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
2014-04-09孟庆宁
孟庆宁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上海 200444;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18)
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在此后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梦’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进一步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立国价值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战略意义。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实践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为大学生所认同、接受、践行和传承,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文化消费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文化消费活动,在文化消费中,可以将外在的知识、思想、价值观等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思想和价值观,并在不知不觉中践行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是一种隐形价值观的传播方式。大学生是文化消费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践行者,如何在这样的氛围与环境之中,引领大学生在文化消费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社会核心价值文化的认知,深化对核心价值文化的认可,在行为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趋同,在实践中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最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们一项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文化消费转向的原因
(一)文化消费的日常化
文化消费是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如图书、杂志、电视、电影、网络信息等各类精神文化消费活动。文化消费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渗透到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近距离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娱乐方式乃至情感沟通方式。当代大学生伴随着进一步开放、富裕的社会成长起来,思想活跃、视角宽阔,求知欲望非常强烈,他们所具有的知识特性,必然关注更多的文化产品情况;另外,他们所处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时代特点,丰富了他们消费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和途径,他们每天都在接触、进行着各式各样的文化消费活动,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必然受到文化消费的影响,他们自然而然地趋近于文化消费,使得文化消费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二)文化消费的符号化
无论承认与否,我国社会正在向消费社会迈进,越来越多的陷入物的包围,消费越来越成为大家日常生活和关注的中心。符号化的产品有利于流通和传播,文化消费也不例外,裹挟着各种价值观的文化消费化为各种符号,任人消费。而大学生所具有的知识特性,必然更多的关注文化消费的产生和传播。而文化传播的文本、形象、标志、语言、仪式等所构成的具体化的、符号化的形象更易于他们接受。而且,在文化消费符号化的过程当中,他们所消费的并不是文化实体所具有的使用价值,而是文化符号本身所代表的那种价值,正如鲍德里亚在其著作《消费社会》中认为的那样:“符号本身就是存在价值的,人们消费商品并非只是在一般意义上的商品需求本身,而是对商品的符号和符号背后的意义和价值的需求,这种意义和价值标示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消费品味。”大学生在追逐文化消费的过程当中,越来越趋向对文化消费背后所蕴含的符号化意义的追求。
二、大学生文化消费背后的价值观认同现状
文化消费背后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作为意识形态,虽然根植于日常生活,但毕竟不是自发形成的社会心理或大众意识,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觉建构的必然,这使其不可避免地与日常生活存在一定距离,这一距离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发现,当前的大学生文化消费背后的价值观存在如下的问题:
(一)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着功利性倾向
文化消费在大学生的生活当中占据了重要的部分,除了娱乐化的特性外,就是功利性倾向,可以发现在文化消费中,严肃的电视节目、古典文学等受大学生欢迎的程度大大降低,具有辅导书性质的书籍是他们主要选择的一类,通常是将文化产品当作一种满足自己需要的普通产品,对于那些潜移默化、深层次影响的人文滋养类的书籍、杂志,缺乏消费的热情。其深层次原因是在当前的市场机制、教育体制和文化环境下,我们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功利化心态,只从眼前的实际需求出发去强制自己学习,而忽视了文化产品所具有的对人们心灵的激荡与升华,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对真情的表达与呼唤,对梦想的追求与憧憬的作用。这种心态更使得部分大学生在考虑问题时绕开基本的道德判断,直接以极端功利主义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这些现象从根本上背离了文化产品的净化人们心灵,提升人们思想境界的初衷。
(二)大学生文化消费过于娱乐性倾向
随着消费社会的不断深入,及时享乐的消费观念进一步渗入校园,大学生将文化消费进一步娱乐化,特别是以大众化娱乐杂志、影视文化等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众文化以其猎奇性、消遣性、娱乐性等特点,迅速迎合了大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和生活方式,并以其隐蔽的诱惑力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在这种大众文化的消费过程中,他们忽视了这种文化内在所具有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缺乏了对该种文化本质的理解,而仅仅停留在肤浅的、庸俗的感官享受当中。另外,主流社会的话语都被他们以娱乐化的方式进行消解,以娱乐的方式嘲讽表达不满,长此以往,在追求戏仿、解构的乐趣中,对任何事情可以娱乐化,丧失对理想主义的信念、不利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三)大学生文化消费的虚拟性认同
