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微博新闻叙事刍议
2014-04-09方毅华孙芙佳
方毅华+孙芙佳
【摘要】微博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生产流程,既改变了普通人的交流方式,也促使传统媒体在新闻来源获取、报道机制及写作文体等方面做出调整。微博是一种新型的叙事文体。本文主要结合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以“新华社中国网事”为例,对传统媒体微博新闻叙事特征进行分析,在充分肯定微博叙事独特性的基础上,对微博新闻叙事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归纳和思考,并对微博新闻叙事文本的优化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字】传统媒体;微博叙事;文本特征;优化策略
2013年微博发展势头依然强劲,其简短的文字形态,与生俱来的转发、超链接等全新媒介特征为人们的信息传递、观点表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体验。学者蔡雯认为微博推动了传统媒体的形态升级,“微博客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已经是新闻传播变革业务的一个新的试验区,媒体微博从信息发布平台向公共交流平台延展”[1]。《2012年新浪媒体微博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新浪微博认证的媒体微博总数突破11万个,其中包括17221个媒体官方微博。[2]“新华社中国网事”是新华社在新浪开通的官方微博,旨在聚焦网事、走近网民、讲述网语、影响网络。依笔者所见,它在传统媒体的全媒体转型之路上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成为解剖传统媒体微博新闻叙事规律的较理想样本。
目前较少有学者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微博的特征,但实际上微博与叙事有着密切的关系。从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经典叙事学到90年代出现的后经典叙事学,不仅研究对象从文学作品拓展到如今的各个领域,而且出现了新闻叙事学、认知叙事学等多个分支。所谓叙事,“是对一个或一个以上真实或虚构事件的叙述”[3]。“要完成故事的叙述和传播,实现叙事的价值,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媒介。”[4]“目前人们一般把叙事媒体分为口头叙事媒体、文字叙事媒体和电子叙事媒体三个大类。”[4]微博作为叙事载体,属于电子叙事媒体。有学者指出,微博是网络新媒体催生的一种新的文体样式。[5]这种新型的文体样式代表一种独特的叙事体裁,但任何一种叙事文体都是双刃剑,需要我们理性思考,扬长避短,以此推动微博新闻叙事的优化和发展。
一、 微博新闻传播特性
(一)篇幅简短,核心突出。大多数微博对字数有严格限制,如新浪和腾讯微博字数限制在140个以内,这就要求微博用户使用尽可能少的文字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微博出现以后,博客更新率大大下降,人们不再受知识鸿沟限制,可以自由分享观点。对于媒体机构而言,在140个字的有限篇幅里讲清事实,则必须做到对核心事件的高度提炼和概括,这对新闻机构叙事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二)形式丰富,多媒体融合。超文本技术使微博形式更加丰富,表达更具多样性。超文本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一则信息内容以多媒体形式呈现,不仅可以发布文字,还可以配发图片、音视频等;二是通过超链接将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微博超链接不单指网址链接,还包括转发、@、设置话题等功能。这些都将进一步扩展微博新闻叙事手法,推动一种综合叙事文体的诞生。
(三)即时传播,现场呈现。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博的优势在于时效性。由于其文字简短、发布便捷,因而可以实现与新闻同步播报。传统媒体官方微博代表一个机构发声,因而微博报道既要抢占先机又不能有失权威性,既要真实可信又要形式活泼,这意味着传统媒体微博必须有一套独特的叙事准则。
(四)信息表达的碎片化。信息碎片化是微博传播的一大特征,这一特征具有双重性,其优势在于140个字的表达方式为没有经过写作专业训练的庞大人群敞开了大门,而劣势在于碎片化的信息呈现使得新闻难以具有完整性和深度,普通公众对于扑面而来的混乱信息难以取舍和判断。信息的不连贯性、断裂性,内容结构的松散性、缺少内在逻辑等特征使得受众很难形成整体认识,分不清主次。
(五)互动传递的“背对脸”。虽然微博主可以实现与粉丝之间的沟通交流,但实际上,微博的互动形态具有独特性,很多人称之为“背对脸”,这类似一个人坐在电脑前打游戏,其他人从身边走过,但他不需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这种互动形态对那些具有众多粉丝的明星、媒体来说,可以减少页面信息负担,但对于媒体微博而言易造成对传播对象的忽略。
二、 “新华社中国网事”叙事特征透视
“新华社中国网事”是新华社在新浪的官方微博,到2013年12月23日,有粉丝超过227万,微博1.7万多条。一个严肃的传统媒体如何借助微博叙事?微博叙事与传统媒体叙事相比,又有哪些重心转移?
