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思想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契合
2014-04-10羊玲
羊玲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 深圳 518172)
论儒家思想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契合
羊玲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 深圳 518172)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引领整个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使命,正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传统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学校管理等方面,都可以从儒家思想中取其精华,找到与自身发展的契合之处,从而做到古为今用。
儒家思想;高等职业教育;契合
儒家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思想体系。两千多年来,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教育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研讨会上指出:“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孔子认为,“仁者爱人”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水平,才能为达到最高境界的“爱人”奠定基础。孔子说:“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礼义”是人与人相处之道,是每个人应该遵守的社会道德规范,孔子倡导人与人交往中应该彼此“以礼相待”,并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忠恕”是待人要有爱敬之心,同时要尽责尽己为人,处理问题时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考虑。孔子的学生曾经这样评价孔子:“夫子之道,忠恕之道。”(《论语·里仁》);“明智”是指人要有自知之明以及分析事物的能力。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篇》)只有形成了这样的思考模式,才能达到明智的境界;“诚信”是指做人要诚实守信。孔子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下》)“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荀子也认为:“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肩负着引领整个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使命。”[2]从1980年由首批地方性的职业大学起步,到1985年开始试办初中后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至今全国高职院校已有千余所。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探索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3]
2014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更是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6月23日至24日,由国务院组织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李克强总理也强调,要采取各种措施,关心和帮助职业教育工作者,推动社会各方形成合力,让现代职业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取得更大更好发展。[4]
纵观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美国、加拿大等国的能力本位CBE模式(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还是德国、奥地利等国注重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双元制”模式(一元为学校,一元为企业),以及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以市场调节为主导、国家主管的“能力本位教育与培训”模式(即CBET模式Coupctency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这些模式的产生,都是与其特有的国情相关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即“1221”人才培养模式中:第一个“1”,是指一个汇集、使用各种资源的开放平台。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这样一个办学平台的作用,重点是开放,要打破思想上的围墙,汇集社会和企业的资源进行使用。第一个“2”是指两个人才培养系统。一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系统,二是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系统。这两个系统要灵活地、交叉地进行应用,同时更系统地设计这两个系统的课程,真正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第二个“2”是指学生要具有两个证书,一是学历证书,二是职业资格证书。两证齐全,既反映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反映了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第二个“1”是要把学校办成一个终身的培训基地,同时也是为社会服务的基地。[5]这一模式同样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其内涵可以从儒家思想中找到渊源。
儒家思想,对个人的影响,是践行“仁、义、礼、智、信”之道,对社会的影响,则是弘扬“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信、守信,革故、鼎新,自由、平等,文明、和谐,民主、法治,和平、合作”之道。[6]因而,我们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就不能不从儒家思想中汲取营养,取其精华,将其运用到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之中。在教育目标、学校管理、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可以找到儒家思想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契合之处。
1 关于教育目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生产发展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7]
这就首先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其次,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注重紧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掌握新技术、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考察调研内蒙古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时,鼓励学生说:“技不压身,学好技术,就有了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本事,这是一辈子都打不破的铁饭碗。”[8]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孔子的教育主张。孔子认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传·系辞》)在封建社会的农耕时代,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将人的教育与天地共尊的教育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教材,传授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几乎涵盖了当时的所有知识技能,可见孔子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注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从国家高层强调了职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怎样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三个一切”,即“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切为了学生。”这与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学思想是不谋而合的。“有教无类”就是对学生不论贫富之分、地位高低、年龄差异、地域界限,只要有心向学,都要给予教育。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有来自卫国的子贡、宋国的司马牛、晋国的子夏等;有出身贵族的南宫敬叔、也有出身“陋巷”的颜回、还有瓜农的孩子曾参;有年纪比他小五十三岁的公孙宠、也有年纪与他相仿,只比他小四岁的秦高,不一而足。孔子认为学生“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伦语·阳货》)因而只要做到“有教无类”并且教育适当,人人都可以成贤成德成才,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当前和今后几年,要把“示范(骨干)高职学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职业学校行动,纳入东部省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项目规划。各省份组建由本省示范(骨干)高职学校共同参加的工作组,团队化对口支援至少一所西部高等职业学校。”[9]这是考虑到我国东西部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而做出的扶贫帮困之举,通过改善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也是从另一个层面上体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
在众多的知识体系中,德育无疑是首当其冲的。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增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好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的各个环节。重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并且要求“同时在人才培养中还要注意改进评价制度,要把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劳动价值创造能力作为评价培养质量的一个核心指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10]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强调了德育为先的理念。《大学》向我们展示了人生历程的阶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按照朱熹的解释“亲民”即“新民”,“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三纲”,使人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去除旧的思想和习气而重新做人,达到完美境界是其宗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统称“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修身”则是连接“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王阳明认为“亲民”就是要亲近百姓,与朱熹的“新民”观点异曲同工。这样的道德追求,正如孟子所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
高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这四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其内涵由浅到深,外延由大到小,彼此相互关联,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高职学校的学生,除了拥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之外,更重要的还应该拥有道德层面的合格证书,否则,缺德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就失去意义。
2 关于学校管理
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柳斌曾经说过:“一位好校长就等于一所好学校”。这说明了作为学校管理者对学校的重要。教育部在“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强高等职业学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提升办学理念和战略思维、科学决策、资源整合以及办学治校能力,全面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现整体跨越,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11]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加大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各地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者在人、财、物等管理上都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如何科学、有序地管理好高等职业院校?
