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驱动作用研究

2014-04-09王晓轩张璞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年8期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变迁产业结构

王晓轩+张璞

[提要] 本文对劳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从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和增长效应分析它们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贡献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三十年中,产业结构变迁曾经对内蒙古经济的增长贡献明显,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增长效应取代了结构变迁效应。而2002-2011年期间,结构变迁效应继续提升,说明近年来的深度市场化改革,可以继续延续结构变迁效应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产业结构;变迁;劳动生产率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促进我国稀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研究”(13XJY014);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创新驱动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NJZX15)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驱动作用研究——内蒙古的分析

收录日期:2014年2月27日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代表罗伯特·索罗认为,在技术和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中,技术创新能产生80%的贡献。他提出的索罗增长方程,能够从中看出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美国经济学家Stigliz指出,经济增长有四个要素源泉,为资本、劳动、技术与结构。资本的投入、劳动的投入、技术进步和结构变迁的促进作用共同带动国民生产总值的提升。Salter认为,由于在各产业之间,技术创新对生产率的提高作用不同,因此产业结构的转移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率的增长。Fagerbert采用份额变化分析方法,分析了世界制造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作用,认为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变对生产率增长有影响。Hulton分析了美国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因素,认为物化的技术进步导致了约20%的生产率增长。黄先海、刘毅群分析了物化性技术进步对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作用,认为设备资本投资仍然是我国制造业增长的主要原因,物化性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约为45.31%。我国由于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率增长的影响中,产业结构的变迁和技术进步因素更加重要。这里主要分析劳动率增长中的劳动力结构转移效应和技术进步带动的增长率效应。

一、劳动生产率的分解

劳动生产率涉及部门劳动生产率和部门劳动力配置结构,刘伟、张辉运用“转换份额分析”方法,把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和技术进步增长效应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中分解出来。借鉴Fagerberg(2000)、Timmer(2000)和Peneder(2003)方法,劳动生产率可以进行分解。分解过程如下:当期的总体劳动生产率表示为LVt,设LVti是各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t表示时期,i表示三次产业部门,LVti表示产业i在t时期的劳动生产率,Kti是t时期产业i的劳动占总劳动的份额。

LVt= = = LVtiKti (1)

在某一段时期内,总体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就可以表示为:

=

(2)

公式中,LV0表示基础期的总体劳动生产率,Kti表示基础期的产业i的劳动占总劳动的份额,公式(2)中, 称为静态结构变迁效应,该变量表示了劳动要素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业流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所引起的总体劳动生产率的净增加,该变量反映了i产业部门劳动份额相对基础期的变迁情况。如果劳动要素流向生产率高的产业i,则该产业i在t期的份额增加量将增加为正值, 是赋予劳动份额增加的权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i部门劳动率的上升或下降将会导致该产业i所占的权重上升或下降,因此静态结构变迁反映了劳动力流动带来的份额变化,权重越大,i产业静态结构变迁效应越大。静态结构变迁效应数值大于0,说明劳动力净流入该产业,表明劳动生产率由于劳动力流入而得到提高。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小于0,说明劳动力净流出,表明该产业现有劳动生产率较低。 份额值越大,说明产业内的静态劳动要素再配置效应越大。

公式 称为动态结构变迁效应,该公式体现了劳动要素移动引起劳动生产率提升。与静态效应不同的是,该公式权重不同,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中,权重是劳动率的变化率,这反映了劳动力迁入i部门导致的劳动率的变动情况,该效应数值为正,表示劳动力迁入导致的生产率提升幅度,该公式中的权重越大,产业i的动态变迁效应越大。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反映了劳动要素从劳动生产率低的产业向劳动生产率高的产业转移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该数值大于0,说明劳动力净流入该产业,会拉动劳动生产率增长。其数值小于0,说明产业内存在劳动要素的净流出,会降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是份额权重,该值越大,说明该产业的动态劳动要素的再配置效应越大。

公式 称为生产率增长效应,体现了t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率,该公式主要反映了各产业内部的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等。技术进步、创新等因素就体现在生产率增长效应中。