(一)叙事者地位变化
1.第三方叙事者:凸显网民话语权。新闻报道中,第三方叙事者通常为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权威人物。记者为了使新闻内容更具权威性,一般会请第三方人士对事件进行解读。微博是网络平台的一个传播媒介,在“新华社中国网事”中,不但有专家和政府人员的言论,而且更多地引用了网友对事件的看法,凸显对网民话语权的尊重。如[旅游遭遇如厕难女游客在故宫上厕所等40分钟]中网友戏称:“不敢吃东西因为想喝水,不敢喝水因为上厕所要排队。”相比过去的严肃叙事,这种方式更具趣味性和可读性。
2.记者叙事者:成为完全叙事主体。在“新华社中国网事”的微博新闻中,新闻完全由记者叙述,这种方式更直接,可以节省内容空间。记者始终处于故事外,一是以隐性叙事者身份讲述新闻事件,不表明身份;二是以公开叙事者身份出现,通常为“记者从×××了解到/获悉”。如[人大暂缓自主招生一年]中“记者22日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中心获悉”。
3.当事人、见证人叙事者:叙事功能退化。在微博报道中,由于篇幅有限,当事人、见证人的叙事功能退化,除了多条微博组成的连续报道、特殊人物的重要言论,如[习近平:政策要点不能随意解读]中直接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微博中大部分单条新闻或是省略事件相关人的证词,或是以间接引语形式出现。
(二)叙事时间分析
1.叙事时序:顺叙与整体倒叙共存。叙事学通常将叙事时序分为顺叙、倒叙和预叙。所谓顺叙即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展开叙事。倒叙从其与全文关系看分为部分倒叙和整体倒叙。预叙即提前讲述没有发生的事。(1)单条微博:顺叙为主。单条微博叙事线索单一,记者将叙事时间起点置于故事开头,随着时间推移,逐步交代新闻信息。微博新闻常常采用顺叙,这种方式简单易操作,符合微博即时性的特点。此外,少数单条新闻也采用整体倒叙和预叙,但并不复杂,如[认监委调查网曝暧昧聊天副主任相关情况]开头交代了12月12日国家认监委正在对网帖内容展开调查,其后追溯到10日某论坛爆出一份认监委副主任与一名女子的暧昧聊天记录的情况。在2013年12月23日微博[苹果公司与中国移动达成协议将发售移动4G iPhone]中苹果公司表示,预计于2014年1月17日发售4G iPhone。(2)同一页面微博:整体倒叙。从“新华社中国网事”整个页面看,微博新闻体现了整体倒叙的特点,最新发布新闻出现在页面顶端,之前发布内容则依次排后,这符合受众希望以最快速度获得最新内容的心理。在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中,叙事者和受述者处于同一时间层面上,线性传播的不可逆性使得受众不能回顾之前信息,但微博倒叙排列和特殊的储存模式较好地弥补了传统媒介的不足。
2.叙事时距:以概述为主。时距是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关系表述,叙事学一般将叙事时距分为四种,即停顿、场景、概要、省略,传统媒体微博新闻叙事对四种时距使用程度不同。(1)概要的叙事时间小于故事时间,就是对事件的概括。这是微博新闻常用的叙事手段,无论是讲述事件经过、新闻背景,还是故事结局,通常采取这种策略。如[“中国网事·感动2013”第四季度感动人物候选人:“天下老人的儿子”侯国新]中,仅用68个字概括了他13年来为千万老人提供的服务,语言精练且事实清楚。(2)省略即叙事时间为零,把故事的某一部分直接略过,转而连接最重要信息。如[广州建业大厦火灾事故5名责任人被刑拘]中,先指出5名责任人已被刑拘,随后报道了12月15日建业大厦发生火灾的情况,中间省略了事故调查的经过,直奔主题。(3)停顿在新闻报道中,主要表现为外貌、心理描写、对事件抒情和议论等,微博新闻多在人物新闻中使用。场景表现为记者和采访对象直接对话,由于篇幅所限,场景在微博新闻文本中很少出现。
(三)叙事结构分析
董小英在《叙述学》一书中指出:“叙事结构主要是指文本内部的叙述方式安排,为文章结构;另一个是指互文性的文本间的文体方式的安排,为文体结构。”[6]
