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宁夏回族女作家于秀兰的散文创作
——以散文集《兰亭心雨》为例

2014-04-09吉吉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回族散文故乡

宋 吉吉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论宁夏回族女作家于秀兰的散文创作
——以散文集《兰亭心雨》为例

宋 吉吉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于秀兰是多年来一直坚持文学创作的宁夏回族女作家之一,《兰亭心雨》作为她的散文代表作,集中体现了其散文创作的主要特点。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从一名离开故乡的回族女性的角度,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从一名现代女性的角度,发现了回乡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喜人发展;同时她还从一名知识分子的角度,对故乡的落后表现出深深的反思。她用对故乡的深情抒写,为现代都市浮躁的灵魂寻找一片静土;她在对生命与生活的审美观照中,陶冶个人的性情、表达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与感激。她的散文因此而表现出一种沉静淡雅、洗练蕴藉、思辨自省之美。

故乡; 审美观照; 沉静淡雅; 洗练蕴藉; 思辨自省

于秀兰,上世纪50年代出生于宁夏西吉的一个回族家庭。1983年从事文学创作以来,至今已有三十年的时间。从她的第一部小说集《流逝》,到散文集《芳草落英》、《兰亭心雨》,再到报告文学集《只要光明作证》、《心灵的颜色》、《老人的话题》等,这些作品无不记录了于秀兰多年来对文学创作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对自我的不断突破。《兰亭心雨》作为于秀兰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无论是从它的内容还是艺术风格都集中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知识女性对社会、人性和生命的特有关照和思考。

与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从回族文化、回族风情以及作家的女性视角来分析于秀兰的散文特色不同,本文笔者将着重从回族作家在由乡土走向都市中,乡土视角与现代都市视角的获得为他们提供的双重文化资源,来分析于秀兰的散文对乡土和都市发展所具有的双重意义和价值。同时,与其他学者从女性特有的温婉细腻的风格和内容来观照于秀兰的散文不同,本文更多的从现代女性的自我启蒙意识,以及现代知识分子对他者启蒙的责任来挖掘于秀兰散文的独特魅力。

一、对故乡的深情抒写

“故乡”是现代作家们特别乐于书写的主题之一,因为它记载着人们儿时生活的美好记忆,承载着社会变迁的诸多痕迹,它是孕育个体生命与人格的土地,是给予人类精神支柱的一个温馨家园。文学作品中对故乡的深情抒写往往寄予着作者对故乡的浓浓思念;然而除此之外,遥远的故乡与现代文明之间的距离感则又激发了现代知识分子面对昔日故乡的时代意识;特别是对于那些从代表着传统农业文明的乡村中走出的现代知识分子来说,对故乡的思念往往又会化作在强烈的时代意识之下的危机感。

于秀兰作为一名现代知识女性,她对故乡的怀念首先表现为对故乡山川土地美的眷恋。王国维曾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1]2因此,当我们细细品味作家笔下浸润了她丰富情感的故乡时,我们便能深深的感受到到回乡特有的风土人情对现代回族女性的滋养与陶冶。在于秀兰的散文中有诸多类似《故乡的夏》、《故乡的雾》、《春雨丝丝》、《啊,大山》、《夕阳》、《细雨》、《微风》、《露珠》这样与大自然有关的题目,从这些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于秀兰对自然的一种特殊关注。《呵,那片闪光的黄土地》“港口外,一望无垠的田野,展现在我眼前的是继续成熟的瓜田,摇摆的麦浪里起伏着收割的人影,风里飘荡着瓜味、青草味,飘荡着麦穗的芬芳,飘荡着原始泥土的醇香……”在作者那里,没有什么比成熟的庄稼更能让人感到辛勤劳作后的快乐,没有什么比飘荡着原始醇香的泥土气息,更能让人感到踏实、安宁的幸福。于秀兰说她喜欢山,“我看见大山,总有一种莫名的震颤,尤其是看见那绵绵不断的覆盖着荒草碎石的黄土山,不仅仅是震颤,一种难以言说的沉郁会悄然袭上心头”,因为山是历史的沉淀和对过往的记载,于秀兰在大山面前看到了人的渺小和责任的重大。同时山的博大与宁静,也让作者获得了一种力量,一种宁静中的坚毅。这是故乡的山,也是已经坐落于作者心灵深处,为她支撑起未来的山。

