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与中小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比较研究
2014-04-10张玮
张 玮
(嘉应学院 梅州师范分院,广东 梅州514000)
考试作弊是指考生在考场上的违纪行为。广义上讲,考试作弊包括考前作弊、考场作弊及考后作弊三个方面。一些研究者把考前作弊和考后作弊视为隐性作弊,而把考场作弊视为显性作弊[1]58-60。狭义上,我们只把考场上发生的作弊行为视为考试作弊。
近年来,随着民众教育意识的提高以及各种教育问题的不断曝光,学校的教育及学生的素质考核也日益成为民众关注的核心。考试作弊——作为考核中的违规行为,同样也备受关注。如2012年哈佛大学学生集体作弊事件让世人对世界高等学府产生了质疑;同年,江苏省某高校的考试作弊团伙预谋案也让我们对中国的高校学生素质培养心怀疑惑。因此,不少研究者对考试作弊现象进行了探究,如龚惠香等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特点、现状的研究[2]16-19,杨进勇对中小学考试作弊现象的剖析等[3]36,希冀探究其作弊背后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对策,以期防范考试作弊的出现[4]。
一、大学生与中学生考试作弊比较
(一)考试作弊现状对比
在近期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均报告了较高的作弊次数或想要作弊的意向,如1991年,王林松等对中小学生考试作弊的实验研究发现,小学生的考试作弊率约占总人数的71%[5]60-64;2005年孙云鹏对初中高中253名学生的调查显示,80%的学生承认自己有时会舞弊[6]。2001年万明钢等对高校一千多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半数的大学生承认至少有1次考试作弊的行为[7]79-84。由此可见,学生的作弊倾向在增加,但相对而言,大学生的考试作弊率要略低于中小学生。
作弊的手段上,不同学龄段的学生作弊方式大同小异:孙爱玲等对某高校390名作弊学生的分析发现,大学生的作弊手段主要包括替考、抄袭别人试卷、携带小抄、利用通讯工具等4种方式[8]46-47,中小学生的作弊手段也不出其外,如找枪手代考,创造机会互相交流答案,准备小抄,手机短信作弊[3]。相比较而言,中小学生的作弊方式更多的是以个体单独的作弊为主,而大学生则更多地以群体团伙作弊为主,且其作弊行为也更多地由考场内作弊向利用高科技手段的考场外作弊发展[2]16-19。
(二)考试作弊原因分析对比
国内的研究认为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包括学生个体原因(对于“成才”的认知偏差、学习动机、对学习的意志努力程度等)、学校原因(校风考风、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等)、社会文化原因(社会对考试成绩的认可、不良社会风气对在校学生的影响等)三个方面[9-11]。
而对于中小学生考试作弊的归因,研究者们更多的是将其归结为学生个人因素及环境因素。蒋波认为中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原因包括侥幸心理、虚荣心理、冒险心理、强化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害怕心理等[12]69-72;环境因素包括学校老师、同学及家长对于考试成绩的看法。
由此,对于大学生作弊,研究者更倾向于主观(个体的心理影响因素)与客观(学校、社会文化等因素)并重的分析走向,而对于中小学生的作弊归因,则更多地归结为个体的主观因素。然而深究中小学生作弊的心理成因便会发现,这些名目繁杂的心理因素,其实也包含了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周围群体对于个体的影响,则表现为个体的从众心理、同情心理或偏差心理等。从这个角度看来,中小学生与大学生的作弊原因基本一致。
尽管影响中小学生与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因素大致相同,但同一因素对于不同的对象其影响强度、影响的内容及方向却有很大的差别,如同样是学习动机引起的考试作弊,中小学生可能更多地是想要向自己的父母、老师证明自己的能力,希望获得表扬、鼓励而采取作弊举动;大学生则可能是因为对某一学科不感兴趣,最后只能选择作弊,又或者因为学业成绩对日后工作有利而选择作弊。因而在具体分析中小学生与大学生的作弊成因时,必须看到共性影响因素中的个性,进行个别化分析。
(三)考试作弊的对策对比
对于考试作弊现象的对策,中小学更注重从学校或教师角度加以防范,如做好试卷保密工作,考试时认真检查学生的相关资料及通讯设备,阅卷多加留心等,同时辅以对学生的德育工作[4];而高等院校及高职院校则更侧重多管齐下,包括从学生、学校、社会层面共同合作以改变并消除考试作弊现象:从学生个体出发,增强对“作弊可耻”的认识、提高自控力等;从学校出发,建立与作弊相关的奖惩制度,调整学业成绩在学生素质评价中的比率等[13]88-89;从社会角度出发,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读书无用论、投机取巧等)对于学生的毒害等。其中,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更是重中之重[14]32-34。
二、中小学与大学考试作弊管理对策分析