1.文章结构:“核心”与“卫星”有机组合。叙事学中重要事件被称为“核心”事件,而意义较小的事件被称为“卫星”事件,省略“卫星”事件一般不会影响叙事效果。微博新闻叙事结构正体现了二者的有机组合,主要表现为:第一,事件新闻结构之一:“核心”+“卫星”。微博事件报道有一种典型形式,类似“倒金字塔”写作模式,即按照事件重要程度组织内容。如[上海财大毕业生抢银行案宣判]这则新闻开头交代的万广道(who)、16日下午(when)、上海一中院(where)、被判十年(what)等共同构成了“核心”,而最后“他曾品学优良,案发时是保健品公司业务员”则属于背景资料,它和图片一起构成了“卫星”事件,这部分可以省略。第二,事件新闻结构之二:“核心”概述+细化。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新闻均为“核心”事件,只不过以概述开头,其后展开叙事。如在[重庆被摔男童接受开颅手术]中,开头概述了12月16日上午8时许,被摔男童进行了约6小时开颅手术,随后对手术前及手术后的情况进行了详细报道,具有总—分叙事效果。第三,事件新闻结构之三:“核心”并列。这种叙事结构会并列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核心”事件,通常按顺叙安排或呈现各方观点。如[常德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婴儿恢复良好]中事件一是常德三名婴儿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事件二是常德市第一医院对婴儿进行全力救治,事件三是湖南省卫生厅正组织调查此事,三个事件同样重要。第四,人物新闻结构:“夹心”模式。近期的人物新闻很少存在议论,所以与事件新闻结构相似,但如果把人物评价也看作“卫星”,那么人物新闻则符合“卫星”+“核心”+“卫星”的夹心模式。如[粤剧大师红线女病逝]中开头以一句诗句对红线女进行了评价,其后交代了她一生的贡献及病逝的事实,最后引用周恩来总理对她的赞誉“南国红豆”。
2.文体结构:嵌套式叙事。文体结构即不同文本之间的嵌套链接。在前面叙事时序中已经提到,同一页面内,不同微博新闻以倒叙方式排列,而不同页面之间的微博文本则存在着嵌套关系,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第一,微博@功能将新闻报道与相关各方紧密相连。互联网实验室、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年-2013年微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36亿,大部分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个人都拥有了自己的微博[7]。如[北京地铁军博站今起实现换乘]中,微友通过点击@北京地铁,可以直接跳转到北京地铁的官方微博主页,查看其发布的与此新闻相关的各种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报道与相关各方的联系。第二,设置话题,方便受众集中检索信息。微博另一个独特的功能即通过#设置话题,新浪微博用户既可以选择话题也可以自己创造,且在话题独立页面上能够看到所有相关微博信息。如点击进入#纪念改革35周年#的话题主页,可以看到页面上按时间倒叙排列着与改革35周年相关的多条新闻,如[改革史料亟待抢救!][改革杀出了一条“血路”][35周年五大变革]等。第三,转发功能起到提醒与追评作用。一方面转发可以插入过去发布的信息,通过重述对读者起到提醒作用;另一方面转发的同时也可进行评论,使新闻叙事呈现非线性逻辑特征,这就是所谓的嵌套,它使得叙事结构更加多维和复杂。当然,也可以将这些转发信息看作是插叙,即部分倒叙,有助于加深受众对事件的认识。
(四)叙事策略分析
叙事学家浦安迪认为叙事是“作者如何运用一整套技巧,来调整和限定他与读者、与小说内容之间的三角关系”[8]。他强调的是叙事策略。
1.陌生化策略:标新立异。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首次提出了“陌生化”概念,简单地说就是打破常规思维,创造新的表现形式。这里主要分析微博新闻题目的陌生化叙事策略。第一,运用疑问句、设问句设置悬念。如[北京地铁:错峰难道只有“调价”一条路?]这个题目中使用的疑问句给读者制造了悬念,“调价”真的是唯一办法吗?同时,微博中又再次提出:地铁票价调到几元才能调节客流?还有多少“缓挤”招数?如何保护出行“刚需”?其后通过长微博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答。这种形式的题目往往更能引起读者思考和关注。第二,使用网络流行语增加贴近性。网络流行语是网民都耳熟能详的,带有幽默、诙谐风格。“新华社中国网事”叙事不循规蹈矩,敢于突破、创新,以网民的姿态抒写新闻。如[闹哪样:1.7亿存折,假的!]中报道了厨师苦心寻1.7亿存折失主,但最后失主却说存折是假的。其中“闹哪样”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可理解为“想干什么”,带有无可奈何和无法理解的情绪,读起来非常生动有趣。第三,恰当使用标点强化表达效果。标点符号不仅有断句功能,还能表达情绪,如感叹号有提醒、警示作用,也可以表示兴奋、惊讶、悲痛等心情。如[五星红旗首次登上月球,振奋!]中感叹号表达了“嫦娥”“玉兔”登月,五星红旗在月球亮相时带给人们的喜悦心情。可以看出,符号能够传达情感,增强报道感染力。
