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刍议
2014-04-09孙民
孙 民
(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国大学的必修课,它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任。但认真反思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现状,我们发现,真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感兴趣,并从内心里信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生并不多见。换言之,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缺乏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获得学分而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多年来,人们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探索,取得了诸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扭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现状。这里,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并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提出几点思考,并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应当说,当代大学生哲学思维的欠缺,与大学哲学教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课,课堂上是老师满堂“灌”,学生是被动地“听”,教学的依据是通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采取了“标准答案”的方式,学生的得分是根据答案的要点和条条,不能脱离答案发挥。这就意味着,学生不是以形成哲学智慧和哲学思维,从而夯实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学习宗旨;而是以上课记笔记,背诵哲学条文,从而为考分而学习。当然,这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不需要考试,而是考试的方式与内容要不断地创新,真正摆脱僵化、教条的考试方式。
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对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从而实质性地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思想基因。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目的不是学生的考分,也不是仅仅传授知识,而是有更为重要的使命,即是说,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进一步说,对于为什么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人们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有人认为,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当代中国新哲学建构;也有人认为,为了系统地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还有人认为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等等。这些答案都是对的。但是,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立足点应该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真正的具有马克思主义智慧的人才。要言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富强中国,而且还需要文化强国,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承担着文化强国的重要使命。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敏锐地告诫我们,应当相信,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和文明的繁荣,与其国家和民族的哲学创新有关,也就是说,全视其国家和民族的哲学繁荣与否而定。约言之,一个国家诞生了真正的哲学家,那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荣幸。这就深刻地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关涉着文化创新的大问题,关涉着培养真正哲学家的大问题,关涉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问题。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应具有以下若干内涵。
教学生说“真话”。只有说真话,才能坚持真理。马克思一生为真理而献身。马克思说过,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坚持真理,说真话本来是大学生的应有之义,但在今天社会转型期中,说真话成为令人向往的问题。有大师坦言,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事实上,真话、真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教学生说真话,真诚做人,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
培养学生具有“为学术而学术”,超越功利性的献身精神。“为学术而学术”是亚里士多德的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具有很高的学术品格。马克思多次走向书房,从学术上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毋庸置疑,没有坚实的学术支撑,就不会有《资本论》的学术大作。要知道,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几乎参阅了当时所有的文献。今天,我们在不断地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大学人数越来越多,却培养不出“大师”,原因固然很多,缺乏“为学术而学术”的献身精神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应该看到,在今天的大学教育中,片面强调学生的所谓成功,这就是,教学生如何赚钱,如何当官,如何算计别人,如何左右逢源,等等,真正内涵的东西正在消失。在国内许多大学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过去他们非常崇拜科学大师、哲学大师,如果他们去学校做报告,学生会怀着渴望、激动的心情去聆听;而如今,发生了强大变化,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不再是科学大师、哲学大师,而是会赚钱、会做官的人。当然,追求一般的成功,并没有错。问题的关键是,追求片面的成功成为主流,而真正内涵的东西没有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人们常说,学哲学有什么用,确实如此,哲学无用,哲学不能解决具体问题,诸如吃饭问题、发财问题、就业问题、穿衣问题,等等。诚如冯友兰先生所说,哲学是无用之大用,意思是说,哲学是一个国家、民族的主心骨,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哲学是民族之魂,它标示着一个民族对其自身认识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体现着它的心智发育和成熟的水准。应该说,一个国家和民族要真正站起来,经济上的实力是必要的基础,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从思想上真正站起来;毫无疑问,一个在思想上未能真正站起来的民族,哪怕黄金遍地,也不能真正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民族。[1]很显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我们具有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且还需要我们从思想上真正站起来。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立足于培养“为学术而学术”的人才,是多么的重要!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坚实的学术性,才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关注社会现实的哲学。应该说,哲学学术的纯粹自律性不过是一种现代意识形态的幻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以深入地揭示并切入社会现实为根本旨归。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粉碎了笼罩在哲学学术上的意识形态神话,自觉地把发现和揭示社会现实的任务交给了哲学学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学术而言,如果它不能积极地唤醒社会现实,它就不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了。[2]这就启发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而是把社会现实作为教学改革的基础和核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应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始终扎根于学生的内心之中。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关注社会现实,不是跟着社会现状亦步亦趋,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涵分析和破解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域。
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人类活的灵魂,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深刻性、历史性和时代性始终站在当今社会的制高点,它科学地反映了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鲜明地体现了人类的崇高理想。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学习和传授,也就是说,改革的立足点不能仅仅为了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体系,而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自觉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要言之,使学生自觉地坚信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表达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崇高理想作为自己理想和行动的价值追求。[3]
概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绝不仅仅是教学改革问题,而是关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精神的领悟问题,就此而言,教学改革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与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深刻地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立足点应该是深刻地领悟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并把这一精神深深地植入学生的信念之中。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与教学改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与教学改革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它们互为前提和条件。这就意味着,只有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才能实质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与此同时,也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不断地深入进行下去,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与哲学创新的诸多问题就彰显出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与教材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然而,这不等于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固定不变的教条。所以,要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必须把权威与发展统一起来,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具有权威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们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但是,保持权威性并不是不发展;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发展与创新,才能真正具有权威性,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权威性为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就当前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教材严重落后于实际,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抽象空洞说教,没有反映时代的精神和人类文明的精华。尽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很多(据说有上千多本),但大都是千人一面,几乎都是源于原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翻版,其主要精神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需要教材,但教材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紧箍咒”。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应该反映当代哲学发展的状况,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并深刻地提升当今时代的重大问题。