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综述

2014-04-10张亚红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广州历史研究

张亚红

(河南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广州地处中国大陆南部,是拥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华南区域性中心城市,自秦汉以来就是我国南方著名的经济都会。其正当珠江三角洲腹地核心,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穿城而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有关广州单体城市的研究成果颇多,首推广州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专家陈代光教授的专著《广州城市发展史》,全书将近四十万字,从广州这个古老城市兴起的历史地理环境谈起,再探索广州城市的称谓、政区沿革形成、城池建置发展、水陆交通和人口的迁徙与流动、经济贸易和历史文化,并进一步结合广州发展的自身有利条件,对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客观的科学的学术见解。甚至有资深广东学者认为,这部大作不仅仅已经成为人们了解广州早期城市雏形、社会演变规律的经典读本,还是实施打造广州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资源,大力加强对广州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以及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规划、建设不可或缺的参考[1]。

具体谈到三十年来关于历史时期广州 (含番禺)城市的研究成果,笔者在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中国博士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以“广州城”及“番禺城”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文献发表时间从1979年至2013年,得到相关文献249篇,可谓为数甚繁,然“城市历史地理学是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研究城市发展的历史,揭示城市地理因素的历史作用、空间过程及其变迁规律,地理要素构成城市历史地理的核心和关键”。[2]因此,以上综合性论著及期刊论文,大多属于城市史而非历史城市地理。受制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侧重点以及文献资料的选择与利用方面的原因,内容虽对城市地理有所涉及但非重点。基于此,爬罗剔抉起来也颇费些功夫,仅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广州地区城市历史地理专题研究的大概有50篇左右,笔者就目前能见到的有关成果大致从城市的起源、城址的选择、类型、分布、规模、功能、规划、城市化、城市间比较等诸多方面再分别作一概述。

一、关于广州城市名称及起源的研究

曾昭璇《古代的广州城》[3]对历史时期广州地区所谓的五个城——“楚亭”、“五羊城”、“南武城”、“任嚣城”、“越城”进行了简单的论述。陈泽泓在《广州别称史源》[4]中对广州城在历史上称为番禺城、楚庭、南武城等加以严谨考释,提出广州城诸名称中,有可靠的考古发现证实和历史文献记载的,当推番禺城。吴壮达早在1985年发表于《岭南文史》第1期的《楚亭·南武城与公师隅——试论古广州早期城建史的疑案》,对传统上认为“楚亭”和“南武城”为广州古城地区出现的中心居民点,广州城市的时代起源大胆提出质疑并加以论证否定。由杨万秀等主编的“既是一部城市史,又不完全是一部城市史”[5]的《广州简史》,在叙述广州何时建城时,以文献资料和考古出土的实物为凭证,进而否定了“楚庭”、“南武”两种说法,证实了秦汉时期任嚣和赵佗所筑的“番禺城”才是最早的广州城。事实上,陈代光先生早在90年代的《试论广州城市的形成》[6]一文中就已经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不仅对人们长期坚信的广州城起源于楚庭、南武城之说提出异议,而且确凿地指证,直到公元前214年的秦朝,番禺作为番禺县治和南海郡郡治才是广州建城的开始[1],这一成果在另一学者麦英豪《广州城始建年代考》[7]文中进一步得到肯定。

关于广州城的城址起源,学者们虽然已多将广州城的始建年代统一论定为秦始皇三十三年 (前214),学术界大多认为秦朝建造了番禺城(今天广州城的前身),此后两千多年的时间内,广州城址再没有出现过迁移。对此,吴宏岐在《广州城址二千多年不变说商榷》[8]中提出新的看法。他认为,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平灭南越国后,南越国的番禺城曾被毁弃,另于今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北一带改置番禺县城,一直到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才迁回旧址,其间已经327年,即所谓广州城址2000多年不变的说法与历史事实不符。

既然广州城的城址并不是连贯的,那么其选址有无规律或什么依据呢,司徒尚纪、李宁利在《广州古城选址和布局的风水地理透视》[9]中提出风水理论对城市选址、形制特点、建置规模等均有较大影响,风水学这一基本理论原则在广州古城选址的具体应用具有科学性,为其两千多年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良好条件。木鱼在《城记》[10]文中进一步提出考古发现广州城市选址的变迁遵循的是 “叠合式”的轨迹,从秦代番禺城到西汉赵佗城,从唐城到宋城,再到明清城,广州城始终是以现北京路为中轴线、越秀辖区为中心向外围逐渐拓展开的。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历代城市的城址,都是经过精心选择、规划、设计以后才建造的,其平面布局制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中轴线纵贯全城。这源于古人的对称概念,以及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思想。曾经多次作为割据政权首都的广州也不例外,作为广州城市“三轴”格局的骨架之一,广州传统中轴线是广州旧城的核心。杨宏烈、陈思访的《论广州名城传统中轴线》[11]、朱晓秋的《近代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形成》[12]都对广州传统中轴线的存在及发展历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广州2200年的城建史上,出现过三条城市中轴线,它们分别形成于广州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期。李百浩、黄亚平在《历史·风景·街市·生活——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概念城市设计》[13]一文中更是在分析其发展历程及形态演变基础上,结合传统城市特点及现状问题,提出设计的主题——历史·风景·街市·生活。挖掘广州旧城地域特色,充分尊重历史、自然与人文景观,运用城市设计方法对旧城机理、历史街区及建筑进行有机更新,创造出融历史性、文化性、生活性和地域性于一体的城市意象。这本身就是对广州城市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作了应用性专题研究,充分体现了把古都研究的“经世所用”目的。

