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清照词的审美意蕴

2014-04-10冯英华袁陈媛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首词宋词李清照

冯英华,袁陈媛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文学是翱翔于天地之间的精灵,精神和思想是它的灵魂的两翼。中国文学之精神,历经数千年的沧桑而魅力无穷,先后孕育出先秦的原始质朴,两汉的务实开放,魏晋的叛逆张扬,隋唐的激情与豪迈,两宋的理性和睿智,明清的解放与觉醒,近代的启蒙与开放。”[1]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孕育出人类文化的独特奇观,楚骚、汉赋、晋字、唐诗、宋词,宋词的魅力就是宋代中国文学的魅力,它展示出宋代词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以功利性、娱乐性为主的宋词体现出对文学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的追求。

在群星璀璨的宋代词坛,李清照独树一帜,标新立异,不仅仅是因为她女性词人的身份,更重要的是她的词创作达到当时一流词人的水平。重新梳理李清照词的审美意蕴是为了更全面、充分、系统认识宋词的美学特质,对于建构“大宋词”也有正面的、积极意义。她用词作展示着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情感变化和心路历程,别具魅力。明人杨慎在《词品》中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2]杨慎可谓慧眼独具,评价准确、精当。风华绝代、才赡词丰的李清照堪称女中豪杰,她在词史上的地位、价值、意义是重要的、不容忽视的。

一、李清照词的审美意蕴

李清照的词是伟大民族在上升时代产生的伟大文学作品之一,其审美意蕴主要表现为:以阴柔之美为主,同时兼容阳刚之美,二者相互渗透融合,呈现出阴阳互补的词学审美奇观。阴柔之美主要指词风格婉约、缠绵、感情细致、细微、细小等特点,感情抒发含蓄、间接、隐蔽;阳刚之美表现为刚健、强大、豪迈等特点,感情抒发鲜明、强烈、直接、淋漓酣畅。她把这两种美学风格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阴阳融合、互补的词学审美风格。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3]7-8这首清新自然的小词能体现出李清照词的阴柔之美。表层意蕴是:一群美丽可爱的少女在落日余晖中,嬉戏、打闹,兰舟误入荷花丛深处,鸥鹭受惊四散而飞。深层意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主观之人如何与客观之物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李清照把这个形而上的哲学命题用形而下的小词表达出来,独特、深刻、含蓄。其词呈现出委婉、含蓄而缠绵多情的美学风格。再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3]8-9这首词的主要美学风格是阴柔之美。表层意蕴是:自然界的无情风雨摧毁了有情的海棠花,落红纷飞,鲜翠欲滴的绿叶更加丰满、妩媚;深层意蕴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中的风雨残忍无比,把美好事物无情摧毁,美的毁灭是令人惋惜、悲伤的,也使荒诞、荒凉、荒芜的世界变得更加丑陋不堪。追美求善寻真是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美的毁灭在这首词中可能是有意或无意的,但对于爱美、赏美、护美心切的李清照是心灵和精神备受煎熬,急切关注海棠花的处境、命运。她把人情味、人性美投射到自然景物上产生出含蓄蕴藉、浑然天成的审美境界。再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4]6这首词大气磅礴,想象丰富,感情抒发淋漓酣畅。豪放是其特点,阴柔是其本质。词作中如大鹏、星河、帝所、海外三仙山等外形庞大,力量强大,充满豪迈、刚健的力之美。李清照想用阳刚之美为这个古老的民族注入新鲜血液,使其强大、威严起来。这首词既有文学价值,又有现实意义。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是有机融合的,充满力之美的大景物与词人细微、细致的感情紧密结合,一张一弛尽显艺术魅力。

