)中可能含毒性物质、放射性物质、极具传染性的细菌或病毒等,如果处置不当或防范失位,很有可能会导致中毒、火灾、爆炸、人畜感染、环境污染等事故的发生,造成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甚至于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永久性伤害[2]。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如2013年4月30日,南京某大学一废弃实验室发生爆炸,造成1人死亡、3人重伤的惨剧;2013年4月16日,上海某大学某研究生因室友投毒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该事件尽管发生在学生宿舍,但该校实验室物品管理仍存在很大漏洞);2012年2月15日,南京某大学一化学楼正在进行实验的甲醛反应釜发生泄露,迫使现场近200人紧急疏散,幸未造成人员伤亡;2010年12月19日,东北某大学28名师生在实验室感染了布鲁氏杆菌传染病。这些血淋淋的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让我们感慨国家财产的损失和痛心生命的逝去之外,更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醒。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学校的财产安全、师生的人身安全,还影响到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甚至于影响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因此,高校实验室在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时,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原则,探索出适合新形势下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全力确保高校实验室安全[3]。
1 高校实验室事故主要表现形式与危害
高校实验室事故是指由某些不安定因素在实验中导致中毒、火灾、爆炸、触电、感染、辐射等发生,造成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的突发事件。根据高校实验室事故的发生情况来看,大多数事故是由用电、火灾、爆炸、灼伤、机械操作、压力容器、废气、废液、废渣等“三废”的排放等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概括来讲,高校实验室事故主要有火灾、爆炸、辐射、机械伤人、触电、人体感染、设备损坏等事故类型,轻则设备损坏、财产损失,重则致伤、致残、致死,甚至于引发大规模的传染性疾病(如在医学实验室中,实验者不慎将高传染性禽流感病毒带出实验室,极有可能引起大规模人畜感染,引发社会公众的恐慌)[4]。
2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硬件方面,另一个是软件方面。硬件方面是指实验室的基础建筑设计和安全防护措施;软件方面是实验室的安全检查、安全教育、安全观念、安全制度、实验操作流程规范等。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 资金投入不足,安全隐患多。长期以来,高校非常重视对科学研究的投入,而对实验室安全的投入却比较少。这是因为一旦科研项目出了成果,很可能产生比较可观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而实验室安全很难产生经济效益。由于实验室资金投入不足,一些高校仍然在使用上世纪60、70年代建造的实验室,而这些实验室大多属于超期服役,存在设施陈旧、通风不佳、防火能力差等诸多安全隐患;有些精密仪器设备实验室,因缺少应急供电系统,机器设备在正常高速运转过程中,因突然停电致使仪器设备严重受损;有些存放有放射性物质的实验室缺少必备的防辐射设施和环境污染评价,不能达到环境保护的标准和要求等[5-6]。
此外,高校扩招带来学生人数剧增,实验需求增加,导致实验用房紧张。有些高校把学生工作办公室直接设在实验室里,迫使师生长期滞留在含有异味的空间里,直接影响到师生的身心健康。因资金短缺,消防设施不能有效配备或不能及时更新,存放危险品区域没有防护设施和报警设备,有的即使有这些设备也因无钱维护而形同虚设;有的实验室缺少火灾报警系统、防毒面具等必备的装置和器具;甚至于有的实验室为了防盗,乱设防盗门窗,堵塞安全逃生通道等。高校实验室中的种种安全隐患,一旦发生意外,其后果难以想象。
(2) 安全观念较差、安全意识较弱。在高校无论是高层领导,还是基层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教学科研,轻视安全环保的思想观念,甚至存有安全光有投入没有产出的错误观念,其主要原因是对高校的评估指标是以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来衡量的,而高校实验室中出现的教学和科研安全问题,也没有企业单位那么突出和直观,致使高校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放在次要的地位。此外,实验室人员往往得不到严格的、规范化的安全教育培训,大多数安全教育培训仅仅是传授前人的工作经验,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缺少必备的安全防范意识。实验室人员初进实验室时只是受到种种警告而小心谨慎,长久下去,大家对这些警告已经变得麻木,置若罔闻,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7]。
(3) 管理体制不顺、安全责任不明。目前,许多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形成了校领导总负责,校保卫处、校后勤部主管,二级学院具体负责的多层次管理体系,这种管理模式看似大家都很关心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际上出现了多头领导、多头管理、体制松散的局面,容易出现互相推诿、相互推托、相互折台的现象。一些重点实验室属于学校直属,但又放在二级学院管理,出现安全责任主体不清楚,安全责任无法落实到个人的现象。此外,一些高校因人员编制紧张,未配备专职的实验室安全技术人员,只是找一些研究生来临时充担,使得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难以落到实处[8]。
