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2014-04-09任福全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社会公德公德成员

任福全,王 扬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1]126其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社会公德作为全体社会成员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的标准与原则,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必须要严格遵循的最基本、最直观的活动准则。社会公德发展的好坏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准之一,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力量。当前社会公德出现了诸多问题,阻碍了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并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进步。因此,要了解社会公德的现状及形成原因,正确引导社会公德的发展走向,促进社会公德建设朝着主流的方向前进。

一、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公德建设与职业道德建设、家庭美德建设以及个人品德建设共同构成了我国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与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它是社会成员个人社会化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成员共同发展进步的要求。社会公德的确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1.社会公德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社会公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教育科学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社会公德通过正确引导每一位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及道德目标,从而达成道德共识来规范和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及行为选择。社会成员通过形成一致的公共生活秩序来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社会成员的公德意识的增强又能够提升社会成员的整体文明素质,给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创造出一个轻松而又稳定的科学文化氛围,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社会公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在关系上达到高度的统一与协调。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以及其他人之间的和谐发展。社会公德要求社会成员与成员之间要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从而推动形成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人际交往关系;社会公德要求社会成员遵纪守法、爱护公物,遵守社会法律和纪律,维护社会安全,保护社会公共财产,从而推动形成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社会公德也要求社会成员要保护环境,既包括物质自然环境,也包括精神文化环境,从而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友好局面,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和稳步前进。

3.社会公德建设是推动实现中国梦的需要。“中国梦追求国家、民族、人民的和谐统一,追求中国、世界、人类的和谐统一,追求社会、集体、个人的和谐统一。”[2]中国梦的实现依赖于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和奋斗。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必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助力中国梦的实现过程。社会公德建设能够提高每个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信仰,维护社会秩序的整体稳定与和谐,为实现中国梦提供良好的国内环境。同时,社会公德建设带来的良好社会环境也能够增强社会成员继续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意愿,树立社会和谐的信心,从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

二、社会公德的现状及原因

当前社会公德建设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但在社会经济环境复杂多样以及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之下,社会公德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度分析并及时给予纠正。

1.社会公德建设的良好的发展态势。我国在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观念有所增强,能够谦虚、恭敬地进行人际交往;第二,人们助人为乐的观念有所提升,例如地震灾情发生后,有大批志愿者自发主动地奔赴地震灾区,支援抗震救灾,而其他那些不能亲自赶赴震区的人们则通过救灾捐款来奉献自己的爱心,关心地震灾情;第三,人们保护环境的观念有所提高,从社会成员的个人角度来说,保护环境的观念主要体现在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节约用水、不乱扔垃圾、减少汽车鸣笛、谴责污染环境及损害公物的不良行为等方面;第四,人们的法纪意识有所增强,多数人能够自觉遵守法律和法规的要求,自觉运用社会公德准则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第五,社会公德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通过道德模范的积极、促进作用来引导和带领社会成员践行道德行为,履行道德义务,例如见义勇为的模范教师张丽莉,无偿捐献器官的助人为乐模范何玥,诚实守信的模范导游文花枝等等。

