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路径探析
2014-04-09杨文斌吴福根何汉武
杨文斌, 吴福根, 何汉武
(广东工业大学 a. 教务处; b.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广东 广州 510006)
0 引 言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1]。在整个高等教育与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得到了广泛与充分认可[2-3]。实践教学要以必备的硬件作为支撑,其中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必要前提,也是实践教学的保证[4-5]。当前,高校在着力提升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的实践中,仍面临资源配置相对匮乏的现实问题,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仅有的资源或进一步整合和拓展高校教育资源等问题引起许多专家的高度关注,专家们就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理论或积极地进行了实践的探索[6-12]。可以看出,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已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面临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包括学校自身、社会和政府因素等[13]。
我校目前拥有8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含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几十个校级实践教学基地。逐步形成国家、省和学校的三级实践教学资源与平台。近年来,学校立足自身,通过集聚更多社会资源,将学校的“智”和政企的“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有效路径。
1 校企共建校内实践资源与平台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大致可分为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两大方面建设内容[14]。通过社会、企业、政府、市场等渠道引入优质创新实践资源,在校园内创造条件,共建校内实践教育资源与平台,“让学生能够感受企业一线的企业文化及先进技术,可以弥补高校送出去校外基地的难度较大、人数较少的缺陷”。
学校结合自身工科优势,围绕“两个面向”——面向区域发展的战略需求,面向行业、产业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放式引入地方政府、工业界、港澳高校、科研院所及高水平科研团队等创新力量,在IC产业、工业设计、精密装备、制药、软物质等领域积极合作,共建资源平台,突破了校企、校校等“一对一”传统平台建设模式的局限,形成了政产学研多元主体共建、多领域合作的新模式。如广州现代服务业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简称“广州IC基地”),有效结合了学校、广州市番禺区政府及IC产业的龙头企业各方优势资源,截止目前,广州IC基地已引进IC开发及应用企业30余家,包括AVS国家工程实验室广州研究开发与产业化中心、广晟微电子、飞腾信息科技、高清视信数码科技、钧衡软件测评技术、瀚信通信科技等,入驻企业人数超过1 000人,产值逾5亿元。同时,重视与产业界共建、共享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方式,引进了国际知名芯片专家、美国IEEE高级会员等一批高端人才团队。通过开放式引入各种创新力量,大大提升了学校实践资源与平台的建设内涵,为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保障。
另外,学校还分别与Intel、UGS、EON Reality、TI 、Microchip、Rockwell、Xilinx、ALTERA、广东美的、赛普拉斯、广东宜通、新中大、新泰隆、雅乐思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多个校企联合实验室。这些校企联合实验室借助学校师资与企业资源,开设与企业研发或生产紧密结合的创新性实践项目,让学校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校园里接触到与企业研发或生产相关的实践项目,增强了该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高校开放式引人合作企业资源与平台,关键要解决企业的动力问题。具体地说,就是高校要了解企业需求和自身可以为合作企业提供什么服务。就企业而言,企业本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企业育人文化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本身会积极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同时,企业对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有自己的目标需求,有对优秀人才进行选聘的渴求。就高校而言,应该以学校人才培养为切入口,通过产学研合作,满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同时,可借助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构建企业培训课程体系,打造企业在职员工的终身教育平台。
2 依托基地开展多模式的实践教学工作
紧扣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目标和任务,校企协同开展多模式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工作。依托基地基本主体所投入的优质资源与能力以及若干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实施基于协同育人的教学体系和管理机制,着力探索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基于全程产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思路,并将本科人才培养纳入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规划之中,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科技意识的工程创新人才、高素质的创新型工程技术和实用型人才,最终实现工科院校本科教育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2.1 开设校企联合培养班
推行多专业交叉混编的“2+2”、“3+1”校企联合培养班是高校依托共建基地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学校分别在“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艺术学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和“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开设了“2+2”校企联合培养班。参加“2+2”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第三、四年在基地上课,由学校教授与基地高级技术人员共同担任导师,主要以项目、课程设计、实践、竞赛等为授课形式。2013年,共有85名学生参与此类“2+2”模式的培养。另外,学校还分别在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立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开设了“3+1”校企联合培养班。结合基地的实际,联合培养班单独制订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教学及训练实行双导师制,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培养,毕业设计则结合生产实际进行。近几年,学校每年大约有20个专业、100多名学生参与此类“3+1”联合培养班的学习;而且,基地每年为此开设了60余门企业课程和设计了80多项企业项目供“3+1”学生修读。由专业跨度较大组成的多专业交叉混编的“2+2”和“3+1”校企联合培养班,多套培养计划并行实施;而由培养目标相近专业组成的多专业交叉混编的校企联合培养班,则实施一套或几套培养计划。多专业交叉混编的校企联合培养班安排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跨专业综合项目,学生间需要相互进行交流讨论,从而促成了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由于企业的项目往往需要多专业人才协同完成。
