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计算机专业《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2014-04-10张敏
张敏
(山东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非计算机专业《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张敏
(山东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C程序设计》符号多,逻辑性和实践性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零基础上学习此课程,学习压力大,学习积极性低,课堂教学效果差。为了切实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就要在课堂理论教学方法、上机实践、课后巩固、考试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期能增强学生运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能力。
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专业学生面对这种程序代码很敏感,加上之前有过一定的语言基础,学习起来自然会相对容易些。但非计算机专业(电子商务专业、通信专业等)的学生在面对这种复杂的语言符号和逻辑运算符时会感到不知所措。本文主要从课堂理论教学、上机实践、考试考核等方面探讨C语言教学中的体会。
一、 CC语言教学课堂现状分析
现阶段的教学课堂,老师大多借助多媒体技术,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照本宣科,机械死板,灵活性不够,缺乏和学生的互动,课堂死气沉沉,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C语言是一门数学符号和运算符号较多的理工科课程,在讲解过程中,没有多姿多彩的案例分析,亦没有形形色色的故事描绘,更多的是各种冗繁复杂的函数。多媒体课件更是枯燥乏味,授课教师大都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借助教学课件或PPT进行直接教学,缺乏和学生的课堂交流,教学信息量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欠缺。
二、 CC语言教学方法探讨
针对现阶段C语言的教学课堂现状,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一)问题探究教学法
C语言教学切忌直接把长篇大论的计算机代码程序直接呈现给学生,而应该是带着实际问题一步一步地进行引导,使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在讲解程序设计“1*2*3*4*5”时,先不给出程序的设计步骤,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的计算方法,根据原始计算方法写出算法流程,继而给出算法流程图,在此铺垫之上讲解程序的循环(while)结构,最终结合板书给出详细的程序设计。这种带着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究教学法使学生对程序设计的理解更简单明了,容易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分析比较教学法
C语言教学程序设计案例多,且一个案例可以用多种程序结构进行设计。课堂讲解时,针对一个案例,可以运用多种程序结构有比较性地进行阐述,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各种程序结构的使用方法和场合。以“输出50个学生中成绩高于80分者的学号和成绩”为例,程序设计中兼有选择结构(while)和循环结构(if)。
牛前胃疾病是牛养殖中的多发病,主要包括前胃弛缓、瘤胃积食、瘤胃鼓气、瘤胃酸中毒等几种。在日常养殖中如果饲养管理不当,很容易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对牛养殖产业造成的危害很大。通常牛前胃疾病发生具有典型的季节性,牛前胃弛缓多发生在冬春季节,牛瘤胃积食和酸中毒主要发生在谷物成熟季节。日常养殖中,饲料缺乏维生素、矿物质、饲料粗糙、营养价值单一等,都会诱发牛前胃疾病发生。通常牛前胃疾病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不但受到饲养管理和饲料种类的影响,也会受到机体所处生理状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机体出现临床症状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学习C++语言时,同学们容易造成语言混淆。老师可以把一个案例用两种类似的语言进行讲解,这样更容易区分相似语言间的异同。
如C和C++中的输出语句Printf(“hello! ”)cout〈〈“hello! ”
运用这种案例分析比较法,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法
C语言不同于其他课程,灵活性是C语言的一大特征。也正是C语言的灵活性导致学生在编程时容易犯错误。在进行课程的讲解时,老师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实际和理论相结合。以“1+3+5+7+9”为例,当学会奇数相加的算法时,引导学生自己给出“2+4+6+8+10”的算法,同时若将“+”换为“*”,引导学生分析循环变量,写出循环程序。
创新教学法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敏性。
(四)层次教学法
学生的课堂接受能力不一致,老师要尽量全面照顾所有学生,可以采取分层次教学法。教学目标可以分基本、中层、高层目标。基本目标是在不降低难度、不增加要求的基础上尽量使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基本都能达到这一目标。中层目标和高层目标是在基本目标之上提出的,针对一些学生出色完成基本目标任务,为了拓宽他们的视野,开发他们的潜能,有针对性地提出中高层目标。不管是哪种层次的目标,都要使学生感到学习不难,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正确使用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正确使用与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紧密相联。教学手段除了传统中的粉笔板书,还有现在大多教师使用的多媒体课件。课堂上教师一定要选择性地使用板书且与多媒体结合。
C语言的教学课堂,教师不能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虽然信息量大,图文并茂,视觉效果好,但毕竟多媒体课件只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总结缩影。教师在借助课件讲解的同时结合板书,便于学生对讲解的内容进行前后对照。
教学手段并不仅仅局限于多媒体课件和粉笔板书,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所教授的具体课程,有选择性地借助外界事物,或实训课等,使学生能真正理解课堂理论部分。如C语言中,教师可以携带一个电路板,大体讲解电路板的构造后,告诉学生编程完后怎么把程序镶嵌到板子并使电路板运行等。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可以在实训室实际操作,这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而且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程序的编写过程。
四、列举学生感兴趣的实例,现场编程
教师讲解C语言时,若只按照课本上的实例进行讲解,枯燥乏味,没有创新,学生的积极性减小。可以征集学生感兴趣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参与编程,增强学生的互动性和课堂氛围,提高C语言的课堂教学效果。如可以现场把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比赛,去除最高分和最低分,计算每组的平均得分,将此平均得分列为期末考核的参考依据。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一位数组的概念。
五、上机实践与教学理论相结合
C语言的最好课时搭配便是教学理论和上机实践操作相结合。这样便于学生在理解理论之后借助上机实践彻底将其消化。
上机实践操作并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地将书本上的编程直接输入,查看运行结果。将实践分为基本实践、验证实践、独立实践三部分。基本实践主要是对课本的理论知识点进行巩固。在基本实践基础之上,学生可自行展开验证实践,验证实践即把课堂上讲解的实例编程输入运行框中去验证,从而理解编程的步骤,掌握程序的编程思路。独立实践是最高层次的实践,即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编程思路和步骤后,能自己独立进行编程并运行,查看程序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在上机实践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分层次分步骤地进行教学实践。上机实践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面对小程序学生能读懂,且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程序的编辑运行。
六、考试考核
现阶段对C语言的考试考核大都只考核理论部分,忽略了上机实践部分。这样的考核方式容易造成老师和学生对理论的重视,忽略上机实践的教学。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平时表现、理论考核、上机考核设定一个合适的比例,这样不但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片面性,还可以更好地考核学生的整个学习环节,以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根据现阶段C语言的教学现状,需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作业布置、考试考核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通过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达到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目的。
[1]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徐大华.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7,(1).
[3]姜枫.浅析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7,(33).
(责任编辑:徐一红)
TP312.1-4
A
2095—7416(2014)01—0168—02
2013-11-02
张敏(1986-),女,山东济南人,工科硕士,山东管理学院教务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