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大学实验室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的回顾与思考

2014-04-10郑爱平金海萍冯建跃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年6期
关键词:浙江大学实验室管理

郑爱平,金海萍,阮 俊,冯建跃

(1.浙江大学 监察处,浙江 杭州 310058; 2.浙江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浙江 杭州 310058)

高校实验室是开展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场所[1]。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冯端院士曾经说过“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2],正是说明了实验室对于高校的重要性,如果作为高校“心脏”的实验室出了安全问题,那么高校将无法正常运行,甚至会造成很大的破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安全的保障,哪来的学术成就和科研成果,哪来的高素质人才。

面对着时有发生的一起起实验室安全事故,一个个在人们眼前逝去的鲜活生命,一个个破碎的家庭,惨痛的教训刺痛着人们的神经。高校应痛定思痛,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精神[3],积极推进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正常的工作秩序,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和提高学校声誉,为活着的人和社会做点实事。

在加强实验室安全制度建设和安全教育的同时,要消除实验室安全隐患,其关键在于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在实际工作的推进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和实效。为了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对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认识,减少实验室安全隐患,浙江大学于2009年11月—2010年12月,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历时13个月的实验室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对如何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尝试和探索。现对该专项整治活动的方式、内容和取得的成效进行回顾,为各兄弟院校提供借鉴,以进一步推动全国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管理工作。

1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浙江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于2009年11月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实验室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的实施意见”的文件,并召开了全校动员大会,对活动目标、内容等进行了详细的部署,明确了工作的目的和要求。

1.1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平安校园”为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通过实验室安全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强化全体师生员工的实验室安全和环保意识,普及安全防范知识,增强应急救援能力,降低各类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保障全校实验室的安全与稳定,为学校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1.2 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了浙江大学实验室安全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由校常务副书记任组长,主管实验室工作和后勤保卫工作的两位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安全保卫处和监察处3个部门的有关人员组成。

1.3 总体要求

本次活动紧紧围绕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宣传发动、加强教育;强化管理、落实责任;加大投入、有效整治;总结提高、奖惩分明”的5个方面的工作要求,扎扎实实地开展一系列工作。

1.4 活动安排

本次活动共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

(1) 宣传、动员和工作部署阶段。要求各院系要完成“订好一个实施方案,开好一次动员大会,开展一次宣传教育,组织一次应急演练” “四个一”的基本任务。

(2) 自查、整改和督查验收阶段。要求完成“建立并完善一套适合学科特点的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和规章制度,全面开展一次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认真进行一次实验室安全隐患的整改”“三个一”的基本任务。

(3) 总结、交流、表彰阶段。要求对专项整治活动进行认真的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举措和办法,表彰先进个人和集体。

(4) 深化巩固阶段。要求组织一次“回头看”检查活动,全面复查前期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的整改落实情况,促进长效机制的建立。

2 活动取得的成效

2.1 梳理建立了完整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为了确保专项整治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各校区、各院系(直属单位)相继成立实验室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积极组织、策划和落实各项工作。做好顶层设计,重新架构我校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的领导体系,将原“浙江大学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浙江大学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委员会”,下设浙江大学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小组、浙江大学辐射安全管理工作小组、浙江大学化学危险品管理工作小组、浙江大学实验室安全专家小组等4个工作小组。

同时根据“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了院级单位和下属机构2个层面的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学校首次与各二级单位签订实验室安全(专项)责任书,明确了各层面责任人,将责任落实到每个房间、每个人,基本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工作网[4]。

同时,学校在理、工、农、医类等院(系)设立了17个专职实验室与安全秘书岗位,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组织体系,实行分级管理,使得每个层面都有人来抓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学校还成立了实验室工作督查组,招聘了一批具有丰富的实验室工作和管理经验的退休教师为督查员。

2.2 健全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

为了使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学校在原有安全制度的基础上,又推出了浙江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浙江大学实验室安全责任追究办法、浙江大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浙江大学实验动物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等制度。其中新修订的“浙江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强调了校长是实验室安全第一责任人,各院系主要行政负责人是二级单位的第一责任人;新制定的“浙江大学实验室安全责任追究办法”强调的是各级责任人的安全职责,主要目的是为了做好事先防范而不是为了事后追责。

各院系和相关单位也纷纷结合本单位的学科特点,针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实验操作、检查与值日制度等,制定了许多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形成规范管理的常态化。

2.3 营造了浓厚的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

学校为了有效地督促、推进活动的开展,建立了“实验室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工作网,推出每周一报制度,对各个阶段的进展和隐患整改等情况进程进行了及时的公布;并邀请了香港科技大学环境事务处处长关继祖博士、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处长许晨昱教授等专家作了实验室安全方面的专题报告,举行了实验室安全工作专题研讨会,拓展大家的工作视野,交流并分享活动中出现的好办法、好经验。

同时,在各校区管委会的领导下,各个单位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实验室安全文化宣传活动,如网络媒介、报告会、宣传窗、应急演练等,丰富了师生员工的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知识,增强了师生的应急救援能力,营造了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

