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年我国文献学研究进展

2014-04-10王余光刘刈青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文献学藏书文献

王余光 刘刈青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100871)

从2013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学论文来看,热点集中在文献学理论研究、文献学分支研究、专科文献学研究、文献学专题研究和文献学家研究等几个方面。文献学理论研究方面集中在对古典文献学、文献学教育与学科发展的探讨。文献学分支研究仍以目录学研究成果最为突出。专科文献学和文献学专题研究是当年文献学研究的重点。专科文献学中包括历史文献学、中医文献学、少数民族文献学、地方文献学和艺术文献学等。文献学专题研究包括古籍整理与数字化、出土文献、书籍刊刻以及藏书文化,成为当年文献学研究的亮点。对于文献学家的研究,既保持了对传统文献学家生平学术的论述,也继续关注历代史学家、文学家的文献学思想或某一方面的文献学成就。2013年度出版的文献学著作主要涉及文献学理论、专科文献学和文献学专题研究等方面。

1 文献学理论研究

1.1 文献学基础理论

由项楚和罗鹭主编的《中国古典文献学》[1]是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之一,分入门篇、提高篇、博览篇、深化篇、拓展篇五个单元介绍了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注释学、编纂学、辑佚学、考证学、辨伪学、专科文献学和古籍电子文献,兼顾学科传统及最新发展,以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的方法为核心,系统梳理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理论。该书简明实用,例证丰富,配图精美,并附有每章的拓展阅读书目和练习题,编者都为国内高校青年学者,是古典文献学入门与教学的优良选择。

1.2 文献学教育与文献学发展

学者们就文献学的学科地位以及新环境背景下文献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贺忠[2]指出网络时代文献学在教学中位处边缘,应借助网络多媒体手段有机结合传统文本教学模式,凸显该课程的文史研究工具学科性质。周生杰[3]则提出通过对乡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的实践来促进古典文献学教学,同时也促进地域文化研究与相关人才的培养。

郭育艳[4]整理了20世纪西方文献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辨析了基本术语的含义与发展,介绍了西方文献学学科体系与著名文献学家,为我国文献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参照对象。王余光、熊静、范凡[5]从文献学理论、文献学史、专科文献学、文献学家、藏书史、古籍数字化等方面对2012年我国文献学研究的进展进行梳理总结。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组织了百年中国古文献学研究的反思与前瞻专题,邀请三位教授进行了探讨:周少川[6]阐明了梳理百年中国古籍整理和古文献学研究的意义,指出要从纵横两个方面对百年中国古籍整理和古文献学研究进行总结,纵向按照古籍整理和古文献学科建设两条主线进行考察,横向按照基本史实、方法论、基本理论和学科理论四个层面进行剖析,以期探寻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发展的规律,明确古文献学研究的方向。王记录[7]讨论了21世纪古文献学研究亟待深化的五个问题,即古文献学科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亟待建立、中国古代文献学思想遗产需要发掘、少数民族文献学在中国古文献学中的地位需要得到进一步体现、中西文献学的比较研究亟待加强、古籍数字化理论和方法研究亟待深入。张升[8]论述了兴起于西方的新书籍史研究对古文献学研究的启示,认为新书籍史扩大了古文献学研究的视野,拓展了古文献学的研究范围,其引进社会史、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使人看到文献研究所具有的社会史和文化史意义,古文献学研究要眼光向下,借鉴多学科交叉的方法,丰富自身的研究内容。

2 文献学分支

2.1 目录学

著作方面,徐永明、赵素文[9]所著《明人别集经眼叙录》,著录体例包括书名卷数、撰者时代、版本情况、收藏单位、作者小传、正文编次、序跋摘录、他人评价等项,并附有《作者生卒年考证》《作者小传》《明前期诗歌一诗两作者偶录》和《卓敬进士登科及赐谥时间考辨》,由叙录进而考订,可见其学术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度相继出版了《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晚清民国间新教传教士中文译著目录》《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国旧方志目录》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藏中文古籍善本书志》。

论文方面,探讨了古代文献整理活动对社会秩序和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王记录[10]认为中国传统目录学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认知思想和具有损益旧制、另开新篇的批判创新意识,文献分类具有道德劝戒和伦理教化的功能,触及了文献背后的文化意蕴,展示了文献背后所蕴含的政治观、伦理观和学术观。蒋永福[11]认为中国古代文献整理活动通过“以经为首”的思想秩序来构建文献秩序,再通过这种文献秩序和思想秩序来为建构统治秩序服务。

