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邓小平“二十八字外交方针”的解读和发展
2014-04-10汪晴
汪 晴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二战后统治世界近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宣告解体,国际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关系进入了新旧格局交替的历史大变动时期。正是在这样严峻的历史关头,邓小平凭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于1989年9月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中国自己要稳住阵脚,否则,人家就要打我们的主意”[1]319。1990年 12月,邓小平又强调:“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但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1]363。概括起来,这就是著名的“二十八字外交方针”,即“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
“二十八字外交方针”从诞生之初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这一战略思想的产生原因、内容和特点、作用等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进入21世纪后,由于我国的综合国力已有大幅度提升,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术界和民众对于是否继续坚持“二十八字外交方针”外交战略产生了激烈的争论,焦点集中在“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概括起来,目前国内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应该继续坚持“二十八字外交方针”;二是对“二十八字外交方针”持反对意见;三是主张在“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之间实现某种平衡。国外学术界对邓小平“二十八字外交方针”的研究大体上来说客观全面,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二十八字外交方针”的核心内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理解有误,片面地将“韬光养晦”外交战略认定为是“掩藏实力、等待时机”。因此,深入研究、阐述邓小平的“二十八字外交方针”有着重要意义。历史证明,“二十八字外交方针”使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更大的战略回旋余地和国际合作空间,在国际处境非常艰难的情况下,打开了外交新局面,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但如今的国际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应当根据变化的情况重新思考,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它进行发展和超越。
一、邓小平“二十八字外交方针”的科学内涵
“二十八字外交方针”体现了邓小平在国际风云剧变和世界局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外交风格,是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的完美结合。它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主要关注中国最为紧要的实质利益,以弱示强、以退为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全力发展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具体来说,(一)面对复杂且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邓小平主张“冷静观察”,一定要透过现象看到国际局势变化的本质。他指出“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对国际形势还要继续观察,有些问题不是一下子看得清楚……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刚刚暴露”[1]353-354。而对于中国地位,邓小平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力量的对比上,中国仍然处于相对的弱势位置,这决定了我们的外交策略只能是“不扛旗,不对抗,不树敌”。“不扛旗”指中国还会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不会去寻求前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那种领导地位;“不对抗”是说中国可以承受住其它国家的压力,但斗争要有理、有利、有节,并不主动寻求与西方国家对抗;“不树敌”是指中国对原苏东国家政局的变化保留自己的看法,但并不会干涉它们的内政,并与其保持友好交往,而不管它们的国家性质。(二)在冷静观察的基础上,要“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即面对复杂而不明朗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应冷静沉着,不能乱,“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1]321,要坚持改革开放。对于国际力量的分化组合应有清醒的认识,根据中国的实力来准确定位,从而制定出符合中国利益的外交战略。中国最重要的是维护国内稳定和发展,这样才能增强综合国力;而国内的发展又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因此,在国际舞台上稳住阵脚依赖于、又有利于在国内稳住阵脚。(三)中国是大国,但某种意义上又是弱国,故我们最根本任务就是要摆脱贫穷落后,加快国内经济建设,发展壮大自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这一策略的战略重点是自身综合国力的增长,而不是去寻求当第三世界的头。对于国际事务要“超脱”,即中国在某些与自身利益直接关系不大的地区热点问题上采取超脱的态度。对于别的国家内政,要“超越意识形态因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别国发展关系。(四)“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国家外交权谋和政治智慧,其原则是实实在在地发展自己,但不是无原则的妥协退让,而是要在严峻的形势下争取和创造战略主动权;在国际问题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决捍卫我国的核心利益。
除以上基本内涵外,邓小平“二十八字外交方针”还包括如何处理中美关系和周边关系:一方面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制裁,邓小平以务实的态度主张既要进行斗争,以抵制它们的“和平演变”,也要积极采取联合策略来改善我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虽然中国与这些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差异,尤其是中国一定要与美国保持一种稳定和合作的关系”[2]121,以避免对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采取对抗性的政策。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又提出了中美关系“十六字方针”:“加强信任,减少麻烦,扩大合作,避免对抗”[2]122。另一方面,邓小平主张努力改善与邻国的关系,以争取一个稳定和有利的周边环境。
可见,邓小平“二十八字外交方针”之间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冷静观察、认清形势是战略基础;稳住阵脚、沉着应付是指导思想;韬光养晦是精神;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是具体策略;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有所作为。这一方针并非消极被动,而是在善于守拙条件下积极进取、有所成就,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务实性,以及原则性和灵性活相结合的特点,为当时国际处境不利的我国外交指明了战略方向。
二、邓小平“二十八字外交方针”的战略意义
