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联解体的政党制度原因论析

2014-04-09周晓燕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解体斯大林执政党

周晓燕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

政党制度研究

苏联解体的政党制度原因论析

周晓燕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

苏联解体震动了世界,同时也重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在导致苏联解体的众多因素中,作为执政党的苏共在政党制度选择和执政党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深层根源。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理应从苏联解体事件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确保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苏联解体;政党制度;原因论析

苏联解体不亚于十月革命给世界带来的震动,十月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对处于扩张中的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而苏联解体以及其所引发的东欧国家改旗易帜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却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造成了重创。昔日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超级军事强国苏联何以会在非革命的状态下走向崩溃,不能不引起理论界的反思。对于苏联解体的基本原因,中国学者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原有体制积弊太深;二是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三是西方国家从外部推行的和平演变政策。笔者看来,苏联解体固然与这些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但苏联政党制度的影响同样不能忽视。因此,本文将从政党制度角度分析苏联解体与其政党制度之间的关联。

一、苏联政党制度的演变

在政治学中,政党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或状态。苏联的政党制度在列宁执政时期经历了从多党制到一党制的转变;之后在斯大林执政时期,这种一党制的政党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强化,并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一直沿袭承继,成为苏联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最稳定的政党制度形式;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政党制度又从一党制转为多党制。

(一)列宁执政时期的政党制度

十月革命之后,列宁对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政党制度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思考,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安排。一是实行多党制,主张苏维埃政权中各政党和平竞争,由人民选择执政党;各政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纲领”,在宪法范围内活动;在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中获得多数的政党组织政府;在人民不满意自己的执政党时,他们有权改变执政党。二是布尔什维克与其他政党分掌政权,简言之,即实行多党联合执政模式。但这样的制度安排,由于在国家战略等问题上的意见不统一,使多党联合执政方式最终走向了破灭。其原因在于,当时的苏联包括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等政党,由于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革命策略也不同,在国家发展战略等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为尽快巩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果,布尔什维克党对这些意见分歧缺乏包容和引导,没有理性地加以处理,而是通过简单的压制以结束争议,造成了联合执政的结束和一党制的建立。

(二)斯大林模式时期的政党制度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曾采用的一种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延续时间约70余年,先后经过斯大林执政时期、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和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等。在政党制度方面,斯大林极力主张和维护完全的一党制。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理论和实践上把一党制定型化、模式化。同时,他通过政治、经济上的高度集权以及肃反和大清洗运动,巩固和强化了一党制在苏联的地位。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对斯大林的专制极为不满,下决心实施改革。其在政治方面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党内监察制度上,成立党和国家监督委员会;同时出台监察条例,不断扩大检查领域和检查人员数量,但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监察机构的权力,监察机构依然是政策执行的保障机构,只能对权力监督而不能制约。因此,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没有成功,反而因改革触动了官僚特权阶层的利益被赶下台。其后,勃列日涅夫继续固守斯大林模式,从稳定出发,只完善不改革,仿效斯大林独揽党、政、军三大权力,面对世界科技革命浪潮,不思进取,故步自封。

(三)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政党制度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面对社会重重矛盾,他希望通过改革为苏联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1985年至1988年,戈氏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旧体制内的经济改革,改革的指导思想依然遵循的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路线。随着改革困难程度的不断加大,1988年6月后,其指导思想急剧转向,推进以民主社会主义为指导的政治体制改革,信奉多党制,在社会矛盾尖锐的同时,实施党禁开放,从一党制转向了多党制,搞乱了政局,被以叶利钦为首的自由派、激进民主派夺走了政权,最终落了个亡党亡国的下场。

二、政党制度问题对苏联解体的影响

综观苏联社会主义时期的政党制度,从列宁时期的多党制转向一党制并在斯大林时期进一步定型,最终形成了高度专权的执政模式,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从一党制转向了多党制。作为执政党的苏联共产党,在政党制度安排及政党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苏联解体背后的深层根源。

(一)苏共政党制度安排对苏联解体的影响

苏共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曾经领导苏联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其政党制度安排方面的问题为苏联日后解体埋下了隐患。从苏联政党制度的演变我们了解到,苏联在建国之初实行的是多党联合执政,之后不久从多党制转向一党制。此时,苏共领导人并没有意识到一党制的缺陷,反而认为,苏共是广大工人阶级的政党,工人阶级执政的苏维埃政权是为整个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因此没有过多考虑失去了党外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将会造成的后果。事实证明,在监督机制尚不健全的前提下,一党制的弊端恰恰是产生问题的关键。列宁病重期间,虽然已经注意到党内出现了“无限权力”和官僚主义倾向,建议改组工农检察院,增加中央检查委员会人数以监督和制约党政领导人的权力,但由于列宁的去世,他的一些建议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

