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与蜀道
2014-04-10梁中效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秦岭与蜀道文化研究所,陕西汉中723000)
一、唐德宗出奔梁州及蜀道历险的背景
唐德宗出奔梁州,是安史之乱后中央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地方藩镇割据、离心离德,中央与地方矛盾冲突的结果。翰林学士陆贽早就预见到内变将生于关中长安,他对德宗曾论及关中形势时说:“王者蓄威以昭德,偏废则危;居重以驭轻,倒持则悖。王畿者,四方之本也。太宗列置府兵,分隶禁卫,大凡诸府八百余所,而在关中者殆五百焉。举天下不敌关中,则居重驭轻之意明矣。承平渐久,武备浸微,虽府卫具存而卒乘罕习。故禄山窃倒持之柄,乘外重之资,一举滔天,两京失守。尚赖西边有兵,诸牧有马每州有粮,故肃宗得以中兴。乾元之后,继有外虞,悉师东讨,边备既弛,禁戎亦空,吐蕃乘虚,深入为寇故先皇帝莫与为御,避之东游。是皆失居重驭轻之权,忘深根固柢之虑。内寇则殽、函失险,外侵则汧渭为戎。于斯之时,虽有四方之师,宁救一朝之患,陛下追想及此,岂不为之寒心哉!”[1]7348-7349陆贽全面地分析了关中形势由内重外轻到外重内轻的转变过程及惨痛教训,其见解是敏锐而深刻的,对变乱生于胕腋的预警是大胆而准确的,可惜唐德宗未能采纳他的观点,导致了“泾师之变”与出奔梁州的悲剧。
唐德宗即位后,力图削藩。建中二年(781)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子李惟岳向朝廷请求袭其父位,魏博节度使田悦亦代为之请。德宗坚决拒绝。李、田遂联合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起兵反唐。七月李正己死,八月子李纳亦请袭父位,德宗不允,李纳遂反。战事日益扩大。建中四年﹙783﹚正月,割据淮西(今河南汝南)的节度使李希烈叛,德宗派哥舒曜为汝州节度使,率凤翔、奉天等关中兵一万余人讨伐,李希烈将兵三万围哥舒曜于襄城(今河南襄城)。德宗又派泾原(治泾州,今甘肃泾川北)兵去解围。时泾原节度使朱泚因其弟朱滔谋反而被软禁于京城。泾原兵路过长安时,因赏赐不周,挟持节度使姚令言哗变。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推举朱泚为首领,史称泾原之变。朱泚率军攻奉天,未下。面对险恶的形势和奉天艰难的处境,唐德宗于建中四年底决定次年改年号为兴元。兴元元年春正月癸酉朔,德宗在奉天行宫下罪己诏说:“立政兴化,必在推诚;忘己济人,不吝改过。”[2]48于是,大赦天下,同时派朝臣宣谕诸道,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德宗避难奉天﹙今陕西乾县﹚后,朝廷形势非常危急,虽然德宗改元兴元,下诏罪己,减轻赋税,怀柔功臣,收揽人心。[1]7392但危殆的形势并未改变:藩镇之李希烈等人,嚣张于外;勤王之李怀光等人威胁于内;德宗又举措失度,雪上加霜。一方面李希烈企图控制唐王朝的生命线——江淮漕运,进而达到控制朝廷的目的。李希烈以其将杜少诚为淮南节度使,占据寿州﹙安徽寿春﹚,进逼江都﹙今江苏扬州﹚,忠于朝廷的张建封命将守江都,杜少诚“竟不能过,遂南寇蘄、黄,欲断江路。时上命包佶自督江、淮财赋,溯江诣行在;至蘄口,遇少诚入寇。曹王皋遣蘄州刺史伊慎将兵七千拒之,战于永安戍,大破之,少诚脱身走,斩首万级,包佶乃得前。”“李希烈以夏口上流要地,使其骁将董侍募死士七千袭鄂州,刺史李兼偃旗卧鼓闭门以待之。