邓小平“二十八字外交方针”方针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而且在外交实践中,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冷战结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动荡年代,这一外交方针使我们顶住了来自西方大国的巨大压力和苏东剧变的猛烈冲击,保持了国内稳定,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复杂局面的思想方法和解决外交难题的行动方式,使我国在关键时刻免于遭受更大的损失,并保留了外交上的主动权,在国际斗争中可进可退、游刃有余。
从具体的政策层面来说,我国在邓小平“二十八字外交方针”方针的指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改善与他国关系的积极举措,大致包括以下方面:(1)扩大经贸合作,以合作共赢、功能性合作等方式,推动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加深[3]11。(2)全面改善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与世界所有大国以及周边国家组织建立伙伴关系,积极实施伙伴外交战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3)积极与有领土边界纠纷的国家交流合作,减少周边矛盾。(4)更加积极广泛地参与国际多边组织,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让自己融入现有的国际体系,对于议程很少提出自己的主张,传递出中国不试图挑战现有国际秩序的信号。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冷战后进入历史最佳状态。苏联解体后,我国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北方和西部邻国迅速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经双方的共同努力顺利地解决了边界问题,为五国双边和多变关系的持续和卓有成效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外交的有所作为促进了中国与这些新生国家的关系的良好发展,并为亚太各国之间增进相互信任、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中国和印度的关系在90年代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和中国李鹏总理的互访,标志着中印睦邻友好关系进入了恢复和发展阶段。1996年11月,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主席访问印度,这是中印建交以来中国国家首脑首次访问印度。1991年柬埔寨问题的解决,使得关系处于不正常状态的中越两国终于结束过去、实现了关系正常化。此后,中国和越南陆地边境问题的和平解决,为双方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而中国和韩国的建交,促使了中韩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更为21世纪中韩文化交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冷战后,我国同东盟及成员国的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1991年7月我国开始了与东盟的对话关系,此后我国与东盟的贸易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创造了历史上的最好记录。至于我国和东盟某些国家存在的领海争议,我国尽量冷静处理,使其不影响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总之,在邓小平“二十八字外交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得到了健康的发展,为我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和平的国际环境。这不仅为我国和邻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而且为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作出了贡献。
在邓小平外交方针的指导下,我国顶住了西方国家经济制裁的压力,并且与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恢复了正常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重新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90年代中期以后,尽管中美之间存在种种矛盾和问题,但两国关系在斗争中仍然得以前进。1997年10月两国发表“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促进两国关系的稳步发展。同时,中国同西欧各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层接触增多,国家领导人互访频繁,互相了解进一步加深,共识增多。在政治领域双边关系不断改善的情况下,中国同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得到了全面发展。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的加强,不仅有利于双方的国家利益和经济发展,而且对世界的和平,对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
事实胜于雄辩,90年代的外交实践证明,邓小平“二十八字外交方针”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经过几年的复杂斗争和努力,我们经受住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冲击,顶住了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对我国施加的制裁压力,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尊严,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中国和平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苏联、东欧发生的“多米诺骨牌”似的变化不但没有使中国这张“牌”倒下去,反而使社会主义的中国更加稳固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纪念讲话中评价了“二十八字外交方针”对我国发展的作用:“无论是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国内严重政治风波,还是面对西化、分化图谋和所谓的“制裁”……特别是在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4]。
三、邓小平“二十八字外交方针”的现实启示
今天,在国际挑战增加而不是减少的情况下,邓小平“二十八字外交方针”作为基本外交战略,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必须坚持而不能放弃,否则就会丧失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我们也不能墨守成规,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淖,所以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对其进行调整和发展,从而更好地为中国外交服务。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的崛起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我国如今所面临的外交局面与苏东剧变时有些相似,比如中美、中日、中越关系等都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矛盾,更复杂、更动荡多变。当前我国似乎正处于近30年来最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首先,中美关系不是很稳定,中美之间结构性冲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美国继续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并构筑“雁形安全模式”以遏制中国崛起,中美对于东亚安全主动权的争夺将会成为未来5-10年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主要结构性因素。其次,中国与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的关系进入了不良局面,尤其是在领土和海洋权益方面的争议颇大,东海南海同时波涛汹涌。中国周边的海上争端呈现出南北联动性特点,即中菲在黄岩岛的对峙和中日在钓鱼岛上的主权争端同时进行。总之,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上升,各国对中国的防范心态正向敌意转化,中国处于一片被包围的处境中。