二、结构变迁效应与生产率增长效应的计算

根据公式(2)可以计算出内蒙古经济总体的生产率增长情况,从而分解出各产业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和技术进步等带来的生产率增长效应。根据内蒙古统计年鉴的数据,经过价格指数调整,可以得到内蒙古劳动生产率增长情况,将1978~2011年的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得到表1;表中劳动率增长率的分解主要体现在产业内增长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也有一定的增长,而静态结构变迁效应较小。将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分解矩阵百分比化,就得到了表2。(表1、表2)

表2中,静态结构变迁效应所占的比重仅有0.165%,第一产业静态变迁效应占的比重为-0.081%,说明在这一时期劳动力流出第一产业部门,由于第一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低,权重也低,带来的结构效应也小。劳动力流出第一产业部门导致的第一产业部门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下降了0.081%,说明第一产业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被弱化。第二产业静态结构变迁效应为-0.014%,这也说明劳动力流出第二产业部门;第二产业静态结构变迁效应的权重比较大,但数值比较小,这反映了劳动份额的变动率较小。内蒙古在工业化过程中,更多的是设备的投资,技术的提升,对于劳动份额的比重相对增加缓慢,这导致了第二产业静态效应的劳动份额变动率小。而第三产业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为正值,说明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劳动力持续的流入第三产业,劳动力份额在增加。

内蒙古劳动生产率的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中,与静态结构变迁效应类似,在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下,劳动份额的变化是第三产业持续增加,而第一产业减少的最多,第二产业维持平衡。第一产业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占整体生产率增长的-4.163%,劳动结构的变化导致第一产业对生产率的产业结构贡献减少4.163%。第二产业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对整体劳动率增长的贡献也下降了2.305%。产业结构的转变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第三产业的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占份额达到20.973%,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表现。总体看,动态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生产率增长达到了14.505%,说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因素、产业结构变迁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

1978~2011年的内蒙古劳动生产率中,技术进步带动的增长效应占比达到85.33%,在生产率提升的过程中,创新、技术进步成为核心因素。技术进步带动的产业内增长效应中,第一产业占13.157%,第一产业生产率的增长较为合理。第二产业增长效应最明显,达到了58.375%,说明在整体的劳动率增长中,第二产业对劳动率的增长贡献了58.375%,这也说明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第二产业是劳动率增长的源泉。尽管劳动力份额的变化不大,但是第二产业的增长效应优势突出,反映了内蒙古工业化的过程。第三产业的增长效应较平稳,达到了13.798%,说明技术对第三产业的贡献度较高,而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中,第三产业达到了20.973%,说明第三产业劳动力流入效应大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效应。(图1、图2)

1、静态结构变迁效应。根据静态结构变迁公式 ,将t的取值分别定义为1980~2011年,这样就得到了每个年份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数值,这些数值见图1。图1中,体现了三次产业总体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可以看出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进入第三产业所带来的总体效应变化情况。图1中,从1980年到1994年,静态结构变迁效应总体向上,反映了这段时期劳动力份额的相对变化总体是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这段时期是改革制度带来的红利。从1994年到2004年,三次产业总体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下降,在这一时期,宏观经济经历了1998年金融危机,国有企业改革等,经济呈现萧条,劳动力的流动速度下降,尤其是第二产业下岗裁员导致劳动力流出第二产业,导致静态结构总体变迁效应下降,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2004~2011年静态结构效应继续上升,这段时期,网络科技推动的信息革命,带来了第三产业的繁荣,而房地产、金融、信息等领域的快速扩张也带动了劳动力的流动,总体上导致了静态结构效应上升。

将总体静态结构变迁效应进行分解,拆分为三次产业,可以得到各产业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见图2。从该图中可以发现,第一产业静态结构效应持续下滑,从1980年的-0.0012下降到2011年的-0.02315,说明内蒙古地区农村劳动力持续流出第一产业,第一产业的静态结构效应对生产率的提升降低。第二产业静态结构效应起伏较大,是导致总体静态结构效应变动的主要原因,在1980年到1994年期间,第二产业静态结构效应增加;1994年到2004年,第二产业静态结构下降,幅度较大,说明第二产业经历了一次衰退;2004年到2011年,第二产业静态结构效应回升,经济好转。

