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政策时期俄共(布)党内工会问题争论的背景与实质探析
2014-04-10孙玫贞
孙玫贞
(中国矿业大学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新经济政策时期俄共(布)党内工会问题争论的背景与实质探析
孙玫贞
(中国矿业大学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俄共(布)党内关于工会问题争论的历史背景是:随着1920年底国内国内战争的结束,俄国战略重心从1921年初开始转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其理论背景是:从1908年到1921年,列宁对俄国工会问题依据不同社会阶层发展阶段,作出了详细深刻的阐述;其现实背景是:在俄共(布)中央内部,1921年前后在工会问题上,形成了以列宁为首的“十人纲领派”、以托洛茨基为首的“民主集中派”和以施洛普尼科夫为首的“工人反对派”。俄共(布)党内关于工会问题争论的实质是:在俄国国内战争已经结束,经济建设已经来临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如何评价俄国工会的作用,如何界定俄国工会的性质和职能,如何确定无产阶级政党与工会之间的关系。其要害在于如何构建俄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国家体制。
新经济政策;俄共(布);工会问题争论
发表于1921年12月的《关于工会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作用和任务的提纲草案》[1]是列宁后期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也是列宁关于工会建设思想最全面、最完备,对社会主义工会认识最深刻的阐述,是列宁理论体系中一篇关于工人运动、工会理论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因此重读和分析这篇文章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围绕着这篇文章出台产生的各种争论,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充分认识这篇著作对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的意义,对于指导我们当前和未来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会实践也有建设性的启示意义。
一、列宁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工会理论的时代背景
(一)列宁新经济政策条件下工会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920年底,苏维埃战胜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的武装叛乱,战略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就是被列宁称为使用“新的迂回方法”的“暂时的退却”的“新经济政策时期”。
从整个俄国的历史来看,1914-1917年俄国几乎全程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其后又经历了三年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这是长达七年的国家战争时期。从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阐述看,这是俄国“暂时的退却”,而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战争是人类发展的特殊阶段,和平才是人类发展的常态。俄国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终于迎来了自己独立发展、探索自己独特道路的和平建设时期。因此无论是国家的社会目标、经济战略和政治架构都和战争时期迥然不同,换句话说,所有适用于战争时期的一切的策略都因和平时期的到来面临着巨大挑战,所有因为战争而被掩盖和隐藏的矛盾和问题也因和平时期的到来而充分显现出来。
战争时期一切为了赢得战争而建立的国家架构和国家体制在和平时期首先面临着挑战。工会在战争时期几乎成了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和管理国民经济的国家机关平行地共同担负起取消企业的私有性质并组织对这些企业的国家管理的任务。1919年,列宁在谈论工会时说:“工会——直接参加一切国家机关的工作,组织群众来监督这些机关的活动等等,建立起对整个生产和分配进行统计、监督、调整的新机关,而且这些机关依靠有利害关系的广大劳动群众自己,靠他们有组织地发挥主动性。”[2]战争结束后,工会在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系统中应该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成了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理论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新经济政策“新的迂回方法”无法推行。因为“新经济政策”虽然主要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但作为基础的经济一旦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因为容许和发展由国家调节的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国有企业也在改行所谓的经济核算”[3],必然对原有的政治上层建筑产生影响,经济领域准许小生产者的自由贸易,容许私人资本主义存在,运用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使剥削和社会经济矛盾存在,相应的政治领域的变革、工会作用和任务的改变就成为必然。
