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2014-04-09梁书宏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培育价值观

梁书宏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新视阈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梁书宏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支撑,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已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他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它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承载着个人的美好愿景,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自觉培育和践行的核心价值理念。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有效整合社会意识,能维系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取向,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仁爱”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孔子把“仁爱”作为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界定为“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提出了“汎(即“泛”)爱众而亲仁”的要求。“仁”的内涵包括了尽己之“忠”与推己之“恕”。一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就要善为人谋,成己成人成物。“仁”以亲爱亲人为起点,首先是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然后把它扩充出去。正如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爱”通过各种蒙学、家训及口耳相传的人文教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普及到千家万户,传承于世世代代。

民本思想在中华文化史上源远流长。西汉贾谊在《新书·大政》中提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一切政治权力的依据来源于人民。《荀子·大略》载,“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人民是国家体系的基础、政治稳定的条件。“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作为统治者要认识到人民力量的重要性,即如孟子所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诚信思想在中华民族古已有之,《尔雅》释曰:“允,信也;允,诚也。”意谓尧“诚信恭谨,推贤让能,光照四方,道通天地”。在《论语》中,“信”字被提及38次,是人最基本的“五德”“恭、宽、信、敏、惠”之一。子思在《中庸》中将其提升到“天人之道”来认识,“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传承发展了子思“诚”的天人之道,提出“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离娄上》将“朋友有信”提升到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并列的“五伦”之中,成为整个社会关系的道德基准。荀子进一步将孔、孟提出的“朋友有信”的道德要求扩展为商贾、百工、农夫等各种职业的道德准则,提升巩固了诚信的社会人伦道德属性。诚信成为为人之本、立国之本。孔子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人交往,要“言而有信”(孔子语),“守之以信,守之以礼”(《左传》)。作为个人的道德修养,要“身致其诚信”,“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礼记》)。为政者,要明白“民无信不立”(孔子语),“信,国之本也”(《左传》)。

正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重要意义。《中庸》说:“义者,宜也。”“义者,正也”(《墨子·天志下》)。“义”包含人之行为的正当与公正,也包含社会制度评判上的合宜与公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追求“天下为公”,“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唯公然后可正天下”。人人“讲信修睦”,社会和谐,人心和顺,“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养”(《孔子家语·礼运》),成为历代中国人的社会理想。正义也是人之为人的社会性要求。《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礼运》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当“义”与“利”冲突时,要“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见利思义”(《论语·宪问》),“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在个人修为方面,要明理正心,推延亲情,放大善性,循道而行,以“止于至善”。

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基本理念与首要价值。“和合”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和合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伦常道德,百姓就能得到保养。孔子说:“己欲达而达人。”自己发达也要使他人发达。《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达共赢是天下普遍通达的道路。和合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一向以“协和万邦”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指导自身行为和化解国家、民族、种族、宗教之间冲突的原则;以“和而不同”原则与世界各国、民族、地区、联盟、宗教和平共处;以亲、诚、惠、容深化与周边国家互利合作;以“和衷共济”原则与世界各国、民族包容互鉴、互利共赢、互信安全、合作发展。

大同自古至今一直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尚书·洪范》最早提到了“大同”一词,用来描述王、卿士、庶民和天地鬼神同心同德的状态。但真正用大同来指称某种社会理想的则是《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孙中山继承发扬了大同思想。他在《三民主义》演讲中说:“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这样的说法,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孙中山把大同观念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其最典型的表现则是“天下为公”。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并发挥作用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其历史文化相契合,同其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中华民族近代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朝着目标前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现实沃土,传承了我国五千多年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和价值共识,反映和实现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的价值认同和诉求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实现中国梦,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价值支撑。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各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面向全社会做好这项工作,特别要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主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记住要求,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让它们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心有榜样,就是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少年英雄的故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也涌现了大批少年英雄。另外,各行各业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榜样,如航天英雄、奥运冠军、大科学家、劳动模范、青年志愿者等等。少年儿童要把他们立为心中的标杆,向他们看齐,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少年儿童从小做起,每天可以多想一想自己对祖国热爱吗?对集体热爱吗?学习努力吗?对同学们关心吗?对老师尊敬吗?在家孝敬父母吗?在社会上遵守社会公德吗?对好人好事有敬佩感吗?对坏人坏事有义愤感吗?日积月累,丰富自己的好思想、好品德。从小树立正确认识,“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接受帮助,就是要听得进意见,受得了批评,在知错就改、越改越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少年儿童不要嫌父母说得多,不要嫌老师管得严,不要嫌同学们管得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要养成严格要求自己、虚心接受批评帮助的习惯。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颗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要在以下几点狠下功夫。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古希腊哲学家说,知识即美德。我国古人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养大德。同时,还要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穿石、坚忍不拔、百折不挠。

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担负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深入人心。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民族地区干部,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营造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引导各族群众追求现代文明生活。要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场地设施建设,加强互联网建设和管理,激发各族群众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先进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不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时代新风,中华大地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最美人物。他们或充满爱心、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舍生忘死,或诚实守信、坚守正道,或敬业奉献、虔诚勤勉,或孝老爱亲、血脉情深。他们的高尚品德,温暖了人心,感动了中国,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引导人们从身边做起,从基本道德规范做起,把良好道德行为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舆论导向,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并使其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

[1]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3-12-11.

[2]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02-26.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05-05.

[4]习近平.把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新华网,2014-05-26.

[5]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2014-05-30.

[6]习近平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新华网,2013-09-26.

[7]“习近平谈核心价值观”——凝神聚气强基固本.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8-07.

[8]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光明日报,2014-07-22.

[9]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光明日报,2014-07-29.

(责任编辑 王怡敏)

D616

:A

:1008-9012(2014)04-0070-04

2014-10-23

梁书宏(1983-),男,山西阳泉人,法学硕士,山西社会主义学院综合教研室教师。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