2.1 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廉洁从政
领导影响力分为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是由管理职务所赋予的,而非权力性影响力则取决于领导的品德、学识、个人魅力等,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果学校管理者能够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廉洁从政,就会产生“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管理效果。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孟子也认为:“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孟子·离娄上》)孟子还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孟子·尽心下》)这些都说明了作为管理者身教为先、榜样为重的道理。
作为学校管理者,怎样才能做到为官清廉?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论语·学而》)孔子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孟子也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孟子·离娄下》)而《晏子春秋·内篇杂上》也有“廉之为公正,不苟取,不妄得”的说法,都要求为官者不能以权谋私,必须洁身自好,“以义制利”。关于“以义制利”,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不要不忘平生语,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孔子还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认为,利益和富贵都是人们想得到的,他主张“义然后取”(《论语·宪问》),也就是取之有道。而他反对的是那种见利忘义的行为。这在当今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任何人都不能不顾道德和党纪国法的规定去谋取个人利益。
孟子也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可见孟子对以义为代表的道德推崇备至,作为学校管理者,一定要保持自身品德的高尚,这样才能保持领导者的独特人格魅力。
2.2 作为管理者,要有以人为本、为政以德、德主刑辅的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中,作为学校管理者,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从关心教师、爱护学生的角度去实施管理。
孔子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礼记·缁衣》),孔子还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衰公》)孟子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倡导了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凡事推已及人,要想自己行得通,同时也要让别人行得通,要想自己站得住,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
我国《公民道德规范建设纲要》中提出了公民的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贡献”。这也是对古代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孔子说:“克已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南怀谨的解释是“克服自己的妄念、邪恶的思想、偏差的观念,而完全走上正思,然后那个礼的境界才叫做仁。”
孔子在管理策略上,主张“为政以德”,强调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和运用道德的强大内在动力。他提出了“省刑罚、薄稅敛”、“使民以时”、“愽施济众”(《论语》),他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雍也》)孔子的这些“为政以德”的管理思想,对当今高职院校营造和谐的管理氛围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当然,在高职院校管理过程中,除了“为政以德”之外,还要做到“依法治校”。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既然规范人们行为的有道德和法律两个因素,因而作为学校管理者,在注重为政以德,强调道德作用的同时,也必须以法律为保证和底线。这样才能做到管理有序。实践表明,只有自律而没有他律的管理是软弱的。
孔子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他认为礼乐这些东西不能复兴,那么法律就不能得当适用,而法律不能得当适用,百姓就没有可以参照的标准,是非不分,不知如何改进,也就手足无措了。这里孔子提及的礼和乐的作用,是内外有别的。礼的作用是从外部行为上来规范人,乐的作用是用内在情感去陶冶人。所谓“礼所以修外”,“乐所以修内”(《礼记·文王世子》)。礼教和乐教是改变人的行为和情感的两个方面,通过外部和内部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人的行为得到规范社会变得有序。孔子认为,法律作为强制手段,如果不能符合仁和礼等道德规范要求,就不能让被管理者罚得口服心服。孔子进一步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也就是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可见,孔子强调为政以德的同时,也是主张“德主刑辅”的。
高职院校的教师群体,整体素质较高,有知识分子特有的独立人格。正如孟子所说:“居天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腾文公下》)作为管理者,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在坚持依法治校的同时,兼顾“为政以德”,做到“德主刑辅”,就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管理效果。
就高等职业学校的管理现状而言,管与被管始终是相互矛盾的。学校领导成员之间、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之间、教职员工彼此之间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所处管理位置不同,加之修养、个性各有差异,这就形成了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如何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让教师安心从教,学生一心向学?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高等职业院校管理过程中,领导和教职员工之间对某一事物或问题存在着各自的观点和看法,这是司空见惯的。只要我们彼此光明磊落、坦诚相待,并在此基础上善于沟通思想、交换认识,一般都可以找到共识,即使不能形成共识,也可以求同存异,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逐渐消弥彼此分歧。因此,容忍不同意见,包容不同观点和见解,可以营造“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和管理氛围。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产生的学术之争,可以让不同观点和认识因为交流而碰撞,因为碰撞而去伪存真,从而促进学术的发展。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产生的管理之争,可以让领导充分了解教职员工的想法,教职员工则更加明白了领导的管理意图,从而在矛盾中形成统一。与“和而不同”相反,如果在管理中,领导与教职员工“同而不和”,彼此勾心斗角、心存芥蒂,即使表面上一团和气,事实上也只能貌合神离,这对管理双方以及我们的教学事业都会造成伤害。
3 关于教学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由于注重“产学结合、工学结合”,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就是既要重视理论学习,又要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往往参差不齐,具体表现在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个性心理状态等方面千差万别。如何培养好这样的学生群体,以使他们将来都有“人人出彩机会”?
