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点探析

2014-04-09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社会阶层阶层比重

王 翼

(南京晓庄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江苏 南京 211171)

一、“人民群众”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生变化

毫无疑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传统意识形态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思想却始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坚持。“人民群众”的概念具有历史性,不同的时期其内涵和外延会发生变化,一个成熟的政党也会根据这种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方针政策,以吸收更多的人民群众来拥护自己大力倡导的意识形态,所以,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再到“科学发展观”,其根本出发点都是“人民群众”;换句话说,在阶层分化的社会发展新时期,“人民群众”概念的变化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调整的重要依据。

“人民群众”概念的内涵逐渐扩大。“人民群众”内涵的科学界定是由毛泽东首先提出的,他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认为“人民群众”的概念具有历史性与发展性,应该采取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把“人民群众”的内涵定义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以及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群众”的内涵;而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的内涵又变为“一切反对蒋介石集团、反对美帝国主义的阶级阶层以及社会集团”。由此可见,在革命时期,“人民群众”的内涵是与社会政治现实高度耦合的,各阶级阶层的革命态度及阶级对抗的形式成了其内涵范围变化的重要依据。这种对“人民群众”内涵的界定方式在特殊时期内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的情况下,依旧给“人民群众”赋予过多的革命性特征,简单地以是否“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来区分人民和敌人就会严重偏离实际。应该以政治标准,即是否爱国,是否拥护党的领导,是否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等以及经济标准,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以及是否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等来划定。

“人民群众”概念的外延逐渐延伸。在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民族资产阶级退出了历史舞台,那时人民群众的范围就是工农。当时,中国社会主义模式刚刚建立,几乎是苏联模式的原版照搬,即高度集中的政治、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以及高度强化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由于当时社会阶层结构相对简单,群众利益的实现与维护上也比较容易,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大整合起到了有效的组织和动员作用使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最大程度上达成了一致。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也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发生重大变化,从原先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以及知识分子阶层间又分化出一些新的阶层,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人民群众”的外延适当延伸。因为,他们都是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直接刺激和鼓励下产生的,从政治层面考虑,在消灭剥削阶级后,新出现的社会阶层中的大多数成员对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事业持拥护态度,他们遵纪守法、热爱国家,理应成为“人民群众”的一员;从经济层面考虑,他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生活多元化需求等众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且重要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建设者。

所以,在当代中国,“人民群众”不仅仅指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还包括了社会各阶层群众的最广大人民。从这个层面说,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就不仅要反映社会主体,即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利益,还必须兼顾其他社会主义拥护者、建设者等群众的利益,让主流意识形态最大限度地获得群众认同。

二、社会阶层分化中的固化趋势

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呈现阶层的绝对分化,一方面则是阶层的相对固化,即在社会阶层分化中出现固化趋势。最近频繁出现的一些现象都向我们说明了这一点:2013年5月26日,《人民日报》以《农村孩子为何不愿跃“龙门”》为题,用农村孩子放弃高考的事例表达了对社会阶层的向上通道阻塞的担忧;无独有偶的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近期媒体频繁曝光一些被“火箭提拔”的年轻干部,27岁湘潭副县长、25岁女镇长、90后女副局长……这些被媒体曝光在公众舆论风口浪尖之上的案例,在倍受人们的猜疑后,却脆弱得难以想象:这些年轻干部的任职经历都难以经得起推敲,他们的父母竟然也都是当地的官员。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教授杨小军对此说到,这是官场上的“世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存在于当前中国社会较为严重的社会阶层固化现象,不利于激发社会活力,更不利于平等竞争。所谓阶层固化,意味着社会成员在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大大减弱,处于社会底层的成员很难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和通道,各阶层的社会成员构成趋于稳定。“如今社会,平民阶层的上升渠道越来越窄,向上流动的门槛越来越高,几近大门紧闭……社会在开放性增加的同时,其阶层封闭性和固化趋势在加强。”[1]251