2.社会公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虽然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人们的整体素质也有所提升,但依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阻碍社会公德的建设和发展。第一,公德意识依然淡薄。我国社会成员的公德意识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多数人的公德意识依然淡薄。“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教育上的失误,一些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趋势背道而驰的丑恶现象也大量存在。”[3]在文明礼貌方面,不少人为了公交车抢座、占座等问题而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有些人为人粗暴,态度蛮横,不能平等地尊重他人,甚至肆意践踏他人尊严,败坏社会风气。在助人为乐方面,不少人缺乏博爱之心,见义不为,秉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拒绝对他人伸出援助之手,致使人际关系的淡漠化和冰冷化。在爱护公物方面,不少人在街边墙体、课桌课椅、旅游景点等公共财产上乱刻乱画,还有不少人肆意损坏垃圾桶、路灯、广告亭等公共设施,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在保护环境方面,不少人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破坏花草树木,肆意浪费水电气油等能源资源,既破坏了社会市容,也增加了环境和资源的负担。在遵纪守法方面,不少汽车司机闯红灯、会车时不切换远光灯,不少行人忽略天桥及斑马线而横穿马路,还有一些人违法乱纪,伤害他人并构成犯罪,破坏了社会的稳定秩序等等。这些都是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的表现。第二,公德建设的不平衡性。影响社会公德建设的因素涉及多个方面,各地区、各部门对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视程度、工作力度等的不同以及各地成员的个人心理、受教育水平、接受程度、实践能力等都会影响到社会公德的建设,造成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平衡发展。这就产生了已经得到认可的公德行为与还未得到改善的行为之间的矛盾,导致人们在遵从社会公德方面的心理失衡。这种失衡往往容易造成人们严格遵从社会公德的心理被不遵守公德要求的随意心理所同化,也就是说,社会成员个体在看到他人不遵守公德要求的同时,就自动降低了自身的公德意识,产生同化效应。公众对于公德行为的认可和遵守程度降低,其践行的水平也随之降低,从而削弱社会公德的影响效力。第三,利己主义之风盛行。人们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利益观的价值导向作用使得社会中利己主义之风盛行。利己主义思想把追求和维护个人利益作为唯一的出发点和目标,甚至不惜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来获得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例如当前社会中关于“是否扶起摔倒老人”的讨论尤为激烈,这是由于一些老年人丢失了做人的诚信原则,为了个人私利任意敲诈他人,致使不少年轻人“谈老色变”,对于摔倒的老年人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这就与中华传统美德所提倡的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优良品德相背离。当前社会中还有不少人为了个人利益进行不当竞争,例如一些偷猎者毫无节制地掠杀野生保护动物,破坏了原有的生物链条,致使生物资源锐减;一些商贩小贩为了个人生意占道摆摊,给交通和他人出行带来不便等等;社会中地沟油、毒奶粉、瘦肉精、假冒伪劣产品屡见不鲜等等。利己主义严重阻碍了社会公德的建设,必须加以积极引导和改造,使其转化为集体主义,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当前我国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进行全面的把握、细致的推敲,以正确分析出社会公德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为相关对策的提出奠定基础。第一,传统文化的制约。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道德是建立在基于家族、国家利益的责任和意识之上的,而在对他人的维护和尊重方面则有所欠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人与人之间缺乏广泛的社会交往,在心理层面上造成国人保守、封闭、知足的性格。社会成员在满足个人自身的衣食住行之后,就很难有意愿去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人弥补其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足。同时,中国偏重家族生活的文化传统依然在当前社会中盛行。以家族生活为核心是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倡导和推崇的。个人对他人的关注仅仅局限在血缘和关系亲密度等方面,而对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和利益关系的陌生人往往视而不见、冷漠对之。这样的文化传统在当前社会表现为很多人只对自己的家人、亲人、友人关爱有加并友善相待,但只要涉及到陌生的公共领域、涉及到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的利益,就常常表现出漠不关心、避而远之的冷漠态度。第二,公德教育的欠缺。首先,学校教育方面,在当前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关注的重点是成绩,在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中主要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机械灌输,而忽视了对于学生人格培养至关重要的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重知识轻道德”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公德意识培养不足、公德观念欠缺。其次,家庭教育方面,家长们的榜样力量对孩子认知的形成具有关键的作用,而不少家长在践行自身的公德理念时还不能成为教育孩子的榜样。许多家长自身的公德意识就相当淡薄,自然不能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公德教育,不可能正确引导孩子的公德价值取向,及时培养孩子的公德观念。再次,社会教育方面,公德方面的教育往往只是语言和文字上的表象引导和宣传,其影响力弱、刺激效应不强,不能引起公众对公德建设的强烈重视。第三,法律制度不完善。“社会对社会公德行为缺乏有效地奖惩机制,注重宣扬先进,但是面对社会公德缺失现象的监督、批评以及惩罚缺乏力度。”[4]社会公德建设不能只依靠道德的约束和规范作用,还需要依靠法律的强制和处罚作用来给予相应的保障。而在我国关于社会公德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于违反社会公德、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的惩处力度还不够强劲,不足以起到威慑和警醒的效力。人们仅仅依靠他人的舆论和自身的公德观念来判断行为的导向和对错是远远不够的。人们还没有将遵循公德原则和遵守法律法规联系起来,在日常生活中还缺乏必要的强制约束力量来规范和监督人们的行为和动机。

