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曲折性
——以《论十大关系》为视角

2014-04-09李文超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苏联建设

李文超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1]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讨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产生的重要著作《论十大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和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等都是新时期我们仍需继续坚持的。《论十大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比较系统地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的开始”[2]380,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但是,毛泽东晚年社会主义建设却以失败告终,这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理论创新在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巨大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一、《论十大关系》的产生背景与理论内容

1.《论十大关系》的产生背景。《论十大关系》是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建国初期,由于没有更多的模式可以参考,中国必然将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模式当成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加以照搬。第一个五年计划后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国际上也展开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开始重新审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毛泽东明确提出以苏为鉴的思想,并于1956年初用一个半月时间召集34个部门的负责人,听取他们的报告,然后进行讨论,得出十大关系的结论。与此同时,国际上二战后时代主题开始有向和平与发展转变的历史先机。在《论十大关系》一文里专门有一段话讲到了对国际形势的判断:“过去朝鲜还在打仗,国际形势还很紧张,不能不影响我们对沿海工业的看法。现在,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3]26所以,对于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党也开始独立自主地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论十大关系》的理论内容。《论十大关系》的理论内容均是与苏联作比较,目的是试图找到一条比苏联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以便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论十大关系》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经济建设的布局和资源调配方面,强调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上,提出要好好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不能离开经济建设片面地强调国防建设,要走工农业并举的工业化道路。在经济管理体制、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提出要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并且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利,给予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在党与非党方面、革命与反革命方面,明确宣布我国不搞苏联那样的一党制,我国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毛泽东鉴于苏联肃反扩大化的教训,制定了“一个不杀、大部不抓”的方针。在政治生活方面,还讨论了是非关系,毛泽东提出我们对犯错误的同志要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针对苏联俄罗斯民族同少数民族关系很不正常的现象,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外关系方面,毛泽东说:“我们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想是提的对的。这是要勇气的,就是要把戏台子上那个架子放下来。”[4]103

自《论十大关系》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富有成效的。这次探索,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重重地撞击了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的一次积极尝试。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率先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的思想,确立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一条有别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指明了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方向。

二、《论十大关系》曲折的传播过程

《论十大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性文献。由于其内容的深刻实践性,我们必须在关注其思想内容的同时,进一步关注文献的传播过程,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过程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1.文献初步形成。如前所述,195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基础上形成了《论十大关系》,但是该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原定议题是农业合作社问题,毛泽东是临时突破了议题。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再一次阐述了十大关系的问题。报告随即在党内高级干部中传达。十大关系报告主要是通过八大间接传播的。“八大政治报告随之确定以《论十大关系》为指导思想,刘少奇指出‘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工作报告,就是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处理十大关系的方针政策而提出的’”[5]1475但是党中央当时并没有把十大关系报告作为一个需要宣传的重要文献向全党公布,党内对于《论十大关系》在一开始也并没有掀起学习热潮,仅限于党内高层传播。

2.文献初步传播。十大关系报告在党内初步传播是在1965年。刘少奇建议毛泽东将报告作为内部文件发给县、团以上党委学习。毛泽东批复:“此件看了,不大满意,发下去征求意见,以为将来修改之助。此意见请写入中央批语中。”[6]235直至1975年,邓小平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和《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编辑工作期间,将毛泽东两次讲话的记录稿综合整理,恢复了以前稿子中没有整理进去的内容。邓小平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到,希望十大关系报告早日定稿,定稿后即予公开发表,并作为全国学习的重要文献。毛泽东审阅后,批示:同意,可以印发政治局同志阅。可以印发全党讨论,不登报,将来出选集再公开。所以,在1956年到1975年,《论十大关系》只是在党内有限传播。

3.文献社会传播。1976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诞辰83周年纪念日之际,《论十大关系》在《人民日报》全文发表。随之,在全国形成了对这一著作的宣传学习活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基本方针,既是对经济规律的客观反映,也是社会政治安定的重要保证,仍保持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邓小平对《论十大关系》作过这样的评价‘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今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5]1448《论十大关系》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为,《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上述概括和阐释,为《论十大关系》的社会传播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定位。