侍撤屋材以焚门,兼帅士卒出战,大破之。上以兼为鄂、岳、沔都团练使。于是希烈东畏曹王皋,西畏李兼,不敢复有窥江、淮之志矣。”[1]7393-7394另一方面李怀光“胁朝廷逐卢杞等,内不自安,遂有异志。又恶李晟独当一面,恐其成功。”“怀光轻晟等兵微位下而愤其制不从心,晟等疑怀光养寇蓄奸而怨其事多凌已。”[1]7405李晟以为:“怀光反状已明,缓急宜有备,蜀、汉之路不可壅,请以裨将赵光铣等为洋、利、剑三州刺史,各将兵五百以防未然。”洋、利、剑三州,“皆当入蜀之道之要”[1]7406李晟已敏锐的预见到皇帝再奔梁州、巴蜀的情形,才请求以自己的部将为三州刺史。此时朝廷援兵已逼长安,朱泚退守长安。不久唐将李怀光与朱泚联合,兵势甚盛,兴元元年(784)二月,大将李晟自咸阳移兵东渭桥,以避李怀光之锋芒。“晟以怀光反状已明,请上幸蜀。”[2]48德宗被迫于二月底出奔梁州。中唐之前,梁州等同于汉中,胡三省说:“梁州,古汉中。”梁州为《禹贡》九州之一,《禹贡》曰:“华阳黑水惟梁州”,“以西方金刚,其气强梁,故曰梁州”。唐代的梁州统辖六县:“南郑、褒城、城固、金牛、西县、三泉”。[3]2397-2398其管辖的范围与后来的兴元府相当,雄据汉中盆地的中西部。洋州则治理汉中盆地的东部,二者管治下的汉中盆地是千里蜀道的咽喉。
二、唐德宗与傥骆道
唐德宗由傥骆道出奔梁州。兴元元年(784)二月丁卯﹙2月26日﹚,李怀光遣其将赵升鸞入奉天﹙今陕西乾县﹚,约其夕使别将达奚小俊烧乾陵,令赵升鸞为内应以惊吓胁迫皇帝。赵升鸞将此事报告给了大将浑瑊,浑瑊立即上奏德宗“且请决幸梁州”。德宗下令浑瑊戒严,命戴休颜守奉天,“以御史中丞齐映为沿路置顿使”,未等部署完毕,德宗已由城西出城,“朝臣将士狼狈扈从”。“太子少师乔琳从上至盩厔,称老疾不堪山险,削发为僧,匿于仙遊寺;泚闻之,召至长安,以为吏部尚书。于是朝士之竄匿者多出仕泚矣!”[1]7410-7411因事发突然,许多文武大臣未能随行,韩游环带着麾下八百余人还邠州,《通鉴考异》曰:“盖当时出幸仓卒,遊环扈从不及。”[1]7414《旧唐书·蒋镇传》记载:“泾师之叛,镇潜窜,夜至鄠县西,马踬堕沟涧中,伤足不能进。”由此看来,德宗出奔梁州,虽前兆不断,但事发突然,怆促决策,准备不周,危殆不断。《旧唐书·德宗纪》记载德宗平定叛乱、返回关中的诏书:“朕以眇身,获承鸿业,务全大计,移幸山南,仓皇之间,备历危险。”
其一,由傥骆道出奔梁州,是朝廷与地方协调互动的结果。德宗出奔梁州,既迫于当时的形势,又是紧急时刻必然的战略选择。虽然事先有征兆,梁州方面也有准备,但形势复杂,何时出奔并未决定,且变故丛生。“上将幸梁州,山南节度使盐亭严震闻之,遣使诣奉天奉迎,又遣大将张用诚将兵五千至盩厔以来迎卫。用诚为怀光所诱,阴与之通谋,上闻而患之。会震遣牙将马勋奉表,上语之故;勋请‘亟诣梁州取严震符召用诚还府;若不受召,臣请杀之。’上喜曰:‘卿何时复至此?’勋刻日时而去,既得震符,请壮士五人与之俱出骆谷。用诚不知事泄,以数百骑迎之,勋与之俱入驿。时天寒,勋多然藁火于驿外,军士皆往附火。勋乃从容出怀中符,以视用诚曰:‘大夫召君。’用诚错愕起走,壮士自后执其手擒之。用诚子在勋后,斫伤勋首。壮士格杀其子,仆用诚于地,跨其腹,以刀擬其喉曰:‘出声则死!’勋入其营,士卒已环甲执兵矣。勋大言曰:‘汝曹父母妻子皆在汉中,一朝弃之,与张用诚同反,于汝曹何利乎!大夫令我取用诚,不问汝曹,无自取族灭!’众皆詟服。勋送用诚诣梁州,震杖杀之,命副将领其众。勋裹其首,复命于行在,愆期半日。”[1]7408-7409朱泚不仅利诱严震大将张用诚,而且也曾派遣心腹之人联络严震共同对抗朝廷,以断德宗后路。《旧唐书·严震传》记载:“建中三年,代贾耽为梁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山南西道节度观察等使。