(二)列宁新经济政策条件下工会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由于俄国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的发展状况、俄国特殊的历史、国情和特殊的有别于西欧国家的革命背景,俄国缺乏工会理论研究的现实基础,俄国的工会理论往往是和俄国的政党理论相伴生。在列宁的著述中,在谈到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工会作用、任务时往往是隐藏于列宁丰富的党建思想之中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列宁的工会理论从属于党建理论。纵观列宁的理论体系,独立成篇的研究工会问题,涉及到工会职责、地位、性质的文章主要是三篇:1908年2月的《论工会的中立》[4]、1918年12月到1919年1月的《论工会的任务》[5]和《关于工会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作用和任务的提纲草案》。而仅仅从这三篇文章,我们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列宁对工会问题关注的变化。首先就是从文章的篇幅看,三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从短到长。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从文章的篇幅长短来判定主题的重要性,但是文章的篇幅阐述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列宁对阐述问题的详细程度和思考深度。其次从文章的内容来看,第一篇涉及到的只是工会的地位,第二篇涉及到工会的任务,而第三篇则对工会作用、任务变化的前提、工会的作用、任务、党和工会的关系、工会工作的原则和工作条件、当前工会存在的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再次,如果将三篇文章看成一个整体的话,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列宁作为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工会理论与俄国的实际相结合,随着俄国实际情况的不断发展,开展了不同时期工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他认为在谈论“工会的作用和任务这样广泛的问题而不从政治方面去考虑目前局势的特点是不行的。”[6]随着工会所处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随着工人阶级面临的社会矛盾和历史任务的不同,从而工会的作用和任务也不同。
(三)列宁新经济政策条件下工会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
反映列宁深刻的工会思想的这篇文章又是针对当时俄国理论界、思想界和俄共(布)高层关于工会的什么错误思想而产生的呢?在和平建设时期到来的时刻,俄共(布)党内关于工会建设又有怎样的分歧和争论呢?
在第十次代表大会前,党内进行了多次关于工会的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托洛茨基把自己的纲领同布哈林的纲领结合起来,在形成的新纲领中,他们之间的原则性分歧被抹杀掉。以托洛茨基为主的“民主集中派”的托洛茨基-布哈林的纲领提出了所谓的“工会国家化”主张,规定经济组织和工会组织应该合二为一,强调“应当有计划地把工会变成工人国家的机关,并逐步把工会机关同国家机关结合起来。”[7]他认为在社会主义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工会无需维护工人的利益,使工会化为乌有,实质上是把工会行政化,把工会吸收进国家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国家行政机器。托洛茨基认为“和平的间隙”是短暂的,必须保持“战时共产主义”的非常管理方法,要求“整刷工会”和按照运输工人工会的样子实行全面军事化。著名的中央委员捷尔任斯基、克列斯廷斯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等人支持托洛茨基。
施洛普尼柯夫等人的“工人反对派”的观点认为要把管理国民经济的工作交给“全俄生产者代表大会”,主张国家工会化,要国家服从工会,使国家化为乌有。
随着国内经济问题的增加苏维埃政权变得愈来愈不稳定,喀琅施塔得的叛乱证明“战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经济管理的方法已经不能再继续实行下去了,这在相当大程度上使得理论上的冲突和国家发展战略上的分歧缓和下来,并证明了列宁对于工会作用和任务的定位是准确的,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列宁建议的决议。
从前瞻性的角度看,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在一个有强烈的思维二分法文化传统的国家,人们普遍的社会心理是非此即彼,习惯于以破坏的方式实现变革的革命传统下,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让人们看到了一种渐变、务实的国家经济发展路径。因此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关于工会的争论,也成为在新的条件下,如何随着经济模式改变进行国家体制设计的争论。列宁在关于新经济条件下工会作用和任务的阐述从方法论的角度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我们究竟能不能凭着自己的政治理想来认识工会的作用和任务,来安排工会?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工会作用和任务仍旧是政党面临的挑战之一。“实现民主参与与党政主导的统一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一方面,党政主导的体制或机制需要有一个逐步的过程才可能健全;另一方面,民主参与也需要一个逐步发育的过程;还有一方面,党政主导与民主参与的衔接,在实体上和程序上也有诸多技术问题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才能解决。”[8]实践的难度永远大于理论的设想,但列宁在争论中关于新经济政策条件的工会任务和作用的阐述及提供的方法论指导对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会实践仍有深刻启示。
二、关于新经济条件下工会作用和任务争论的实质
围绕着新经济时期工会的作用和任务问题的争论是俄共(布)党内在十月革命后和平时期党内的第一次大争论,以往的史学家都是从党内权力斗争的角度研究这场主要存在于列宁和托洛茨基之间,使整个俄共(布)高层都卷进的这场争论。“后来,在20年代中期,‘那场关于工会的轰动一时的争论使得党有发生分裂、托洛茨基取代列宁的危险。这场用理论争论的破布掩盖起来让不知情的人看不清楚的讨论的实质就在于此’。这是托洛茨基在十月革命后首次向列宁发出挑战。”[9]而往往忽视了这次争论的主题,以及在新经济时期围绕着这个主题争论的真正的意义。简而言之,就是他们在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后的和平时期究竟在争论什么?这场争论会为什么以“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工会”为主题?为什么是工会问题而不是其他什么问题成为党在和平时期争论的焦点?
