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预设在新闻发言人应答话语中的功能探析
2014-04-09吕佳
吕 佳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河北保定 071051)
一、引言
1.关于新闻发言人应答话语
英国语用学家J.Thomas(1995)依据发话人对所传递的信息担负责任的大小程度,将该大类话语角色类型细分为五种具体的话语角色,即:说话者(speaker)、作者(author)、传递者(reporter)、 代 言 者(spokesperson)、 传 声 筒(mouthpiece)[1]330。典型的代言者这一话语角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代言者是某一个人,或某一组织机构中的一员或代表;代言者本人对传递的言语意图也是认可的。而“新闻发言人”从本质上说就是这里所说的“代言者”(spokesperson)。
新闻发布(News Release)“是一种对话,是政府通过媒体与民众的一种对话,一种交流。”[2]从整体上看,新闻发布的总体结构模式为开端(opening)、本体(body)和结尾(closing)。本体包括主动发布和被动发布[3]。
在外交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发言人身兼发布会的主持人,通常用一个话轮完成会话的开端,内容多为对在场记者的问候。会话的本体部分则负载了信息发布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发布阶段和答问阶段。从广义的角度说,这两个阶段都属于信息的发布,只不过有发布的主动和被动之分罢了。如果没有主动发布的信息则直接进入答问阶段。与开端相类似的是,结尾部分也仅占用一个话轮,发言人自行结束该次会话,通常用来表达对记者参与发布会的感谢。
本文以下只讨论主体部分,即答问阶段的话语,所用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实录均来自人民数据库。
2.关于“预设”
预设(presupposition)就是一个命题以另一个命题为先决条件的意义关系。学界对预设现象的探讨有语义和语用两个角度。本文打算主要从语用的角度探讨新闻发言人应答话语中的语用预设现象。
语用预设是“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还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4]68-72,是说话人在传递交际意图时对其意图的传递所作的设定,因此也只能在命题或语句的具体使用过程中,根据其具体的语境来加以识别或确认界定,涉及了该命题或语句的合适性条件,尤其是说话人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评价,更为特殊、具体。因而确定一个语句或命题的语义预设仅凭该语句或命题本身的逻辑与语法意义就可推知,而一个语句或命题的语用预设必须联系该语句或命题的具体的语境因素才能确定。
二、预设在新闻发言人话语中的功能分析
作为言语交际过程中一种常见的语言运用现象,预设在话语理解和会话交流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功能。就说话人而言,正确应用预设有助于准确、恰当、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而便于听话人更好地理解、接受所传达的信息意图,从而收到一定的交际效果。就听话人来说,准确获取预设信息有助于抓住话语内在涵义,从而在了解对方真实意图之后做出恰当的回应。总之,在言语交流中,无论就说话人还是听话人来讲,巧妙利用并理解预设,通过信息在预设中的“镶嵌”,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质量、增强交际效果,而且能够作为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加以运用,以保障会话始终朝着有利于己方的方向发展下去。
1.预设的信息压缩功能
新闻发布会有一定的时间限定,在这样的正式场合中,保持语言的简洁性是十分必要的。只要对新闻发言人甚至是记者的话语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其存在许多预设,而预设的主要功能之一恰好是缩短话语篇幅,将某些背景性的信息压缩并“镶嵌”到简洁的提问或答话之中。这一点在预设触发语的使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预设未必以整句话的语义内容为基础,它可以以某些词语、句式为基础,而这些能作为预设基础的词项或表层结构形式称为预设触发语(presupposition triggers)。Levinson(1983)列出了三十一种英语中的预设触发语,包括若干种动词、限定性结构或修饰性词语、短语或分句等[5]177-185。汉语的预设触发语也大致相同。请看下例:
(1)2005年11月3日外交部发言人孔泉答记者问。
问:本月胡锦涛主席将首次访问韩国,与韩国总统会谈,会谈的主要议题是什么?胡主席在韩国的具体日程是怎样的?
答:胡锦涛主席对韩国的访问是16—17日,这是中国国家元首时隔10年后首次对韩国进行访问。访问期间,他将与韩国总统卢武铉及其他韩方领导人进行会谈会见,还将与韩国各界人士进行广泛的接触。两国元首会谈的首要议题是如何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使两国互利友好合作在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上得到全面发展。
在孔泉的上述答话中,出现了若干个能够触发预设的词语或结构:“……后”、“进一步”、“更”等。这些预设触发语的使用,使得发言人免去了对不是直接相关但又必不可少的背景信息进行直接的陈述,比如:
(1)a.这是中国国家元首时隔10年后首次对韩国进行访问
——中国国家元首上一次对韩国进行访问是十年前。
b.两国元首会谈的首要议题是如何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
——两国双边关系已经得到了发展。
c.使两国互利友好合作在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上得到全面发展。
——两国互利友好合作已经在广阔的领域和较深的层次上得到全面发展。
再如:
(2)2005年11月1日,外交部发言人孔泉答记者问。
问:日本首相小泉和外相麻生分别在1月20日开幕的通常国会上发表施政和外交政策演说,表示重视中日关系。中方对此有何评论?据报道,李登辉将于今年5月访日,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我们注意到小泉首相和麻生外相关于日本重视对华关系的讲话,同时认为日方应该采取切实行动来改善两国关系。中国政府将继续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基础上致力于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
例(2)中的预设触发语“继续”则强调了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基础上致力于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所以中日关系的改善主要在于日方,而非中方。
有时候许多不便于直接表述的重要信息也可能被作为背景信息压缩到预设命题之中。比如:
(3)2005年11月1日外交部发言人孔泉答记者问。
问:原来有种说法,日本首相、外相和官房长官不应参拜靖国神社,现在是否还遵循此惯例?