2.2 以项目形式吸引学生自主参与
以企业项目形式吸引学生自主参与、协同完成也是高校依托共建基地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它主要分两类:① 以学生项目团队为形式,由学校和基地共同出资,提出若干个创新项目,让学校的学生和老师联合申请,业余时间到基地做项目。② 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方向,结合自身在基地企业的实践,直接参与校内教师与基地高级工程师的联合研究课题,并在导师的引导和管理下完成课题。通过参与研究课题或创新项目,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技能和科研工作能力。基地企业也可从中选拔优秀人才,真正实现“共赢”。相比校企联合培养班,课题或创新项目辐射的学生人数更多、更广。
3.3 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开设讲座
挖掘与利用合作企业的优质人力资源,通过开设讲座、论坛等形式,让学生及时了解相关技术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是高校依托共建基地开展实践教学的另一种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广州IC基地为例,由于IC基地在硅谷设有办事处,每个季度都会有美国的专家过来洽谈项目,学校抓住机会积极组织、邀请这些专家为学生开设专业前沿讲座。2012年,基地开设了多场高水平的讲座,如全球著名EDA厂商Cadence的技术总监陈春章博士面向学校师生做“从概念到产品--集成电路设计的验证实现”主题演讲,EDA国际知名专家、现任美国著名射频芯片公司Skyworks的 EDA高级经理及资深领导者王新刚博士做“Developing a Design System to Help Reduce Design Cycle Time”的学术报告,均取得较好效果。
2.4 开展校企联合学科竞赛
基地建设应注重将企业需求、体系化的学生竞赛活动融入实践教学。学校先后与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奥迪威公司、中山雅乐、上海闻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东莞智乐堡玩具公司、赛米控电子(珠海)有限公司等10多个实践基地的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在校园内开展各种校企联合学科竞赛。竞赛由企业和学校联合出题、校内导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全程参与对学生的指导和竞赛的评奖;竞赛的主题设计均经过充分论证,既能紧密结合企业研发与生产实际,又能紧密结合学生专业培养要求,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参与面较广,达到了以学科竞赛带动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3 校企协同完善育人的运行机制
学校通过改变以往实践基地(中心)人才培养功能相对“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努力寻求释放基地人才、资源等创新实践要素的活力,积极探索、实施协同育人的评价标准与考核评估、校内外协同及可持续发展动力等运行机制。
3.1 建设专兼结合指导教师队伍
由高校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中心的指导教师队伍。着重建设实践基地师资队伍:① 高校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或培训,参与企业生产、设计、研发、管理等实际工作,培养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② 企业兼职教师到高校接受继续教育,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工程领域的理论水平,促进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结合;③ 建立合作机制,使专职和兼职教师形成优势互补,在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上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双百工程”项目中,规定广药集团选派100名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才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等活动。
3.2 建立开放共享机制
开放共享基地实践教学包含实践时间、实践内容和实践主体三要素。实践时间的开放,主要是指实践基地的时间点开放和实践时数开放两层含义;实践内容的开放主要是指大家的实践内容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学生的实践项目可以不同,同一实践项目的具体方案也可以不同;实践主体的开放人含义之一是指实践教学的主体是自愿参加的,不再是统一要求参加的,另一层含义是指实践主体范围的扩大[16]。
基地共享及服务面向不断扩大,从专业内学生扩大到专业外学生,从单一层次学生扩大到多层次学生,从本校学生扩大到外校学生,从校内人员扩大到社会等等,充分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技术、场地、设备的综合利用。例如,通过网络平台主动发布实践教学内容、可容纳学生数量等有关信息,做好服务工作。
3.3 探索构建实践环节考核评价机制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可以分析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能力缺陷,为改进和完善实验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合理的评价方法,可以让学生建立自信心、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与传统的本科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相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更应突出企业的作用和参与,构建出学校、学生、企业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具有指向性作用。学校改革了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允许以项目为主的课程学习,以项目报告代替考试,允许实践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建立了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为主体,以课程考核、实践设计考核、学校导师考评和企业导师考评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3.4 构建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
协同育人培养方案、管理措施等的制定与完善,以及对基地协同育人功能机制的重视与固化,为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机制。学校与基地企业一起制定协同育人的培养方案、管理措施等,以此保障教学效果与质量。例如,为了有效管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签订了协议,明确了各自的责、权、利,确保学生安全和学习收获;在制作实践教学与管理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制订了各类实践项目或实践课程的常规流程,便于学生顺利进入并展开实践;为保障综合型、开放型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制订和完善了相关的各种管理制度,包括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机制、实践指导教师和管理岗人员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设备仪器的管理规范等。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可以让学生与社会双向了解,破解学生就业不稳定性的难题。
4 结 语