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对网络的文化消费越来越依赖,网络文化消费充斥于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他们在网络文化消费中,用于学习的消费非常少,大多网络用于浏览网页、聊天、视频、网游等娱乐项目,他们在网络中实现了一种全新的、自由的接触方式、价值选择,获得了在现实中难以获得的体验,一旦他们认同了虚拟世界中某种价值观,那么这种价值观一定会对其现实认同产生影响,虚拟世界可以成为现实世界的有益补充和额外体验,但是不能成为主要的体验来源。例如,有些同学对某些网络虚拟角色产生了深刻的认同,暴力的语言和逻辑方式是他们所推崇的,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认同,必然会影响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们沉浸于这种虚拟的文化认同之中,长此以往,他们会将这种虚拟世界的文化认同作为影响他们价值观的主要来源,忽视了现实世界在他们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三、文化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认同影响的内在机制
通过大学生文化消费背后的价值观现状分析,可以了解文化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内在机制:
(一)文化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是自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消费社会来临的社会中,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充斥着各种文化消费,各种信息扑面而来,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自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文化消费过程中的各种文化现象本身就蕴含着价值观和价值内涵,按古文的理解,“文化”就是“以文教化”,这正体现了文化的行为修养作用,它是一个自然养成的过程。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以文教化”,所谓“观乎文天,以察时变;观乎文人,已化成天下”,“敷文化以柔远”等,此中的文化自然而然地蕴含着一种价值标准与行为准则,它使得民众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着文化的洗礼,认同着文化在消费过程中的化育功能,这种接受与认可并不是刻意的,而是一种自发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二)大学生在文化消费中的主体性地位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转化过程中,认同主体的自主性起着关键作用。消费认同就是消费主体自主的、有意识地消耗物质、文化产品的能动过程,充分体现了大学生消费主体的自主性。他们的主观选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们感受着消费所包含的快感体验,自我展示、仪式实践、社会实践等诸多意义。相比灌输教育而言,在文化消费的认知过程当中,自主性的认知与接受文化产品内在所包含的价值观和价值内涵是更加有效的。在自主性的消费价值认同过程当中,大学生成为了自我意识支配的主体,没有了外在的强制力的灌输,在一种完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去接受、去挖掘文化产品内在所包含的价值观和价值内涵,这会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仅自觉地、没有逆反情绪地去接受这种消费认同,进而上升到情感认同,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信念,甚至上升到行为认同的高度。
(三)大学生在文化消费中呈现自觉选择
消费是一种“社会参与体验”的生产活动。即参与某种共同快乐或基本福利的体验。缺乏这种社会参与体验,意味着我们遭遇了某种形式的社会排斥,并因此而陷入某种形式的社会孤立。所以,这种社会参与体验直接影响到我们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影响到我们对自我与群体或社会的关系的定义和态度。在这个意义上,消费活动是一种社会语言、一种特定的社会成员身份感的确认方式。消费因此也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整合机制。[1]大学生文化消费的自主选择会产生不同的消费体验,具有明显的自主选择性。其中,选择性自主程度的决定要素,在于大学生与文化消费之间的特定社会关系和社会要求,以及作为文化消费主体的大学生所具有的文化自觉程度。因此,我们要揭示大学生在文化消费中价值观认同形成的动力和机制,必须从他们所处的“对象性关系”以及自身认知结构的文化自觉中寻找答案。这种自身认知实质上就是对文化自信的一种自觉,在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当中,主体高度的自主行为和自主意识会使得这种文化自信得到维护与壮大,确保了它的稳定性。
(四)文化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存在内在约束
消费的主体性与自觉选择虽然赋予了消费主体以极大的自主权利,但是这种权利并不是没有限制的。就像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一样,虽然宪法赋予了其极大的人身自由权利,但这种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而是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下,在不侵犯他人自由的前提下,这种自由才会实现。文化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认同过程也是如此,文化消费的文化传承惯性、文化适应的特性,制约、影响、规范着个体的人格、个体的活动和社会的运行,而且还通过文化模式的变迁在更高层面上影响和规范着大学生的行动和社会的运行,大学生文化消费的过程,也是他们文化习得的过程。
四、文化消费视域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路径
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多样化特性以及其存在的问题,了解文化消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机制,试图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建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路径:
