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

2014-04-10王丹

山东工会论坛 2014年1期
关键词:教书育人师德高校教师

王丹

(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520)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

王丹

(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520)

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失范,存在不少问题。加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就要实现师德教育的内化,开创主体间教育互动模式,建立健全师德保障机制。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实践路径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含义

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指教师在从事相关教育活动中应当遵守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高校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终端使命,其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社会大众对于人才建设和培育的认可与评价。

1、德性第一,德才兼备

“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便是最高的德性,在师德的培养过程中,要始终遵循“德性第一,德才兼备”的原则。把握“德性第一”即是着力寻找和培养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甘愿奉献在三尺讲台、行为为世人模范、以高尚的操守和品德献身社会主义教育的老师。坚持“德才兼备”是培养教师队伍又一重要准则,在进行品德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同时,教师应当以渊博的学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真正使学生做到“先学做人,后做学问”。

2、兢兢业业,诲人不倦

兢兢业业是指教师要对本职工作爱惜和珍重,把教师行业作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和价值的平台,这是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同时,教师要时刻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形式教育学生、感化学生,使他们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品德素养得到提升,学习能力得到强化。教师要时刻扮演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明确自我的定位,做到诲人不倦、奉献自我。

3、服务学生,为人师表

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之一,便是以学生为本,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作为高校师德必须具备的内涵之一,面向学生以人为本应该被每一个高校教师铭记。老师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正确看待和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服务学生的前提下,做到为人师表。高校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角色扮演,充分注重在学校的言谈举止、一言一行,所谓“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要知道教师的每一个举动都可能影响学生的言谈和行为。

二、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不足与原因分析

高校师德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当前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仍然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比如,有些教师职业观念较为淡薄,很明显的一个例证是部分教师仅把教师作为谋生的渠道,甚至第二职业,没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归属感。这样导致他们专业素质不精,学术水平不够,无法传递给学生有效的知识和价值信念。同时,在高等教育活动中,教育不公平现象较为凸显。高等教育面向的受众为全体学生,每一个大学生都应当得到知识的汲取和舒适的学习环境。但是个别教师不能够以较为公正的视角对待每个学生,同专业教师或者辅导员走的较近的学生往往拥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高校学习环境的不公势必会对他们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另外,高校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授课育人相脱节。有部分教师在高校把百分之九十的精力集中于自己的科研项目,而忽略的教书育人这一教师根本性的职责,造成对学生的忽视和漠不关心,这样对于学生的成长很不利。

之所以出现以上种种高校师德建设的失范问题,原因有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方面便是转型期教师角色意识的冲淡。目前我国进入改革的深水期,各种价值观念和思潮泛滥,往往会对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造成冲击,使他们觉得只有科研项目和基金额度可以决定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和水平,反而忽略了自己教书育人、传道解惑的最基本角色。从师德建设机制方面来看,师德建设总体滞后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并未形成长久有效的模式,忽略了教育主体自身品质和道德的提升,无法形成定向的激励和提升自我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路径选择

新时期建设高校师德,必须将其作为立校育人的根本工作来抓,将其放在战略性的高度,实践路径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加大宣传力度,实现师德教育的内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面向学生群体,而且不应忽略高校教师群体。高校应当通过连续的舆论引导形成良性的话语氛围,定期举办相关教师德育培训和讲座,以增强教师自我提升的坚定感。可以定期选拨一部分为人师表,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进行学校范围内巡回报告,以榜样的力量实现对职业群体素养提升的带动。内心的认知和观念指导行为的开展,只有教师队伍将个人品德提升时刻放于心底,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带头作用,践行职业操守与道德模范。

2、开创主体间互动教育模式,促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沟通与交流

师德教育应当使教师队伍对教师与学生间、教师与教师间的关系重新认识。原有的教师与学生关系是僵化的、非平等的单面思维模式,教师往往处于主动的地位,他们以“灌输”的方式向学生输出知识,学生仅仅作为一个被动的聆听着和讯息接收者。这种模式对于教师自身水平的提升和改善与学生间的关系是极为不利的,它应当被主体间互动教育模式所取代。主体间教育模式,它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他们是平等的、可以实时沟通和交流的,这种多极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是过去僵化、单一、权威压迫和说教方式的转型,它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师学生群体自我认知的提升。同时,教师队伍之间也应该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打破原来各干各的,完成教学任务就大功告成的落后观点,在教师群体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推动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3、建立健全师德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完整的教书育人师德评价体系,是教书育人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的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第一,评价内容需要有较高的科学性。高校师德评价应该从本源和外延两方面界定,具体涵盖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方面的道德内容。通过设置相关加权指标使得评价系统中的外部影响诸如市场性、利润性等因素弱化,而强化他们的本职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工作指标,间接引导教师形成奉献岗位、兢兢业业的良好风气。第二,评价体系参与对象要更为全面和多元。单一的师德评价体系往往对于教师总体的衡量结果不太准确,因此师德评价要综合同事、学生、领导、社会影响等多元的评价对象,同时结合教师自我的反思,这样才能够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系统和全面的师德评价体系。第三,注重评价结果反馈形式和效果。要把根据多元、科学的评价机制形成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让他们更加具有改进工作的针对性,对个人行为和认知进行纠正和弥补,同时可以把评价结果与个人教师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物质奖励相挂钩,使得教师对于个体德育修养提升更加注意。

4、健全师德建设的保障机制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师德建设机制的形成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也需要各学院的实践和贯彻执行,需要政策的指引和督促也需要奖惩机制的调节和纠正。具体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发挥全方位民主监督,将学校学院督导和教师个体自检相结合,把学校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第二,掌握主次,把师德建设系统的关键环节着重抓取,把握育人的关键节点,建立各级领导听课制度、教学督导组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第三,监督的结果和实施的效果要及时准确进行反馈,使得教师队伍自身知道自我的不足,学校把握工作的漏洞,及时做好跟进和改正工作;第四,师德建设要设有统一的专项经费,为整个系统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物质、设备支持。

[1]张晋峰.新时期师德建设与师德修养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2]胡隽,等.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J].科教纵横,2009(02).

[3]吕政宝.高校教师道德评价的内容[J].黑河学刊,2011(3).

(责任编辑:马银华)

G645.16

A

2095—7416(2014)01—0154—02

2013-11-27

王丹(1982-),女,广东湛江人,硕士,广东金融学院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教书育人师德高校教师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教书育人
篆刻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试论民办高校教书育人的途径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