答:我们坚决反对日本领导人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日本领导人应以良知考虑广大受害国人民的感情,考虑如何真正取信于国际社会和亚洲国家,以实际行动认真反省历史,认真履行自己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承诺。
加着重号部分在对日本领导人进行告诫的同时预设如下命题信息:
(3)a.日本领导人尚未“真正取信于国际社会和亚洲国家”。
b.日本领导人尚未“以实际行动认真反省历史,认真履行自己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承诺”。
中方在历史问题的分歧上虽然决不让步于日方,但始终致力于两国关系的改善。在提到敏感问题时,发言人把对日本右翼势力的谴责进行压缩后以简洁明快的方式进行陈述,也是对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6]的遵守,顾及了日方的面子。
2.预设对“额外”观念信息的裹带功能
预设是发话者在发话前认定存在的事实,同时它又总是隐蔽在句中某个不显眼的地方,若听话人不细细推敲,常常在无意识中接受并认可预设中所包含的信息。这就为新闻发布者将有必要强调但不便于以正面答话方式加以传达的信息以预设形式裹带出来,从而在客观上产生一种“众所周知”、“不容置疑”的语用效果,乃至将某些带有倾向性的观念或观点不动声色地渗透到听话人的认知之中。例如:
(4)2005年11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答记者问。
问:上周有报道说日本战机在过去七个月拦截了30架次靠近日本领空的中国飞机,是去年同期的2倍。请证实。如果情况属实,原因是什么?陈水扁表示希望日本在亚太地区发挥更积极、主动的作用,可能更多地是指在军事方面。你对此有何反应?
答:关于你的第一个问题,中国飞机在东海进行的巡逻和训练飞行活动是正常的,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
关于你的第二个问题,我 不想对中国这样一个地方省份领导人发表的看法作任何评论。
我们首先可以看到,在例(4)的答话中,刘建超并不愿意对陈水扁的行为发表看法,其背后也许涉及多种考虑,于是他采取了拒绝回答的方式,“我不想对……作任何评论”。不过,在说“不”的过程中,他通过运用“我不想对中国这样一个地方省份领导人发表的看法作任何评论”的这一话语形式预设了“陈水扁为中国一个地方省份的领导人”这一命题信息,从而间接但极为鲜明地传达了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严正立场:台湾属于中国的一个省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预设的言内意外功能
就一般情况而言,预设仅是话语的背景信息;但对类似于新闻发言人而言,将某些不便直接表达的主观意图纳入到预设之中间接地表达出来,往往可以在无法正面陈述的情况下达成出其不意的效果。例如:
(5)2005年10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孔泉答记者问。
问:中国内蒙古、安徽、湖南近日相继发生了禽流感疫情,是否有人因感染禽流感死亡?中国政府将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答:感谢你关注这一问题,国际社会不仅对在中国发生的禽流感疫情表示关注,对亚洲、欧洲以及北美等地的疫情都很关注。今天上午多家媒体询问一名湖南女孩是否因禽流感致死。一个小时前我向卫生部了解有关情况,卫生部表示还没有收到有关人员因为禽流感致死的报告。……
如果查阅本次新闻发布会之前的实录,我们即可发现:在当时,外国记者针对中国禽流感疫情所提的问题相对密集,其中不乏将矛头指向中国的卫生现状、批评中国政府对疫情的控制不力,而对中国疫情防控过程中涉及的诸多不利的客观因素以及包括欧美、亚洲其它国家在内的许多地区的疫情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情况,他们却或有意忽略或避而不谈。针对这种情况,在例(5)中,发言人借记者的提问通过如下预设(5a)表达了自己的言外之意(5b):
(5)a.禽流感在亚洲的其他地方、欧洲以及北美都有疫情发生。
b.禽流感疫情并非只在中国存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方均有发生,不该将注意力放在中国,一味质疑中国相关部门的工作效力。
在很多情况下,发言人或发言人代表方直接传达倾向性很强的主观意图是不允许的,但通过预设间接地触发听话人的语用推理机制,不仅能达到有效传达个人主观意图的目的,也不至于违背新闻发布过程中交际的礼貌规范。
三、结语
综上所述,预设不仅涉及词汇、句法等语言结构要素本身,还与言语交际过程中人的信念等其他语境因素息息相关。在发言人的答问过程中,一方面,记者出于对新闻线索的挖掘,常常在问题中隐藏预设,以期发言人通过对问题的回答而不经意地落入记者预先设计好的“圈套”之中,通过接受问话人隐藏的预设命题而间接默认某些不便对外公布的信息;另一方面,发言人也往往对此种“圈套”保持着较高的敏感性,在答问时随时注意对预设的否定、弱化或替换,由此形成双方的博弈。此外,由于外交语言交际常常涉及到一些较为敏感和尖锐的国际冲突或争端,有时还要从本国的立场和利益出发,发表有利于我方的言论,这也要求外交用语切忌直言快语,尽量以艺术的、委婉的表达方式来发布信息、传达意图。从这个意义上讲,善用预设不失为新闻发言人会话过程中一种行之有效的语用策略或交际技巧。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肖红缨.赵启正清华讲授“新闻发言人的立场与艺术”2006-03 - 23[EB/OL].http://www.scio.gov.cn/xwfbh/llyj/Document/352692/352692.htm,2013-12-12.
[3]赵玙.新闻发言人话语的语用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硕士论文,2006.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Levinson,S.C.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6]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