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与社会稳定问题探析
2014-04-09江文
江文
(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与社会稳定问题探析
江文
(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
新时期我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建构不同社会阶层的平等协调融洽关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内蕴和基础。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群体的生力军和主体,其城市融入状况直接影响到自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因此以维护社会稳定为视角,探析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性,阐释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及困境,进而对有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提出对策势在必行。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稳定;人文关怀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正式使用“新生代农民工”一词,标志着新生代农民工正式被纳入了高层关注的特殊群体。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之后出生的农民工,在我国农民工群体中占有很大比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岁到30岁的占61.6%。也就是说,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1]。农民工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出现的新兴社会群体,“中国的‘农民工’问题是当代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是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现象”[2]。他们在推进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中不少人表达了“市民化”、城市化的愿望和要求。“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及其以后的年轻人加入到农民工行列,一个新生代的农民工群体横空出世,加上一批在城市出生的农村流动人口孩子成长起来,城市化问题就显得越来越突出”[3]。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一个相当独特的社会群体。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无论是受教育程度、就业领域和环境,还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对城市的向往、认同及融入城市的诉求等等,都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他们有了城市生活的体验后,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了现代意识的元素,如思维方式的开放性、思考问题的前瞻性、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参与竞争的主动性和权利意识的自觉性等等。他们从农村与城市生活的比较中,强烈感受到了城市生活的色彩斑斓、多姿多彩,很多人产生了融入城市,成为城市人的强烈愿望。然而直面现实,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遭遇了社会排斥、制度障碍、文化壁垒等因素的制约,他们的城市融入现状与实际诉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于是产生了对城市、城市人的诸多不满、抱怨,乃至怨怼、愤怒的负面情绪,甚至采取过激行为,演变为社会冲突等等,直接影响了社会和谐。为此,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认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尤为重要和紧迫。需多管齐下,多部门联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达成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渴望,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一、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4]。新时期,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状况,不仅关系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其对社会的信心与政府的信任,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努力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是深入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价值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2010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6]。新生代农民工置身于城市职场和生活空间,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有赖于他们提供的各种服务,他们已经构成了城市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城市之间已经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政府决策层和职能部门应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把新生代农民工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更多地纳入公共决策服务的视野,给予其更多地真诚关心和人文关怀。新生代农民工虽身处社会底层,属弱势群体,缺乏话语权,但他们在推动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功不可没。他们的辛劳付出和默默奉献理应受到社会和市民的尊重,他们的合法权益理应得到保障,他们的合理诉求理应得到解决和满足。因此,决策层和职能部门有责任有义务走进新生代农民工中间,认真进行实地调查,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心声,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唯此,方为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深刻诠释,方为对“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真正践行。
(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7]。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特点,我们党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实现社会安定有序的前提是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平等融洽和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主导着经济发展走势,引导着资本、人才和技术等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受我国传统文化和体制影响,政治权力左右着乃至主导着社会资源的分配。因此,在市场、权力和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我国社会阶层分化严重。新生代农民工因其特有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在城市处于社会底层。又因受教育程度、户籍、政策等多种因素限制,他们大多从事的是低端、且技术含量较少的职业,缺乏话语权,维权能力较弱,是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为此,政府和职能部门应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城市融入制度环境的重要性;社会其他阶层和群体也应从实现社会安定有序、不同群体间和谐相处的视角,认识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城市融入人文环境的现实性;城市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开阔的胸襟充分体现其开明、包容和多元的特色。