三、从《论十大关系》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曲折性

从上述《论十大关系》的传播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论十大关系》虽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巨大理论创新,包含了很多积极的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思想,但是,它的传播过程却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也并没有立即指导社会实践。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如《论十大关系》一样正确的理论却没有被全党所接受所认识,使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上遭遇到巨大的曲折和重创的现象,这主要还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因形势发展所变化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不足所造成的。归结起来,《论十大关系》曲折性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集体经济体制所发挥的巨大优越性的影响。二战以后,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产生了巨大的优越性。即使中国共产党发现了苏联高度集权政治体制下的弊端,但是面对苏联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无法说服全党突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拿美苏做对比,苏联投入经济发展中的资金、劳动力和物质资源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美国。“据苏联官方统计,从1950年至1975年,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1%,美国为3.5%。苏联工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55%,美国为3.45%。苏联国民收入总值到1957年已经上升到美国的一半,1965年上升到美国的59%,1975年已经达到美国的67%了”[7]。由此可见,1975年前苏联的经济实力上升速度非常之快。苏联的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是保证完成依据现实环境和条件所制定的任务。苏联用了10多年时间就达到了20世纪50年代欧洲的工业化水平,这是苏联迅速强大的重要因素,也使得赫鲁晓夫后来敢于说苏联将赶上美国并埋葬美国的资本主义。中国在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只能学习苏联。面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巨大成功和我国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中国共产党只能遵循苏联的方法来建设社会主义。所以,《论十大关系》在1956年至1975年并未公开执行,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所以,面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成功,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并没有强有力的理由说服全党、全国人民来放弃计划经济体制,导致《论十大关系》理论遭遇挫折和曲折。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复杂的外交形势的胁迫。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中苏两国进入友好合作的新阶段。然而中苏友好关系持续数年后发生变化。“从1956年开始,中苏友好关系受到冲击。1958年中苏在涉及国家利益的许多问题上发生冲突。1960年,苏方单方面召回在华的全部专家和顾问。中苏关系由此走向破裂,走向敌对。与此同时,中美关系也有所恶化。”[8]就这样,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外交战略逐步从“一边倒”转向“反帝反修”两条线。60年代推行此战略,既是对中苏分裂和中美对立加剧的被动反应,但是更大程度也是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中国领导人“左”倾思想的产物。两条线战略的实施,一方面使中国在60年代顶住美苏两超级大国的巨大压力,捍卫了国家主权,真正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但是从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国一度成为美苏共同的敌人,并四面受敌。所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外交曲折发展时期,此时期,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论十大关系》的传播,以免造成中苏关系以及国家意识形态方面更大的混乱。

3.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加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建国之初,除了苏联,我国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没有经验可循,苏联发展模式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历史性的巨大成就,也正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借鉴乃至照抄苏联经验的重要原因。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来看,这种照搬照抄也是非常成功的。工农业生产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现代工业骨干部门也相继建立起来,初步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落后贫穷的局面,为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实现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农业和轻工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业都有较快的发展。“一五”计划期间,全国物价基本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毛泽东虽然敏锐地发现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缺点和错误,并提出了以苏为鉴和《论十大关系》等光辉思想,但是不可能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历史局限性和历史过渡性。”[9]这主要是因为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面对令人振奋的成就,没人敢怀疑这种体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遵循《论十大关系》理论原则,突破我国经过认真比较和慎重选择的苏联模式,也是过于苛求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我们要正确对待这些曲折性和复杂性,而不能仅仅归结于领导人个人因素。任何失败或者成功都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EB/O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5-13/4812280.shtml.

[2]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956.1-1957.12)[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5]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7]高石.苏美经济实力对比及其到80年代末的发展趋势[J].国际问题研究,1984(4).

[8]陶季邑.美国关于20世纪60年代“两条线”外交战略研究述评[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9]张文化.毛泽东未能突破经济发展模式的原因探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9(6).

猜你喜欢

苏联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五老”说和团促进和谐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