因此,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邓小平的“二十八字外交方针”在执行上将面临着更大的困难,相对而言这一政策的效果也会有所降低。“国际社会‘中国责任论’与‘中国威胁论’同步发酵,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面临双重制约”[5]51。由于我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大,一方面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须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另一方面也导致某些国家对华战略持怀疑态度,担心中国会谋求亚太地区的霸权,因而会联手遏制中国的发展。在此情况下,简单地强调邓小平的“二十八字外交方针”可能会导致其他国家不仅开始担忧中国“低姿态”外交背后真正的战略意图,而且还质疑中国仍然在“搭便车”,不愿承担其应尽的国际责任。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邓小平的“二十八字外交方针”已经过时了,事实上我们仍然需要坚持它所体现的基本精神和思想方法。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二十八字外交方针”是个阶段性战略,而不是一个教条,“它背后更广阔的含义是启示在一个大的历史时期我们所需要的精神和思想方法,那就是谨慎,关注中国真正紧要的利益,谨慎运用中国的资源”[6]36。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冷静观察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即使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还是需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但不需要总给人一种“韬光养晦”从而不愿承担大国责任的感觉。战略并不是一种凝固不变的东西,它会随着国家间实力对比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可以预期的是,谨慎务实、在利益上适度克制、愿意在不破坏现有秩序总体稳定性的情况下有所作为,积极与其他国家寻求合作,依然是中国外交的态度与行为模式。但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在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等方面必须进行反思和创新,要紧紧抓住国际压力增长带来的机会,将“二十八字外交方针”进行发展和超越。
首先要优先发展周边外交,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从地缘政治上看,世界上没有哪个大国像中国这样面临着如此复杂和多样的周边环境。边界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争端既是历史遗留问题,又是现实问题,解决难度大。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7]经营好周边环境,对于国内经济发展、政局稳定、民族团结和提升国际地位都有着独特的意义,还可以铲除外部势力在亚太地区挑拨离间兴风作浪的土壤。其次,升级版“二十八字外交方针”另一个要素是可以在坚持“和平发展”的前提下,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使用远交近攻的战略,以优化中国的国际环境并开拓新的战略空间。远交近攻的关键是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同时在领海问题上我们需将“二十八字外交方针”的“韬光养晦”升级为主动作为,即要改变过去息事宁人的做法,坚决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外交政策,加强维权与威慑力度,保卫我国领海主权。再者,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国际地位、国际角色和等诸多相互关联的问题,更为准确地理解和表述中国的长远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协调自身利益、角色与责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国发展的目标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对内建立和谐社会,对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也就是中国首先要对13亿中国人民负责,同时也对世界人民、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责,使中国发展的成果惠及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8]9。最后,我们要更承担大国责任,通过新安全观塑造亚太地区安全机制和安全规范,成为一个敢做敢当、主持正义的大国。“中国将更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处理,为维护世界稳定和安宁承担应尽的义务”[9]57。所以,对于“二十八字外交方针”,我们不应是简单地坚持与放弃,而应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根据更加复杂的新形势,打造出“二十八字外交方针”升级版,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服务。
我国坚持邓小平的“二十八字外交方针”,不仅是当时困难的客观形势使然,也是中国政府主观上的自觉选择。有学者认为,中国对外历来崇尚王道、反对霸道,“中国自古以来的睦邻外交所特有的持久性、长期性、一贯性与自觉性,已充分证明中国作为一个优势明显的大国与强国,对其邻居大而不欺小、强盛而不凌弱。中国这种自我克制的精神风范不仅在国际关系史上难能可贵,而且还预示着中国在实现崛起与复兴后仍将韬光养晦、中道和平”[10]26。进入21世纪后,面对新的形势和问题,邓小平的“二十八字外交方针”已不足以承载中国对外战略的所有内容,其所体现的哲学内涵也不足以支撑中国的对外战略。崛起的大国似乎与既有的国际关系体制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构建以和平为基石的“新型大国”关系仍然任重道远。所以我们必须以务实的态度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和中国的对外战略。我们必需超越邓小平的“二十八字外交方针”,承启“韬光养晦”转型为更加“有所作为”,以“有所作为”的实际行动展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战略,在世人面前更多地主动展现改革开放的中国的形象,永远不放弃其所体现的谦虚谨慎的精神,努力做一个从容、自信、坦然、可亲的大国。这将会极大地延长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国家利益也会顺势得到更大的实现,这也是邓小平外交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具体运用。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陶季邑.美国学术界关于邓小平“二十八字外交方针”研究述评[J].中共党史研究,2009(11).
[3]周方银.韬光养晦与两面下注: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美战略互动[J].当代亚太,2011(05).
[4]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王在邦.论创造性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J].现代国际关系,2010(S1).
[6]张墨宁.对韬光养晦要具体分析: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时殷弘教授[J].南风窗,2010(22).
[7]钱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 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N].人民日报,2013-10-26(001).
[8]王缉思.中国的国际定位问题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J].国际问题研究,2011(02).
[9]贺凯.中国外交向“有所作为”转型:听王毅部长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J].世界知识,2013(14).
[10]赵晓春.浅析有关“韬光养晦”战略的争论[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