(三)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现实诉求。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普遍具有初中及以上学历,有的甚至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他们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城市打工,没有家乡务农的经历。另小部分是城市二代移民,从小生长在城市,具有完全的城市生活背景。他们虽成长环境有所不同,却有着相同的身份、境遇和社会地位,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新生代农民工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多接受过现代文明的熏陶和洗礼。他们思维活跃、思想丰富、视野开阔、观念时尚,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他们经历了一段城市生活后,城市的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生活品质和发展机会等深深地吸引着他们,鼓舞着他们,激发了他们融入城市,成为市民,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他们渴望着能超越祖辈生活的农村生活环境,从此过上比父辈更高质量的城市新生活。然而现实中,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愿望却遭遇了诸多障碍和壁垒,如户籍管理、社会政策、就业环境、社会保障、住房安排等等,每一个问题都成为严峻的、靠他们自身难以逾越的坎。留下,很想、很难。离开,不愿、不甘。因而留下?抑或离开?成为了他们人生必须面对、且必须抉择的重大问题。
二、审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及困境
新世纪新阶段,我党加大了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的政策调整力度,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状况已有所改善,但仍不尽如人意。笔者试从经济、政治、社会、心理四个层面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困境。
(一)经济融入层面。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融入现状不容乐观。他们进入城市(有的在城市生长,到了求职年龄),首先必须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就业问题。一是就业领域。“在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劳动力市场分割,产生了城市劳动力不愿意进入的次级市场,因此需要进城务工农民填补。这为青年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找到工作提供了条件”[8]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后,主要在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正规的体制内的劳动力市场与他们几乎无缘。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建筑业等传统行业的就业比例有所降低,而在技术含量较高的装修、制造业和环境较好的餐饮娱乐业、商业等领域的就业比例上升;他们从事的很多行业,劳动强度有所降低,当然从事建筑业、矿产业的劳动强度仍较高。二是从业身份,仍以临时居多。据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最新调查显示,“近半数新生代农民工以‘短期合同工’(27%)‘临时雇佣员工’(17%)等形式从业。受雇为‘正式员工’的仅占39%。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私营企业老板’(2%)、自由职业者(5%)。此外有1%的被调查者为无业状态,3%的被调查者选择‘其他’。近半新生代农民工未获得稳定就业”[9]。三是工作时间。“71.3%表示超过8小时,其中近三成(29.1%)每天工作超过11个小时”[10]。 四是收入情况。据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2008年关于南京市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研究的专项调查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中,月收入集中在800—1500元之间的占65.7%;集中在2001—2500元之间的占7.4%。相对于体制内从业者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整体收入偏低,且其收入几乎都是显性收入,很少能享受到单位福利等隐性收入。五是消费状况。据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2008年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每月消费集中在301—700元的占54.4%;每月消费不足300元的占20%。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水平较低,其支出主要用于城市生活的基本需要。六是居住条件。“中国经济报告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成的农民工居住条件差,设施不完善。居住成套的单元房(有厨房和卫生间)的比重低,只有22.7%。居住筒子间楼房的占6.2%,居住城镇里的普通平房的占16.6%,居住郊区的普通平房的占19.2%,居住简易宿舍的占24.8%,居住地下室的占0.6%,9.9%居住其他类型的房屋”[11]。
(二)政治融入层面。
新生代农民工因其生长背景、受教育程度、眼界见识等,比其父辈有了更强的平等观念、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和维权意识。他们不仅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还有参与政治表达和社会管理的愿望和要求。而现实中,新生代农民工存在普遍意义上的权利贫困。“所谓权利贫困,是指人们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权利遭到排斥和剥夺,缺乏平等参政议政、公平竞争、公平接受教育等应有的权利,从而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处于劣势地位,容易陷入贫困境地的情况”[12]。一是现行户籍制度的障碍。现阶段,我国个人履行政治权利仍需按照户籍制度进行,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地与户籍地处于分离状态,这成为其政治参与的制度障碍。二是社会地位的弱势状态。新生代农民工处于社会底层,在工作中与资方产生矛盾、发生冲突时,地方政府往往出于自身利益偏袒资方,致使新生代农民工的正当权益不能得到合理的主张。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融入状况堪忧。
(三)社会融入层面。
新生代农民工属于有梦一代,他们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浸润和洗礼,希望能真正融入城市,成为地道城里人,但各种制度的、文化的藩篱成为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屏障。一是社会保障方面,根据公民权理论,享受社会保障权利的水平是衡量公民城市融入程度的一大重要标志。因事实上的二元社会,现行的户籍制度使新生代农民工难以享受均等化的社会公共服务、特别是社会保障,如和城里人一样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教育培训、参与社会活动、子女教育等。因主客观因素的交互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在城市难以扎根、回农村心又不甘的“城漂”一族。二是社会交往方面,受经济条件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大都租住在条件较简陋的区域,与市民居住的花园、小区相比,形成了居住环境的城市隔离,这在空间上限制了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青年的交往。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因其身份、家庭和居住环境趋同,成长经历相似,更易找到共同的交流话题,故社交对象往往是社群内的同类人群,由此形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群内交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四)心理融入层面。
新生代农民工在努力融入城市的过程中,较普遍地存在着几种矛盾心理,一是渴望在城市生根与被城市挤兑的矛盾;二是渴求被城市承认接纳尊重与被城市排斥歧视的矛盾;三是希望扩大社交范围与仅能在群内交往的矛盾;四是渴望发展、向上流动与自身条件限制的矛盾等等。因二元社会结构出现了市民与农民,市民占有和享用了由身份带来的绝大多数社会资源,成为社会强势群体,且生长了优越感;新生代农民工因身份限制遭受社会剥夺,能享受的社会资源很少,且鲜有话语权,处于边缘化的社会状态,成为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由此形成了群体自卑心理和弱势心态,对来自社会的任何偏见、排斥和歧视尤其敏感,不愉快反映尤其强烈,该心理状态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
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对策思考
近些年,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愈加引起了学界、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决策层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方面也有更积极作为,如2012年1月4日,民政部发布了《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等。但,对策还需进一步探索。
(一)倡导包容理念,注重人文关怀。