宋丽娟[12]阐述了西人所编中国古典小说目录不仅可以补充中国传统目录学对说部著录的缺失,而且连结中国传统文献学和西方汉学,促进中国小说目录学的学术构建,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全根先和陈荔京[13]以年代为次著录了民国时期图书馆集体或馆员个人的目录学论著。马春晖[14]分析了我国传统方志艺文志的目录学本性,并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方志艺文志的目录学成就和学术价值。

2013年受到关注的目录学家有刘向、刘昕、马端临、马一浮、郑樵、赵琦美、缪荃孙、姚际恒、黄虞稷、黄永年、傅惜华、赵万里等。除了对传统目录学家生平与学术思想的研究之外,还出现了对一地断代目录学家的群体研究,如吴兴毛[15]对清代皖籍目录学家的成就和思想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

2.2 校勘学与版本学

这两方面的研究多为针对某一本书的考察,延续了以往对实践的重视,理论方面的研究进展稍显欠缺。

校勘学方面,石祥[16]从题跋书志中勾稽史料,结合善本实物,重建了“勾勒行款”典范的形成、普及、嬗变的历史场景,理清其学理脉络,指出古籍物质形态与文本错讹的内在关联。张富林[17]讨论了章学诚的校雠学思想。张海峰[18]考证景祜本《汉书》的手写校语并非出自刘元起本,避宋讳,当是北宋人所写。金相圭[19]则以韩国所藏《太平广记详节》对明高承埏稽古堂刻本《玄怪录》进行了重新校勘。

版本学方面,江曦[20]所著《清代版本学史》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深入研究,阐述清代版本学发展的学术和社会背景、发展状况,总结了清人的版本学思想与方法。叶守法[21]所著《书的版本命名》首次提出了书的版本命名的概念与命名的产生、意义、分类、方法;第一次从理论和实例上,说明了书的版本命名是一种文化、一门科学,并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论文方面,倪小勇[22]考述了《汉书》版本源流及其相互间的承继关系,较为客观地揭示了《汉书》的版本体系。刘刚、李德山[23]考证了清初东北流放诗人苗君稷诗集孤本《焦冥集》的版本和文献价值。此外,还有肖伟韬[24]考证了《白居易集》的版本流传,江增华[25]阐述了元末明初徽州唐元祖孙三人别集的辑集与版本的源流及承传关系,陈枚香[26]梳理了北宋思想家蔡襄文集四大系列版本的刊刻经过和传承脉络,陈功文[27]讨论了凌廷堪《礼经释例》各版本与释礼方法的学术价值,等等。

2.3 注释、辑佚与辨伪

注释、辑佚与辨伪是传统文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作为整理文献的方法,这些方面延续着对实践应用的重视,理论研究略显不足。

周录祥[28]介绍了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孙武子直解》一万余字的天头佚名补注。崔金涛[29]从训诂学角度分析了陈奂《诗毛氏传疏》的不足,以期把握乾嘉学派对于注释书训诂的总体认识。

种方[30]通过分析《校雠略》中相关论述,认为郑樵虽然意识到通过征引关系辑佚和通过总集与丛书辑佚,但对辑佚学界定模糊,认识仍十分有限。孙德华[31]梳理了战国时期儒家重要派别代表作《子思》的流传情况和亡佚过程,提出重辑《子思》的建议。陈翀[32]通过梳理日本古典籍《江谈抄》传本,从该书中辑出全唐佚诗整理成稿,逐句加以考证,以期为辑佚校勘全唐诗文参考。

王启才[33]梳理了目前所见的《吕氏春秋》辨伪材料。陈福康[34]则指出《四库提要》和《续文献通考》判定明末出自井中的宋郑思肖《心史》为伪书是诬陷和谎言,《四库全书》中有大量记述表明《心史》为真。

3 专科文献学

3.1 历史文献学

2013年6月29日至30日“典籍·社会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34届年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全国60多所高校、20余家科研单位和文化单位参与。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周少川提出四点建议:加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理论研究、历史文献学的研究与教学要多与古籍整理实践密切结合、开拓历史文献学的新领域和新方法、不断推进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建设。会议就文献学综合研究、先秦至隋唐文献研究、宋元明文献研究、“四库学”与清代目录学研究、清代文献研究、清史研究等方面进行讨论,收到140余篇学术论文,主题涉及历史文献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各个专门领域、各种形态的历史典籍和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该会议显示出历史文献学研究与社会学、思想史和学术文化史研究的交叉和互动,充分显示了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生命力和凝聚力[35]。