及朱泚窃据京城,李怀光屯军咸阳,又与之连结。泚令腹心穆庭光、宋瑗等赍白书诱震同叛,震集众斩庭光等。时李怀光连贼,德宗欲移幸山南。震既闻顺动,遣吏驰表往奉天迎驾仍令大将张用诚领兵五千至盩厔以东迎护,上闻之喜。既而用诚为贼所诱,欲谋背逆,朝廷忧之。”由此可知,泾原兵变后,关中内外形势复杂,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拒绝了朱泚的诱惑,事先已有迎接皇帝到梁州的准备,而且也得到了唐德宗的首肯和指导,并提前撤换了驻防盩厔的将领张用诚,但德宗离开奉天时,傥骆道北入口骆谷没有军队戒备,险象环生。“怀光遣其将孟保、惠静寿、孙福达将精骑趣南山邀车驾,遇诸军粮料使张增于盩厔。三将曰:‘彼使我为不臣,我以追不及报之,不过不使我将耳。’因目增曰:‘军士未朝食,如何?’增绐其众曰:‘此东数里有佛祠,吾贮粮焉。’三将帅众而东,纵之剽掠,由是百官从行者皆得入骆谷,以追不及还报,怀光皆黜之。”说明德宗一行进入骆谷时是极为匆忙而危险的《通鉴考异》引《实录》说:“才入骆谷,怀光遣其将孟保将以数百骑来袭,为后军将侯仲庄所拒而退,遂焚店驿而去。”[1]7411《旧唐书·严震传》:“车驾发奉天,及入骆谷,李怀光遣数百骑来袭,赖山南兵击之而退,舆驾无警急之患。寻加震检校户部尚书,赐实封二百户。”这些记载,主观上都有争功的成份,但都集中地反映了唐德宗进入骆谷口时的紧张和危险。《旧唐书·李晟传》说:“是日,车驾幸梁州。时变生仓卒,百官扈从者十二三,骆谷道路险阻,储供无素,从官乏食,上叹曰:‘早从李晟之言,三蜀可坐致也。’”唐德宗对前往梁州也极为茫然和失落,《通鉴考异》引《奉天记》曰:“上初拔奉天,而车驾至宜寿县渭水之阳,谓侍臣曰:‘朕之此行,莫同永嘉之势!’因潸然流涕。浑瑊对曰:‘临大难无忧懼者,圣人之勇也。’言讫,济河。”[1]7410虽然如此,但德宗在李晟、浑瑊、陆贽等人的辅佐下,仍然渡过了危机。“李晟谓将佐曰:‘长安,宗庙所在,天下根本,若诸将皆从行,谁当灭贼者!’乃治城隍,缮甲兵,为复京城之计先是东渭桥有积粟十余万斛,度支给李怀光军,几尽。是时怀光、朱泚连兵,声势甚盛,车驾南行,人情扰扰;晟以孤军处二强寇之间,内无资粮,外无救援,徒以忠义感激将士,故其众虽单弱而锐气不衰。”[1]741在艰难困苦之际,德宗对手握重兵的李晟比较信任。《旧唐书·李晟传》说:“德宗之幸山南,既入骆谷谓浑瑊曰:‘渭桥在贼腹内,兵势悬隔,李晟可办事乎?’瑊对曰:‘李晟秉义执志,临事不可夺,以臣计之破贼必矣。’帝意始安。是月,浑瑊步将上官望自间道怀诏书加晟检校右仆射,兼河中尹、河中晋绛慈隰节度使,益实封三百户,又兼京畿、渭北、鄜坊丹延节度招讨使。晟承诏流涕。”朱泚与李怀光内哄之后“于是遊环屯邠宁,戴休颜屯奉天,骆元光屯昭应,尚可孤屯蓝田,皆受李晟节度,晟军威大振。”[1]7416-7417对长安周围的叛军形成包围之势,这也强有力地牵制着朱泚与李怀光,使唐德宗的南行无追迫之患。
其二,傥骆道虽然近捷,但极为艰险,德宗一行颇为艰辛。陆贽陪同德宗,奔驰在古道之上,一路风尘,“贽在翰林,为上所亲信,居艰难中,虽有宰相,大小之事,上必与贽谋之,故当时谓之内相,上行止必与之俱。梁、洋道险,尝与贽相失,经夕不至,上警忧涕泣,募得贽者赏千金。久之,乃至,上喜甚,太子以下皆贺。”[1]7418-7419这既反映了德宗对陆贽的倚重,更说明了傥骆道的险阻,以致于将皇帝最亲信的大臣走失。德宗一行主要靠骑马跋涉于山水之间,御史中丞齐映常为德宗牵马。《旧唐书·齐映传》记载“兴元初,从幸梁州,每过险,映常执辔。会御马遽骇,奔跳颇甚,帝惧伤映,令舍辔,映坚执久之,乃止帝问其故,曰:‘马奔蹶,不过伤臣;如舍之,或犯清尘,虽臣万死,何以塞责?’上嘉奖无已。在梁州,拜给事中。