2.叙事层面交替共构。网络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超链接的形式将不同空间的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组合在一起,打破以往媒介的线性传播,网友可以在微博文字框中插入链接网址,通过点击实现不同页面文档间及文档内部的跳跃式浏览。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叙事层次的交替共构,给受众带来全媒体的享受,真正实现了新闻报道的声画兼备、文情并茂。
三、 传统媒体微博新闻叙事反思
(一)间接引语不利于真实叙事。微博新闻中记者通常不采用直接引语,而是通过间接引语表达。这主要是由于单条新闻字数有限,而人物语言较长,需要交代的事实较多。虽然这是由微博自身局限造成的,但应该认识到,间接引语是记者对语言的二次转述,是否真的遵循了当事人的原意,不得而知。记者对事件认识有自己的观点、立场,不排除记者在转述时存在偏差,某种程度上可能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
(二)信息割裂打破叙事逻辑。“从结构上看,微博是没有换行功能的,无论输入了多少文字,在点击‘发布后都会自动合成一段文字,因此,一篇微博只能报道一个事件、一个场景、一个观点。”[9]单条微博内容十分有限,无法完整报道全部事实。虽然微博存在一定的时间逻辑,但重大新闻需要思维逻辑,而分散的微博大多结构松散。多数情况是,微博主还未能对信息进行整理,信息就掩盖在碎片中,所以一些新闻显得头重脚轻。
(三)单向关注降低受众地位。微博“背对脸”互动实际上是一种单向度关注,就是说微博主不需注意粉丝的评论,可以“我行我素”。但对于传统媒体来讲,新闻叙事应以受众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笔者注意到,“新华社中国网事”的粉丝超过227万,对重大新闻事件的评论也成百上千,但其对于受众的质疑却大多没有回应,这样就造成一个矛盾,即微博报道饱和但对受众反馈不足,最终无法实现有效叙事和沟通。
(四)封闭叙事影响修辞权威。修辞权威是指修辞话语对受众具有的威信度。在虚假新闻丛生的网络中,传统媒体微博的公信力显得尤为重要。通常,修辞权威可以源于自身,也可借助他人权威提升修辞力量。新华社的媒体权威不容置疑,笔者看到“新华社中国网事”的微博大部分来自内部人员采访,转发和其他媒体链接很少,这是新华社叙事自信的表现。但对于重大新闻,这种完全封闭叙事却略显单薄,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修辞权威。
(五)信息简短容易流于表面。微博对于时效性强而信息量不大的消息来讲很有价值,尤其能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现场直播。但深度报道的事件、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人们面对这种新闻,不仅想知道“是什么”,更想了解“为什么”“怎么办”。“这种‘新闻碎片化,确实可以传递不少信息,但它离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完整性还差得很远,远不能反映新闻事件的全貌。”[10]所以微博新闻往往易流于表面。
四、 传统媒体微博新闻叙事优化策略
(一)增加直接引语,提高叙事可信度。在传统媒体报道中,当事人、见证人直接引语十分重要,这是增加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重要手段。直接引语对微博新闻同样重要,特别是一些有重大影响、存在严重分歧的事件,往往十分复杂,涉及多人的证词。这类事件可采取组合叙事方式,如用一条微博报道1-2个人的话,将微博标上序号,逐个发布,这样受众就能全面了解当事人、见证人的真实话语,知晓各方观点。与此同时,也可采用超链接叙事,直接转到完整报道主页上。
(二)重组微话题,建立叙事逻辑。微博话题的设置最明显的特征是可以将同一主题内容通过#形式链接到同一个页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微博碎片化带来的叙事松散性,可以防止信息被淹没。但在微话题页面上,所有微博都是按照整体时间倒叙排列,并非按照事情发展的内部逻辑,所以笔者认为微博应该添加自定义模块,由相关负责人对信息进行总结归纳后分出条块,如受害者、肇事者等,再重组内容,使得所有微博不混乱,符合文本的叙事逻辑。