教育部“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按照统筹规划,分级实施的原则,组织高职学校教师培训,学习专业领域新理论、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先进教育技术和课程开发手段,熟悉相关行业企业先进技术、生产工艺与流程、管理制度与文化、岗位规范、用人要求等,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术技能水平。[12]
“因材施教”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孔子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理学家朱熹曾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才。”(《四书章句集注》)孔子通过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发现他们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以及各自的优缺点,从而施以合适的教学,使学生得到进步、成长。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这里的“知人”,就要充分了解学生,这是“因材施教”的核心和基础。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群体来自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以及五年一贯制初中生,生源素质千差万别,必须实行“因材施教”。在备教材、备教案的同时,要优先备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避免“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和技能。
怎样才能充分了解学生?孔子采用的是耳闻、目睹、谈话的方法。耳闻,就是“听其言”,听取学生的表达。目睹,就是“观其行”,观察学生的行为。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谈话,就是与学生谈心交流。这就是孔子所倡导的“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治长》)。
《论语》记载了好多事例表明,孔子实施教学时,面对学生同样的“问仁”、“问礼”、“问学”、“问政”、“问孝”、“问君子”,他的回答都是因人而异的。正是由于因材施教,他的学生各自得到了发展,在文学、政治、思辨等方面各有所成。
孔子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年龄和兴趣差异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他把学生的智力水平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论语·阳货》)。孔子尊重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他的学生中,颜回好仁,子路好勇,子贡好商,冉求好政,孔子根据其不同的兴趣爱好分别设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使其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孔子说:“求(冉求)也退(谦让)故进之;由(子路)也兼人(好胜)故退之(《论语·先进》)他又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可见孔子能够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就是说学习时如果不积极思维就会毫无所得,但是思维如果不以学习为基础,就会流于空想,徒然使自己疑惑不定,流入梦幻之乡。[13]
可见,只靠死读书,而不注重思考,只能被书本所左右,只能被书本知识所困而不能有更大的长进。同时,如果只是沉迷于苦思冥想而不注意学习书本知识、积累书本知识,最终也只能局限于空洞的臆想之中。将学习书本知识和积极主动的思考研究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人的成长。在孔子看来那些不去追问事物原因的思想懒汉,是无法帮助的。他诙谐地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同时他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他反对空想,认为与其做无谓的空想,还不如学习一点知识更有好处。[14]
高等职业教育既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育,又要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实际教育过程中,只有做到用心读书和勤于思考,才能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源于书本而高于书本,才能使学生脱颖而出,才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启发思维。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是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核心所在。他认为如果学生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要去开导他,如果学生不是经过苦思冥想而又想不明白时,就不要去启发他。这里,“心愤口悱”和“举一反三”是学生在一定基础上积极思维的表现。[15]孔子认为教师应在学生需要并且经过积极思考之后才能给予启发,这样才能发挥启发的作用,也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循循善诱。孔子经常采用“近思”和“能近取譬”以及“举善而教不能”的方法教育学生。“近思”和“能近取譬”的涵义是相同的。(《论语·子张》)有这样的表述:“愽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其中的“切问”和“近思”就是说凡事能够就近以自己作比,进而推己及人,也就是说通过由近致远,由小及大,由浅入深,联系自己的思想、行为和知识水平的实际去思维,从而使人易于理解,直至引人入胜。“举善而教不能”则是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通过标兵和典型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示范,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学生颜渊曾说:“夫子循循善诱,愽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篇》)他对孔子以深入浅出的循循善诱,以文献丰富学生的学识,以礼仪规矩约束学生的行为,最终使学生欲罢不能而赞叹不已。
温故而知新。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说明了学习新知识与复习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论语》开宗明义就指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继往开来的快速发展阶段,将儒家思想的精华契合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之中,任重而道远。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OL].新华网http://news.sina.com.cn,2014-09-24
[2][3][7][9][11][12]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Z].2011-12.
[4]吴晶,刘亦湛.习近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4-6-23.
[5]张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职要做的功课还很多[N].中国教育报, 2009-08-17
[6]任国杰.童子问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04-01.
[8]马海燕.李克强重职业教育 破解中国就业难题[OL].http://www.chinanews.com, 2014-05-24.
[10]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13-12-24.
[13][14]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 编.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7(2):47.
[15]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 编.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7(2):49.
On the Meeting Points of Confucianism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YANG Ling
(Office of SZIIT Journal,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enzhen 518172,P.R.China)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ers the responsibility of leading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overal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s facing great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The meeting points could be found from the essence of Confucianism in such aspects as educational goal, teaching methods, and administration, all of which can still serve the present.
Confucianism;higher vocation education;meeting points
G718.5
:A
:1672-6332(2014)04-0058-07
【责任编辑:毛蔚】
2014-10-06
羊玲(1970-),女(汉),江苏扬州人,中级职称。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与管理。 E-mail:yangl@szii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