映白晰长大,言音高朗。上自山南还京,常令映侍左右,或令前马,至城邑州镇,俾映宣诏令,帝益亲信之。”齐映在傥骆道上紧随德宗,奠定了此后飞黄腾达的基础。与齐映的经历相似,东川节度使李叔明的儿子李昇也有同样的机遇。德宗“入骆谷,值霖雨,道途险滑,卫士多亡归朱泚,叔明之子昇,及郭子仪之子曙、令狐彰之子建等六人,恐有奸人危乘舆,相与齧臂为盟,著行幐、钉鞵,更鞍上马以至梁州,他人皆不得近。及还长安,上皆以为禁卫将军,宠遇甚厚。”[1]7491李昇等六人扎着缠腿,穿着牛皮铁钉鞋,冒着霖雨,全幅武装,为德宗牵马到汉中,再次证明了唐德宗一行在傥骆道上的艰辛与风险。德宗的御马历经山险,也为南奔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唐人苏鹗《杜阳杂编》卷上记载:“贞元三年,中常侍自蜀使回,进瑞鞭一。”“上西幸有二马,一号神智骢,一号如意骝,皆耳中有毛,引之可长一尺。﹙原注《相马经》云:耳中有毛长一尺者,日行千里。﹚而进退缓急皆如上意,故以是名之。一日,花木方春,上欲幸诸苑。内厩控马侍者进瑞鞭,上指二骏语近臣曰:‘昔朕西幸有二骏,谓之二绝,今获此鞭,可谓三绝矣。’”[4]1380这虽然有文人演义的成分,但证明德宗南奔汉中时主要靠御马行进,而且御马有多匹,德宗曾将御马赐给年老的大臣。《旧唐书·乔琳传》记载:“扈从至奉天,转吏部尚书,迁太子少师。再幸梁、洋,从至盩厔,托以马乏迟留,上以琳旧老,心敬重之,慰谕颇至,以御马一匹给焉。又恳辞以老疾不堪山阻登顿,上怅然,赐之所执策曰:‘勉为良图,与卿决矣。’后数日,乃削发为僧,止仙游寺。贼泚闻之,遂令数十骑追至京城,俾为伪吏部尚书。”在德宗多匹御马之中,最有名的是“望云骓”。唐人李肇《国史补》卷上则记载:“德宗幸梁、洋,唯御骓马号望云骓者,驾还京,饲以一品料,暇日牵而视之,至必长鸣四顾,若感恩之状。后老死飞龙厩中,贵戚多图写之。”[4]172《大唐传载》则将唐玄宗与唐德宗扯上了关系,称望云骓充当了两位皇帝的坐骑。“玄宗幸蜀,天厩八骏,其七尽毙于栈道,惟一云骓存焉。德宗幸梁,亦充御马。”[4]898这也说明在养马、爱马风气盛行的唐朝,皇帝御马“望云骓”的声名很大,不仅皇亲贵戚图画之,而且唐代的诗人骚客也赞美之。大诗人元稹在《望云骓马歌》序中说:“德宗皇帝以八马幸蜀,七马道斃,唯望云骓来往不顿。贞元中老死天厩,臣稹作歌以记之。”其诗云:“忆昔先皇幸蜀时,八马入谷七马疲。肉绽筋孿四蹄脱,七马死尽无马骑。天子蒙尘天雨泣,巉崖道路淋漓湿。峥嵘白草眇难期,謥洞黄泉安可入?﹙白草、謥洞,并骆谷中地名。古谚云:“謥洞入黄泉。”﹚朱泚围兵抽未尽,怀光寇骑追行及。嫔娥相顾倚树啼,鹓鹭无声仰天立。圉人初进望云骓,衫色憔悴众马欺。上前喷吼如有意,耳尖卓立节踠奇。君王试遣廻胸臆,撮骨锯牙骈两肋。”“七圣心迷运方厄,五丁力尽路犹窄橐它山上斧刃堆,望秦岭下锥头石。五六百里真符县,八十四盘青山驿。掣开流电有辉光,突过浮云无朕迹。地平险尽施黄屋,九九属车十二纛。齐暎﹙映﹚前导引骓头,严震迎号抱骓足。路旁垂白天宝民,望骓礼拜见骓哭。皆言:玄宗当时无此马,不免骑骡来幸蜀。雄雄猛将李令公,收城杀贼豺狼空。天旋地转日再中,天子卻坐明光宫。”[5]316-317元稹这首乐府诗,虽然有借望云骓马歌颂李晟、讽刺张延赏之意,但比较形象系统的反映了德宗入蜀时的艰难险阻和傥骆道的自然人文景观,从而使“五六百里真符县,八十四盘青山驿”成为描写傥骆道的名句。御马的倒毙,皆印证了德宗南奔的紧张和傥骆道的艰险。
兴元元年﹙784﹚三月壬辰﹙3月21日﹚,唐德宗一行到达梁州治所﹙今陕西汉中市汉台区﹚由奉天﹙陕西乾县﹚出发,经傥骆道到达汉中,唐德宗及其朝廷文武百官等人,大约行走了25天。
