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视阈下传统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

2014-04-09周蒋浒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仁爱儒家孔子

周蒋浒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扬州商务分院,江苏 扬州 225127)

中国梦立足于中华大地,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实现中国梦,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汲取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强大正能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做支撑。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就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寻找宝贵的价值资源。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练概括和准确表达。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各种思想文化交融碰撞,民族的、本土的文化传统具有不可替代和复制的重要价值。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力量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蕴含着实现中国梦的丰富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传统仁爱思想的内涵及其历史流变

儒、释、道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儒家对中国人的影响最大。儒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仁爱思想是贯穿儒家学说的主线,是整个儒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崇尚仁爱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美德之一。

1.先秦时期,孔子以爱释仁。《论语》中用仁字达109次之多。孔子是第一个把“人”同“仁”联系起来,并把“仁”解释为“爱人”。《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在孔子看来,仁心是实践仁道的根本,而所谓仁心就是对人的善意和关爱。孔子的仁爱观有三个层次:一是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论语·颜渊》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意思是,你自己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你自己发达,也要让别人发达。三是以仁爱构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满足的理想社会。《论语·公冶长》记载:“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问弟子有什么愿望,子路的回答是:“有车子、衣服,同朋友共享;用坏了、穿破了,拉倒,决不抱怨”,颜渊的回答是:“如果我能做点好事或取得一些成绩,我不会去夸耀和显示”,孔子则说:“让老人都得到安乐,朋友之间讲究诚信、友善,少年儿童受到良好教育。”孔子还进一步把仁的道德概念运用到各层面,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孟子以心性论仁,提出“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孟子·尽心下》),认为人人都有不忍心干的事,把它推及到他所忍心去干的事上,就是仁。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不忍之心都是爱的深度表达。荀子以礼释仁,提出“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荀子·劝学》),认为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

2.汉代董仲舒以天人感应论释仁。董仲舒认为“仁”是一种爱心的反映,具有明显的人道色彩。董仲舒提出:“人之受命于天,取仁于天而仁也。”(《春秋繁露·王者通三》)他从天人合一的立场出发,认为人之“仁”来源于天之“仁”。隋唐时期的思想家将仁学道统化。唐代始终存在儒佛之争,佛教为了维护自己的神学体系,曾编造了一个由历代祖师一脉相承的传授体系,称为“法统”。唐代中期,韩愈为了对抗佛教,著《原道》,提出了儒家道统说,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依次相传,孟子之后,道统中断,结果使佛老学说统治了人们的头脑。韩愈以继承孟子自居,认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就是恢复和发扬儒家的“道统”。所谓“道”,即仁义道德,他在《原道》中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韩愈认为,只有儒家“道统”才是正统。宋明理学时期,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以生生言仁、以体用言仁,将仁普遍化、本土化。晚清时期,以康有为、谭嗣同为代表创立的“维新仁学”,在理论上尝试融合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科学的精神于其新学体系中。在此基础上,近代一批知识分子建立了力图通过吸纳融合西方文明而重建儒家仁学形而上的新儒学。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出了自己的博爱型仁爱观。中国共产党充分汲取儒家仁爱思想的精华,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

尽管不同时期,人们以不同方式把握“仁”这一概念,但仁学体系始终是以爱为中心,把仁爱作为人伦的原则和人道的基石,因此,我们可以把儒家仁学称之为爱的哲学。儒家仁爱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社会实践,浸润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文明,其中许多东西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三、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

传统文化要想获得新生,就必须与当代文化进行整合。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全盘否定,应该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深入挖掘和提炼其内在的思想价值,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不竭源泉。

1.弘扬仁爱精神,有助于处理好人的身与心的关系。儒家仁爱是要从自爱开始,以自爱为起点(但不是以自爱为中心)不断扩展的。儒家仁爱提倡爱自己,认为不仅要珍爱自己的肉体生命,还要珍爱自己的精神生命,才能实现每个人的身心和谐。孔子说:“仁者寿。”(《论语·雍也》)汉代杨雄说:“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也。”(《法言·君子》)北宋王安石说:“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荀卿》)明代吕坤提出了“自爱自全之道”(《呻吟语》)。值得注意的是,儒家提倡的自爱不是自恋,而是自律、自尊、自强。