三、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对策

社会公德是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行为规范,要全面加强社会公德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也要从多角度提出社会公德建设的对策。

1.国家方面要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完善立法和制度体系。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哲学原理出发,社会公德的存在与发展也必然受制于社会经济的决定作用。经济水平越高,人们生活水平越富裕,贫富差距越小,人们的道德素质才会越高,社会秩序才会越好,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才会越高。因此,我国要大力加强经济建设,为社会公德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经济保障。同样,我国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既要充分利用道德手段,培养社会成员遵守社会公德的内在自觉性;又要善于利用法律措施,形成社会成员对外在惩戒力量的敬畏之情。这时候,就需要国家不断完善公德立法、改善公德制度来推动和保障公德建设的顺利实行。要用法律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和惩处。

2.社会方面要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强道德模范的影响力。道德的建设需要道德他律和道德自律的双重作用,两者缺一不可。我国要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舆论环境,增强道德他律的监督效应,完善社会评价机制,加强社会成员的舆论凝聚力,形成道德合力,对于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严厉的舆论谴责;同时要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对道德模范进行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鼓舞社会成员自觉为争取道德荣誉而奋斗,强化道德行为的动机。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及群众团体骨干的领导和示范作用,使其成为基层群众能够为之效仿的榜样。

3.学校方面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促进其与知识教育的融合。学校要重新定位和审视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的力度,不断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改变和丰富学校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更新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要将社会公德教育与传统的理论知识教育融为一体,相互贯通,让学生在学校的理论学习中受到社会公德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断提升学生的公德认知和道德修养,使社会公德内化为学生的思维观念和行动指南。同时还要将学生的学习与学校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内化的社会公德理念和理论知识通过学校实践活动付诸行动,以强化学生的公德观念,并帮助学生检验其观念的正确与否,及时纠正不切实际或错误的观念,引导学生公德观念不断与时俱进。

4.个人方面要增强自身公德意识,用公德标准指导个人实践。加强社会公德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并紧紧依靠社会成员的道德自律能力。每个社会成员主体都要加强自我修养,“树立道德信念,培养公民公德观念的牢固性和履行公德的坚定性。”[5]首先,个人要培养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既要自觉维护自身的道德权利,又要自觉去履行自身的道德义务,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规范和要求。其次,个人要形成正确的公德认知,正视公德在发展自身、改造自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个体的公德观念,积极认同良好的社会行为,批判和拒绝不良的社会行为,增强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能力,坚决不做有违社会公德的事情。再次,个人要进行公德实践,将公德意识作为标准用来指导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不断在实践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培养坚定的公德精神,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和标准,并参与到社会公德建设的宣传活动中,为社会公德建设贡献力量。

总之,社会公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它的发展依赖于每一位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我国社会公德建设进程中要积极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深究其根源,理清发展头绪和思路,并制订出切实有效的发展对策。只有这样,我国的社会公德建设才能顺利的前进,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全体成员的素质,才能助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1]王沪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秋石.中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能量[J].求是,2013(9).

[3]张震.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东岳论丛,2003(6).

[4]于劭岩,汪晓玉.论社会公德建设[J].华章,2013(5).

[5]刘兰青.社会公德的现状和对策[J].视野,2011(10).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公德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社会公德内涵研究述评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雷云:基于四种类型公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推进社会公德 激励向上向善——浅析武陵都市报十一年坚守“圆我读书梦”活动的价值取向
太没公德
大学生公德意识培养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