由于路险,颠沛流离,以致德宗的爱女唐安公主病逝在古道上。“庚寅,车驾至城固,唐安公主薨上长女也。”[1]7417唐安公主辞世,也可能有体弱多病等先天因素,但旅途紧张艰险、劳累辛苦却是不争的事实。此时的汉中,随着小朝廷的进入,稍感后勤供给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山南地薄民贫,自安、史以来,盗贼攻剽,户口减耗太半,虽节制十五州,租赋不及中原数县,及大驾驻跸,粮用颇窘。上欲西幸成都,严震言于上曰:‘山南地接京畿,李晟方图收复,藉六军以为声援。若幸西川,则晟未有收复之期也。’众议未决,会李晟表至,言:‘陛下驻跸汉中,所以系亿兆之心,成灭贼之势;若规小舍大,迁都岷峨,则士庶失望,虽有猛将谋臣,无所施矣!’上乃止。严震百方以贾财赋,民不至困穷而供亿无乏。牙将严砺,震之从祖弟也,震使掌转饷,事甚修办。”[1]7419李晟的建议坚定了朝廷留在汉中的信心,严震的鼎力支持也解除了唐德宗的后顾之忧。《旧唐书·严震传》:“三月,德宗至梁州。山南地贫,粮食难给宰臣议请幸成都府。震奏曰:‘山南地接京畿,李晟方图收复,藉六军声援。如幸西川,则晟未见收复之期也。幸陛下徐思其宜。’议未决,李晟表至,请车驾驻跸梁、洋,以图收复,群议乃止。梁、汉之间,刀耕火耨,民以采稆为事,虽节察十五郡,而赋额不敌中原三数县。自安、史之后,多为山贼剽掠,户口流散大半。洎六师驻跸,震设法劝课,鸠聚财赋,以给行在,民不至烦,供亿无阙。”同时因汉中与长安仅一山之隔,也便于指挥关中平叛大军。因此,唐德宗在汉中,对大唐王朝平定动乱,恢复正常统治秩序意义重大。
唐德宗在汉中为最终平定叛军奠定了基础。兴元元年五月底李晟与浑瑊等人联手将叛军赶出了长安、咸阳城。六月,癸卯,“李晟遣掌书记吴人于公异作露布上行在”,《旧唐书·德宗纪》曰:“是日,李晟上《收京城露布》,上览之,涕下沾襟。”让德宗激动不已,泣下沾衣。面对即将返回京城的喜悦,面对汉中民众对唐朝恢复大业的重大贡献,德宗于六月己酉,下“诏改梁州为兴元府。﹙胡三省注:以纪元为府号始此。﹚”这是中国历史第一次以皇帝的年号命名地名,陆贽在《改梁州为兴元府升洋州为望州诏》中说:“自昔多虞,顺时而动。古公避狄,兆永祚于歧下;高帝徙蜀,建雄图于汉中。王迹所兴,子孙是奉,睹迁居于遐阻,知致君之艰难。矧天下为家,不常厥邑,王者所至,四方会同,崇号设都,于是乎在朕遭罹寇难,播越梁、岷,烝庶烦于供亿,武徒勤于捍卫,凡百执事,各奉厥司,人皆竞劝,物以丰给,嘉乃成绩,予怀不忘。今大憝已除,京邑甫定,将旋法驾,展敬园陵。眷于是邦,复我兴运,宜其崇大,以示将来。古者天子省方,则问耆年,卹百姓,以颁庆赐,以茂勋劳,用弘布泽之恩,式慰来苏之望。宜改梁州为兴元府,其署置官资望,一切与京兆、河南府同。南郑县升为赤县,诸县并升为畿县。见在州县官各令终考秩,至考满日放选,依本资处分。耆寿与板授五品官。仍并赐绯;先已赐绯,并赐紫。典正等各赐勋五转。百姓除先减放税钱外,更给复一年。洋州宜升为望州。见任州官亦并令终考秩,并诸县官等各减两选;无选可减者,各加三阶。应山南西道节度下将士,除扈从迎驾已经改官者,余并即与甄叙。”[6]126-12这篇由陆贽草拟的改梁州为兴元府的诏书,先讲古代帝王以“天下为家”、迁徙兴盛的道理,再说汉中对大唐王朝的贡献,然后决定“改梁州为兴元府”,提升官员的待遇,免除百姓的赋税,汉中升格为“兴元府”,行政地位大为提高,名义上等同于西京长安“京兆府”和东都洛阳“河南府”。德宗在隆崇汉中、封赏地方官员、减免汉中民众租税之后,准备返回长安。
三、唐德宗与褒斜道
唐德宗由汉中经褒斜道返回长安。兴元元年六月戊午﹙6月19日﹚,“车驾发汉中”。《旧唐书·德宗纪》曰:“车驾还京,发兴元,是日大雨,及入斜谷,晴霁,从官将士欢然以为天助。秋七月丙子,车驾次凤翔府。”七月壬午﹙7月13日﹚,到达长安,“时浑瑊、韩游环、戴休颜以其众扈从,李晟、骆元光、尚可孤以其众奉迎,步骑十余万,旌旗连亘数十里,都民僧道,欢呼感泣。”好一派壮观激动的场面。唐德宗一行经由褒斜道返回长安,前后大约24天左右,与经由傥骆道来汉中的时间相当。
