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社会学的视觉来探析我国当前教师道德权威弱化问题

2014-04-10黄燕华关朋

关键词:弱化权威道德

黄燕华,关朋

(1.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外语系,福建 福清 350300;2.辽宁大学 外国语学院(武圣校区),辽宁 辽阳 111000)

从社会学的视觉来探析我国当前教师道德权威弱化问题

黄燕华1,关朋2

(1.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外语系,福建 福清 350300;2.辽宁大学 外国语学院(武圣校区),辽宁 辽阳 111000)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传授知识,塑造学生道德品行的任务,因此教师的道德权威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主要力量,然而,近年来,由于受经济市场化、价值多元化等影响,导致了现实社会中部分教师道德失范现象,引发了人们对教师道德权威弱化问题的探讨。从社会学的视角来探析当前我国教师道德权威弱化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教师道德权威;道德失范;弱化现象

自古有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是一件漫长而艰巨的任务。而“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1]251”。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传授知识,塑造学生道德品行,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鉴于教师为人师表的特殊地位,其良好的言行举止所体现出来的师德师风具有强烈的表率示范作用,能起到引领学生、感化学生心灵的作用,因此,教师的道德权威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受经济市场化、价值多元化等影响,导致了现实社会中部分教师道德失范现象,引发了人们对教师道德权威弱化问题的探讨。以下从社会学的视角来探析当前我国教师道德权威弱化问题,进而对其对策进行初步的探析。

一、教师道德权威的意义及现状

1.教师道德权威的意义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韩愈的这篇师说中,传道摆第一,可见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其职能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主要的是传道,要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正如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2]136”。作为一名教师,他的道德权威在教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何为教师的道德权威?涂尔干认为就是一种教师道德上的优先性,“所以,我们也不再有必要去说明,我们如此理解的权威既不是暴力的,也不是压抑性的,它完全是一种道德的优先性[3]246”。因此,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7世纪时就指出:“教师的急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4]153”。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正人,必先正己,首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尔后才能用自己的言语举止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一个好教师其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教育是最具体、生动和深远的,它能长久地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影响着他一辈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故一个社会能不能创造出美好的理想,并培养出一代符合时代发展的具有集体良知的优秀青年,关键在于教师。正如邓小平同志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2.教师道德权威的现状

当前我国教师总体道德素养是良好的,他们爱岗敬业,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辛辛苦苦、勤勤恳恳的奋斗在教育的第一线,教书育人,任劳任怨,不但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更是学生的道德楷模。但是,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在当前社会经济市场化、全球化条件下,由于受中西之间、新旧之间价值观冲突的影响,我国部分教师的价值观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出现了以下几个不容忽视的道德权威弱化现象:其一是理想信念薄弱,对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信心,羡慕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其二爱岗敬业精神不足,只把教书当做是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在现实工作中只教书不育人,碰到学生在做些不道德的事情采取任其发展、不闻不问的态度;其三功利意识增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不惜进行论文抄袭、学术造假,乃至发学生财,向学生索要礼物,进行有偿辅导、买卖考卷、买卖文凭等;其四情感失范,“主要是指教师为了满足生理、心理或情感上的需要而做出的失范行为[5]82”,比如对学生进行过度体罚、性侵等。虽说以上现象只是发生在少数教师身上,但是俗话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现实中存在这样一些缺乏道德素养的教师,却破坏了传统的学校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信任度,并严重地破坏了教师原本的神圣形像,给我们学校的道德教育带来压力,给社会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也让整个社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当前我国教师道德权威弱化原因

1.教师道德权威弱化的文化因素

(1)传统文化中对教师的泛道德化要求导致了教师道德权威的相对弱化。天、地、君、亲、师,我国自古以来就把教师摆在非常高的位置,并被赋予神圣的道德使命。学记里认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最重要的应该是“亲其师,信其道”,认为“善歌者,使人继其身;善教者,使人善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6]243,说明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教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白远大的理想志向,这对教师的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教师应该成为人们的楷模,是人类道德的化身,把教师这一团体神圣化了,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必须超越社会其他团体的任何人。无怪乎有人说“中国的教师自古以来一直被强行披着道德的圣装,这个群体早已可谓是道德法律化的具体表现[7]55”,这种泛道德化的职业要求不仅违背了人类道德发展的基本原则,也给教师群体带来了职业道德的焦虑,作为凡人中的一份子,教师也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也是个不完善的人,然而,为了履行自己教师特殊的道德教育职责,导致了教师不得不成为伪道者,如在劝诫学生不要抽烟时自己却在抽;所有这些使教师对自己的道德及道德教育产生了不安和怀疑,乃至使“部分教师会因为这种道德水准遥遥不可及而放弃了对道德的追求”[8]20。社会对教师道德的过高期望与教师作为凡人的缺陷,导致了教师道德权威出现了相对弱化的现象。