论文方面,钱高丽[36]认为根据学科属性与研究对象,应将历史文献学从大文献学中独立出来并区分于其它专科文献学。黄爱平[37]探讨了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基础理论与教材编写的问题。滕兰花[38]提出在历史文献学教学中应用生成式教学法。

3.2 中医文献学

2013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国医大师张灿玾先生的《中医古籍文献学(修订版)》。该书包括中医古籍文献的源流与流别、书名与篇名、书体结构、文体、文字、标记符号、载体、著录、校勘、注释、类书与丛书、聚散与辑佚、辨伪等有关内容,书前还附有30页精美的中医古籍彩图照片。结合一般文献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内容介绍中医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对中医药文献教学和中医院校学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论文方面,研究热点在于中医文献学教育和学科建设,以及对中医文献古籍的专书研究。王明强[39]探讨了中医文献学的内涵,并建议重视中医文献学在行业继续教育中的价值。张雷[40]认为有必要在中医院校设置简帛医学文献概论课程。朱长刚[41]建议开设中医养生文献学课程。兰杰、李根旺[42]认为中医文献检索必须从中医古籍文献入手。林怡、戴铭探索了在中医文献学教学中应用微格教学法[43]和 PBL 教学法[44]的思路。此外,赵健[45]等运用中医医史文献学研究方法对方剂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与探讨。杨奕望[46]等分析了日记史料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要价值。薛飞飞[47]等探析了中医证候文献学的研究思路。学者们还对曹寅《楝亭书目·医部》《甲乙经》《针灸集书》《医钞类编》《医宗宝镜》等中医古籍文献进行了版本、注释和医理等多角度的深入考察。

3.3 少数民族文献

黄建明、卲古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与发展报告(1982-2012)》(民族出版社)分为“总报告”“省情篇”和“民族篇”三部分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古籍近三十年来发展状况。陈棣芳[48]认为民族文字文献从形态学、目录学、注释学等方面丰富了古典文献学的内容。

2013年7月13至14日,“首届国际满文文献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50余名中外学者围绕国际满文文献收藏与研究史、满文文献挖掘整理和出版合作计划、满文文献与清史研究以及满文文献与边疆史、民族史、宗教史研究等主题进行了探讨。会议所使用的满文材料来自中国、蒙古、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其中不少文献为首次公布和使用,纠正或弥补了不少传统典籍中的讹误或缺漏。这些满文资料与汉文、蒙古文等多种文字史料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清代历史画面,既展现出满文档案在清史研究中的重大价值,同时也显示出满文资料数量可观、可供开掘利用的广阔前景[49]。

对少数民族文献的关注仍然保持着以藏族文献和彝族文献为主的状况。庄虹[50]通过对藏彝走廊白龙江流域藏族本教文献、岷江上游羌人释比文书、彝族毕摩经典、耳苏藏族图经及沙巴象形文经书、纳西东巴经书等藏、羌、彝、纳西聚落原始信仰文本的梳理,勾勒出走廊六江流域原住民族原始文献的大致样貌。秦晓莉[51]讨论了毕摩及其活动、彝文文献典籍的产生、源流、载体、形制等问题。张纯德[52]等以秦汉时期东北、川南、黔西北地区所用的彝文原著译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彝人、彝语”的崭新视角重新审视西南边疆档案史料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德萨[53]探讨了网络环境下藏文文献的资源共享模式。徐丽华[54]著书介绍了藏区概况、藏文、藏文文字载体类别与版本形式、古籍目录与分类、传统分类法、历代文献整理和出版、藏文古籍整理研究六十年概况等内容。浪东·多吉卓嘎[55]以藏文整理了西藏藏医学院馆藏典籍目录。

3.4 地方文献

2013年10月9日,第三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暨两岸四地方志文献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东莞市召开。中国大陆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140余位地方志与历史文献专家学者参加,围绕方志文献研究与开发利用等内容交流研讨,会议收录论文87篇[56]。