第三产业的静态结构效应持续上升,从1980年的0.003上升到了2011年的0.074,说明在总体静态结构变迁效应中,第三产业起主导作用。第三产业的结构变迁效应最显著。内蒙古农业人口被第三产业吸纳,第三产业人口从1978年的0.5亿增加到了2006年的2.5亿。人口份额从1978年的14.45%上升到了2011年的36.4%,同时劳动力转移中,农业的低效率变为第三产业的较高效率,进一步提升劳动生产率。

2、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为 ,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体现劳动份额变化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变化带来的影响。 是动态结构变化效应的权重,是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增加量。当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产业流向生产率高的产业时,一方面生产率高的产业劳动份额增加,同时生产率提高,双重的影响强化了生产率的提升;另一方面生产率低的产业由于劳动力流出,劳动份额减少,导致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减少。结构变迁效应反映了制度变革或者是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劳动力流动效应,体现在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中。由于劳动生产率在过去30年持续快速增长,所以总体动态结构变迁效应持续增加,具体情况见图3。图中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在1980~1990年期间,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增长缓慢,说明在这一时期劳动率的增长较低。在1990~2004年期间,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增长加速,一方面是劳动力流动导致的数值增加,另一方面是生产率提升的结果。在1990~2004年期间,劳动生产率由原来的12291.75元/人,提升到了2004年的168018.9元/人。但总体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仍然缓慢。在2004~2011年期间,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增长迅速,对劳动生产率的总体贡献率由2004年的8.55%上升到了2011年的20.97%。说明劳动力流入的高生产率的产业,劳动力流出的低生产率产业,净结果是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度增加。(图3、图4)

将总体动态产业变迁效应进行分解,就得到图4。图中显示了三个不同产业的动态产业结构变迁效应的结果。第一产业从1980年以来持续的降低,主要因素是劳动力份额Kit-Ki0的变动,由于劳动力流出第一产业,第一次产业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为负值,而且自2006年以来下滑速度很快,未来第一产业的动态结构变迁效应仍然下降。第二产业的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在1980年到1996年呈现上升态势,幅度较小。1997年开始逐年下滑,2009年以来有所缓解。第二产业生产值的份额由1980年的47.16%下降到了1996的35.95%,这一期间劳动力仍然流入该产业。劳动生产值所占比重在2003年的40.66%上升到了2011年的55.9%,而这一期间的劳动力份额却持续减少。反映了以资源工业为主的产业持续上升,排斥劳动力的流入。从三次产业看,第三产业的动态结构效应持续上涨带动了总体效应,说明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促进了劳动生产率,这种影响尤其在2004年以后呈现爆发态势,上涨速度快。第三产业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占比由2004年的15%上升到了2011年的20.97%。

3、生产率增长效应。根据公式 ,生产率增长效应主要体现了t时期内,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增长率。生产率的增长与技术进步有密切的关系,图5、图6反映了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看出所有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与技术进步有正相关关系,说明了劳动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联系密切。因此,生产率增长效应可以反映技术进步。(图5、图6)

图5反映了生产率增长效应(由技术进步带动)的总体趋势,是三次产业生产率增长效应的加总,可以看出,生产率增长效应逐步增长,开始加速。大致可以将总体生产率增长效应分为三个时期,1978~1992年,1992~2004年,2004~2011年。这三个时期生产率增长效应的速度不同,2004~2011年时期速度最快。反映了这一时期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增长的拉动越来越明显。

图6反映了分产业的生产率增长效应。图中,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效应增长幅度较慢,第三产业增长效应对总生产率提升的贡献率由1980年的3.7%上升到了2011年的19.69%。在三次产业的增长效应中,第二产业增长效应最快,反映了工业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由于2000年以来的,第二产业的技术进步速度明显快于第三产业,导致第二产业的增长效应速度快于第三产业。