(一)国际国内形势判断是工会问题争论的前提
争论是以“工会”为主题,但是这个争论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就是要不要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尤其是国内形势的变化进行国家组织机构,特别是“向阶级觉悟程度不同的一切无产者敞开大门的群众性组织”[10]——工会进行改组的问题。
托洛茨基认为“和平的间隙”是短暂的,必须保持“战时共产主义”的非常管理方法,要求“整刷工会”和按照运输工人工会的样子实行全面军事化。而施洛普尼柯夫等人的“工人反对派”的观点则无视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前长期处于农奴制封建社会的历史事实,无视俄国作为一个封建军事帝国历史影响和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开展和文化上落后的现实阶级基础。如果说在工会的作用和任务的问题上,托洛茨基等人的“民主集中派”落后于当时已经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那么施洛普尼柯夫等人的“工人反对派”的国家工会化主张,要求“国家服从工会,使国家化为乌有”的观点就太超前了,超越了苏维埃俄国的历史和现实。“1921年1月,《真理报》发表了与反对派纲领对立的‘十人纲领’,十名签名者当中有九位是中央委员,其中包括列宁、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斯大林、托姆斯基等,其余的十名中央委员没有签名,这证明多数中央委员不准备支持列宁反对托洛茨基。有理由认为,列宁也不能指望在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党内外的许多同志和群众在工会问题上支持了托洛茨基,列宁在中央委员中处于相对劣势。”[11]因此仅就无产阶级的政治心理基础和工会理论基础而言,由于“战时共产主义”实施的惯性和托洛茨基本人在党内崇高的威望和理论素养,在俄共(布)党内就工会作用和任务的争论中,托洛茨基“民主集中派”是这场争论的主要焦点,也能代表俄共(布)党内就新经济政策条件的工会作用和任务的主要观点。
虽然“民主集中派”强调以“整刷”的方法对待工会,主张按照运输工人工会的样子实行全面军事化工会,一方面可以说是取消工会,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他们给予工会国家机关的职能,成为国家行政机器,是以工会行政化的方式“拔高”工会。因此无论是“民主集中派”和“工人反对派”,他们从不同的判断前提出发,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他们都拔高了“工会”,赞成给予工会最高权力,这是二者在工会作用和任务问题上的共同点。
(二)政党和工会的关系问题是工会作用和任务的核心问题
围绕着“工会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作用和任务”这一论争主题,产生了三个不同的观点和派别,工会问题成为党在和平时期争论的焦点。上文我们已经分析了“民主集中派”和“工人反对派”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由于对国家形势的判断不同而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给予工会最高权力”。这就涉及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工会理论与其他两种观点的根本区别:即工会应不应该拥有最高权力?也就是说在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如何摆正“党与工会”的关系问题,这是整个工会争论的核心问题。而这个问题是以“工会”为主题,关涉到国家体系的架构问题,即执政党与群众组织的关系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治体制的问题。
列宁批驳托洛茨基在工会问题上的观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它包含着许多理论上的错误。”[12]在对待“工会运动方面的趋势问题”时,主张工会的民主性,反对“工会国家化”,反对从行政的角度去选拔工会的领导人员,认为这是真正的官僚主义。[13]列宁批驳施洛普尼柯夫是“一种工团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倾向”。[14]反对“用扩大工人权利的幻想去欺骗非党工人”,认为“这样实际上丝毫不会改变现状。”[15]
因此,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列宁科学地回应和批驳了“给予工会最高权力”的种种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坚定地认为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工会是无产阶级的群众组织,坚持党在政治上领导工会,坚定地认为党对工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工会发挥作用的前提,同时也强调二者性质不同,职能不同,不能等同,更不能互相取代。列宁警告说:“如果共产党和群众之间的传动装置——工会位置摆得不正或是工作得不正常,那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必然遭殃。”[16]现代和平建设时期,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工会实践也用事实证明,以政党取代工会,将会造成社会矛盾累聚和社会结构的失衡,将给政党执政带来更多的问题,因为缺少了工会这个群众组织的缓冲和减压,所有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矛头将直接指向执政党,造成执政党的执政危机。而如果不从一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超越阶段以工会取代政党,将会直接造成政权危机。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尤其是波兰团结工会的上台成为最好的说明和例证。