陈泽泓《南汉兴王府建设及其在岭南建筑史上的地位》[14]记述了南汉兴王府的建设在广州城建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揭示了兴王府布局、建筑、园林对“广州城市分区及中轴线形成”、“岭南建筑风格”、“岭南园林风格”三方面的深远影响,是对历史时期广州城市建筑风格的一次探讨。

二、城市内部形态及外部空间结构研究

在历史时期城镇的形态中,在关城郭、城市的水源、马路长堤的研究也必不可少,廖汝忠《广州古城墙西北隅新考》[15]在对传统的几成定论的明代广州城墙遗址问题上提出新观念,即明代广州城墙西北隅遗址应该是今盘福路整段:今市一医院干道——今人民北路(昔日长庚路那段),并分析了导致“传统观念”产生错误的客观原因。张岩《古代广州城的供水工程》[16]对自南越国时期至清朝末期的广州城的供水来源问题作了探讨,胡瑞英《明清时期广州城市水资源利用的初步研究》(暨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对明清时期广州内河航运所依托的濠渠、河涌等水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演变发展进行研究;两者均以古鉴今,为广州地区水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借鉴。杨颖宇《近代广州长堤的兴筑与广州城市发展的关系》[17]研究了清末广州城市近代化过程中,主要起到“马路”作用的“长堤”的修筑时间及其与广州城市发展间的关系。

在历史时期广州城市的研究内容中,其城墙的外部研究也逐渐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冼剑民《清代广州城郊农业的模式与演进》[18]一文分析了清代广州城郊农业的生产模式与演变规律,提出以城市市场消费为导向,以供求关系为机制,以产品价值为追求的农业生产方式,是清代广州城郊农业的特征。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统称为“西关”,即指广州市西城门外之地区,徐续的《广州的西关》[19]和陆琦的《久经沧桑、兴盛不衰——广州西关》[20]都对广州城郊的西关地区作了探讨。

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不仅仅包括以上所提到的历史发展时期城镇呈现出的多种演变形态,而且也是一个城市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活动赖以拓展的基础。

倪俊明在 《广州城市空间的历史拓展及其特点》[21]中对广州城市空间的拓展历史作一概括的勾画,并分析其特点。王媛等在《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22]中就我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对广州市城市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特征进行探讨,总结了广州城市形态发展的历史特征及演变规律。高宁的《南汉时期兴王府城形态结构初步研究》(暨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和王炜的 《民国广州城市与社会空间演变初步研究》(暨南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分别针对南汉、民国时期的广州城的空间结构作了断代的具体化的探讨。

广州建城虽然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但作为建制城市尚无人问津。司徒尚纪在《广州作为建制城市始于元代》[23]、《元代广州作为建制城市的历史地理初探》[24]两篇文章中,在论述秦到唐宋等朝代建城基础上,从城市的建城和建制关系出发,对广州城市古代建制问题作了论述,认为元代录事司的建立才标志着广州作为一座有建制城市出现,并在城市性质、结构和功能上对广州城市的发展起到一个重要促进作用。

美国学者钱曾瑗(Michael Tsin)所著、任云兰翻译的《重绘广州》[25],从城市的政治空间结构角度入手对民国早期的广州城进行了研究,通过考察广州的空间重构,探讨民国早期新式政府的结构,进而了解广州城市空间规划的变化及其与民国早期政府性质的关系,提出了民国时期城市改造方面城市新的空间秩序是新政治合理性机构的一个内在部分。

曾昭璇等的《广州十三行商馆区的历史地理──我国租界的萌芽》[26]对近代广州城市经济空间结构中的“十三行”商馆区域及日后发展成租借做了研究。陈伟明在《明清广州儒商的社会构成与商业经营》[27]中对明清时期广州城的儒商结构背景、商业经营作风与商业道德水平作了剖析。

从广州城市的文化空间结构视角来看,蒋祖缘《明代广州的城巿文化》[28]和蒋建国《晚清广州城市消费文化研究》(暨南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专题文化研究。