(2)教师道德权利和义务不对等。一直以来,我国社会的教师道德理念中,其道德设计和安排本身就不符合道德逻辑的,因为“道德源于人的需要并服务于人的需要[9]11”,人的需要是道德的主体,离开人的需要,道德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如果有一种道德是完全否认或反对人的正当利益的满足与现实的,那么就是一种反人性的异化的道德[10]16”。从现实教师道德规范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对教师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是明显不对等的,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对教师义务的要求比较多,要求老师要爱岗敬业、爱生如子、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要有蜡烛般的奉献和献身精神等,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牺牲精神越大,他在道德发展的阶梯上就等得越高,因而也就越有道德价值[11]12”,这些自欺欺人的言辞不但难以令人信服,还掩盖了对教师权利的忽视。教师作为一名凡夫俗子,他也有家庭和孩子,也有吃喝拉撒等一些自然属性、本能需求和物质欲求,然而现实生活中,拖欠教师工资、晚上加班而没有报酬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教师不但收入低(大部分农村教师收入只够养活他自己),还不能办有偿培训班、不能到外面兼职等;而且社会地位也低下,出门办事处处受刁难,遭鄙视,有时候连学生都瞧不起乃至刁难自己的老师。这种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教师道德规范,严重地扼杀了教师遵守、履行教师道德的积极性,把教师引向颓废、堕落之路,必然弱化了教师在教育中的道德权威。

2.教师道德权威弱化问题的社会现实因素

(1)当前社会价值多元化文化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经济的全球化,出现了新旧之间、中西之间道德价值标准的大交锋,导致了“以往价值观被放弃,而新的价值文化建构没有跟上,致使社会现实中是非模糊、善恶不明、荣辱错位,追求利益最大化被人们理解为市场经济的本质,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气息迷漫,社会现实中多元价值氛围深深影响了社会主流道德教育[12]158”。在这多元价值的大环境下,部分教师的道德价值观也受到各种程度的不良影响,部分教师对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对自身工作存在的价值产生了动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迷茫与困惑,乃至部分教师道德上出现滑坡现象,理想和信念淡化,不再追求精神价值;因受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冲击,诱使他们功利欲望膨胀,为了个人利益,他们不顾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利益,只顾追求能满足自身利益的物质价值,导致了他们服务、育人、奉献等意识淡薄,诚信、廉洁等品德缺失,这些都严重的弱化了教师在教书育人的的道德权威。

(2)当前学生教育多样性变化弱化了教师的道德权威。其一,众所周知,在电脑及数字产品普及之前,教育主要是以书本和教师为主,可以说除了家长外,教师就是唯一的知识传播者,因此教师在知识、道德等方面都具有无上的权威;而今非昔比,如今的学生只要观看数字产品或点击电脑键盘,就能轻而易举地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其中有些知识连他们的老师都不懂,所以,这些自然而然地挑战着当前教师的道德权威。其二,当前的学生由于受“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九年义务教育法”的保护,他们没有升学率的负担,也没有被开除的压力,作业可做可不做,迟到早退,毫无顾忌的叛逆着教师,所有这些都挑战着当前教师的道德神经,弱化他们原本的道德信念。

(3)当前社会负面新闻以偏概全,夸大教师道德权威弱化这一现象。随着电脑的普及,极大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使得网络媒体体现出其跨越时空障碍的优越性,通过互联网,可以在瞬间将信息传给全球各地的受众,人类在享受其传播迅速、内容丰富、影响广泛、平等参与、个性化服务等优势的同时,却也受到其可控率低、信息鱼龙混杂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其信息经常夸大乃至于妖魔化了现实中的一些负面事件。而教师这一群体,在强行被人们抬上道德的祭坛上同时却也成了新闻媒体特别关注的对象;我们不否认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也确实存在素质低下、道德欠缺的人,如出卖考题、索要礼物、猥亵学生等,但那仅仅是个别的、是特例,“事实上,从来没有哪个所谓的专家给出专门的数据告诉我们所谓的禽兽教师的比例与禽兽公仆的高低以及与社会上常人犯罪的比较[13]56”;相比较而言,当前教师总体上道德水平还是比较高尚的,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个别教师的品行而否定了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但网络新闻媒体却经常无限夸大乃至大面积地宣传这些反面案例,以偏概全,严重地影响了人们对教师这一群体道德品行的看法,弱化了教师在世人心中的道德权威。

3.教师道德权威弱化的制度因素

影响教师道德权威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以上各种因素外,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当前社会现存的与教师道德建设相关的教育制度、学校管理制度等。其一,当前我国对教师道德建设的目标定位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偏重于社会要求、价值性约束和理想化,而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专业性规定和现实性,导致现实中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对教师的道德行为难以作出比较明确、具体的规定。其二,当前社会,由于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人们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行的要求与考核,从而使学生成绩和升学率成了社会和学校对教师能力评定的唯一标准,结果诱导了部分教师们在现实中只教书不育人,在重视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道德品行的引导和要求,也弱化了对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要求。其三,由于受当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教师的职称评聘和科研项目申请制度操作上缺乏透明,不仅条件苛刻,还存在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现象。比如在职称评定上,讲师到副高、副高到正高都有发表论文或出版专著及课题研究等学术硬性要求,而部分教师虽然教学能力较强,但科研水平较低,不得不弄虚作假,进行论文剽窃;部分教师为了职称还不得不到处托人情、找关系,乃至于请客送礼,诸如此类的学权交易、学钱交易和学色交易等不道德之风,必然进一步影响了教师的道德情绪,诱导道德权威弱化。