李清照词以雅为主,雅俗共赏是其词审美意蕴的重要表现形式。如《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3]53这首咏桂词,格高调雅,清新自然,是李清照雅词的代表作。桂树外貌平常,也许她没有牡丹的富丽堂皇,没有梅花的傲寒怒雪,没有菊花隐逸无争,但是其谦虚与清高使她成为 “花中的第一流”。这首词在暗示丹桂的内在之美:精神高贵,气质优雅,仪态大方。世人只是注重外在之美,内在之美才是美的本质与精华,我们要善于通过纷繁的假象、乱象看清事物的真相、本质。再如《减字木兰花》:“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好。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3]80这首小词从内容、语言、情感都呈现出俗的倾向,“女为悦己者容”是恋爱中女子的实际行动和心理追求,李清照渴望自己的美丽面庞、容颜能得到丈夫的欣赏喜爱,同时害怕自己的容颜不如花的颜色娇艳动人。市井俚俗之野趣在这首词中体现鲜明充分,身为女人的李清照在词中展示出自己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是真诚的、真实的。其实雅俗只是相对而言,如果过度呆板、死板地去区分雅俗,那么词学作品就会丧失最基本的表情达意与审美意蕴功能。

李清照词以文学性、艺术性和审美性为主,同时兼容功利性。审美性兼容功利性是对于宋词以抒情为主的有益的、重要的、必要的补充。同时也体现出达到鼎盛状态的宋词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包容性,这亦是宋词海纳百川后仍不失本真状态的重要原因。李清照善于在审美性的雅词中寄托功利性的诉求。如《永遇乐》:“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3]60这首词在审美性中传达出她心灵深处的悲哀痛苦与绝望之情。上片写临安元宵节的热闹、繁华;下篇回忆旧京都的温馨浪漫,寄托着词人深深的故国之思。有良知、有责任感的词人陷入深思:精忠报国的岳飞被猜疑、罢免;拯救过高宗蒙难的张浚亦被疏远;一腔忠诚、功勋卓著的韩世忠为避祸,自动请求远离朝廷。大宋王朝的希望在哪里?词人在无望中守望民族、国家、社会的希望,感情深沉、悲痛。刘辰翁说:“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 《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4]3229这首词审美性与功利性融合后产生新的魅力,跨越时空传达给南宋末年的词人刘辰翁。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博大情怀使得本首词境界浑厚阔大。再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3]72,词首十四叠字,堪称绝妙无比,更绝妙的是这首词词人感情基调异常悲苦而又充满坚定的希望。一双大而无助的眼睛在黑暗中艰难寻找光明,被侮辱的肉体是其外在受到的折磨,被压抑的灵魂渴望得到救赎。天堂遥不可及,地狱深不可测,只有活在人间 ,脚踏坚实的大地,仰望美丽璀璨的星空。李清照词中的审美梦想支持着她穿越苦难的岁月,始终守望着人类温暖迷失的精神家园。再如《南歌子》:“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是旧家时!”[3]1本首词字字苦,句句愁。李清照把人类难以言说的愁苦之情用如此文学性、艺术性的手法完美表现出来,她期待知音读者在千百年后能领略她的心情、感受,走进她的内心世界。以无功利的审美性达到功利性的目的,当然审美性是其能成功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人称李清照晚年怀旧伤今之作实为爱国词,不是无由之谈”[5],这个评价是正确的、合理的,没有大胸襟、真性情,何来真正之词?李清照晚年之词,记载着她精神流浪的感受,她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切,她胸膛里始终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热血丹心。李清照词的审美意蕴是丰富的、多维的、动态的、立体的,她的词作既富有理想的浪漫情怀,又不乏时代性、现实感。