论文方面,魏国彬[57]认为地方文献是指在文献文化系统的某一个层次结构上必须具有地方性、地方权和地方化这三个文化本质特征之一的文献。吴浩军[58]论述了河西文献的形态与价值,倡议保护研究、发掘利用河西文献,传承并发展华夏文明。赵彦龙[59]结合黑水城出土西夏版书籍的序言、跋尾和题款等内容,对西夏部分雕版印刷书籍的刻工进行搜集、整理、分类和归纳,分析了与刻工相关的问题。张淮智[60]对2013年6月7至9日在石家庄召开的了“黑水城民族文献学术研讨会”会议内容进行了综述。曾华明[61]则讨论了西域文献数字化的问题。

此外,马珂[62]探讨了万历《开封府志》地域史研究价值。杨芳[63]等认为《明州系年录》开编年体地方史先河,用新的形式活化了地方志材料。周田田[64]阐述了近代朴学大师孙诒让对浙江地方志事业的贡献。

3.5 其它

2013年度其它文献学方面的研究热点是艺术文献学。王玲娟和龙红[65]分析了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后艺术文献研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晋征[66]通过分析音乐文献学的界定与研究内容来研究其学科性质与定位。罗原[67]通过梳理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现状,在史学史发展、当前的研究特点、学科展望等方面提出了思考。靳超英与安维复[68]通过文献学的视角对中西学者所撰写的西方音乐史进行比较,认为完善西方音乐史学的文献集成,对于我国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意义深远。朱夏君[69]讨论了王国维与吴梅在20世纪昆曲文献学研究中树立的两种典范。杨慧[70]研究了著名曲学家傅惜华编撰的民国时期藏曲目录。王瑜瑜[71]梳理了宋元以降戏曲目录的编撰过程与体例,细致考辨,讨论其理论价值与文化价值。姜东昭与姜春雷[72]还提出构建中国书法文献学。

宗教文献学方面,孙永芝[73]研究了宋代宗教文献的刊刻状况。王黎和朱俊波[74]讨论了藏学佛经目录分类体系我国目录学体系中的重大意义。寇凤凯[75]分析了陶弘景在整理道教文献《真诰》过程中的成就与局限。王彦明[76]论述了钱谦益与《嘉兴藏》的深厚渊源。

4 文献学专题

4.1 古籍整理与数字化

朱崇先主编的《古典文献学理论探索与古籍整理方法研究》[77]一书,收集了2010年5月举行的以古典文献整理论与古籍整理方法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的论文。从古典文献学理论与方法、学科建设、专业教学法、专业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古籍整理人才培养模式、古籍整理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技术应用和田野调查方法,以及民族古籍文献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揭示了该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华书局出版了杜伟生先生所著《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一书。作者在国家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工作三十余年,经验丰富,认识深刻。该书全为铜版纸彩印,除了古籍修复的基础知识外,还介绍了古籍修复用纸、装帧形式、修复分解动作及敦煌遗书修复和字画装裱修复的常识以及技术分解动作,最后有拓片和书套(盒、囊匣)的制作,并附录资料三种,兼具实用与收藏价值。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侯汉清主编的中国文化典籍计算机整理与开发技术研究系列丛书。包括王雅戈《古籍计算机自动索引研究:以民国农业文献自动索引为例》、衡中青《古籍计算机全文数据库及内容挖掘研究:以〈方志物产广东〉为例》、黄建年《古籍计算机自动断句标点与自动分词标引研究》、刘竟《古籍计算机信息门户自动构建与应用:以农史学科为例》、曹玲《农业历史文献数字化建设研究》和常娥《古籍计算机自动校勘、自动编纂与自动注释研究》等。

论文方面,林英[78]认为我国现有古籍从业人员总数和结构分配与古籍保护工作总量并不匹配,她以四川调查数据为例,昭示出古籍工作面临的现状和困难。进而提出古籍人才培养工作下一步重点应从制度、经费等方面入手,促进古籍保护工作更好开展。栾伟平[79]介绍了“明别集丛刊”项目工作数字化过程中的古籍保护问题。李芬林[80]介绍了《四库全书》研究资源数据库的建设状况。毛建军[81]论述了金石文献的数字化问题。