仁爱思想中的“自爱观”为调节自我身心内外的矛盾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源。自爱是最基本的爱,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懂得爱惜,又何谈爱他人呢?仁爱首先要从爱自己开始,爱自己就是要热爱自己的生命,爱自己就是对自己进行积极管理,就是直面自己、了解自己、容纳自己、善待自己。懂得自爱的人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过一种简单、有规律、有节制的生活;会关注心理健康,保持良好情绪、保持平和心境。只有懂得自爱,才能得到幸福。只有懂得自爱,才能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发挥出来,实现个人梦想,并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2.弘扬仁爱精神,有助于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儒家“仁”的核心是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同情心。孔子提出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表明爱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是对他人的一种责任心,对待他人应宽容友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孟子强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儒家认为“仁爱”的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爱自己的亲人是最根本的,但同时也指出“仁爱”不能停留在只是爱自己的亲人,而应该由“亲亲”扩大到“仁民”以及“爱物”。儒家将仁爱既当做最高的道德原则,又作为崇高的道德品质,认为只要从爱人、敬人出发,直到先人而后己甚至舍己从人,就能达到彼此相互和谐的人际关系。

仁爱体系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对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儒家的仁爱思想提倡对人要有仁爱之心,而仁爱之心的根本就是把人当作人来看,处理好人际之间的关系,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家庭关系的角度来看,血缘关系不能维系感情,唯有仁爱,才是亲情的纽带,也就是说仁爱是家庭和睦的基础。从社会交往的角度来看,只有从爱人、敬人出发,直到先人而后己甚至舍己从人,就能达到彼此相互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今社会,提倡仁爱,可以帮助人们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其他公民,引领人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公民间在生活方式、文化、观点等方面的差异,在社会生活中求同存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中国梦需要凝聚中国力量,只有人际和谐,中国力量才能充分凝聚并发挥巨大作用。

3.弘扬仁爱精神,有助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仁爱思想不只是对人类的爱,也包括对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爱。仁爱思想以自我为起点扩展到宇宙万物的践行次第,以仁爱情怀对待自然,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体现了对生命和大自然的尊重。孔子说:“草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大戴礼记》),他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珍惜上升到人们道德要求的高度。孟子提出“知心—知性—知天”的理论,把人的本性、心灵以及自然看着一个整体。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仁义法》中也指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悉足以谓仁?”进一步将儒家仁爱思想引申到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爱护。程颢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儒家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认为天地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待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若随意破坏浪费这些资源,会损害人类自身。

儒家仁爱思想中的生态伦理观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实际上走的是一条粗放式的发展道路,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和污染。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并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基于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新的理念,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前景。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弘扬儒家仁爱思想,真正做到珍爱自然、保护生态,才能完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弘扬仁爱精神,有助于处理好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儒家积极致力于为养民、富民、安邦出谋划策,明确提出了仁政思想。孔子要求统治者“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国君节用而爱养人民,不要无穷无尽地使用民力,使老百姓有休养生息的时间。他还提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 ,“政者,正也。君为政,则百姓从政矣。”(《礼记·哀公问》)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并明确地将仁和政联系起来,提出仁政的政治理想,将养民、富民、安邦视为为政施仁的根本,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施行仁政,这是中国历史上继大同理想后又一对人们有极大号召力的政治蓝图。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儒家提出仁政思想,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执政情怀。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新境界。人民群众始终是党坚实的执政基础,是党的力量源泉。服务人民,既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的执政承诺,还是党的执政资源和执政基础。习近平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3]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现代性,努力实现现代转型,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5.弘扬仁爱精神,有助于处理好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仁爱是善良,是宽容,是友善,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力之一。先秦时期,史伯就提出了“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的观点;老子说:“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儒家仁爱思想继承了先哲的和谐理念,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仁爱精神始终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从古至今,在维护中华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我国本着和平友爱、合作互助的理念,愿意同世界上的任何国家建交。仁爱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使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合作创造了更大空间。

仁爱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平与发展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和平与发展离不开仁爱。从中国政府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到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以及“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从积极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到主张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构建和谐世界等等,无一不体现着仁爱精神[4]。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作为发展中的大国,理应以仁爱的心态对待自己、对待国际社会。在国家交往中提倡仁爱,既为我国创造和平的发展环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将促进世界的安定繁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01).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3]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2012年11月17日)[N].人民日报,2012-11-19(02).

[4]朱延华.和谐世界国际关系理论的哲学基础[N].光明日报,2012-12-22(10).

猜你喜欢

仁爱儒家孔子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