故乡的自然风貌造就了于秀兰宁静、单纯、坚毅的内心,使她即便在远离故土的城市中,也拥有一个超然于声色喧嚣之外丰富充盈的精神世界。然而在现实中真正给予她爱、给予她力量,使她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她塑造了美好品格的,还是故乡回族父老兄弟姐妹的爱,这些爱为于秀兰感情的画布上铺染了厚厚的一层底色。克己奉公、耿直严谨的父亲,勤劳节俭、善良慈祥的母亲,无私大度的老师,勇敢朴实的救命恩人,由这一切构成的“底色”让作家的内心储存了太多美好的记忆,它不因世事的变迁和年龄的增长而有所褪去,它让作者在面对生命中的任何艰辛与挫折时都能够以一种坚强、宽容、充满善与爱的心去对待,因此于秀兰才能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其实,作者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抒写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她对故乡的怀念、眷恋和感恩。因为自古文学对现实的反映除了表现作家个人的情感之外,更大的动因还是来自于对现实社会的干预。这种干预往往呈现为三种形态,一种是对现实中善的、美的事物的歌颂,从而给人生存下去的希望;一种是对现实中恶的、丑的事物的批判,以此来警示人们纠正时弊;还有一种便是暂时远离现实,以一种对异于当下的,已经消逝或者正在逐渐远去的时代、世界的回忆,让人们在历史中反观现代,在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中汲取得以改善当下的力量。因此,作家对故乡西吉景美、人美的赞颂,其实是以一种最淳朴、最原始的精神力量来陶冶当下被物质欲望扭曲了的都市人的灵魂,为当下喧嚣的欲望世界寻找一片心灵和精神上的静土,为日益冷漠的人心给予一丝温暖与呵护。

故乡,在很多作家笔下要么是一个固守不变的美丽记忆,要么代表着封建、愚昧与落后。然而在于秀兰那里,“故乡”是一个变化着的概念,它既保持着固有的淳朴与美丽,又有着现代化的发展与进步。于秀兰回忆故乡的散文有一种同鲁迅小说“离去——归来”和“回望”的相似模式。作为一个从大山和乡村走出去,后在城市工作的知识分子来说,城市与乡村在经济、文化、思想以及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差异都给作者的心灵带来了极大震撼。作者一方面有着对民族情感的坚守,另一方面又怀有对故乡能够跟随时代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的殷切希望。因此当作家怀着儿时对故乡贫穷的记忆再次回到阔别多年的西吉时,那里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富足,让作家产生了一种由衷的欣慰:母亲头上曾经为生活的艰辛而发白的鬓发已稍稍隐去,原来天天上锁的米面柜子,现在再也没有锁子挂在上面(《系在铜铃上的钥匙》),昔日只用来待客的饭,现在也成了人们桌上的家常便饭(《喜悦》);曾经要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才能回一趟的娘家,如今只用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然而,就是作者在为故乡的今昔变化深为感慨时,她也并没有忘记那些为故乡的建设付出辛勤汗水的人民,没有忘记那些劳动人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定胜天的勇气与决心(《车过六盘山隧道》)。作为一个当代作家,当于秀兰回忆故乡时,她面对的是一种不变的传统,而当她关照现实时,她面对的实际上又是与时俱进的现代。所以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原本是潜藏在作家内心深处的一个忧虑。但当于秀兰重新面对故乡时,她却把故乡现代化的发展与故乡人身上那种勤劳、淳朴、坚毅的品质结合了起来,完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很好融合。因此,对于秀兰来说,故乡为她和更多的人提供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动力与资源,而时代的发展,则为作者提供了改变和建设故乡的蓝图。