不少研究者探究学生们考试作弊的内在原因,包括认知偏差、侥幸心理、从众心理等。然而,作弊亦非一蹴而就的行为,作弊心理也非一日形成。作为一种社会不称许的违规行为,在不知道作弊成本究竟有多大时,人们通常不会轻易尝试。即使尝试,亦会在认知上产生极大的心理冲突,情绪上处于紧张状态,悔恨、害怕交加,未必会做出作弊的举动;但若意志不够坚定,对结果的重视使其克服对违规的恐惧时,便迈出了作弊的第一步。若第一次作弊成功,侥幸心理占据上风,便会有再二再三。由此可见,在学生出现作弊行为或产生作弊意向之初,我们就应多加强诚信教育,通过树立正确的考试荣誉观、价值观来扭转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不合理想法,摒弃投机取巧、不劳而获得的心理。
此外,考试是外界对于我们学习、能力的一种评价,同时个体也会对自己进行评价,不论是外界评价还是自我评价,都会通过自我意识影响我们的行为。所谓自我意识,即个体对于自身状态(包括心理和生理状态)的觉察过程,也包括对自身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觉知。自我意识在青少年时期出现发展高峰,表现为个体在意自己的能力、重视自己的价值,同时也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因此,在中小学阶段,不断强化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在避免考试作弊上将会事半功倍。
因此,从心理发生发展的角度看,对中小学生考试作弊的管理,治不如防,一方面,可加强思想教育、诚信教育,端正考试态度,树立正确的考试荣誉观;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强化良好的自我意识,采用适当的自我激励、自我监控,锻炼顽强意志。
此外,由于数量上的优势,在大学生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群体的力量:当周围多数人都在作弊时,作为不作弊的少数,他们或者会嫉妒、厌恶、觉得不公平,但同时也会感到自己的“特立独行”,很容易受到大群体对于个体行为与心理的影响,对作弊进行合理化,更能“坦然”面对作弊。因此,面对大学生日趋团伙化的作弊方式及自我合理化的作弊态度,一味地怀柔,进行春雨润物式的诚信德育已经不能阻止其发展态势,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其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有过必罚,利用群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对学生施加压力,扭转学生“坦然”面对作弊的态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考试作弊现象以其出现的普遍性及原因的多样性吸引着大家的注意力,其中中小学生的高作弊率尤其使人担忧未来教育的发展。因此,加强学生作弊行为的防范,规范学生的考试行为已刻不容缓。此外,大学生群体较低的作弊率也并未让人觉得作弊问题在减少,这可能是大学生基数大导致比率相对较低,或者大学生在自评量表中更容易按社会赞许的方向作答,不得而知,这仍需更进一步地研究。但总体而言,作弊问题仍然严峻,需要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得以解决。
[1]刘兴春.大学生作弊现象分析[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19).
[2]龚惠香,范 钧,彭列平.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特点、心理原因及对策 [J].青年研究,1999(4).
[3]杨进勇.中小学考试作弊的表象与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10).
[4]卜德镇.农村中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叙事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09.
[5]王林松,方建移.中小学生在压力与无压力情境下考试作弊行为的实验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6]孙云鹏.中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的成因及预防[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
[7]万明钢,曹汉斌.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2(3).
[8]孙爱玲,刘 玉,宋洪涛.390名学生考试作弊主要方式、特点和预防策略[J].中国高等教学教育,2013(7).
[9]卢愿清,张春娟.“坦然”作弊:大学生作弊的道德心理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
[10]张彩霞,王 雷.大学生考试诚信态度的调查研究:作弊容忍度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
[11]帅 蓉,张景成.大学生考试的作弊心理及预防机制探析:以CET-4、6为例[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13(34).
[12]蒋 波.中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2(1).
[13]夏明红,胡春光.大学生考试作弊的防治措施[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
[14]胡春娟,胡春莉.高职学生作弊现象原因探究及管理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