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绝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空间变迁过程,更是一个文化心理迁移过程。“当社会个体或群体背景发生变化时,他们在原有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心理状态变成一种心理背景。而在新的环境中出现的心理反应首先落在这个心理背景上。如果新环境中的心理反应同心理背景协调,就是这个社会个体或群体对新文化背景的适应,心理活动不协调,就无法适应新环境”[13]。新生代农民工大多虽接受过现代文明的洗礼,但因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差异,有着乡村生活背景的新生代农民工,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特色、生活习惯和行事风格等,带有显而易见的乡村气息。他们在城市生活过程中,在与市民发生各种联系、打交道和交往的过程中,时常遭遇一些市民的不屑、排斥甚至刁难,使其自信心受挫、自尊心受伤,给他们造成了难以在短期内消除的心理阴影。而心理适应是新生代农民工适应城市的最高层次,是其完全意义上融入城市的内在标志。市民应充分承认和肯定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和贡献,以更加开放和平等的姿态对待他们,以包容和宽厚的心态接纳他们,以尊重和感恩的心境接受他们,使其在心理上获得较高认同,在情感上找到真正归宿。
(二)消除户籍壁垒,实现市民待遇。
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和调整,但附着在户籍上的有关身份标识、社会保障、福利待遇、子女入学等显形隐性功能仍然存在。因户籍壁垒,新生代农民工难以享受城市公共基本服务,难以获得应有的社会权益和社会保障,他们在城市生活得付出更高的成本和更大的代价。为此,我国须进一步加大户籍改革的力度,更多地剥离户籍所具有的显失公平的功能,回归户籍应有的对人口管理登记的定位和作用,切实给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待遇,让其体会到社会的公平、公正与平等,达到融入城市的愿望,进而实现城市梦。
(三)创新社会管理,着力制度建设。
新生代农民工因强烈的身份意识往往聚群而居,且大多居住在环境较差、条件简陋的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松散、不到位,这一状况不利于他们融入城市。城市化进程要求进一步加大社区建设力度,强化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功能,威菲奥卡认为“现代社会的社区意识和身份认同已日益成为试图建立自身生活意义的个体们的主观决定”[14]。为此,政府须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平安城市的战略高度,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思想,切实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诉求和祈盼,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自由度与幸福体验,着力推进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一是大力培育农民工社区居委会。新生代农民工较老一代有更强的参与社区事务的愿望,政府职能部门应充分利用其参与热情,有意识地将其中的优秀者吸纳到社区居委会,又通过其优秀者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逐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性、自主性,激发其正能量。二是农民工社区教育培训的常态化、制度化。伴随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新生代农民工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难以适应社会和岗位需要,政府须从社会发展的大局,统筹考虑其再教育、再培训问题。委派专人负责调研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技能及就业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培训方案,有计划、分期分批、且免费开展教育培训,使新生代农民工能较好地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三是建立健全农民工社区保障制度。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承载社会保障事务的功能逐步增强,如审查社会救助对象、发放失业保险费、再就业介绍等等。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往往被排斥在社区保障体系外,他们的贡献与保障严重失衡。政府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新生代农民工纳入社区保障制度中,解除其在城市生活的后顾之忧,使其在城市能较安稳、踏实地工作与生活,在心理上真正地接受城市、认同城市,进而融入城市。
[参考文献]:
[1]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EB/OL].http:/www.youngnigrants.org.
[2]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
[3]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探索,2010,(3).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年11月.来源:新华网.
[5]王 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中国期刊网.2009第5期.
[6]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发表重要讲话.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2月04日 来源:新华社.
[7]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EB/OL].2004年10月.来源:新华网.
[8]钟 涛.青年进城务工农民的城市融入研究——以南京市青年进城务工农民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10][11]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新生代农民工动态:近半未稳定就业难享社会保障[EB/OL].半月谈电子版,2011-07-14.
[12]王雨林.对农民工权利贫困问题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4,(9):1.
[1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343,411.
[14]李立文.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4).
Analysis on Problems of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Integrating into Cities and Social Stability
JIANG Wen
In the new period,Communist party has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bout building up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The equal and harmony relationship among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is the connotation and foundation of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Large groups of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as the main force,have been integrating into cities,directly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social harmony and national stability of cities in a long period.The author tends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urgency and real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in citi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intaining the social stability,interpret and analysis their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lemma,as a result,suggest idea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Integrating into City;Social Stability;Humanistic Care
C913
A
1674-5612(2014)06-0115-06
(责任编辑:赖方中)
四川警察学院2012年度院级一般规划科研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与社会稳定研究--基于社群心理调适与文化抚慰的视角》,项目编号:SCJYGH016。
2014-01-12
江 文,(1967-),女,重庆江津人,四川警察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