4.2 出土文献

2013年6月17至18日,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办,先秦史学会、秦汉史学会、中国文字学会与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协办的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海内外的120余位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与古文献学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学者针对清华简、甲骨文、金文以及其他简帛资料展开了热烈讨论,并提交了90余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82]。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将关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研究释读论文汇编为《初识清华简》,由上海中西书局出版。清华简是2008年夏天经校友捐赠,自境外抢救入藏清华大学的。据整理统计,竹简数量(含残片)约2500枚,其内容多为经、史一类的典籍,大多在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从未见过,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

王小盾所著《从敦煌学到域外汉文献研究》[83]采用比较研究和立体考察的方法,重点讨论了敦煌文学诸文体的分类和起因;越南、韩国、日本的古代汉文书写,其形态特点和文献学意义;敦煌俗文学品种在海外流传的情况这三个问题,书中18篇论文的顺序,反映了认识上的逐步深化。

4.3 书籍刊刻

关于断代书籍刊刻情况的研究。翁连溪著《清代内府刻书研究》(故宫出版社)依据大量原始资料,对清内府刻书条分缕析,再现清内府刻书的辉煌。该书分七章介绍了清内府刻书概述、清内府宗教图书的刊刻、清内府刊刻的版画、清内府舆图的刊刻、清内府书版的刊刻等。陈清慧的《明代藩府刻书研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分为明代藩府刻书总论和明代藩府刻书个案研究上下两编,介绍了明代宗室分封制度、明代诸藩的学术文化成就、明代藩府刻书考、明代藩府刻书的地域规律等内容。

关于区域书籍刊刻情况的研究。寻霖、刘志盛著《湖南刻书史略》(岳麓书社),介绍了湖南从宋代至民国期间的刻书情况,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宋代湖南刻书、元代湖南刻书、明代湖南刻书、清代及民国间湖南刻书、湖南刻书年表。陈心蓉的《嘉兴刻书史》(黄山书社)以时代为主线,介绍了上溯两宋、下迄民国时期千余年的嘉兴刻书史略,对今嘉兴市境内的刻书进行了考证和论述。王东的《浙江印刷史》(杭州出版社)对浙江古代书籍印刷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内容包括五代时期浙江印刷出版业的兴起、宋代浙江的印刷出版业、元代浙江地区印刷出版业的发展、明代套印的出现及民间刻书业的兴盛、以木活字谱牒印刷为代表的清代刻书业、民国重要刻书家及其所刊丛书兴趣要、浙江地区的活字印板、浙江古代书籍出版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4.4 藏书文化

对藏书史与藏书思想的研究多为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区的断代或区域性研究。方建新《南宋藏书史》(人民出版社)介绍了南宋的官方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和书院藏书的情况。王蕾《清代藏书思想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从藏书的“藏”与“用”出发,综合运用文献调查法、史料整理与分析、历史研究法等方法,收集、整理、梳理与分析各类相关的史料、文集、方志、目录、题跋、记序、理论著述,系统地研究清代藏书收集、保存、保护与流通利用的观念、思想与理论方法。冯晓霞《浙东藏书史》(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一书以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为背景,以浙江藏书史为参照,根据宁波、绍兴、台州、舟山的史料,以不同历史时期为线索,系统地阐述了浙东地区自汉至民国的藏书事业的发展历程。

论文方面,王蕾[84]回顾了我国古代儒藏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对丘溶之“藏书分三处”思想、陆世仪“藏书邹鲁”思想、曹学俭“儒藏”思想、周永年“儒藏说约”等代表性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理论成就分别进行了总结、分析和评价,并对儒藏思想影响下,清代公藏实践及儒藏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总结。断代藏书研究方面,董静[85]讨论了宋代私家藏书状况以及书籍汇聚散佚过程中宋词的流传状况。莫燕红[86]分析了明代晚期藏书家的思想和实践,指出其既承袭了传统藏书楼的思想,又具有私人藏书思想的进步性与开放性。张守卫[87]论述了宋元时期安徽私家藏书的特色。杨小京[88]分析了清代徽州藏书文化昌盛的原因。韩梅花[89]统计得出清代81.3%的私家藏书楼聚集在京杭大运河沿岸,分析其原因有清初统治者文化政策的贯彻实施,运河沿岸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藏书风尚的历史继承。庄青和刘志军[90]以皇家藏书楼文渊阁为例,分析其建筑形制所反应的我国古代礼制等级制度。王安功[91]论述了近现代藏书家典籍捐公的现象,认为大批传世经典由此得以妥善集中庋存,呈现出善本多、孤本多、品种广、研究性强等特点。此外,吴芹芳[92]分析了藏书印作伪的类型,以大量实例展现伪印出现的种种形态,并列举了可行的辨别伪印的方法。黄蓉[93]对中西方藏书票艺术进行了比较研究。

