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管理与评价论要
2014-04-09静赵晗萍
陈 静赵晗萍
(1.天津社会科学院科研处 天津 300191;2.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社会科学成果管理是社会科学发展和科研组织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成果的产生、出版、发表,到成果的鉴定、评估、奖励及成果的推广运用,都与整体的管理有着不可分割的作用。社会科学研究能否快出成果、快出人才,与成果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科学的繁荣,成果的逐步增多,促使我们形成一套完善的成果管理体系。当今,管理日益趋向目标化、系统化。作为社会科学成果管理,也应顺应这个发展趋势,形成一整套以社会科学成果的性质为依据的完善的分类、评价和奖励体系,这不仅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
一、社会科学成果的特点及分类
(一)社会科学成果的特点
要搞好社会科学成果管理,首先就要分清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与其它形式的成果性质上的区别,正确地判别科研成果的属性。
科研成果应是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经过智力加工而得出来的,并符合实事求是又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或经济效益的增值的知识,如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了新的理论,作出了新的理论分析,发掘了新的资料。像一般性文章、书籍对社会有益,也受读者欢迎和喜爱,没有科研成果的新观念、新理论、新资料、新方法的本质特征和其成果应具备的特点,就不能算科研成果而只能算其它性质的劳动结晶。科研成果应有严格的标准,其成果一是具有意识形态性。从本质上它也具有生产力的性质,但从形态上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因为它研究的是以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包括人的精神现象、意识和行为)为对象,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二是具有知识形态性。它是研究人们之间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和活动方式,研究社会的自然前提,说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整个研究过程也是在知识形态中进行的,研究成果不能简单地转化为物质形态,社会科学研究拥有众多的学科,决定了它是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形态,成果就是这个形态中的实施方案和产物。
社会科学研究是人们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各种复杂现象和矛盾进行科学分析、认真探讨的理论概括或对社会现实问题给予宏观指导为目的的。凡属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具备以科学性、创新性、思辨性、不同性、实践性的特点。
(二)科研成果的分类
对于科研成果的分类,有关专家学者和管理部门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从整体来看,目前关于科研成果的分类有以下几种分类。
一是从成果类别上可分为基础性研究成果、应用性研究成果和资料编译成果。基础性研究成果是为了开拓科学研究的新领域,解决科学研究中碰到的新问题,能帮助人们解决认识上的问题,提高人类的知识水平或综合认识能力,为科学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如各学科的理论研究、总体研究中的宏观、抽象的研究,基础资料研究和历史的研究。由于科研单位的性质不同,其科研产出形式不一而足,对于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论文、专著就成为其主要的成果[1];应用性研究成果对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可直接发挥作用,能在较短的时间产生间接和直接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如咨询研究、对策研究等;资料编译成果运用科学的方法,综合前人的知识,信息量较大,知识性较强,实用价值较大,有传递人类社会信息的作用。如工具书、古籍整理、译著、资料汇编、论文集等。
二是从成果的形式上可分为学术专著、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学术专著,分为独立或合作撰写,由国家出版社正式出版,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其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一定水平的专业性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分为独立或合作撰写,并在国家正式发行的综合性、专业性报刊上发表的、达到一定水平的学术研究论文;研究报告是指通过实践调研,针对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或有关部门的实际需要撰写的具有科学性、应用性和一定社会、经济效益的研究性报告,包括社会调研报告、咨询分析报告、对策建议报告等。
从上述关于成果的分类可以看出,对科研成果的不同分类,往往服务于成果管理的目的。从科研管理的角度看,根据研究性质对成果进行分类,有利于更准确地认识科研成果的价值,更适用于科研成果的评价;从形式上对成果进行分类,更适用于对成果的统计。
二、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标准
(一)评价的作用及意义
科研成果是科学研究的硕果,也是国家、社会发展和建设必不可少的科学资源和理论财富。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劳动态度和贡献大小都集中表现在成果上,所以说,搞好成果的评价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1.是对科研人员创造价值的承认和肯定
科研人员为人类作贡献就是以成果的表现形式来体现的,成果的价值如何,关键要靠科学的评价。成果的评价,实际就是对科研人员劳动态度和效益的一种肯定,有利于从内心深处唤起科研人员的主动,是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劳动的一种体现,对繁荣社会科学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是成果管理的重要手段