三、分时期结构变迁效应与技术进步效应贡献率

为了平滑30年间的生产率增长,将1978~2011年分为六个时期:1978~1984年,1984~1988年,1988~1991年,1991~1998年,1998~2002年,2002~2011年。分别计算这六个时期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和产业内增长效应。然后,通过对比总的劳动增长率,可以分别计算出它们对劳动率增长率的贡献。(图7、图8)

图7反映了动态效应和静态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度,1表示1978~1984年,2表示1984~1988年,3表示1988~1991年,4表示1991~1998年,5表示1998~2002年,6表示2002~2011年。可以看出,动态结构效应和静态结构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总体贡献度在下降,这反映了制度因素和劳动力流动因素在消退,这些因素对劳动力增长率的贡献在下降。

最初三个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受到结构变迁效应的影响较大,技术进步的贡献有很大的权重(在80%以上)。1991年以后,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贡献降低,稳定性较弱,而技术进步贡献率增强。这说明,随着改革的深化,结构变迁效应让位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成为拉动劳动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原因。内蒙古结构变迁效应中,第三产业是主要的带动因素,主要得益于劳动力的结构变化。而在技术进步增长效应中,第二产业是主要带动因素。第二产业在发展初期完成资本积累,在初期技术进步缓慢,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慢,随着工业化过程的深化、市场导向的完善,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加强,技术进步增长效应加强,而且扩散的技术带来了资本的规模化,进一步加深了创新技术的拉动作用。内蒙古结构变迁效应存在下降趋势。未来随着劳动力转移速度减缓,结构变迁效应将进一步下降,而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增长效应将增加。(图9、图10)

图9是分产业结构变迁效应的贡献率,将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和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加总得到了总的结构变迁效应。第一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大部分在负值区域震荡,最高达到5.74%,最低达到-12.24%。反映出第一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有负面效应,总体上看,第一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平稳,反映出了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稳定的移出,在1988~1991年结构变迁效应贡献率变为5.74%,这一时期内蒙古农村劳动力呈现回流状态。

内蒙古的第二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在正值与负值之间震荡,最高达到9.99%,最低达到-28.03%,反映出了第二产业劳动力流入流出不稳定的状态,在1978~1984年,1984~1988年,2002~2011年期间,劳动力流入,而在另外时期劳动力流出。1998~2002年期间劳动力大量流出了第二产业。反映出了内蒙古第二产业的增长并没有依靠劳动力增加而带动,第二产业的增长更多的依靠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

内蒙古的第三产业结构变迁效应数值较高,对劳动率增长贡献较大,最高达到18.65%。由于劳动人口的流入,高的生产率又吸引劳动力,总体推动了第三产业产值的快速发展,内蒙古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占比由1978年的21.89%上升到了2011年的34.9%,这其中结构效应的推动是主要原因之一。

图10反映了三次产业技术进步引导的产业增长效应。第一产业技术进步推动的增长效应在6个时期逐步降低,从1984~1988年的45.31%下降为1998~2002年的4.53%。表明内蒙古第一产业中,技术进步对劳动率增长效应在下滑。尽管第一产业总体的技术进步引导的增长效应在增加,但是相对份额在降低;第二产业技术进步引导的产业增长效应持续上升,从1984~1988年的15.60%增加到1998~2002年的69.35%,产业增长效应明显,是拉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步降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步增强。结构变迁效应的减弱并不能说明市场化改革的红利将会消失,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行优化可以继续带动结构变迁效应。1998~2002年通货紧缩期间,第二产业的结构变迁效应为28%,产业内的技术进步带来的增长效应为69.35%。这表明,在此期间受到有效需求减少的影响,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依赖于技术进步的带动。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要素生产率的分解,分析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情况。研究表明,在1984年达到顶峰后,1984~2002年期间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减弱。与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增长效应相对比,各产业增长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贡献一直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而第一产业增长效应的贡献率在下滑,技术进步对第一产业的带动作用在弱化,而第二产业的增长效应贡献率在增加,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增长效应中。而自2002年以来,内蒙古的结构变迁效应开始提升。这种变化体现了市场深度改革带来的劳动力结构性流动,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效率增加。在2002~2011年期间,增长效应的贡献率在下降,而结构效应的贡献率在增长,说明以信息服务业为基础的劳动力结构流动再次加强了结构效应。说明中国经济正步入第二个结构变迁阶段。

主要参考文献:

[1]Fagerberg Jan.Technological Progress,

Structural Chang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A Comparative Study[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0.