藏书家方面,范凤书著《中国著名藏书家与藏书楼》(大象出版社)介绍中国自唐代李泌始,经宋元、明清、民国,至当代田家英止近一千位著名私人藏书家的生平志业、藏书故实,涉及藏书规模、特色、渊源承传、逸闻趣事以及天一阁、皕宋楼、士礼居等著名藏书楼的建设、命名原委和蕴含的文化典故。作者基于史料,钩沉辑佚,集知识性与可读性于一体,有助于读者增长古籍版本和藏书文化方面的知识。王红蕾[94]研究了藏书家钱谦益的藏书旨趣、藏书流散、《绛云楼书目》考略以及钱谦益与明末清初的学术思潮。刘尚恒和郑玲在《安徽藏书家传略》(黄山书社)一书中分安徽私家藏书述略、传略、专论三章介绍了安徽私家藏书概括、特点和散佚等内容。何槐昌主编的《浙江藏书家传略》(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书收录了藏书家各自小传,还有其肖像、手绘以及印章,介绍了自明清以来在浙江的文人名士藏书情况,体现了人文荟萃、地杰人灵的江南文化传统。刘金元[95]研究了曾国藩藏书活动与理念及其藏书楼富厚堂的状况。

论文方面,张磊、杨敏军[96]探讨了近代荆州五大藏书家(杨守敬、卢靖、卢弼、甘鹏云、张继煦)藏书始末。张明君、彭春林[97]对临海历史上的藏书家进行了整体分析。陈东辉[98]以清代中期古书价格及白银、番钱之比价为切人点,探讨了黄丕烈题跋的重要价值。此外,2013年度受到关注的藏书家还有张自烈、张金吾、黄裳、陆游、汪士钟、张景栻、徐乃昌、周越然、桂林张氏、天津刘明阳、李审言、李文田、谢兆中、莫棠、汪启淑、王钦臣、傅增湘、顾鹤逸、严元照、范钦、刘承幹、鲍鼎、唐弢、韦力、周叔弢、河间献王刘德、慕湘、袁廷梼、黄绍箕以及清朝劳氏兄弟、常熟沈煦孙、沈养孙兄弟等。对藏书家的研究多为其生平与藏书思想、藏书活动及其藏书楼的介绍。

5 文献学家

2013年受到关注的文献学家有:牛弘,杜泽逊,纪晓岚,王先谦,陈庆年,马一浮,罗振玉,鲁迅,高秋凤,戴震,潘树广,王欣夫,汪克宽,张荣起,董治安,邓显鹤,叶德辉,袁枚,杨琳,姜亮夫,张欣毅,胡道静,莫友芝,李慈铭,张宗祥,鲍慎由,赵逵夫,俞樾,顾炎武,郑振铎,傅璇琮,黄丕烈,章学诚。可见既保持了对传统文献学家生平与学术思想的论述,也继续关注历代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的文献学思想或某一方面的文献学成就。

〔1〕项楚,罗鹭.中国古典文献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贺忠.传统文献学教学手段优化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68-70

〔3〕周生杰.乡土文献整理背景下的古典文献学教学[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53-155

〔4〕郭育艳.20世纪西方文献学基础理论研究述评[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9):43-46

〔5〕王余光,熊静,范凡.2012年我国文献学研究进展[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3(5):1-11

〔6〕周少川.百年中国古文献学研究的反思与前瞻专题——论百年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科发展史的梳理与意义[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1-35

〔7〕王记录.新世纪古文献学研究亟待深化的若干问题[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6-40

〔8〕张升.新书籍史对古文献学研究的启示[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40-45

〔9〕徐永明,赵素文.明人别集经眼叙录[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10〕王记录.中国传统目录学的文化品格及其价值取向[J].河北学刊,2013(2):50-59

〔11〕蒋永福.文献秩序·思想秩序·统治秩序——中国古代文献整理活动中的秩序建构逻辑[J].求是学刊,2013(2):147-156

〔12〕宋丽娟.西人所编中国古典小说书目及其学术史意义[J].文学遗产,2013(2):122-133

〔13〕全根先,陈荔京.民国时期国家图书馆目录学论著编年[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3):102-112

