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

2014-04-09伟姜丹单中元

社科纵横 2014年7期
关键词:教育者舆情校园

史 伟姜 丹单中元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 鞍山 114051)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已然成为了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它在给高校带来宣传便利的同时,也给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和公关危机处置带来了挑战。由于网络舆情就是社会思潮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因此如何把握建设和发挥网络阵地的正面作用,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的正面引导,使得网络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媒体”能够在大学生群体的发展管理中起到积极作用,已成为当今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网络舆情的新特点

网络作为当今社会一个反映民意的窗口和容纳舆情的空间,已经成为舆情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策源地,高校网络舆情就是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风向标”。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出现了以下新特点:

(一)新媒体的崛起使得网络舆情的发展更为迅猛

截至2013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5亿,其中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随着4G手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群体普遍使用智能手机,通过视频、微信、微博、QQ等方式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感想。手机微信等即时通讯平台使得校园网络舆情“随时随地”发生。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微信等平台快速发送语音信息、视频、图片和文字,与他人跨时空、跨地域的沟通、交流、发表各种意见,这从客观上促使高校网络舆情发展速度变得更为惊人。

(二)校园舆情极速社会化使得网络舆情的影响更为深广

高校网络舆情本身具有即时性和迅捷性。校园的一些热点事件其实本身只是学校内部管理过程中的一个事件而已,但正是由于高校倍受社会的关注,因此在虚拟、无边界的网络境遇下,一旦这些热点事件加以一些情绪化的意见,就很容易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并被极速社会化,从而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并进而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三)“草根”舆情领袖使得网络舆情的冲击力更加强悍

在校园网络中有这样一类特殊群体,他们高度活跃,积极发表意见,并通过强大的人际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校园网络舆论的“风向标”。他们大多是高校网络“草根”中崛起的“意见明星”,在大学生网民中具有主导“话语权”的一个群体,即“网络舆情领袖”。但是,由于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很难准确地找到舆论领袖,并与之有效地沟通互动,因此舆论领袖在高校网络舆情中可谓是“双刃剑”式的个体,他们既可能发挥正能量,也可能起到负作用,也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使得这些舆论领袖给网络舆情带来了更为强悍的冲击力。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作为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直接反映,它的出现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舞台,也为其带来了崭新的挑战。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1.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领域。

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发布者。可以说,网络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他们在线互动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参与性。无论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还是高校教育的热点问题,都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网民的围观,而这些舆情信息所反映出的问题,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很少受到关注的。同时,随着网络舆情传播载体的日益多样化,思政工作者就不能再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的育人效果了,他们还必须积极参与网络互动,关注网络舆情的发展动向,及时与学生在线沟通与交流,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2.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新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任务的完成、内容的实施、方法的运用等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在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一种新载体,表现为:以高校网络舆情为新载体,是社会主旋律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迫切要求,它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更加具有渗透力。

3.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互动模式。

网络舆情的出现,使得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不再是传统的“一刀切”、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而是逐渐被丰富的多元模式、双向或多向的交流方式以及图文并茂、音像同步的多媒体形式所替代。这样以来,网络载体在思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建起了一条畅通的信息渠道。教育者可以在线用“网络语言”与大学生进行互动,展示自己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而教育对象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线与教育者进行探讨与交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抵触和防范心理,从而有助于引起大学生群体感情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共振,进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1.高校网络舆情挑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网络舆情打破了教育者占据主导地位的优势,大学生收到的信息不再单纯来源于教育者,借助网络,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选择信息的方式更加自由。这样以来,教育者便失去了信息优势,大学生与教育者同处于平等地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凸显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价值的教育理念急需转变。因此,教育者只有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正确应对网络舆情提出的新要求,才能既符合时代的音符,又能满足大学生科学成长的实际需要。

2.高校网络舆情挑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网络舆情的出现一方面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加复杂,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更强。在高校网络空间内,既有弘扬社会主旋律、宣传主流价值观的正面舆情信息,也有大量下流庸俗的信息和低级污秽的语言,这对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极其有害,很容易导致他们思想混乱,迷失自我。特别是一些不利于社会和谐、高校稳定的不良舆情信息,由于舆情的辐射影响,其很可能被歪曲地夸大宣传,误导舆论,进而引发大学生情绪的波动,影响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

3.高校网络舆情挑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高校网络舆情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体现为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情感交互作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根据网络信息发布和传播的新特点,探究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心理特征,转变教育理念,拓展教育手段,改进教育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从“硬性灌输”到“思想引导”的转变,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的构建

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日常管理与校园稳定的“晴雨表”,为了推动校园和谐发展,就必须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

(一)建立网络舆情工作领导机制

1.设立网络舆情监测与危机管理机构。由专人负责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与危机处理,并成立日常工作机构。该机构的网络监控队伍由专兼职人员组成,应包括网络技术人员、学生管理工作者、学生党员干部等。

2.加强制度建设。首先,高校要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内,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校园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对师生参与网络的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其次,建立并完善舆情信息的发布和通报机制。高校可设新闻发言人,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制度,使“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公开”。最后,健全大学生利益表达诉求机制。通过理性宽容的对话,保护大学生舆情表达的权益,从而做好情绪疏导和转化工作。

(二)培育“舆情领袖”

在网络情境下,大学生舆情的网络传播途径多样化,增加了网络舆情监控的难度。要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应该培养引领大学生主流舆论的“舆情领袖”,以孤立不良言论,从而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三)建立健全舆情信息的汇集、反馈机制

1.建立舆情信息的收集和反馈机制。校园网络舆情的搜集要做到“收集信息快、反映问题准”,反映和收集动态性的舆情信息要早发现、早搜集、早报告。

2.健全舆情信息的分析和研判机制。高校必须对收集到的各种舆情信息实行“由点到面”、“由形到势”、“由问题到建议”的深度分析、研判,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情绪、愿望呼声、关注热点、议论焦点,正确把握舆情走势,制定预警方案。

(四)建立健全舆情危机应急机制

1.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高校要密切关注舆情动向和事态发展,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及早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将不和谐的因素消除在萌芽中。必要时屏蔽相关信息,分类别、分对象、分轻重缓急进行系统性的信息处理工作,特别是要积极疏导负面情绪,防止由个体情绪发展为群体情绪。

2.建立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机制。对于突发事件导致的舆情危机,学校绝不能简单、粗暴地采取封堵的办法,而是应该建立舆情响应机制,确保学生对自身利益相关问题及热点事件的知情权,让他们少一分担忧多一分稳定,进而转“危”为“机”。

(五)塑造大学生良好的网络素养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减小直至消除来自网络的不当影响,增强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把原本属于德育的众多因素应用到媒介上来,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媒介不良影响的主要力量,从主观上杜绝负面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最终使“大学生掌握网络,而不被网络所掌握”。

总之,高校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高校发展过程中一个需要面对、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实现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督和管理,对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创建和谐校园具有重大的深远意义。

[1]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与处置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2(3).

[2]李罡.大学生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

[3]王琳.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J].前沿,2012(1).

[4]毛光晨.手机媒体在突发性事件舆情传播的引导[J].文化与传播,2011(15).

[5]赵金国.大学生网络行为和网络心理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1(11).

[6]聂鑫.大学生正确舆情观的构建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7]陈均土.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及其破解[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

猜你喜欢

教育者舆情校园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舆情
舆情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舆情
开心校园
爆笑校园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