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校企双方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从高校内部的角度看,高校需立足自身,开放式引人合作企业共建实践教学资源与平台,依托基地开展多模式、多层次、协同式的实践教学工作,重视与固化基地协同育人功能机制,以持续的努力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1] 周 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05,41(1):3-7.
ZHOU Ji. Enhance the teaching affairs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practically [J]. China Higher Education,2005,41(1):3-7.
[2] 严新平,谢峻林,李志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J].教育评论,2009,25(1):48-50.
YAN Xin-ping, XIE Jun-lin,LI Zhi-feng.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J]. Educational Review,2009,25(1):48-50.
[3] 刘国买,谭轶群.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4):132-133.
LIU Guo-mai, TAN Yi-qun. 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base and deeping the reform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02,21(4):132-133.
[4] 温 静,张 斌,尹秀玲,等.提高普通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8):15-17.
WEN Jin, ZHANG Bin, YIN Xiu-ling,etal. Study on improving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in commom university[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2,29(8):15-17.
[5] 夏建中,吴建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实践环节教学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5):387-391.
XIA Jian-zhong, WU Jian-hua. Study on practice teaching in education of excellent civil engineering engineer[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22(5):387-391.
[6] 李舜酩,王亚彤.抓好创新基地建设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 73-75,98.
LI Shun-ming, WANG Ya-tong. Developing creative study base to promote undergraduate’s creative ability[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0,29(12): 73-75,98.
[7] 孟庆繁,逯家辉,王贞佐,等. 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2):16-18,33.
MENG Qing-fan, LU Jia-hui, WANG Zhen-zuo,etal. Cultivating innovation-oriented talents by strengthening practice-base construction[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08,27(12):16-18,33.
[8] 彭妙颜.筑巢引凤-探索校企共建校内实践基地的独特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3):373-376.
PENG Miao-yan. Nidificating for attracting phoenix-exploring the particular mode with which the school and corporation setting up jointly intramural practicing base[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06,25(3):373-376.
[9] 黄 伟,黄大明,文 冰,等.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一体化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9): 126-129.
HUANG Wei, HUANG Da-ming, WEN Bing,et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integration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based on university-industry-science partnership[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08,27(9): 126-129.
[10] 于兆勤,彭 端,吴福根,等.加强工程训练基地建设 培养应用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 274-275,327.
YU Zhao-qin, PENG Duan, WU Fu-gen,etal. Cultivating Application Talents by 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Base[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09,28(6): 274-275,327.
[11] 李有志,冯家勋,张永成,等.新形势下实验教学平台和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 103-106.
LI You-zhi, FENG Jia-xun, ZHANG Yong-cheng,et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platforms and bases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under the new situation[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2,31(8): 103-106.
[12] 黄晓晴,葛玉兰.依托产学研建立校企共赢的联合体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3): 131-133.
HUANG Xiao-qing, GE Yu-lan. A win-win model for corpo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based on “production,learning and research”[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3,32(3): 131-133.
[13] 史金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8):190-192.
SHI Jin-lian.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e bases construction and improv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quality[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0,27(8):190-192.
[14] 杨振海.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81-84.
YANG Zhen-hai. Building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ense cultivation[J].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2010(6):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