德宗返回关中长安,经行的汉中、兴州、凤州、陈仓之间的褒斜道,夏秋多雨,行旅艰难,颇多忧虑陆贽在《銮驾将还宫阙论发日状》中说:“右先颁敇旨,已定行期,所司供承,亦闻粗备,但以霖潦方甚,道路阻艰,众情同忧,莫敢论奏。今发日渐逼,阴云尚繁,小大嗷嗷,愁惧转甚。臣虽暗钝,亦窃揣量。岂不知元恶初平,余氛未殄,乃是逆顺将分之际,吉凶多变之时,须速镇安,理宜促驾。向便霖潦为害,人功可施,其备御由于智能,其役用至于烦费,其所患不及于性命,其可忧但在于人臣,则当公私罄财,上下竭力,务宁大业,奚恤暂劳,各应叶奉圣规,安敢复忤成命!良以褒斜峻阻,素号畏途,缘侧迳于巅崖,缀危栈于绝壁。或百里之内,历险且千;或一程之中,涉水数四。若遇积雨滞浸,群峰澍流,巨石崩奔,訇殷相继,深谷弥漫,往来不通,悉非功力之所支,筹略之所遏。斯须之顷,跬步之间,仓黄遘殃,皆不可测。匹夫单骑,尚且过防,况万乘时行,千官景从,而可以蹈不存之险,冒无御之灾乎?如或磴路潨崩,阁道淹圮,环卫之仪少缺,属车之马微警,纵有亿徒,何所为用!陛下欲无骇虑,其可得乎?又或淫滞更深,谿涧皆溢,迳路既绝,传送无由,连山万重,进退不可,一日乏食,将如之何?”[6]507-509由汉中经兴州、凤州到陈仓,再由凤翔到长安的褒斜道,是穿越秦岭多条蜀道中较为平坦易行的一条道路,因此,德宗返回长安选用此道通行,但由陆贽的话来看,褒斜道还是比较“峻阻”的,所谓“素号畏途,缘侧迳于巅崖,缀危栈于绝壁”。因此在德宗返回时,兴元府、洋州、凤州百姓扶老携幼,负粮护送,修补桥阁,开凿道路,确保了德宗一行的安全和顺利返回长安,因此格外赢得了唐王朝的感谢与厚爱,《重优复兴元府及洋凤州百姓等诏》:“朕巡狩山南,自春涉夏,师旋殷会,日费既广。州闾杼轴,岁计其空,东作妨时,西成罕望。虽黽勉从事,人不告劳;悯悼积衷,予实知愧。昨者减其租税,优以复除,庶乎有瘳,汔用小息。泊驾言旋轸躬复畏途,绝涧萦回,危栈绵亘,时经霖雨,道阻且修,县人葺路,靡幼靡耋,莫获宁居。而又斋负糗粮,供备屯舍,涉于千里,饫我六师。居人露处以罔依,麦过时而不菝,睹兹妨夺,弥增感伤。前所复除,未足酬卹,式敷惠泽,以纾大劳。其兴元府除先优复外,宜更给复二年;凤州全放今年税。其兴元府、凤州界内知顿,及修道路阁桥州、县官将士等,并委严震类例功效,具名闻奏,量与甄奖。”[6]116-117由此可以想见傥骆道、子午道等更加艰险,穿越秦岭古道的中继站和后勤保障基地是汉中,唐德宗平安往返更加证明了汉中战略地位的重要。
唐德宗在汉中期间,褒斜道是朝廷与关中李晟、浑瑊、马燧大军联系的重要通道,也是唐朝对外联系的重要道路。德宗刚到汉中,就准备撤换与朱泚有联系的凤翔节度使李楚琳。“甫至汉中,欲以浑瑊代楚琳镇凤翔,陆贽上奏,以为:‘楚琳杀帅助贼,其罪固大,但以乘舆未复,大憝犹存,勤王之师悉在畿内急宣速告,晷刻是争。商岭则道迂且遥,骆谷复为盗所扼,仅通王命,唯在褒斜,此路若又阻艰,南北遂将夐绝。以诸镇危疑之势,居二逆诱胁之中,洶洶群情,各怀向背。傥或楚琳发憾,公肆猖狂,南塞要冲,东延巨猾,则我咽喉梗而心膂分矣。’”[1]7420德宗认识到“仅通王命,唯在褒斜”的重要性,采纳了陆贽的观点,善待李楚琳及其到汉中的使者。同时,德宗选用了解山南事务的贾耽在汉中朝廷任职。贾耽是唐代著名地理学家,曾任梁州刺史、山南西道节度使,绘制有《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一轴,得到德宗赞许,此次任用贾耽为工部尚书,也是用其熟悉山南、陇右之所长。一些出使在外的官员,也由褒斜道来汉中回朝复命。