二、李清照词审美意蕴成因

创作主体出色的才华,多方面的艺术修养,是其审美意蕴形成的主要原因。李清照词、诗、文兼善。陈祖美说:“李清照的诗只存十多首,文仅有六、七篇。在创作特色方面,诗文迥异于词而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特定历史人物或事件,风格豪迈,语言犀利,锋芒毕露。”[6]李清照诗文数量较少,但是却很有特点,与社会、历史、现实紧密相联。如《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3]140-141李清照对项羽赞美、称颂不已,实际上隐含着她对不图恢复的南宋王朝的讽刺及高宗逃跑、投降路线的不满。李清照的文以《打马图序》、《金石录后序》、《祭赵湖州文》等著称。她还有一篇备受称赞的《词论》,提出“(词)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3]214、说“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也?”、“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3]214。李清照的词论新颖别致,慧心灵至、见解独到。她敢于批评文坛泰斗苏轼的词不协音律,可谓大胆至极。李清照诗、文、词论兼备的多方面艺术修养无疑会影响到她的词创作,其创作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李清照的词流传下来的篇目,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所录45首较可信,另附存疑之作15首;唐圭章编的 《全宋词》录51首。如果我们保守地猜测,李清照词较为可信的在四十到五十首之间是没有问题的。虽然她词作的数量不多,但是精品多、名篇多,刘尊明、王兆鹏的《唐宋词的定量分析》说:“就百首宋词名篇来看,入选篇数排名前列的词人依次是:周邦彦(15首)、辛弃疾(12 首)、李清照、苏轼(各 10 首)”[7]李清照和苏轼并列排名第三,对于一个词作家的评价不仅在于词作的数量,更在于质量。四十几首词足可以使李清照成为婉约词坛大家。

接受客体、文本和世界是李清照词审美意蕴形成的重要原因。词至北宋中叶达到鼎盛状态,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李清照的词产生于适宜词生长的文化土壤中,是宋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为其词作提供了原始素材、满腔激情和不尽灵感。她的词以文雅为主、审美性融合功利性亦是她观察生活、思考人生、探讨人性的积极方式。我们关注的不仅是词作书写了那个时代,更重要的是词作在那个年代书写。如《添字丑奴儿》说:“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3]54、 《菩萨蛮》说:“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3]14何处是吾家?国破家亡之人肉体痛苦,精神受压抑,发而为词,感情激愤、悲恸不抑,在审美性的词中传达出功利性的诉求,词人自觉地担当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委婉而又含蓄地流露在词中。她用灵魂为民族不幸、社会苦难、国家蒙耻歌唱,一唱三叹,词高和寡,唱到千万遍。李清照的词是宋代词坛百花园中最娇艳、迷人、芬芳的花朵之一,魅力无穷。

三、李清照词审美意蕴的价值

李清照的词以自己独特的丰情神韵书写着大时代中小个人的生活感受、生命情感体验和生存方式。其词审美意蕴的深刻处在于:李清照的词通过个人体验观照女性群体的命运、心理和存在方式,进而追问人如何“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如《凤凰台上忆吹箫》:“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3]22她把痛苦、悲伤留给自己,用有限的身体承受无限的生命重担,积极正视苦难的现实,用美好的人性之光照亮冷酷如铁的社会、现实,用心灵的熔炉炼出精神的宝石。我们可以欣赏到技压群芳的词学佳作,但有谁能体会到词人创作的艰辛、痛苦呢?她把不幸自己承担,把真善美留给世人。词是李清照的写作方式,亦是其存在方式。词人之不幸亦是词作之大幸矣,生命的激流遇到礁石才能激起美丽迷人的人性浪花。李清照的伟大之处在于她后期词作超越了狭隘的界限,关注国家、民族、社会的命运,自觉用词记载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她以词为史探讨中国民族深层的心理和文化结构,追问人之为人本源的意义和价值。

拙作《欧阳修词的审美意蕴》说:“要想了解一个民族,要先了解这个民族的女性,因为是她们生养和哺育了这个民族”[8]。这亦是女性的伟大之处,女性的存在是合理的,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是真善美。李清照词的审美意蕴既是审美的,又是功利的;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既是现实的,又是浪漫的,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李清照词的魅力就是宋词的魅力。

[1]冯英华.汉赋审美意蕴探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54-57.

[2]杨慎.词品[M].王幼安,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76.

[3]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唐圭章.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王小舒.中国文学精神:宋元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67.

[6]陈祖美.李清照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0.

[7]刘尊明,王兆鹏.唐宋词的定量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45.

[8]冯英华.欧阳修词的审美意蕴[J].韶关学院学报,2013(5):27-30.

猜你喜欢

首词宋词李清照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神回复
品读宋词
点绛唇
宋高宗的眼力
喝醉的李清照
宋词
李清照改嫁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