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平衡——您的长寿法宝
2014-04-09姜德珍
姜德珍
长寿老人胡夫兰德在《人生延寿法》中强调:“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因此当自己的情绪不好时,要认识不良情绪对身体的危害,有改变自己不良情绪的愿望与决心,重视和主动去调节它。争取达到心理平衡。
心理失衡危害大
现代国内外的一些医学专家特别强调老年人要讲究心理卫生,重视情绪对健康长寿的影响。他们以多年临床经验证明,心理失衡可影响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使之出现功能障碍而致病。不良情绪会影响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有科学家研究指出,人如果生气10分钟,耗费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
美国医学博士汤姆士曾经对患高血压、心脏病、癌症三种疾病的人进行调查,在易急躁、易激动或喜怒哀乐无常的人当中,发病率为77.3%,而在谨慎、稳定的人和聪明、活泼、愉快、乐观的人当中,发病率仅为25%~26%。有人对15000名胃病患者的病历研究后得出结论:每5个人中就有4人因恐俱、忧虑、憎恨等无法适应现实生活,这是他们患病的原因。
面对现实 顺应自然
应用心理学之父威廉·尼姆斯说:“能接受既成的事实,就能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每一步骤。”林语堂在他的《生活的艺术》中也有这观点:“能接受最坏的情况,我认为在心理上,就能让你发挥新的能力。”当一个人接受了最坏的情况,就没有什么可发愁的了。
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度过了半个世纪的囚禁生活,却健康长寿,他就是一位能面对现实、善于适应、随遇而安,顺应自然、随时排除烦闷的人。他被囚禁54年之久,当然离不开赵四小姐无比的关怀与安慰。他说:“要不是这些年幽居岁月我们相依互靠,我是不知落到何种地步。”一个人能够度过难关,适应不幸的遭遇,除了本身的意志、性格、修养外,外部力量的支持也是不能忽视的,但主要还是决定于本人能够面对现实、善于承受和适应。
老人要勇于接受现实,采取积极主动的应战措施,可以排除不良情绪达到心理平衡,这一观点是符合科学,符合人的能动性观点的,是符合心理学的情绪困扰的A·B·C理论的。
情绪困扰的A·B·C理论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提出的。“A”代表外来刺激:“B”代表一个人对一件事的认识和态度;“C”代表情绪结果。直接引起C的并不是A而是B。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人的情绪变化,除有客观原因外,还有主观原因,这是因为情绪要受意识的调节。人如果能主动调整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便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人处于逆境时,从心理上积极想办法解脱,一切苦恼都是可以解除的。
身外无求 淡泊宁静
《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养生理论家裕康说:“清虚静泰,少私寡欲。”这些都是说不贪图功名利禄,无欲无求无烦恼,保持愉快、满意等积极情绪,内心坦然,有容纳宇宙的胸怀。
宋美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影响的知名人士之一。在《宋美龄最后的日子》一书中曾记载,她曾经不惜巨额运费把自己心爱的古玩从台湾运到美国,但到她最后的日子,这些宝贝在她眼里却一文不值了。
宋对警卫官钟德民说:“在你临行时我只想把这只珐琅掸瓶送给你,这是孔庸之先生早年送给我的,他从一个古董商手里花高价购得的明代掸瓶,多年来我一直视为至宝。如今我年纪大了,再留它也没有意义了。”钟德民说:“夫人,我不能接受这样贵重的礼物。”宋美龄说:“我已经说了,留在我身边已经意义不大了,你把它带回去也可让国宝归家了嘛,总比留在国外为好。”
还有宋美龄和外甥女孔令仪商讨安排后事。她说:“令仪,如果我们一旦看清事态炎凉,什么身外之物都不值得留恋。现在最要紧的就是找人出卖房子,什么古董、什么衣物、什么家具,现在在我眼里都一文不值了!”孔令仪说:“姨妈,您老不心疼吗?”“心疼什么?现在我才认识到,世间任何价值连城之物,都以人的存在为基础。你想,我现在已是百岁之外的人了,还要留那些身外之物何用?”宋美龄回答她。
宋美龄又劝告孔令仪:“世间之物历来都是你争我夺,可是争到头来又如何呢?还不是眼睛一闭,所有身外之物都变成了别人的掌上之物。慈禧老佛爷手中那些财宝死后什么也没有带走,带到东陵还遭到一场盗墓之祸呢!”孔令仪实在想不通,说:“我绝不能眼看属于姨妈的珍贵藏品落到他人手上。”面对孔令仪的不平,宋美龄只说了一句:“我看还是算了吧!”
把握现在 快乐每一天
日本井上胜也等人研究了老人们的生死观,发现老年人有暴死愿望和回归的愿望,因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为今天而生”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准则。
美国峨尔·卡耐基在谈到消除烦恼时提出:“人要生活在和别的日子完全隔绝的今日里。”这也是希望大家过好属于自己的每个今天的意思。过好每个今天,可以使人振奋,可以使人快乐。青年人要成功就要把握住今天,老年人要生活得有意义,就要珍惜每个今天。老年人如果懊恼过去,担忧未来,就不能轻松、愉快地度过晚年。因为过去的懊恼和未来的担忧会成为今天的沉重负担。
这里要特别提出,老年人要学会遗忘。首先是遗忘经历的坎坎坷坷,莎士比亚说:“聪明的人永远不会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悲伤,却会很高兴地去找出办法来弥补他们的创伤。”其次是遗忘个人的恩恩怨怨,有的老人提起年轻时某人对他的打击就牢骚满腹,喋喋不休,直到古稀之年还记忆犹新,仍然抱怨不已,记了一辈子的仇。这样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这是因为他不知道让心情平静的秘诀是正确的价值观念。如果认识了这一点,他的埋怨就可大部分遗忘了。老抓住过去事件不放,就像锯木屑一样,锯木头剩下的木屑是不能再锯的。人不能生活在遥远的过去与无穷的未来这两个永恒之中,只能生活在两个永恒的短促的交接点。生活在今天是我们能够把握的时间,在每个有限的时间里从事有益的工作、无优无虑地度过。
总之,良好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对于老年人的健康,祛病延年是极其重要的。相信在将来科学进一步发达后,会提供更多的科学根据,使更多的老人认识到情绪对键康的影响,注意主动调节情绪,保持愉快、达到心理平衡,延年益寿。
(责编:辛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