三、对策探析

1.社会应理性对待教师的道德权威

教师也是社会普通一员,因此,我们不能硬把他们推到道德的制高点,而对他们指手画脚,要知道这种过高的道德要求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影响了教师完善自身道德修养和传播道德理念的信心。因此,我们应该理性地对待教师的道德权威问题,首先必须承认的是教师也是常人,他们也有自己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因此我们应该正视他们的利益诉求,基于教师职业性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我们更应该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做到“高薪养教”,让教师们在社会中有种优越感、成就感和价值感,从而使他们能安心地投身入教育和研究,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同时通过“高薪养教”,也容易吸引各领域优秀的人才来从教,提高整体教师的素质。其次是要明确区分教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之间的不同,公德就是社会公共道德,人人在公德面前一律平等;而教师职业道德却只针对教师行业,两者之间不存在包涵或隶属关系,因此我们不能额外地对教师的公德诉求添加与常人不一样的砝码。然而,遗憾的是人们往往习惯性地认为教师是道德的化身,那么他们的职业道德必定涵盖社会公德,因此对教师过于苛求,要求他们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各个领域都必须做个道德的完人,这必将产生非常不良的负面效应。

2.完善现有与教师有关的相关制度

制度是教师道德权威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因此应该加强与教师教育相关的制度建设,要本着“人本主义”与“与时俱进”的思想对当前现存的制度进行一定的梳理,留取精华,去其糟粕;应重视教育制度的系列化、系统化建设,要大刀阔斧地对教师资格证书颁发、制度教师招聘制度、新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进行重新修订,在尽可能给教师进行“道德减负”的同时也为教师道德建设确立些具有明确的、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目标要求;完善教师道德与能力评定制度及职称评聘和项目申请制度,努力形成社会教育制度、学校管理与组织制度以及德育制度特别是师德建设制度等各方面、各层次的“制度共识”与“制度合力[14]109”,为教师的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从而全面提升教师的道德权威。

3.教师应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意识

修养顾名思义就是个修炼和养成,它不但是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而且更主要的是个由“他律”变为“自律”,把道德情操不断变成自觉内化的过程;因此,首先作为教师应全面了解本行业所涉及的有关道德的原则、规范和范畴,从而用这些原则、规范和范畴来严格要求自己,坚守本行业的道德操守,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增强自身追求崇高道德理想信念和决心;其次,“修行不在理性,修行在于素常的坚守和生活化实践”[15]85,道德重在实践,应坚持“德行生活”,要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践行自身的道德操守,要慎独,做到“戒慎乎其所不赌,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先乎微”,要做到自律自重,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为经师,又为人师”。

[1]钱焕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51.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36.

[3]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46.

[4]元子杰,王庆之.教师道德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153.

[5]申明.师德失范的制度原因及其重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82.

[6]顾树森.学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7:243.

[7]龚郑勇.草根教师的日常困境:被道德化与计量化[J].青年教师,2011(11):55.

[8]李剑军.论教师的道德“两难”问题[J].现代教育论丛,2009(3):20.

[9]肖雪慧.论道德的工具本质[J].江海学刊,1990(1):11.

[10]肖群忠.人性与道德关系新探[J].甘肃社会科学,2001 (5):16.

[11]徐书生,黄惠芬.市场经济与师德教育[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1):12.

[12]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当前中国社会道德问题与道德重建[J].道德与文明,2012(1):158.

[13]龚郑勇.草根教师的日常困境:被道德化与计量化[J].青年教师,2011(11):56.

[14]张鹏,黄敏.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德育走向[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09.

[15]尹玉英.生活化.师德修养的最佳方法与途径[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85.

Analysis on Weakening Phenomena of Current Moral Authority of Domestic Teachers'from the Vision of Sociology

HUANG Yan-hua1,GUANG Peng2
(1.English Department,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qing 350300,China; 2.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Liaoning Universty,Shenyang 110136,China)

Teacher is thought as the engineer of human souls,who is shouldering the task of transmitting knowledge,shaping the students moral character.Therefore the moral authority of the teacher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of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and also the main forc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moral level.However economic marketization,value diversity,etc,in recent years has lead to weakening of teachers'moral standard in our society and further gives rise to the analysis on weakening of teachers'moral authority.This author attempts to analyze current weakening teacher's moral authority in domestic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and then to research on preliminary countermeasures.

Teacher's moral authority;moral disorder;weakening phenomena

C913.2

A

1672-9617(2014)01-0052-04

(责任编辑 伊人凤)

2013-08-27

黄燕华(1977-),男,福建仙游人,讲师,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弱化权威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解决果树盆景弱化的问题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基于ANSYS的硬塑气囊盖板弱化研究
自然主义是一种需要弱化的社会科学纲领
权威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