毋庸置疑,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在各个阶层间实现合理流动。2013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说:“我们要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不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来自怎样的家庭背景,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应有的回报。”[2]其实,“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之一,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不希望自己长期处于社会的底层,都在寻找能够向更高一层社会流动的通道。所以,社会阶层的相对固化对于实现各阶层和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来说是不利的。“我们很难为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制度平台以保障上下流动的渠道畅通。由此引致的权力和资本介入加剧了特权对公义的侵蚀,进一步固化了下层社会阶层。”[3]例如,当前的“官二代”“富二代”与“农二代”“穷二代”等身份标签把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相对固化现象演绎的淋漓尽致。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这些官、富、农、穷等标签本应在“二代”的身世中重新打乱“洗牌”,每一个人都应该凭着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社会身份、地位和财富。但是,由于“一代”占有的社会资源不同也不等,所以有些“二代”从一出身便贴上了对应的“标签”,而那些出身不好,无法“拼爹”的人,即使“拼搏”,也会在“老子招儿子”“萝卜招聘”等人为设置的门槛中无法获得通往上层社会的通道。“社会阶层的固化将严重挫伤社会中特别是中下阶层的成员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信心,也会使他们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失去信心。”[4]103于是,伴随“上层阶层权力代际世袭,底层群众贫困代际传递”现象的普遍化,一些固化了的身份标签成为人们进行价值判断的重要甚至是唯一依据,事实真相反而不是主要问题,这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特别是执政党的公信力是极为不利的。如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凡是和公务员群体粘连在一起的事件,往往都会被无限放大,社会充满了对这一群体的不信任感。2012年10月,1982年出生的董海涛被任命为辽宁丹东东港市副市长,这一事件立即引起了公众的普遍质疑,直至2013年1月21日,《人民日报》“求证”栏目就董海涛的选拔过程完全公布,质疑声才逐渐消失。

三、中间阶层所占比重依旧较小

阶层相对固化引致的社会问题之一就是中间阶层所占的比重较小。现代社会中的中间阶层主要指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较高的收入,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和文化品位的社会群体,它是现代化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产物。对于中间阶层,张宛丽认为它起码包含以下特征:以脑力劳动职业者为主;具有较高的学历;以工资薪金谋生;对社会公共事务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政治态度温和,一定程度上左右社会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与行为教养常以上层社会为马首[5]。从这些特点我们不难推断,这一阶层对社会形势的稳定、社会规范的定型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会起到积极作用。亚里士多德曾说:“中产阶级比任何其他阶级都较为稳定。他们既不像穷人那样希图他人的财物,他们的财产也不像富人那样多得足以引起穷人的觊觎。”[6]207而在当代中国社会,“许多人都认识到正义与自由是和谐社会的两大支柱,并且殊途同归地找到了通过中等社会或中间阶层或中产阶级的有力量来实现……中间阶层不强大,中国社会不但不会走向正义、自由的和谐社会 反而有可能会走向所谓的权贵主义社会。”[7]97

在世界上比较稳定的国家中,中产阶级所占比重基本都在30%左右。20世纪80年代,据美国社会学家估计,当时美国社会的中间阶层比重就已经接近35%,而英国由于当时经济集中程度较高,农业小资产阶级较少,中间阶层所占人口比重也要相对小一些,大概接近20%。1980年的联邦德国,中间阶层的比重为22%,而近邻日本的中间阶层比重在1980年为28.7%[8]225。可见,中间阶层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整个社会呈现“橄榄型”,即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结构。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近几年我们国家的中间阶层虽然有所发展,但总体比重仍然比较小,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学艺教授的乐观估计,我国中间阶层比重将每年递增一个百分点,1999年为全国总人口的15%,2003年为19%,预计到2020年,我国中间阶层人数将有可能达到40%左右。所以,就目前我国社会结构的分化状况来看,仍然呈现的是一种中下阶层比重过大的金字塔状。在这样一种社会结构中,少数人属于社会上层,而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处于社会底层,居于社会中间阶层的社会成员无论是人口数量和比重还是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都非常的羸弱。由于在社会上层和底层之间缺少缓冲带,处于社会底层的社会成员往往缺少稳定的心态,希望通过社会变动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处境,这是不利于社会稳定运行的;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中间阶层的弱小,社会成员缺乏稳健的价值观,难以在全社会各阶层中形成温和稳健的主导意识形态,反而给一些极端的思想以“可乘之机”,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大冲击。

概而言之,在政治上,中间阶层被看作社会稳定的基础;在经济上,他们被看作促进内需的主要群体;在文化上,他们被看作是现代文化的重要承载主体。世界上许多现代化国家正是因为拥有坚实的中间阶层,形成了“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才铸就了自己的辉煌。庞大的中间阶层在调节社会贫富分化,缓冲各阶层利益冲突,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吴汉全,邓欣.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探索和实践[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2]李克强.我们要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EB/OL].[2013-03-17].http://news.163.com/13/0317/10/8Q5ON2PF0001124J.html.

[3]蔡志强.社会阶层固化的成因与对策[N].学习时报,2011-06-27(4).

[4]杨绪盟.中国贫困群体调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5]张宛丽.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J].江苏社会科学,2004(6).

[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丹尼斯·吉尔伯特,约瑟夫·A·卡尔.美国阶级结构[M].彭华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7]倪亚力.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社会阶层阶层比重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关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