[2]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11.

[3]王振兴.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关系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3.

3、生产率增长效应。根据公式 ,生产率增长效应主要体现了t时期内,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增长率。生产率的增长与技术进步有密切的关系,图5、图6反映了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看出所有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与技术进步有正相关关系,说明了劳动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联系密切。因此,生产率增长效应可以反映技术进步。(图5、图6)

图5反映了生产率增长效应(由技术进步带动)的总体趋势,是三次产业生产率增长效应的加总,可以看出,生产率增长效应逐步增长,开始加速。大致可以将总体生产率增长效应分为三个时期,1978~1992年,1992~2004年,2004~2011年。这三个时期生产率增长效应的速度不同,2004~2011年时期速度最快。反映了这一时期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增长的拉动越来越明显。

图6反映了分产业的生产率增长效应。图中,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效应增长幅度较慢,第三产业增长效应对总生产率提升的贡献率由1980年的3.7%上升到了2011年的19.69%。在三次产业的增长效应中,第二产业增长效应最快,反映了工业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由于2000年以来的,第二产业的技术进步速度明显快于第三产业,导致第二产业的增长效应速度快于第三产业。

三、分时期结构变迁效应与技术进步效应贡献率

为了平滑30年间的生产率增长,将1978~2011年分为六个时期:1978~1984年,1984~1988年,1988~1991年,1991~1998年,1998~2002年,2002~2011年。分别计算这六个时期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和产业内增长效应。然后,通过对比总的劳动增长率,可以分别计算出它们对劳动率增长率的贡献。(图7、图8)

图7反映了动态效应和静态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度,1表示1978~1984年,2表示1984~1988年,3表示1988~1991年,4表示1991~1998年,5表示1998~2002年,6表示2002~2011年。可以看出,动态结构效应和静态结构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总体贡献度在下降,这反映了制度因素和劳动力流动因素在消退,这些因素对劳动力增长率的贡献在下降。

最初三个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受到结构变迁效应的影响较大,技术进步的贡献有很大的权重(在80%以上)。1991年以后,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贡献降低,稳定性较弱,而技术进步贡献率增强。这说明,随着改革的深化,结构变迁效应让位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成为拉动劳动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原因。内蒙古结构变迁效应中,第三产业是主要的带动因素,主要得益于劳动力的结构变化。而在技术进步增长效应中,第二产业是主要带动因素。第二产业在发展初期完成资本积累,在初期技术进步缓慢,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慢,随着工业化过程的深化、市场导向的完善,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加强,技术进步增长效应加强,而且扩散的技术带来了资本的规模化,进一步加深了创新技术的拉动作用。内蒙古结构变迁效应存在下降趋势。未来随着劳动力转移速度减缓,结构变迁效应将进一步下降,而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增长效应将增加。(图9、图10)

图9是分产业结构变迁效应的贡献率,将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和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加总得到了总的结构变迁效应。第一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大部分在负值区域震荡,最高达到5.74%,最低达到-12.24%。反映出第一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有负面效应,总体上看,第一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平稳,反映出了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稳定的移出,在1988~1991年结构变迁效应贡献率变为5.74%,这一时期内蒙古农村劳动力呈现回流状态。

内蒙古的第二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在正值与负值之间震荡,最高达到9.99%,最低达到-28.03%,反映出了第二产业劳动力流入流出不稳定的状态,在1978~1984年,1984~1988年,2002~2011年期间,劳动力流入,而在另外时期劳动力流出。1998~2002年期间劳动力大量流出了第二产业。反映出了内蒙古第二产业的增长并没有依靠劳动力增加而带动,第二产业的增长更多的依靠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