当然,作为一名知识女性,于秀兰的散文不仅有着对故乡美的发现,而且还体现着一个知识分子对故乡和本民族发展中所出现问题的批判与反思,从而表现出作家对故乡自觉肩负起的责任意识。尽管于秀兰是一位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作家,但是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信仰就回避浓厚的宗教观念对故乡人的思维与命运所造成的束缚和限制。她歌颂回族人民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下的坚忍品质,但也看到长期的靠天吃饭养成了很多人强烈的依赖和惰性心理,从而使他们缺乏一种勇敢的创业精神,和走出去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特别是当她看到那些有才能的妇女,因为宗教观念的束缚和知识的欠缺,而将自己的生命消耗在庸常琐碎的生活中时,她感到无比的惋惜与痛心。因此她认为国家政策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是外因,重要的是改变回族人民的观念。所以,于秀兰的散文不仅发现了美,歌颂了美,还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启蒙的责任。

二、对生命与生活的审美观照

于秀兰作为一名现代知识女性是被启蒙了的女性,是认识到了自己的内在价值,并执着于自我实现的女性。而能够成为这样一名现代独立女性,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来自于她在与自然的心神交往中陶冶着自己的性情,塑造着自己的人格;在对他人美的发现与欣赏中释放着一种广博的爱;在对生命与生活的审美观照中感受幸福的本真涵义。

《兰亭心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作者“观景抒怀”的作品,比如《街旁有棵小杏树》、《夕阳》、《微风》、《露珠》、《龙舌兰》、《抽穗吊兰》等等。在对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景物与植物的抒情式描写中,读者看到的是那个驻足凝望,默默欣赏,细心呵护,对一切美的事物都表现出一种爱恋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杏树坚强的生命力是作者自我生命的象征;夕阳的燃烧与隐入山后,又代表着一个生命变化的过程;微风可以抚平心的皱纹,带来生机与希望;平凡、清香、却又高洁的露珠永远流传着无数个消逝在阳光下的优美童话;朴实而坚强的龙舌兰,单纯宁静的吊兰,这些无不显示了作者作为一名知识女性对事物独特的审美观照。黑格尔说:“艺术对于人的目的在让他在外物界寻回自我。”[2]32发现常人易于忽略的美,其根本的原因是作者有一颗向善、向美之心。在与景与物的交流中,于秀兰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而它们则让作者在庸俗的世界中坚持着自己,保有着一份对人、事的宁静与满足。这是于秀兰对美的欣赏,同时也是在欣赏美中对自我性情的陶冶。

对待自己,于秀兰在与外部景物的心神交流中丰富着、滋养着自己。对待他人,于秀兰又用一颗单纯、明净、向善之心来欣赏和挖掘女性之美,于是眼前之人皆着我之色。女性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集自然之灵秀的精魂,正如上文她对杏花特有的风姿与神韵的描写。她用一双质朴的眼睛挖掘着故乡女性的内在品格之美,那种“对死的豁达超脱,对幸福和美好事物的向往,甚至对牛马羊的感情”都是现代女性所缺乏的。那些乡村女性的美“仿佛是对恶劣环境的一种弥补,仿佛是对苦涩生活的一种安慰。”此外她还用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在都市文明中挖掘着女性的价值。“女人的美丰富而多样,尤其在今天服装大潮竞争的时代,女人多彩多姿的服装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女人们在装饰自己的同时,也装点了环境,美化了生活。”(《女人欣赏女人》)。所以女性无论是以其独特的存在,还是特有的情怀,还是创造的劳动价值,都使其自身对社会、对人类从物质到精神层面有了不可忽视的价值。于秀兰用一种出乎乡村入乎城市的眼光,寻找着城市与乡村女性不同的美,她要用这两种互补的美来重塑更加理想的现代女性。

于秀兰是一个用心生活的细腻之人,尤其珍视忙碌繁琐的生活中突然涌上心头的一阵情思,抓住对生活一点一滴的感受记录下来,并用心打磨得精巧秀美。如在一次朋友聚会后,她领会到朋友的真正意义:“友情真像一笔存在银行里的款子,平时虽不动用,但价值却摆在那里,一旦用时,就能感觉到它的珍贵与可靠。”于秀兰还是一个喜欢在沉静中思索生活真谛的人,往往在琐屑的生活中对生命有所顿悟:“思念是迷茫中的理智,是飘渺中的现时,是郁闷中的安慰,是希望者的失望;思念是理智中的迷茫,是现实中的飘渺,是失望者的希望。”这些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生命的形而上的思索,使得于秀兰在看待世界时无论是回顾还是前瞻都是美的,善的。