理论上认识到了工会问题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作用和任务,认识到工会作为主题而体现的新的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列宁的早逝,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提早“退场”,在工会实践上遗留下许多问题未能进行更好的探索和解决。比如虽然列宁坚持党对工会的政治领导,他说:“在我国,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工会应当是国家政权最亲密的和不可缺少的合作者。”[17]提出了党对于工会的领导权。同时他也说:“工会要保护组织起来的全体无产阶级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在现在的国家里,组织起来的全体无产阶级应保护自己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使她免受这个国家政权的侵犯。”[18]提出了工会在反对党的官僚主义方面的权利。但是坚持共产党对政权的领导与工会组织无产阶级保护自己利益如何协调?工会使无产阶级免于这个国家政权侵犯的途径是什么?有官僚主义弊端的政党如何在事实上保证自己的领导不因工会的组织保护而受损呢?
还比如,虽然列宁强调了新经济政策条件下工会的作用和任务,但他也指出工会自身存在的小资产阶级的影响,工会如何在发挥自己作用的过程中克服自身的弱点呢?再比如,列宁强调了阶级斗争和罢工在由资本家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和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有重大区别,甚至突出了罢工对工会的重要性,但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工会罢工的界限在哪里?罢工或“由劳动者直接投诉国家机关这种正常的方式”[19]怎样才能不破坏无产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等等。由于改变苏维埃俄国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又由于其后苏联赶超战略的实施和积极准备又一个战争时期的来临,关于新经济条件下工会作用和任务成为列宁研究中很少有人关注到的理论空白。在社会主义工会实践中,在争论中赞成列宁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工会主张的斯大林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实践中几乎完全实践了其在理论上曾经反对的“工会国家化”主张。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重读和思考“关于工会在新经济条件下的作用和任务的提纲草案”会带给我们新的启示。
[1][3][16][17][19]列宁.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65-376.366.372.371.368.
[2][5]列宁.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34.397.
[4]列宁.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11.
[6][12][13][15][18]列宁.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42.242.221.305.365.
[7]托洛茨基.托洛茨基言论(上)[M].北京:三联书店,1979.345.
[8]冯同庆.把握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工会实际工作[J].工会理论研究,2008,(8).
[9][11]尤·瓦·叶梅利亚诺夫,张捷译.斯大林:未经修改的档案(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378.377-378.
[10]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二分册),75.
[14]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465.
(责任编辑:王友才)
中国矿业大学工会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工会维权内涵的迁演及当代启示”(项目编号:2012JDHGH03)。
D411
A
2095—7416(2014)01—0072—04
2013-08-31
孙玫贞(1971-),女,江苏徐州人,硕士,中国矿业大学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