作为列宁继任者的斯大林在一党制的政党制度下,逐渐开始集党、政、军权于一身,使党的领导变为政治局少数几个人的领导。尽管斯大林在捍卫、巩固、推进苏联社会主义事业方面功绩卓著,但其所推行的集权、专制的政治建构却使苏共在失去党外政治组织的监督后,又使党内监督形同虚设。

苏联一党制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严重的问题和弊端:由于缺乏有效的党内党外监督而招致国家公权的滥用。在斯大林执政的30多年里,他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采用大清洗运动,不仅消灭了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党等苏共以外的政党,而且对于党内异己也以莫须有的罪名开除出党、处决或长期监禁。事实证明,执政党的权力一旦失去制约和监督,就会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必将导致专制、专权,从而产生错误决策,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靠高压、专制手段并不能真正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而是不断累积直至矛盾爆发。苏联的发展证明,其施行的一党制为社会积聚了大量的矛盾,再加上戈尔巴乔夫错误的多党制改革实践,使苏联陷入了无序、动荡的状态,最终导致苏共执政的完结和苏联的解体。

(二)执政党建设问题对苏联解体的影响

当今世界,政党政治已成为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党执政的国家要保持执政的合法性、扩大执政党的社会基础和认同面,关键取决于执政党建设。对于通常意义上的政党,政党建设主要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等内容。作为执政党,由于其掌握着国家权力,为确保权力的正确运用,必须建立民主监督体制机制,搞好社会各阶层利益整合,化解社会矛盾,增强执政绩效,全方位提升执政能力。苏共执政党建设问题对苏联解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苏共思想建设存在的失误是苏共丧失政权的主要原因。苏共在建国之初列宁执政时期,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工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苏联发展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之后斯大林执政时期,随着高度集权模式的形成,开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在政党理论建设方面已逐渐失去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丧失了作为执政党的先进性作用。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党的生命所系和力量所在,是党永葆青春的根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党,它不同于一般的工人政党,共产党人是无产阶级队伍中最先进的部分,在革命运动中具有先锋带头的作用。”[1]P285回顾苏共历史,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苏联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与广大人民群众休戚与共、同甘共苦,使革命和建设不断走向胜利。从斯大林执政的30年代中期大清洗运动开始,苏联共产党逐渐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原则,思想封闭、保守、僵化。斯大林之后的几代苏共领导人都没能从根本上突破教条主义的框架,作为执政党的苏共在长时间内形成了守旧的思维定势,长期固守僵化、封闭的思想和体制模式,几次错失改革良机,造成苏联社会建设与发展实际严重脱节,社会内部矛盾大量聚积,最终被西方的和平演变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所搅乱,从思想上动摇了党的群众根基。

2.苏共在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地损坏了党的形象。民主集中制是苏共实行的组织制度,但在列宁之后的实践过程中却过多地强调集中忽视民主,随着高度集权模式的形成,以党代政,党政不分,党内领导专权、专制,压制了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降低了党的创造力和领导能力;在干部选拔和任用方面,实行指定接班人和变相任命制,干部选举流于形式,造成任人唯亲、拉帮结派之风盛行,造就了一批官僚特权阶层和党员干部腐败分子,使得拥有党政军特权的党员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分离,社会阶层分化严重,社会严重不公,等等,严重破坏了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削弱了党的领导决策能力。

3.苏共在执政绩效方面的不足削弱了民众对其执政合法性的认同。执政政绩首先包括为民众带来更多的物质利益,物质利益是生成和实现政党认同的基础和必要前提,对于增强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和政党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苏共执政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在不断变化的形势面前固守教条,不能从旧的、过时的党的建设模式中摆脱出来,在新情况、新条件下束手无策,失去战斗力,失去领导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能力。综观苏联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列宁时期的新经济革命迅速促进了苏联的经济发展,在列宁之后所实行的封闭僵化的经济体制却使苏联几次错失改革良机,再加上对世界发展形势的错误判断重军事轻经济,苏联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末明显出现衰退,民众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其次,对于社会阶层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公,苏共不能给予有效解决,导致广大民众不满,进一步降低了民众对苏共执政合法性的认同。第三,面对苏联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苏共没有正确处理好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没能有效实现社会各民族、各阶层的利益整合,进一步激化了大俄罗斯主义势力同各族人民的矛盾,再次破坏了民众对苏共执政合法性的认同。