(三)关注与反馈,为受众解惑答疑。传统媒体在微博新闻叙事中,要重视受众的心理和诉求,把“背对脸”转变成“面对面”的互动状态。首先,微博新闻叙事要注重多媒体手段运用,将文字、图片、音视频组合报道,给受众带来全视听体验;其次,传统媒体要派专门人员关注微友的评论,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作为进一步报道的提纲,通过发布连续微博回答所有微友的疑问,这样比逐个回答更有效率。同时,对于有思想、较理性的微友应予以重点关注,及时了解民意走向,为微博的有效叙事提供依据。
(四)链接权威媒体,重视互文叙事。互文叙事是“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11]。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时,“新华社中国网事”可借助其他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微博等)的权威报道,采用互文叙事的方式,走出“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叙事圈子,通过超链接、@、转发+评论等功能,增加微博新闻文本的厚重感、立体性和影响力,提升可信度。
(五)借助图片新闻实现深度叙事。微博可以通过超链接,直接跳转到长新闻网页上,但这种跳跃式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接收效果,略显麻烦。一些传统媒体把大量文字内容借助图片形式上传,图片既可以缩小放大,也可以左右旋转,查看方式更灵活,无须跳转且节省了空间。“新华社中国网事”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深度报道,突破微博叙事在内容上的局限。
微博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新闻传播、观点表达等方面给人们带来全新的体验。微博叙事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新媒体背景下人们不同以往的思维方式和多样化需求,但传统媒体的微博叙事也是一把双刃剑。因此,传统媒体要不断调整自己,趋利避害,提升微博叙事能力,不断推动微博新闻走向更加成熟的阶段。
参考文献:
[1]蔡雯.媒体微博:新闻传播变革的试验区——从地方报纸两会报道中的微博利用说起[J].新闻记者,2011(3).
[2]人民网.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2012年新浪媒体微博报告》[EB/OL].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3/0122/c1008-20282035.html,2013-01-22.
[3]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4]李磊明.关于叙事媒体转换的理论探讨[J].学术论丛,2003(2).
[5]赵阿颖.微博作为网络新媒介的文体特征探索[J].中人文论丛,2011(2).
[6]何纯.新闻叙事学[M].长沙:岳麓书社,2006:76.
[7]互联网实验室,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2012年-2013年微博发展研究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e11c5aee9e31433239689380.html,[2013-06].
[8]浦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02.
[9]薛国林,胡秀.微博新闻的写作及其问题特征——以2010年两会微博报道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0(5).
[10]常仙鹤,范以锦.传世花瓶更养眼——新闻碎片化时代如何还历史公正[J].青年记者,2010(5).
[11]罗海鹏.从互文性视角解读中西“灰姑娘”的故事——以《叶限》和《Cinderella》为例[J].山花,2009(16).
(方毅华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孙芙佳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硕士生)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