(一)促进核心主义价值观的文化符号转化,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在大学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文化消费具有的日常化、符号化特性,可以缩短核心价值观理论与大学生日常生活距离,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通过文化消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融入文学、艺术、图书、广播、影视、网络、科技、教育、体育、旅游等文化领域之中,使得以往那种枯燥无味的说教式价值观教育变得丰富多样,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口味,更加变得喜闻乐见,让他们自娱自教,在娱乐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从中获取社会所认可的价值取向,强化自身价值观的内化,使大学生通过间接体验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这样的方式更能够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
(二)引导文化消费,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无意识”认同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通过文化消费浸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政治无意识”,在这样一种“无意识”状态中,人们对价值观的认同,在文化消费的选择中被一种无形的、潜意识的东西影响着、牵引着,对此既不易察觉又很难摆脱,下意识地追随和跟从,在这样一种无意识的过程当中实现价值理念和价值内涵从价值主体到消费主体的转化,并在主体的大脑中内化,最终成长为主体自身的价值观念。这样,核心价值体系便于不知不觉中实现了普遍认同,文化消费的过程也不知不觉的成为了大学生们核心价值观的“无意识”认同。
(三)发挥文化消费的主体性优势,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认同
在文化多元化、传媒化、世俗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灌输式的说教很难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认同。相对而言,通过文化消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认同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吉登斯将消费看作是一个可以选择的领域,在娱乐中获得“自由”与“自主”的快乐[2]。消费给了人们在生产领域之外的“选择”与“自由”。而大学生对文化消费的选择就是他们作为消费主体自主的、有意识地消耗物质、文化产品的能动过程,充分体现了他们消费主体的自主性。如果将价值认同融于消费认同过程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无疑可以为通过消费过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认同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提升文化自觉,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导意识向常识化意识转化
通过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提升,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生成的模仿效应。模仿是通过学习、仿效榜样或先进典型的行为模式和思想样式,从而获得与其相一致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心理过程。而文化自觉的提升,首先需要我们大学生对我们当前的文化的意义和作用有一个深度的认同,有着极其雄厚的文化自信。就像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理念,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只有有了这份自信,才能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才能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身特色、开辟发展前景。而大学生们也只有有了对当前我们文化的自信,才能自觉地去认同,去内化为自己的意识。
(五)加强社会实践,实现大学生文化消费中虚拟认同向现实行为认同的转变
大学生作为同质性较高且聚居的群体,价值观可以在他们之间迅速的传播。而网络消费成为大学生可以在一种自由的、非现实时空中进行观察、接触、价值选择和批判的一个空间,可以获取现实中很难感受到的价值选择体验。如果他们在虚拟世界中接受了某种价值的选择和情感的认同,那么,这种虚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便会迅速而快捷地散播于大学生之间,从而对大学生的现实认同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观感受能力和价值观选择反思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体育竞技、科研竞赛、志愿者服务等自主举办的文体活动中,引导学生提炼主题、选择节目,自娱自教,实现大学生文化消费中虚拟认同向现实行为认同的转变。
总而言之,当消费社会的来临,文化消费不可避免地带有消费社会的符号化特征,如果我们的核心主义价值观不能够成为符号的意义所在,那么,我们的大学生只会被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所裹挟,不断地被异化,就会出现“你不给我买苹果三件套、就让我在大学里丢人去吧”这样的学生,文化消费可以成为大学生有意义、具有创造性的情感体验,也可以成为使人被奴役、被支配的工具,如何更好地运用文化消费,在大学生真正认同、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发挥它的正向功能,就是我们思政工作者需细思量之处。
[1]尼古拉·埃尔潘著.孙沛东译.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安东尼·吉登斯著.李猛,李康译.社会的构成[M].三联书店,1998.
[3]关连珠.如何引导文化消费[J].求是.
[4][法]让·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侯玲,于晓娜.从文化消费看大学生价值取向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4).
[6]晏才群.文化——正在兴起的消费热点[J].消费经济,2000(1).
[7]郑军.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学生消费形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