4.苏共制度建设的不足是产生集权、滥用公权、导致社会矛盾的重要原因。一党执政的国家,在外部监督和制约缺失的情况下,对执政党的权力约束只能依靠执政党自身,执政党既要建立和强化党内约束监督机制,又要建立国家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这对于执政党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自我革命和自我扬弃过程,但又是一个不得不为的发扬党内民主、有效实施党内权力监督和制约的过程。从党内监督机制看,苏共党内监督形同虚设。列宁执政时期,列宁亲自领导创建了党内监督机构,但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制度。之后在斯大林高度集权执政模式下,苏共党内监督机构逐渐沦为摆设,监督机构职能缩小,独立性丧失,各级监督委员会成为各级党委的下属机构,难以对领导人形成有效的监督。监督职能的弱化,致使党内民主丧失、权力滥用,领导干部选用制度的缺陷及选举制度形式化,腐败行为和官僚主义等不良风气充斥党员干部队伍,从根本上削弱了苏共的社会基础,直至被广大民众所抛弃。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2]P333邓小平同志对于制度问题的论述,指出了制度建设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苏联长期一党制的政党制度安排使作为执政党的苏共失去了党外监督而处于特权状态,党内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使苏共的权力失去了监督和制约,逐渐走向高度集权;其次,苏共在高度集权发展模式下,由于在执政过程中不注重自身执政能力建设,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使得苏联社会积聚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广大民众对苏共执政的合法性和政党认同大大降低;最后,在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路线和多党制的政治制度安排下,彻底葬送了苏共的执政地位,导致苏联解体。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政党制度问题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深层根源。

三、苏联解体对中国政党制度建设的启示

苏联解体给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敲响了警钟,教训深刻。中国作为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如何以完善的政党制度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笔者认为,首先,应打造权力监督和制约的第一道防线,增强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做好党外监督;其次,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增强政党认同,巩固执政合法性的社会基础,以完善的政党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一)加强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党外无党,使得苏共以外少了一道重要的权力监督和制约屏障。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政党制度的构成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模式,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民政协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同志更是把统一战线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今天,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协的职能作用呢?

首先,强化对人民政协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改变部分党员干部对政协是“程序”、“形式”和“摆设”[3]P36的错误认识。事实上,人民政协一方面可以对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形成有效的党外监督;另一方面,政协委员由各方面的代表人士组成,尤其是八个民主党派汇聚了各方精英,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在参政议政、社会利益整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渠道。充分认识人民政协的重要性,是我国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其次,应加强政协的组织建设。政协委员是政协发挥职能的基础,一方面要加强政协委员建设,构建合理的委员年龄和专业结构;另一方面,要加强各民主党派队伍建设,民主党派是党外监督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高度重视党派队伍建设,构建高素质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队伍。

(二)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高度集权使执政党既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苏共在高度集权下逐渐丧失了先进性、纯洁性和执政能力,不能使人民满意,最终被人民所抛弃。作为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需要吸取苏共的历史经验教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执政能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人民满意的执政党。

首先,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要做善于学习的执政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改革促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员队伍建设要建立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新陈代谢机制是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党执政以后,党的地位和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确保党员队伍建设质量,笔者认为,有必要设置正常的退出机制,让一些不合格党员和不适宜再待在党内的成员通过一定的程序正常退出党组织,使党永葆青春活力,确保先进性和纯洁性。

其次,确保党的纪律性和纯洁性。党的纪律是党赖以建立、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保证。当前,在市场经济大潮下,部分党员干部面对金钱利益诱惑放松了党性要求,堕落为腐败分子,严重破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腐败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痼疾,已到了必须根治的时刻。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惩治力度,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使其坚守党的信仰,坚定党的信念,做到廉洁自律,抗击各种物质诱惑;要完善党内监督,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机制,确保党内监督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建立科学规范的监督制度;要实行党政分开,使党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抓好自身建设,纯洁党的队伍,保持党的纪律性和纯洁性应成为当前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刘在华.重视发挥人民政协的三项职能作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

[4]周淑真.苏共与国民党衰败之鉴[J].人民论坛,2011(6).

[5]C·卡拉—穆尔扎.苏维埃制度崩溃原因的初步分析[J].俄罗斯研究,2011(5).

[6]陆南泉.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和中国应吸取的教训[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1(3).

(责任编辑 赵晓旷)

D621

:A

:1008-9012(2014)04-0027-05

2014-10-23

周晓燕,女,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解体斯大林执政党
苏联1991年解体前的最后时光
“娃娃亲”因两家发展不同而解体
美空军又一退役气象卫星在轨解体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关于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考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斯大林猝死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