“左仆射李揆自吐蕃还,甲子,薨于凤州﹙胡三省注曰:盖自吐蕃还赴兴元,至凤州而薨﹚。”[1]7441唐德宗在汉中也通过褒斜道遥控指挥关中大军。他曾对陆贽说:“卿言吐蕃形势甚善,然瑊晟诸军当议规画,令其进取。”陆贽则认为:“贤君选将,委任责成,故能有功。况今秦、梁千里,兵势无常,遥为规画,未必合宜。”[1]7430《通鉴》记载:兴元元年四月庚戌,“浑瑊帅诸军出斜谷,崔汉衡劝吐蕃出兵助之,……瑊遂引兵屯奉天,与李晟东西相应,以逼长安。”[1]7422浑瑊由汉中出军走的也是褒斜道,足见当时褒斜道对于唐王朝的重要性。
唐德宗在汉中期间,褒斜道也是朝廷支援关中大军的粮饷转输大道。德宗为了确保朝廷和关中大军的粮饷等后勤供应,加强了对江淮的控制和与巴蜀地区的联系。此时江淮漕粮经汉水转运到汉中《旧唐书·王绍传》记载:“包佶领租庸盐铁,亦以绍为判官。时李希烈阻兵,江淮租输,所在艰阻,特移运路自颍入汴。绍奉佶表诣阙,属德宗西幸,绍乃督缘路轻货,趣金、商路,倍程出洋州以赴行在。德宗亲劳之,谓绍曰:‘六军未有春服,我犹衣裘。’绍俯伏流涕,奏曰:‘包佶令臣间道进奉数约五十万。’上曰:‘道路回远,经费悬急,卿之所奏,岂可望耶?’后五日而所督继至,上深赖焉。”唐德宗在汉中经历了春夏,由于后勤保障不畅,春天还穿着冬衣棉裘,是江淮物资缓解了困局。兴元元年四月,“山南地热上以军士未有春服,亦自御裌衣。五月,盐铁判官万年王绍以二江、淮缯帛来至,上命先给将士,然后御衫。”[1]7427-7428江西道节度使李皋也为朝廷立足汉中贡献了力量。《旧唐书·李皋传》记载:“上至梁州进献继至。”除了依靠江淮地区的粮饷之外,地处汉中的唐王朝更依赖四川粮响供给。《旧唐书·张延赏传》记载:“建中末,驾在山南,延赏贡奉供亿,颇竭忠力焉。驾在梁州,倚剑南蜀川为根本。”兴元元年四月,“加西川节度使张延赏同平章事,赏其供亿无乏故也。”胡三省说:“上在汉中,藉西川供亿。”[1]742后来张延赏入朝为相,得益于此。由于德宗手中掌控着巴蜀和江南的钱粮,不仅保证了朝廷的安全,也加强了关中大军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通鉴考异》引柳玭《叙训》曰:“上初至梁,省奏甚悦。又知西平﹙李晟﹚聚兵必乏粮糗,命运米百艘。”[1]7428
唐德宗改梁州为兴元府,使千里蜀道线上出现了国都长安京兆府、汉中兴元府、蜀中成都府三府并峙,共同支撑蜀道经济文化带的新格局。秦巴护卫下的兴元府,雄踞蜀道之中,成为唐王朝的战略要地和“宰相回翔之地”,五十年间有十位宰相进出汉中,行政地位空前提高。唐代的政治家、史学家、地理学家都极为重视汉中的地位。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山南道三》中指出:“兴元元年,因德宗迁幸,改为兴元府。按汉中当巴、蜀捍蔽,故先主初得汉中,谓人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7]558汉中是长安的后方基地,是巴蜀的门户。德宗以后的唐朝更加依赖汉中,大诗人刘禹锡对兴元府的战路地位有精辟的概括,他在《山南西道节度厅壁记》中明确指出:“文皇帝初元,始画天下为十道。古荆、梁之地举曰山南。厥后析为东西,天汉之邦,实居右部。按梁州为都督治所,领十有五州,县道带蛮夷,山川扼陇、蜀,故二千石有采访、防御之名。兵兴多故,其任益重。澄清节钺,二炳兼委。建中末,德宗南巡狩,偃翠华而徘徊,箫勺之音洽于巴、汉。戡难清宫,六龙言旋,乃下诏复除征徭,升州为府。等威班制与岐、益同。地既尊大,用人随异。故自兴元至大和,五十年间,以勋庸佩相印者三,以谟明历真相者九由台席授钺未几复入相者再焉。磊落震耀,冠于天下。去年夏四月,今丞相赵郡公征还泰阶,遂命左仆射燉煌公往践其武。