(4) 安全制度不完善,安全检查监督缺位。有些高校尽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投入了大量精力,也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实验室安全管理仍存在某些缺陷。如安全制度不完善,安全检查监督缺位等问题。随着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合作越发紧密,实验室承接对外业务显著增多,大量外来人员进入高校实验室,但对这些人员的管理却没有及时到位[9]。高校各部门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每学期都会对各自管辖的实验室进行安全卫生检查,排查各实验室的安全隐患和卫生死角,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公告并上报学校相关部门,而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室仅作通报批评就结束,安全检查出来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安全检查工作流于形式。对已发生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处理大都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原则,不能起到应有警示惩戒作用。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做得好的部门也没有奖励机制,挫伤了实验室安全工作人员积极性和责任心。
3 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保障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和实验人员必须面对的重要工作。针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安全、高效、有序地开展相关科学实验,保证高校实验室和师生的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10]。
3.1 加大投入,确保实验室标准化建设
加大高校实验室基础性建设资金投入是确保实验室安全的首要因素。高校在实验室的兴建、扩建过程中,要从安全运行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实验室的运行特点,充分考虑实验室的通风、采光、湿度、朝向、水、电、管道等因素的安全标准和规范,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采用安全标准一票否决制,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建设规划直接否定。另外,要加大对现有的实验室在防火、防水、防电、防爆、防辐射、防感染等安全设施的投入力度,根据实验室的安全等级和危险程度,对必备的安全保障设施和物品进行改造、更新、替换、升级,防止危害事故的发生,保护高校实验室和师生的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对实验室配备必要的报警、监控、检测设备,排查安全隐患,把安全工作做在前面[11]。
3.2 分类管理,加强对危险品和特殊设备的管理
高校对危险品管理应采用审批管理体制,学校对危险品的采购、调配、使用、审批均有独立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严格禁止师生私自采购和使用。各实验室本着节约的原则,不多申领和使用危险品,减少危险品在实验室的存放数量,降低危险风险。对危险品的存放地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安装自动监控、防盗、报警系统,配套必要的消除设施。根据危险品的性质、种类进行分类管理、分类存放,做到专物专放、专库专管。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对危险品的性能、特性和防范措施有着清醒的认识,一旦出现意外能够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加以及时、准确地应对;对实验产生的废液、废渣放入相应的储存罐,定期交于相关单位进行处理;对特殊设备要根据其使用特性和要求,加强日常的维护和保养,配备相应的辅助装置加以补充,减缓特殊设备的损耗速度,提高特殊设备的使用效能和年限[12]。
3.3 整合管理,加强实验室危险废物管理
目前全球变暖、臭氧空洞、核泄露等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发生,直接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甚至于诱发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健康,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更加重视环境保护问题。高校实验室废气、废液、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和处理也应受到积极关注,加强对这些污染物的分类管理,减少其对环境的危害。实验人员要深入了解危险品的特性,熟悉危险品的防护措施,根据危险废物的种类、特性进行分类管理,做到专物专放、专库专管,妥善处置,定期送交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高校实验室危险废物的处理是一项长期、重要的实验室管理工作,处置得当,利国利民,处置失当,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13]。因此,各高校要向全体师生宣传环保理念,增强全体师生安全环保观念,加大对实验室危险废物处理的资金投入。
3.4 精心研究,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3.4.1 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安全责任人制度
没有科学的管理规定,安全难以得到保障。要根除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漏洞,首先要从管理制度入手,明确各方管理职能,校院各级成立相关的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或机构。校级层面成立由主管校长总负责,校办、校保卫处、校后勤部牵头,各二级学院院长具体负责的安全管理委员会;学院层面成立于由院长领导,各系(教研室)主任管理,实验室工作人员具体执行的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形成纵横交错、交叉协调、全面配合的安全管理网状结构。各级组织负责人签订安全责任承诺书,逐级落实各安全责任人的工作职责[14]。
3.4.2 完善应急预案,提高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任何时候都不能打无准备之战,高校要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必须要有完备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的问题处理团队。应急预案的制定应邀请经验丰富的公共安全专家全程参与,对组织机构、人员构成、处置措施、方法步骤等内容都有详细的解释和说明。每学期抽取时间进行应急预案演练,确保所有参加人员熟悉整个流程,掌握科学的、有效的应对方法,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可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代价控制住事故的发展态势,让损失降到最低点[15]。
3.4.3 完善考评体系,提升工作积极性