内蒙古的第三产业结构变迁效应数值较高,对劳动率增长贡献较大,最高达到18.65%。由于劳动人口的流入,高的生产率又吸引劳动力,总体推动了第三产业产值的快速发展,内蒙古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占比由1978年的21.89%上升到了2011年的34.9%,这其中结构效应的推动是主要原因之一。

图10反映了三次产业技术进步引导的产业增长效应。第一产业技术进步推动的增长效应在6个时期逐步降低,从1984~1988年的45.31%下降为1998~2002年的4.53%。表明内蒙古第一产业中,技术进步对劳动率增长效应在下滑。尽管第一产业总体的技术进步引导的增长效应在增加,但是相对份额在降低;第二产业技术进步引导的产业增长效应持续上升,从1984~1988年的15.60%增加到1998~2002年的69.35%,产业增长效应明显,是拉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步降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步增强。结构变迁效应的减弱并不能说明市场化改革的红利将会消失,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行优化可以继续带动结构变迁效应。1998~2002年通货紧缩期间,第二产业的结构变迁效应为28%,产业内的技术进步带来的增长效应为69.35%。这表明,在此期间受到有效需求减少的影响,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依赖于技术进步的带动。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要素生产率的分解,分析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情况。研究表明,在1984年达到顶峰后,1984~2002年期间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减弱。与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增长效应相对比,各产业增长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贡献一直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而第一产业增长效应的贡献率在下滑,技术进步对第一产业的带动作用在弱化,而第二产业的增长效应贡献率在增加,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增长效应中。而自2002年以来,内蒙古的结构变迁效应开始提升。这种变化体现了市场深度改革带来的劳动力结构性流动,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效率增加。在2002~2011年期间,增长效应的贡献率在下降,而结构效应的贡献率在增长,说明以信息服务业为基础的劳动力结构流动再次加强了结构效应。说明中国经济正步入第二个结构变迁阶段。

主要参考文献:

[1]Fagerberg Jan.Technological Progress,

Structural Chang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A Comparative Study[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0.

[2]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11.

[3]王振兴.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关系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3.

3、生产率增长效应。根据公式 ,生产率增长效应主要体现了t时期内,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增长率。生产率的增长与技术进步有密切的关系,图5、图6反映了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看出所有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与技术进步有正相关关系,说明了劳动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联系密切。因此,生产率增长效应可以反映技术进步。(图5、图6)

图5反映了生产率增长效应(由技术进步带动)的总体趋势,是三次产业生产率增长效应的加总,可以看出,生产率增长效应逐步增长,开始加速。大致可以将总体生产率增长效应分为三个时期,1978~1992年,1992~2004年,2004~2011年。这三个时期生产率增长效应的速度不同,2004~2011年时期速度最快。反映了这一时期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增长的拉动越来越明显。

图6反映了分产业的生产率增长效应。图中,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效应增长幅度较慢,第三产业增长效应对总生产率提升的贡献率由1980年的3.7%上升到了2011年的19.69%。在三次产业的增长效应中,第二产业增长效应最快,反映了工业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由于2000年以来的,第二产业的技术进步速度明显快于第三产业,导致第二产业的增长效应速度快于第三产业。

三、分时期结构变迁效应与技术进步效应贡献率

为了平滑30年间的生产率增长,将1978~2011年分为六个时期:1978~1984年,1984~1988年,1988~1991年,1991~1998年,1998~2002年,2002~2011年。分别计算这六个时期的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和产业内增长效应。然后,通过对比总的劳动增长率,可以分别计算出它们对劳动率增长率的贡献。(图7、图8)

图7反映了动态效应和静态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度,1表示1978~1984年,2表示1984~1988年,3表示1988~1991年,4表示1991~1998年,5表示1998~2002年,6表示2002~2011年。可以看出,动态结构效应和静态结构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总体贡献度在下降,这反映了制度因素和劳动力流动因素在消退,这些因素对劳动力增长率的贡献在下降。