〔14〕马春晖.方志艺文志的目录学本性考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2):101-107

〔15〕吴兴毛.清代皖籍目录学家群体分析[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3(2):24-26

〔16〕石祥.勾勒行款:一个隐入历史的校勘学典范[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3(2):135-145

〔17〕张富林.章学诚校雠学思想简论[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6):154-156

〔18〕张海峰.《汉书》景祜本校语写入时间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3(4):38-42

〔19〕金相圭.明高承埏稽古堂刻本《玄怪录》重新校勘——以与韩国所藏《太平广记详节》的对照为中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8):53-56

〔20〕江曦.清代版本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1〕叶守法.书的版本命名[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22〕倪小勇.《汉书》版本史考述[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42-146

〔23〕刘刚,李德山.孤本《焦冥集》的版本、内容及文献价值[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3(6):12-17

〔24〕肖伟韬.《白居易集》版本流传考叙[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2):62-66

〔25〕江增华.唐氏三先生别集叙评及其版本流变[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11):135-137

〔26〕陈枚香.蔡襄文集刊刻考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1):68-70

〔27〕陈功文.《礼经释例》撰著、版本及学术价值考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5):57-61

〔28〕周录祥.论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抄本《孙武子直解》天头佚名补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1):50-52

〔29〕崔金涛.《诗毛氏传疏》误解毛诗经传的训诂学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5):48-52

〔30〕种方.辨郑樵的“辑佚学”[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3(1):29-33

〔31〕孙德华.《子思》辑本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4):63-67

〔32〕陈翀.日本古文献《江谈抄》所见全唐佚诗句辑考[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3(4):96-101

〔33〕王启才.关于《吕氏春秋》辨伪问题的文献爬梳[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43-147

〔34〕陈福康.论乾隆时官方判定《心史》为伪的问题[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3):53-57

〔35〕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EB/OL].http://www.sinoss.net/2013/0708/46497.html.[2014-03-25]

〔36〕钱高丽.历史文献学归属小议[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2):77-80

〔37〕黄爱平.历史文献学学科基础理论与教材编写的思考[J].文献,2013(1):3-10

〔38〕滕兰花.浅析生成式教学法在《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当中的运用研究[J].大学教育,2013(21):121-122

〔39〕王明强.中医文献学的内涵及其在行业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6):1339-1341

〔40〕张雷.在中医院校设置简帛医学文献概论选修课程的必要性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5):453-454

〔41〕朱长刚.谈《中医养生文献学》课程意义及教材编写原则[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6):545-546

〔42〕兰杰,李根旺.中医古籍文献在中医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探讨[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3(2S):140-142

〔43〕林怡,戴铭.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教师应用微格教学法的探索[J].中医教育,2013(2):17-19

〔44〕林怡,戴铭.中医文献学课程运用PBL教学法的思路[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150-152

〔45〕赵健,严季澜,李柳骥.运用中医医史文献学研究方法探讨方剂学发展史[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7-80

〔46〕杨奕望,陈丽云,胡蓉.浅析日记史料与中医学术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8):521-523

〔47〕薛飞飞,王利敏,陈家旭.中医证候文献学研究思路探析[J].中医杂志,2013(11):918-920

〔48〕陈棣芳.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对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发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8-72

〔49〕国学网[EB/OL].http://www.guoxue.com/?p=13878.[2014-03-26]

〔50〕庄虹.藏彝走廊民族民间原始宗教信仰典籍及文本流传[J].图书与情报,2013(3):135-138

〔51〕秦晓莉.彝文文献产生发展与载体形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56-59

〔52〕张纯德,朱琚元,白兴发.彝文古籍与西南边疆历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53〕德萨 更尕易西.网络环境下藏文文献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中国藏学,2013(2):202-206

〔54〕徐丽华.藏文古籍概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55〕浪东·多吉卓嘎.西藏藏医学院馆藏典籍目录[藏文][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3

〔56〕广东省情网[EB/OL].http://www.gd-info.gov.cn/shtml/guangdong/zjdt/sn/2013/10/09/85743.shtml.[2014-03-26]