实验室安全工作是一项琐碎、繁重、细致、长期的工作,由于实验室安全工作不像科研项目那样容易出成果,致使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考评一直处于真空状态。因此,要根据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特点、性质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有问题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处罚;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表现出色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激励,做到赏罚分明,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感和责任心,提高其工作积极性[16]。
3.4.4 严格管理,增强安全检查力度
在建立并完善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高校的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做好实验室的日常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管理工作,认真梳理,严阵以待,确保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落到实处。增强实验室安全检查力度,成立高校实验室监查小组,不定期走访实验室进行突击检查。一方面深入基层,排查实验室安全隐患和不足,督促实验室提出整改意见;另一方面迫使实验室安全人员提高认识,增强安全责任心和安全意识。安全无小事,要牢固树立起生命财产“安全第一”的管理理念和处理原则,将各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4.5 精心策划,开展安全教育培训
实验室安全事故具有不可预测性、偶发性等特点,安全观念不强、安全意识淡漠、安全能力素质缺乏、安全管理行为随意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高校的相关职能部门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和安全知识宣传力度,在整个学校中培养浓郁的安全管理氛围。通过安全课程、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知识竞赛、校园广播、学校论坛、安全教育宣传片、各类型安全手册等各种动态、静态的宣传媒体或资料,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安全知识的教育活动,形成人人懂安全,人人守安全,人人爱安全的良好氛围,让大家行动起来,共同打造良好的实验室安全。在全体师学充分认识和了解安全知识和安全重要性的基础上,要分批次组织全体师生进行安全事故实战演习,让所有师生对安全事故能够真正做到快速、正确、恰当地处置应对,全面提升广大师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4 结束语
安全无小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高校实验室安全不仅仅是某个部门、具体实验室的事情,而是需要全校师生关心关注的共同责任。高校实验室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得到上至学校高层,下至普通师生的关心的大事情。各高校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理顺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和目标,加强安全教育和宣传,加大安全检查力度,提高突发事件处理能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全体师生具备了高度负责的安全观念、强烈的安全意识,时时刻刻关注高校实验室安全,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环保、和谐的美丽校园。
[1] 李殿鹏.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345-346.
[2] 刘桂艳,谢乃新.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9):1-3.
[3] 温光浩,周勤.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53-157.
[4] 丹尼尔 D 沃奇美.研究实验室建筑[M].徐雄,冯铁宏,祝东海,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68.
[5] 赵楠.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343-344.
[6] 光翠娥.强化实验室安全检查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水平[J].实验室科学,2012(6):189-195.
[7] 许江,鲜学福,司鹄.关于安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思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4):16-20.
[8] 邵辉,谢东,葛秀坤,等.有害气体泄漏扩散规律的实验室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45-48.
[9] 吴树勇.加强高校实验室主管部门建设 促进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12):95-96.
[10] 郑雪红,郑爱榕.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促进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9):334-336.
[11] 阮彩群,任毅.基于激励机制的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132-133.
[12] 陈立新.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服务实验教学[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190-192.
[13] 侯永平.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促进实验室快速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432-434.
[14] 张春平,唐建华,陈世童.新时期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195-199.
[15] 韩春田,韩福成.转隶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175-177.
[16] 袁馨,陈勇,何秋霖.构建多级实验室拓展开放型实验室内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7):396-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