潘安《广州城市传统民居考》[29]从民居依存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民居形成与变迁的进程、民居的显著特征等几个方面,即按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对目前广州城市传承完好的民居建筑进行了大量的考证与调研。

三、历史时期广州城市兴衰的地理背景研究

学者们也对历史时期广州城市兴衰的地理背景进行了研究。曾昭璇《从历史地貌学看广州城发展问题》[30]提出了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对广州发展的影响;曾新在《广州古城的湿地及其功能》[31]及《论湿地对古代广州城市发展的影响》[32]两篇文章中先后重点探讨了两千年来广州古城湿地环境的变迁,以及“湿地”地理条件在广州城市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功用。

古老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景致。广州这座历史名城,作为曾经的“三朝古都”,今天南方的大都市,其独特的身份地位决定了其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包括古城格局、整体风貌、城镇空间布局等区别于普通城市或一般名城的特质。司徒尚纪及其学生许桂灵在《古都的历史地理研究刍议——以广州古都为例》[33]一文中,从广州作为“古都”的角度出发,用历史地理学者的发展眼光探讨了古都的合理选址、布局规模、功能定位等均受到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制约,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重点阐述了它兴盛的自然因素、地理资源、区域社会经济生活条件以及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等,挖掘古都演变轨迹及其发展规律,不仅可以为“古都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还能充分发挥古都学研究为当前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

除了张晓辉对广东区域性的城市化进行研究外,在广州单一城市的历史时期城市化研究上,也有一定的涉及,如,赵春晨的《晚清民国时期广州城市近代化略论》[34],倪俊明的《广州城市道路近代化的起步》[35],王建军、慕容勋的《论清代广州书院城市化》[36],顾定国、李长虹的《乡村都市化:香港、广州和珠江三角洲》[37]。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当今现代城市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历史地理学有必要将可持续发展研究从现在引入历史时期,利用历史经验为可持续发展规划服务。李燕与司徒尚纪合著的《从生态环境历史变迁看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38]一文从历史上生态环境对广州发展的经验教训中提出了应控制广州城市发展规模,建立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调控机制,重视城市文化建设,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长期发展方针。在城市化进程加速趋势中,应该更加注重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及名胜古迹文化内涵的挖掘,在保持个性、科学保护的基础上,用优秀人文促进经济的发展。吴宏岐《关于古都广州历史文化研究与旅游开发的若干问题》[39]及杨宏烈《广州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开发探讨》[40]对该问题从城市的具体发展方针方面做了进一步研究。

四、新领域与新方法的运用研究

以广州城市为研究对象,新领域与新方法的运用也增添了色彩,如古地图、考古学的运用。曾新在《明清时期广州城图研究》[41]、《明代广州城市自然环境及城市布局的特征——明代地方文献中的广州城地图研究》[42]、《旧志古城图在复原古代城市历史面貌中的作用——以古代广州城地图为例》[43]三篇论文中就有关地方文献中的广州城图在城市研究中的作用提出新的看法,黄淼章《广州城市考古渐入佳境》[44]一文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谈广州城市的新认识。

五、结论

历史城市地理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于现当代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关注区域研究是中国城市发展史的一个发展趋势。在收集和整理国内主要历史、地理论著及相关期刊的基础上,对1979年以来我国广州地区的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状况进行简明的回顾。

综上所述,学界有关广州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的具体研究成果已经不少,按传统的历史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内容划分[45],大致从历史时期城市兴衰的地理背景、历史时期城市区域空间组织(城市体系)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演变(城市内部结构)规律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新领域与新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广州区域城市历史地理学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就目前研究现状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

1.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理论和方法的进步,虽然近年来仍不断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涌现,但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在主体内容方面的创新,而推动历史城市地理这一分支学科深化发展的成果仍属凤毛麟角。所以,未来除了继续坚持具体的实证研究外,还应当对具体的研究方法倾注更多的分析和思考,更对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评论和探索。

2.对广州历史城市地理方面的研究,总体看来以描述性的作品为主,涉略较少。尤其是通史式的广州研究专著,对史料挖掘上不够深入,片断较多,系统较少,研究缺少应有深度。虽涉及广州的城市地理形态,但只是介绍了广州地理环境的概况、历史沿革,缺少深入细致的分析探究。

3.多学科、多角度地审视广州城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广州城市历史的地理形态。加大新领域、新方法的运用研究,交叉融合多种学科手段、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突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中的“人地关系”、“地理环境与城市建设关系”及其动态演化也应当是今后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向。

4.缺乏同类城市比较研究和城市群的宏观研究。将广州置于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宏观大环境当中,与同类型的城市进行横向比较,在较为宏阔的视野下探讨广州城市历史地理问题。或将广州地区所处珠三角地域城市作宏观的统一及比较研究,挖掘异同点,此类研究尚显不足。

[1]许桂灵,司徒尚纪.陈代光教授对岭南历史地理研究的贡献[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4):124-128.