向之九相,及公而十焉。”[8]78刘禹锡全面回顾了唐代汉中行政区划的变迁和历史地位的上升,特别指出在唐德宗改梁州为兴元府之后,“地既尊大,用人随异”,五十年间进出兴元府的执政者先后有十人成为宰相,这在全国府级行政建制中是极为少有的,正所谓“磊落震耀,冠于天下”随着这些宰相级人物进出汉中的还有许多声名鹊起的文人墨客,他们上下呼应,共同推动了汉中文化地位的提升,使兴元府成为中晚唐时期京兆府与成都府之间文化交流的中枢地带,成为大唐王朝安危所系的战略要地,成为传承大唐文明的枢纽要地。宋人对此也有评说,文同《骆谷》曰:“高峰偃蹇云崔嵬,层崖巨壑长峡开。龙蛇纵横虎豹乱,古栈朽裂埋深苔。行人侧足恐惧过,飞鸟敛翅哀鸣回。君不见德宗注意用奸惹,大驾从此苍黄来。”陆游《南郑马上作》云:“南郑春残信马行,通都气象尚峥嵘。迷空游絮凭陵去,曳线飞鸢跋扈鸣。落日断云唐阙废﹙德宗诏山南比两京﹚,淡烟芳草汉坛平﹙近郊有韩信拜大将坛﹚。犹嫌未豁胸中气,目断南山天际横。”
四、结束语
唐德宗出奔梁州,是唐代中期一次影响巨大的政治事件,是唐代继唐玄宗出奔成都之后的又一场政治中心的重大变故。也是大唐王朝第二次成功地利用蜀道和西南后方基地,渡过了关中的政治动乱与社会危机,转危为安,保住了政权,延续了统治,创造了中国大一统王朝政治的奇迹。明代学者于慎行说:“唐都长安,每有盗寇,辄为出奔之举,恃有蜀也,所以再奔再北而未至亡国,亦幸有蜀也。长安之地,天府四塞,辟如堂之有室,蜀以膏沃之土处其阃阈,辟如室之有奥,风雨晦明有所依而蔽焉。盖自秦汉以来,巴蜀为外府,而唐卒赖以不亡,斯其效矣。”[9]136清代大学者王夫之也说:“天子出奔以避寇,自玄宗始。其后代、德、僖三宗凡四出而卒返,虽乱而不忘。”[10]674
唐德宗于兴元元年(784)二月丁卯﹙2月26日﹚由奉天﹙今陕西乾县﹚经傥骆道出奔梁州﹙府治在今陕西汉中市汉台区﹚,在三月壬辰﹙3月21日﹚到达梁州,大约行走了25天。唐德宗于兴元元年六月戊午﹙6月19日﹚“车驾发汉中”,由汉中经褒斜道返回长安。在七月壬午﹙7月13日﹚到达长安,前后大约24天左右,与经由傥骆道来汉中的时间相当。杜佑在《通典·州郡·汉中郡》中说:汉中去西京长安,“取骆谷路六百五十二里,斜谷路九百三十里,驿路一千二百二十三里。”这样,德宗一行在傥骆道上平均每天行进约26里;德宗一行在褒斜道﹙《通典》所涉及的“驿路”即指的是汉中、兴州凤州、散关到长安的官驿大道——唐宋褒斜道﹚上平均每天行进约51里。蜀道线上信使与一般行旅每天平均行进大约60里,德宗一行在危机时刻在傥骆道上的行进速度只有约26里,由此也证明了傥骆道的艰险与褒斜道的坦荡。
唐玄宗、代宗、德宗、僖宗四次出奔避乱中,唯有德宗出奔汉中且牢牢地控制着政权,而玄宗无法有效的控制政权,其子肃宗即位于灵武;僖宗虽两次出奔蜀道,但已是军阀和权臣的傀儡,而代宗是被吐蕃兵赶出长安,逃往河南陝县。因此,在唐朝皇帝四次出奔中,唯有德宗充分利用汉中位于蜀道中继站的有利地位,用蜀中之财,援关中之军,使汉中真正扮演着动乱时期的政治中心、漕运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地位;德宗在汉中四个月,改梁州为兴元府,在蜀道交通史和西部文化史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兴元府成为大唐文明轴心地带长安京兆府——汉中兴元府——蜀中成都府之间的战略枢纽,成为中晚唐时期蜀道线上的文化中心之一,对大唐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贡献,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