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撑中国发展的红利

2014-04-10

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红利劳动力城镇化

◎ 牛 综



支撑中国发展的红利

◎牛 综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改革、人口、城镇化带来的三大“红利”支撑着中国高速发展。在新形势下,三大“红利”的产生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逆转,我们通过进一步挖掘潜力,还将继续释放“红利”支撑中国未来又好又快发展。

一、改革红利是最根本保障

改革红利是国家通过制度变迁和体制创新所带来的发展收益。李克强总理说,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这已经被过去30多年发展所证明。改革红利也将是支撑中国经济未来10年保持7%~8%中高速增长的根本保障。

改革是一种对于生产关系的深刻调整,变革落后生产关系必然对生产力要素带来重大的积极影响,推动生产力发展,从而形成改革红利。具体说来,我国改革红利的形成和释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革解放了“人”。一是改革把劳动者的积极性释放出来。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到改革引入城市、铺向全国,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激发了经济发展活力。二是改革让人流动起来。改革之前,我国大多数劳动者被固定在农村土地或是国有厂矿生产岗位上,改革打破了限制劳动力流动的“藩篱”,出现了农民工进城、赴沿海发达地区打工等流动热潮。三是改革消除了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思想障碍。经过解放思想,许多思想禁区被突破,思想上受到的制约越来越少,创新的空间越来越大。

第二,改革解放了“资本”。过去我们长期讳言“资本”。改革开始后,国有企业逐步实行了资本化,进行现代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民营经济、非公有制企业也在资本推动下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目前,我国民间资本占据主要地位的中小企业吸纳的就业量已经占到80%,它们对GDP的贡献超过一半。

第三,改革解放了“市场”。改革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市场几乎不存在。改革之后,我国逐步走上市场经济道路,市场进行资源配置,走上经济发展前台。在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的同时,我国还将市场拓展到全球,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发展经济。

尽管改革红利释放已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改革红利还需进一步挖掘、释放。第一,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还没有最终完成。不同地区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市场规则不统一的问题突出;有着更重要意义的要素市场化程度发展滞后,包括资本、货币、技术、土地、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任务依然艰巨。第二,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经济亟待转型升级调结构。目前的核心问题是要强化政府自身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支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形成经济转型的内生动力。

二、人口红利是最坚实基础

人生分为三段,即少年、成年、老年。少年被扶养、老年被赡养,因此对社会做贡献基本上是在成年时期。同样地,人口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即少年人口、中年人口、老年人口。假如在人口结构中,中年人口基数特别大,前后两端基数比较小,那么对社会做贡献的人多,需要社会抚养、赡养的少,这样的人口结构对发展有利,这就是人口红利。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改革开放初期,人口尚未开始老化,加上生育率的下降,新增人口数量也比较少,因此中间这部分就显得比较大。加之劳动力比较丰富,劳动力成本比较低,人口红利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了独特的优势。但人口红利并不必然转化为经济的高增长。过去几十年,我们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和人口政策的结合,使得良好的人口结构成为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人口结构仍处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好的时期。虽然我们15~59岁年龄段的人口从2011年起开始减少,但衡量人口结构是否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处于峰值。目前,我国农业劳动人口占比为36%~37%,依然较高,农业劳动力还需要继续转移。因此,劳动力供给量今后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同时,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不断提升,带动了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从现在开始的10~15年,人口结构依然非常有利于发展,这些都是新的人口红利产生的重要源泉。

三、城镇化红利是最强劲动力

城镇化到底怎样产生红利?或者说它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机制来影响经济社会的?最显而易见的是,城镇化带动了大量基础设施投资,拉动了内需,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深入分析起来,城镇化红利是在多个方面全面释放。

第一,人们在城市中生活、生产,效率都得到了提高。这种效率在经济学里讲得很多,一般称作“规模经济”。城镇化首先带来资源集约利用。在农村,土地资源的使用比较粗放,但城镇用地就相对集约,城市越大用地越集约。土地集中以后,又会带来其他资源的集约利用。其次,在微观经济活动中,人们通过面对面交流、基础设施共享、知识溢出、劳动力市场、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等,提升企业和机构的效率。这些是在乡村经济和农村社会里看不到的。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带来的效率提高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一些创新活动也都发生在人口聚集的城市。

第二,城镇化促进了生产革新和消费升级。从生产上看,一方面,城镇化过程中,很大一部分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以后,脱离传统农耕劳作,转变为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进城后,原有土地使用结构被打散,土地的生产规模扩大,农村有了进行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条件,生产效率大为提高。从消费上讲,人口集聚带动了服务业蓬勃发展。服务业发展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重点由实物消费升级为服务消费、由基本生存型消费升级为享受型消费,对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对教育、医疗、卫生、金融等服务行业的需求,促使服务业水平、门类不断提升、优化。

第三,城镇化提高了社会总体收益,人口素质得到提高。一般而言,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化的过程就是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人口素质也会相应有所提高。我国人口整体素质偏低,不可否认的一个原因是很长一段时间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由于自然、经济、生活方式等因素所限,素质提高比较慢。通过城镇化把人口聚集起来以后,城市里小到使用自来水、电、天然气、卫生厕所等生活方式,大到教育、医疗条件等,都比农村有了很大进步。可以说,人口素质逐步提高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

就城镇化规律而言,我们现在的50%左右的城镇化水平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经过10~20年时间,我们可能才到70%的水平。即使城镇化到了稳定的高水平以后,城镇化也并不是就此结束了。也许到那时候城镇化率的数字很难再上升,但是城镇化的质量在不断提升。因此,我们的新型城镇化红利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可以不断挖掘、释放。

猜你喜欢

红利劳动力城镇化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富硒红利一触即发
健康红利
家乡的城镇化
让民营医院共享政策红利
牌照红利之后的直销未来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