〔57〕魏国彬.文化系统论视野下地方文献的理论阐释[J].图书馆,2013(2):22-26

〔58〕吴浩军.河西文献形态、内容及价值述论[J].甘肃社会科学,2013(6):88-93

〔59〕赵彦龙.西夏版书籍刻工名表初探[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2):55-58

〔60〕张淮智.“黑水城民族文献学术研讨会”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13(5):7-9

〔61〕曾华明.西域文化研究背景下西域文献数字化探讨[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3(1):89-92

〔62〕马珂.明万历《开封府志》文献学和史料价值初探[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10):133-135

〔63〕杨芳,钱茂伟.董沛《明州系年录》初探[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3(6):120-125

〔64〕周田田.孙诒让对浙江地方志事业的贡献[J].中国地方志,2013.(5):50-56

〔65〕王玲娟,龙红.艺术文献研究的机遇与挑战——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之后的再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56-162

〔66〕晋征.浅析音乐文献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3(4):102-105

〔67〕罗原.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现状的若干思考[J].音乐探索,2013(4):76-79

〔68〕靳超英,安维复.回归经典:西方音乐思想史研究的文献基础[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1):144-150

〔69〕朱夏君.论二十世纪昆曲文献学研究的两种典范[J].文学评论,2013(5):82-93

〔70〕杨慧.傅惜华所撰藏曲目录探赜[J].戏曲艺术,2013(3):31-34

〔71〕王瑜瑜.中国古代戏曲目录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72〕姜东昭,姜春雷.论中国书法文献学的建构[J].艺术百家,2013(2):220-222

〔73〕孙永芝.宋代宗教文献的刊刻[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2):52-54

〔74〕王黎,朱俊波.论藏学佛经文献目录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J].图书馆,2013(1):55-57

〔75〕寇凤凯.陶弘景与道教文献整理——以《真诰》为例[J].宗教学研究,2013(3):92-98

〔76〕王彦明.钱谦益与《嘉兴藏》考论[J].新世纪图书馆,2013(1):61-64

〔77〕朱崇先.古典文献学理论探索与古籍整理方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78〕林英.守护文化:古籍图书专业人才现状调查[J].中华文化论坛,2013(4):158-162

〔79〕栾伟平.数字化过程中的古籍保护问题——“明别集丛刊”项目的工作体会[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3):84-86

〔80〕李芬林.《四库全书》研究资源数据库建设概况[J].甘肃科技,2013(19):105-106

〔81〕毛建军.金石文献数字化资源述论[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3(3):71-74

〔82〕中国文物信息网.[EB/OL].http://www.ccrnews.com.cn/plus/view.php?aid=46612.[2014-03-26]

〔83〕王小盾.从敦煌学到域外汉文献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84〕王蕾.论儒藏思想的发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1):97-103

〔85〕董静.宋代藏书事业的发展及对宋词文本传播的影响[J].兰台世界:中旬,.2013(4):124-125

〔86〕莫燕红.明代晚期藏书家藏书开放思想溯源[J].图书馆学刊,2013(3):116-117

〔87〕张守卫.论宋元时期安徽私家藏书特色[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6):107-110

〔88〕杨小京.清代徽州藏书文化的昌盛与发展[J].兰台世界:上旬,2013(5):139-140

〔89〕韩梅花.清代京杭运河沿岸私家藏书的流转与传承[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5):93-95

〔90〕庄青,刘志军.从皇家式藏书楼建筑看中国礼制等级制度[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2):103-106

〔91〕王安功.近现代藏书家典籍捐公简论[J].图书馆学刊,2013(6):126-129

〔92〕吴芹芳.藏书印作伪的类型与辨别方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3):113-121

〔93〕黄蓉.中西藏书票艺术的比较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3(3):89-93

〔94〕王红蕾.钱谦益藏书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95〕刘金元.悠远的书香:富厚堂藏书楼研究[M].岳麓书社,2013

〔96〕张磊,杨敏军.近代荆州五大藏书家探究[J].财经政法资讯,2013(4):21-25

〔97〕张明君,彭春林.临海历史上的藏书家[J].图书馆杂志,2013(6):106-109

〔98〕陈东辉.黄丕烈题跋所反映的清中期古书价格诸问题探微[J].文献,2013(5):123-131

猜你喜欢

文献学藏书文献
东方朔散文赋《答客难》的文献学解读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夏译汉籍”的文献学价值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珍惜每一本藏书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伤科汇纂》文献学研究
《荀子》文献学研究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