[2]毛曦.城市史研究的范围与方法——试论历史地理学、古都学及城市史学之关系[J].史林,2009(4):162-169.

[3]曾昭璇.古代的广州城[J].广州研究,1983(2):47-51.

[4]陈泽泓.广州别称史源[J].寻根,2002(6):95-100.

[5]赵立人.<广州简史>读后[J].广东社会科学,1996(5):137-141.

[6]陈代光.试论广州城市的形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65-73.

[7]麦英豪.广州城始建年代[C]//.羊城文物博物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64-75.

[8]吴宏岐.广州城址二千多年不变说商榷[J].学术研究,2006(5):117-120.

[9]司徒尚纪,李宁利.广州古城选址和布局的风水地理透视[J].岭南文史,1998(3):33-37.

[10]木鱼.城记[J].地图,2006(4):12-19.

[11]杨宏烈,陈思访.论广州名城传统中轴线[J].热带地理,2002(1):28-33.

[12]朱晓秋.近代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形成[J].广东史志,2002(1):31-33.

[13]李百浩,黄亚平.历史·风景·街市·生活——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概念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3(3):81-87.

[14]陈泽泓.南汉兴王府建设及其在岭南建筑史上的地位[J].岭南文史,2001(4):6-13.

[15]廖汝忠.广州古城墙西北隅新考[J].羊城今古,1989(5):45.

[16]张岩.古代广州城的供水工程[C]//.陈泽泓.广州话旧——〈羊城今古〉精选(1987-2000).广州:广州出版社,2002:357.[17]杨颖宇.近代广州长堤的兴筑与广州城市发展的关系[J].广东史志,2002(4):12-17.

[18]冼剑民.清代广州城郊农业的模式与演进[J].广东社会科学,2005(3):125-131.

[19]徐续.广州的西关[M]//.岭南古今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15-16.

[20]陆琦.久经沧桑、兴盛不衰——广州西关[J].广东建筑装饰,2000(6):24-27.

[21]倪俊明.广州城市空间的历史拓展及其特点[J].广东史志,1996(3):28-36.

[22]王媛.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3):32-37.

[23]司徒尚纪.广州作为建制城市始于元代[J].岭南文史,1996(1):21-25.

[24]司徒尚纪.元代广州作为建制城市的历史地理初探[J].热带地理,1996(1):82-88.

[25][美]钱 曾 瑗 (Michael Tsin),任 云 兰 译.重 绘 广 州[C]//.城市史研究(22).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179-198.

[26]曾昭璇等.广州十三行商馆区的历史地理──我国租界的萌芽[J].岭南文史,1999(1):28-38.

[27]陈伟明.明清广州儒商的社会构成与商业经营[J].暨南学报,1999(3):56-65.

[28]蒋祖缘.明代广州的城巿文化[C]//.陈泽泓.广州话旧——〈羊城今古〉精(1987-2000).广州:广州出版社,2002.

[29]潘 安.广 州 城 市 传 统 民 居 考 [J].华 中 建 筑 ,1996(4):104-107.

[30]曾昭璇.从历史地貌学看广州城发展问题[J].历史地理.1986(4):28-41.

[31]曾新.广州古城的湿地及其功能[J].热带地理,2006(1):93-98.

[32]曾新.论湿地对古代广州城市发展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9-33.

[33]司徒尚纪,许桂灵.古都的历史地理研究刍议——以广州古都为例[C]//.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

[34]赵春晨.晚清民国时期广州城市近代化略论[J].广东社会科学,2004(2):89-96.

[35]倪俊明.广州城市道路近代化的起步[J].广东史志,2002(1):26-30.

[36]王建军,慕容勋.论清代广州书院城市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76-84.

[37]顾定国,李长虹.乡村都市化:香港、广州和珠江三角洲[J].开放时代,1988(12):22-25.

[38]李燕,司徒尚纪.从生态环境历史变迁看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J].城市开发,2000(9):21-23.

[39]吴宏岐.关于古都广州历史文化研究与旅游开发的若干问题[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30-35.

[40]杨宏烈.广州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开发探讨[J].城市问题,1998(5):23-24.

[41]曾新.明清 时 期 广 州 城 图 研究[J].热 带 地 理,2004(3):293-297.

[42]曾新.明代广州城市自然环境及城市布局的特征——明代地方文献中的广州城地图研究[J].岭南文史,2005(4):18-24.

[43]曾新.旧志古城图在复原古代城市历史面貌中的作用——以古代广州城地图为例[J].中国地方志,2005(8):32-37.

[44]黄淼章.广州城市考古渐入佳境[J].岭南文史,1997(4):46-47.

[45]严艳,吴宏岐.历史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内容[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6-63.

猜你喜欢

广州历史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