2.4 排查整改了一批实验室安全隐患

各学院(系、直属单位)组织了全面细致的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并对隐患进行积极整改。对于院系无法自行整改的安全隐患,学校在明确整改责任单位的基础上,加强校院协同、部门协同工作,投入近500万元经费对123项涉及房屋漏水、电气安全、缺少安全防范设施等需学校职能部门协调解决的安全隐患进行了整改。

2.5 推出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系列举措

各院系认真思考,纷纷结合本单位的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研究、推出了一些值得学习、借鉴、推广的自创性举措。如安排专人每月对各实验室进行巡查,填写“实验室巡查考核表”,将检查结果作为实验室考核的一部分,并上网公示;建立了独立的研究生学习室,实现学习区与实验区的完全分离,并购置电开水器24小时供水。自筹经费,在学校的老楼建立了实验室气体、烟感报警系统和应急喷淋系统,配备了洗眼器、急救药箱等。

通过推出这些举措,提升了师生的安全意识,丰富了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内容,大大改善了实验室安全面貌。

3 体会与思考

通过实验室专项整治活动,构建了职责明确的安全责任体系,各级领导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部署了针对性的事故防范措施,精细排查并整改了一大批安全隐患;开展了持续多样的安全教育和演练活动,安全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师生的安全意识明显提升,推动我校实验室安全工作迈上了新台阶。但是,实验室安全工作既要有顶层设计的思路,又要有符合实际的措施;既要注重安全与环保管理,又要注重文化与教育建设,还需要不断地积累与探索。

3.1 大力宣教,强化意识

任何事故的发生,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美国安全工程师Heinrich认为大多数伤害事故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产生也是由人的缺点和错误造成[5],而有效加强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行为管理是防止实验室发生危害事故的关键环节。

因此,高校应坚决贯彻“预防为主”[6]的工作方针,加强安全制度建设,建立安全责任体系[7],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普及实验室安全知识,促进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

3.2 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许多高校都存在着实验室内烟气报警器、通风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危险气体监测系统、废水处理系统、门禁系统等安全基础设施缺乏或陈旧的问题,对实验室安全的管理造成了很大困难,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因此,高校应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借鉴境外高校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整合力量,在老校区改造或新校区建设中加强实验室安全设施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各个实验室在统一规划中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安全设备和操作流程[8],减少由于设计、规划缺陷而造成的实验室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问题。

3.3 加大投入,积极整改

各高校应加强实验室安全工作方面的人、财、物的投入[9],通过实验室自查、院系(或所、室)互查、职能部门抽查、校长巡查等各种形式进行定期、不定期、专项的检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商讨改进方案,通过自身和部门间的协同合作进行及时整改,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前,防患于未然。

3.4 剖析事故,牢记教训

据台湾地区慈济大学实验室安全卫生教育训练教材介绍,在实验室安全事故中,人为因素引起的事故比例高达98%[10]。初进实验室的人员在之前的种种警告之下可能会格外小心注意,时间长了往往就会置若罔闻,许多人都存在麻痹大意或侥幸心理。因此,近年来国内外高校出现的多起实验室安全事故是很好的教材案例。我们要痛定思痛,牢记教训,举一反三,多途径收集和分析意外事故,建立意外事故调查和数据记录的制度,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责任心和安全防范能力。

3.5 及时总结,加强交流

高校要将实验室安全工作与学校总体工作同计划、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形成安全工作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同时,应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相互借鉴。通过交流、研讨,分享各高校的规章制度、工作举措和经验等,共同推进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管理[11]。

4 结束语

安全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安全稳定保障的发展不是科学、可持续的发展。实验室作为大学组织体系中的最基本单元,是广大师生从事科研教学活动的集中场所,但因其学科特殊性常常潜伏着爆炸、火灾、中毒、触电、辐射、生物污染等安全隐患[12]。实验室安全不仅危及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学校的声誉,更是影响到培养有责任意识的现代化接班人的问题。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高校有责任、有必要更加重视实验室安全问题,有责任把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摆到高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为高校教学科研正常秩序的维护和“绿色平安校园”的建设保驾护航。

[1] 李五一.高校学校实验室安全概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2] 冯端.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19(5):1-4.

[3] 冯建跃,阮俊,张银珠,等.关于做好高校实验室安全环保工作的几点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4-7.

[4] 阮俊,金海萍,李五一,等.提高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工作参与积极性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72-174.

[5] 冯建跃.高校实验室化学安全与防护[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6] 赵文武,李桂桃.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3):27-29.

[7] 赵赤鸿,武桂珍.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浅探[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3):321-232.

[8] 倪浩芳.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8(10):41-42.

[9] 阮俊,金海萍,冯建跃.关于高校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90-192.

[10] 金海萍,阮俊,冯建跃.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教育方式和内容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185-187.

[11] 李五一,谷大丰,胡放.香港高校实验室安全和环保工作考察及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9):10-11,22.

[12] 马红梅,徐仲玉,吕霞,等.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工作相结合的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1):143-145.

猜你喜欢

浙江大学实验室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简介
浙江大学作物科学研究所简介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欢迎订阅《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La jeunesse chinoise d'aujourd'hui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