三、作品创作的美学风格

于秀兰的散文在其美学风格上,可以说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那种平和冲淡、含蓄蕴藉的特点。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对世界的观照,总是带着一颗从容博爱之心。读她的散文,我们似乎总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作者常常用一种宁静的目光审视着世间万物,因为在他的文字里,从最平凡的人、最平凡的事、最平凡的景中我们发现了世界和人性的美。

其次,作家在情感的表达上呈现出一种淡雅的特点。具体在其散文中就是情感的真挚和抒情的冲淡。作品中有对于故乡今昔巨变发自内心的喜悦,也有感受亲人之爱的温馨与幸福,但这喜悦的表达又像少女一样是含蓄内敛的淡淡流露;作品中还有一些对美好的人、事、物逝去的悲哀,但这悲哀的表达却不是歇斯底里,而是一种通达后的淡淡忧伤。作者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熔铸在洗练的文字当中,让其感情透过有限的文字缝隙一点点流淌出来。她用理性节制情感,用哲理性的思考代替泛泛的抒情,避免了因情感的张扬而使内容落于空疏。

第三,作为一名知识女性,于秀兰的文章还表现出哲理思辨和反观自省的特点。例如作者在关注女性命运的同时,还意识到了本民族文化中保守落后的一面,因此她大胆的提出了冲破民族宗教的旧有观念,寻求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意见;在中西文化的比照下,作者还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多一些更为人性化的关怀与温情的建议。因此于秀兰的散文既是一名女性在用美的眼光来看待生活,又是当代女性民族胸怀与世界视野的具体展现。

四、结语

于秀兰的散文与宁夏其他回族作家的作品如石舒清的《清水里的刀子》、李进祥的《换水》《剃头匠》、还有郭文斌的《大年》等等,都呈现出一种沉静之美。这不仅是几千年的黄土文化为宁夏回族作家造就的一种宁静与稳定的文化性格;而且还是回族特有的伊斯兰文化对信仰的虔诚与坚定给作家们带来的一份不为外界诱惑所动,执着于对人性人情的呵护与坚守的静穆之心。然而与其他宁夏回族作家所不同的是,于秀兰散文的沉静,不是来自于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苦难生活的沉重凝视,而是来自于自己多年来对往昔生活与生命的思考,来自于她对美的发现与感受。因此于秀兰散文的沉静少了些忧郁,多了些对未来的乐观与向往。可以说于秀兰与宁夏其他作家的创作,一个从寻找美来改善和建设当下的角度,一个从自我审视与批判的角度共同为宁夏、为现代人精神的发展做着有力的探索。

另外,作为一名从乡土走向城市的现代女性作家,于秀兰的散文还尝试用现代启蒙思想,从自我意识的获得入手,对故乡那些仍旧受着传统宗教思想束缚的女性进行启蒙。尽管她用现代意识进行女性启蒙的范围还不够广,但是于秀兰在这方面的努力却从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宁夏回族作家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坚守乡土而又面向现代的一种精神走向。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OnProseWritingofXiulanYu,aNingxiaMuslimFemaleWriter——ACaseStudyoftheProseLanTingXinYu

SONG Zhe

(ChineseDepartment,NingxiaUniversity,Yinchuan,Ningxia750021)

Xiulan Yu is one of the Muslim female writers in Ningxia who persisted in writing for long years.A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Xiulan Yu,Lan Ting Xin Yu reflect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her prose works.Xiulan Yu expressed the deep love for her hometown from the view angle of Muslim woman who had left her hometown and found the excellent development of her hometown in modernized progress from the view angle of modern woman and made an introspection of the backward of her hometown from the view angle of intellectual.She found a quiet field for fickle souls in the city by writing her hometown passionately.She cultivated her temper and expressed her respect for people and the reverence and being thankful for life.Consequently the prose of Xiulan Yu appears quiet and elegant,succinct and implicative,thoughtful and self-examination.

hometown; appreciate survey; quiet and elegant; succinct and implicative; thoughtful and self-examination

2013-12-30

宋 吉吉,1985年生,女,山东济南人,硕士生,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I207.9

A

1671-9743(2014)03-0083-03

猜你喜欢

回族散文故乡
故乡的牵挂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走在故乡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