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管理,需要使考核工作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正确评价和考核每一个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就离不开对成果的评价,科研管理若缺少这种手段,就无法为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考核、工作量考核及奖励等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对成果的合理评价,可促使管理部门掌握科研动态和方向,及时检查科研成果的合格率及完成情况,必要时可调整计划,给予指导,还可沟通社会科学的信息,避免重复研究,以杜绝人力、物力的浪费和损失,保证社会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3.是成果推广、出成果、出人才的关键。通过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可及时发现和甄别较好的成果,提高科研成果在科研、经济、社会多方面的价值,以利于成果的宣传,便于社会各界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了解和成果的推广使用。有利于科研人员辨别真伪,激励他们生产出符合社会、符合人民需要的精神产品,给广大科研人员提供出成果的环境和条件,从中发现和培养更多的合格的人才,从而推动各学科的研究工作。
(二)成果评价的原则
成果评价是一项既严肃而又复杂的工作,除要求参评人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能客观公正、科学、严谨、作风正派、办事公道以外,还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科学性和客观性的原则。在制定评价标准体系时,尽量考虑全面、合理,并从科研成果包含的内容出发,实事求是地评价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2.整体性原则。在全面评价成果的特点、资料、逻辑、文字水平时,重点放在观点的创新性、资料的翔实、逻辑的严密上,掌握好数质并重并以质量为主。
(三)成果的等级评价标准
如何掌握好成果评价的标准成为管理中的比较难的问题。对此,已有不少管理部门的同志和有关研究人员作了有意义的探讨,如成果的数量与质量、公开刊物和内部刊物的采用、刊物的级别、成果的等级诸问题都成了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管理人员的热门话题。笔者在此采用了A、B、C、D四个等级的评价标准。
A级(80~100分)成果标准:
1.理论上有新的创见和内容;2.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资料;3.对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如被转载、转摘、评论等);4.对某一重要社会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某种可行性方案,为制定政策或重大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或科学论证,具有相当范围的普遍适用性和可行性,被实际工作部门采纳;5.成果被企业等实际工作部门采纳后产生较大经济效益;6.提出尚未被人们认识的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或应用了新的方法,对社会科学发展有创新意义。
B级(70~79分)成果标准:
1.理论上有创造性和新意;2.提供了部分有价值的新材料;3.对学科或学科分支建设有一定影响,在学术界或社会上引起反响;4.对某一社会问题解决提出了某种可行性方案并被部分采纳,在一定范围内有适用性和可行性;5.成果被企业等实际工作部门采纳后,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6.对已经被人们初步认识的经济、社会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判断或运用了新的研究方法。
C级(60~69分)成果标准:
1.提出了某种新的理论观点;2.个别材料有新意;3.对学科建设有某些帮助;4.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有论证方案;5.成果被企业或实际部门部分采纳后,产生了一些经济效益;6.对已经被人们初步认识的经济、社会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或运用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D级(59分以下),不合格,不能列为科研成果。
另外,我们也要避免科研成果管理中的一些不良倾向。一些科研管理部门不是认真研究如何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水平,而是大搞形式主义,将“核心期刊”作为衡量学术水平的硬性指标或绝对标准,盲目地推行开来,从而给我国科研评价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2]。
搞好社会科学成果管理有利于政府和有关部门了解社会科学动态做出新的决策。人们都知道,政府每作出一项决策,都必须要符合实际的需要和客观规律的要求,首先就要找到一定的科学依据,社会科学研究就是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的。如果我们成果管理科学,把有见解和有参考价值的材料收集起来,并加工成信息及时转送到政府有关部门,可以促使决策部门及时了解社会动态,方便调整和作出新的决策;也有利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的推动力。社会科学成果如果管理得好,及时组织鉴定,就可将一些实用价值大的成果提供给实际部门,这便可加快成果的转化,促使研究成果迅速实施,以提高成果对现实的利用率,对推动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发展也有较好的作用。广大科研人员从中可明确,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办法,就是要从实践对理论的需要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界线,在各学科的交叉、边缘横断处开拓新的视野,寻求新的“热点”,这样才能满足现实对社会科学研究多样性的需求,发展和形成各单位、各部门的优长学科。
[1]王强,夏晨曦,柯贤能.面向创新评价的科研成果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科技管理研究,2011(12):30.
[2]杨湘华,葛煦,卢宝华.基础研究评价是科研绩效管理的重要手段[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