最初三个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受到结构变迁效应的影响较大,技术进步的贡献有很大的权重(在80%以上)。1991年以后,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贡献降低,稳定性较弱,而技术进步贡献率增强。这说明,随着改革的深化,结构变迁效应让位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成为拉动劳动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原因。内蒙古结构变迁效应中,第三产业是主要的带动因素,主要得益于劳动力的结构变化。而在技术进步增长效应中,第二产业是主要带动因素。第二产业在发展初期完成资本积累,在初期技术进步缓慢,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慢,随着工业化过程的深化、市场导向的完善,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加强,技术进步增长效应加强,而且扩散的技术带来了资本的规模化,进一步加深了创新技术的拉动作用。内蒙古结构变迁效应存在下降趋势。未来随着劳动力转移速度减缓,结构变迁效应将进一步下降,而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增长效应将增加。(图9、图10)

图9是分产业结构变迁效应的贡献率,将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和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加总得到了总的结构变迁效应。第一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大部分在负值区域震荡,最高达到5.74%,最低达到-12.24%。反映出第一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有负面效应,总体上看,第一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平稳,反映出了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稳定的移出,在1988~1991年结构变迁效应贡献率变为5.74%,这一时期内蒙古农村劳动力呈现回流状态。

内蒙古的第二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在正值与负值之间震荡,最高达到9.99%,最低达到-28.03%,反映出了第二产业劳动力流入流出不稳定的状态,在1978~1984年,1984~1988年,2002~2011年期间,劳动力流入,而在另外时期劳动力流出。1998~2002年期间劳动力大量流出了第二产业。反映出了内蒙古第二产业的增长并没有依靠劳动力增加而带动,第二产业的增长更多的依靠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

内蒙古的第三产业结构变迁效应数值较高,对劳动率增长贡献较大,最高达到18.65%。由于劳动人口的流入,高的生产率又吸引劳动力,总体推动了第三产业产值的快速发展,内蒙古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占比由1978年的21.89%上升到了2011年的34.9%,这其中结构效应的推动是主要原因之一。

图10反映了三次产业技术进步引导的产业增长效应。第一产业技术进步推动的增长效应在6个时期逐步降低,从1984~1988年的45.31%下降为1998~2002年的4.53%。表明内蒙古第一产业中,技术进步对劳动率增长效应在下滑。尽管第一产业总体的技术进步引导的增长效应在增加,但是相对份额在降低;第二产业技术进步引导的产业增长效应持续上升,从1984~1988年的15.60%增加到1998~2002年的69.35%,产业增长效应明显,是拉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步降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步增强。结构变迁效应的减弱并不能说明市场化改革的红利将会消失,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行优化可以继续带动结构变迁效应。1998~2002年通货紧缩期间,第二产业的结构变迁效应为28%,产业内的技术进步带来的增长效应为69.35%。这表明,在此期间受到有效需求减少的影响,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依赖于技术进步的带动。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要素生产率的分解,分析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情况。研究表明,在1984年达到顶峰后,1984~2002年期间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减弱。与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增长效应相对比,各产业增长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贡献一直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而第一产业增长效应的贡献率在下滑,技术进步对第一产业的带动作用在弱化,而第二产业的增长效应贡献率在增加,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增长效应中。而自2002年以来,内蒙古的结构变迁效应开始提升。这种变化体现了市场深度改革带来的劳动力结构性流动,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效率增加。在2002~2011年期间,增长效应的贡献率在下降,而结构效应的贡献率在增长,说明以信息服务业为基础的劳动力结构流动再次加强了结构效应。说明中国经济正步入第二个结构变迁阶段。

主要参考文献:

[1]Fagerberg Jan.Technological Progress,

Structural Chang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A Comparative Study[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0.

[2]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11.

[3]王振兴.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关系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3.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变迁产业结构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清潩河的变迁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产业结构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