换言之,教材必须面向时代,就是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问题,包含两个含义:其一,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哲学意蕴;其二,提升全球化、国际化中的世界性的重大问题的哲学意蕴。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运用中,要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直面时代问题?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直面时代的重大问题,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伊格尔顿说得好:与政治家、科学家、军人和宗教人士不同,很少有思想家能真正改变历史进程,而《共产党宣言》作者恰恰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建立在笛卡尔思想之上的政府,用柏拉图思想武装的游击队,或者以黑格尔的理论为指导的工会组织。马克思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历史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即使反社会主义的思想家也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影响最大、最深远的社会改革运动;也是第一个不限于某个特定群体,而受到不分种族、国家、宗教和文明的所有人支持的思想潮流。[4]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以时代的重大问题为核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改革与教学改革辩证地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与专著的关系。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与专著处在分割的状态,也就是说,教材没有吸收专著的最新研究成果,专著只是供学术研究参考,而教材只供教学用。事实上,教材如果不吸收专著的研究成果,教材就无法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人们的认识一直有一个误区: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不大,教学优秀的研究并不一定深入;而研究做得扎实的,教学不一定优秀。真正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博大精深的思想,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而全面的研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的敬畏,很难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不用说,这就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和领悟,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而这一切研究成果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专著中。毋庸置疑,教材只有不断地吸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专著的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才能源源不断地保持生机和活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关系。毫无疑问,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原著;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依据应该有两个“文本”,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专著,二是社会现实生活,教材只有不断地与这两个“文本”对话,才能真正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精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应该不断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原著中吸收养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精神的阵地。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作为教材,当然,这需要精选。应当说,让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与跨学科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马克思的《资本论》既是经济学的力作,同时又是哲学经典,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新的哲学,它彻底超越了西方哲学的传统,成为一种与时俱进,崇尚创新的哲学。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除吸收了哲学的成果之外,还吸收了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和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这就启发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中,把当代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重大成就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本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得到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与历史的关系。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事实上,历史只有哲学作为反思的前提,才能真正理解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应该不断地反思历史。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等,应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反思,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这里,我们反观德国的自我批判的精神,或许有利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与历史的内在关系的理解。毫无疑问,德国人对纳粹罪行的反省是真诚的,也是彻底的。1970年,时任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访问波兰时,跪倒在华沙犹太人遇害纪念碑前,表示对德国二战时犯下的罪行忏悔;1995年,德国总理科尔在以色列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下跪,再次向受害者道歉;2004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华沙纪念碑前鞠躬说,期待世界永久和平,德国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2013年,德国总理默克尔说,对于纳粹的罪行和二战中的受害者,德国应该承担起永恒的责任,反思自己的罪行。近来,日本右翼非常猖獗,不承认对人类、尤其是亚洲犯下的罪恶。德日在二战中,都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为什么认识截然不同呢?德国一个学者说得好:德国与日本对战争的反省截然不同有诸多原因,但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日本是一个没有哲学传统的民族,没有哲学思想,就没有反思精神;没有反思精神,就不可能有一种内在的冲动去返回自己的过去。这就深刻地告诉我们,历史与哲学是人类智慧的双翼。[5]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应该成为历史的鲜活教材,从哲学思想中反思历史,从中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勇于担当。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与教师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是人类智慧的真正表征。这就要求老师不仅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功力和渊博的学识,而且还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信仰。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教师既要成为学术的楷模,又要成为道德的楷模,向学生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即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要具有知识、信念、理想、情操、责任和教养于一身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承担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重任。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一言以蔽之,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具有实效性。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路径
关于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路径,我们前面已有所论述。鉴于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再进一步阐释。应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理解,从而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与创新。
从简单的结论到问题意识。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不是以问题为核心,而是简单地直接给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变成抽象的教条,社会现实中的重大问题没有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视野。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的共同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每个问题只要已成为现实性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6]这就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这不必说。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我们的青年学生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失去兴趣,乃至出现信仰危机?问题不是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而是出在我们的教学方式上。照本宣科、千篇一律、空洞的结论常常出现在我们的教学课堂中,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自身的创新及其丰富思想,学生在课堂上却听不到。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信仰危机,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而是我们僵化的教学方式所导致的,我们必须找准出现危机的原因。列宁在1910年面临马克思主义哲学危机时说,对这种危机所引起的问题避而不谈是不行的。企图用空谈来回避这些问题,是最有害的,最无原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就是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精神,使之成为指导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思想指南。另一方面是社会现实中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应该把社会现实中的问题融入其中,也就是说,把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升华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课堂上讲的是一套,社会现实生活是另外一套,风马牛不相及。这里的社会现实问题,包括中国问题与全球问题,当然,它们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当代中国问题,诸如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等。全球性问题,诸如资源短缺问题、生态危机问题、恐怖主义问题、核威慑问题,等等。我们应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中,把这些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要问题。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卢森堡说得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没用了,而是我们的需要还没有达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高度。这是很有见地的,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中,坚定我们的理论自信。
从艰涩难懂到生动活泼。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是为大众服务的,是无产阶级解放自己的理论武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过程中,把本来是浅显易懂的理论故意讲得晦涩难懂,正如马克思所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所指出的,用大家听不懂的话说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辩证法随谈》用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说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借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是为了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从而使学生感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在场。
从抽象的物质世界到鲜活的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直面思考。在现实生活世界中,人本来可以幸福地生活,但是由于人们受“资本”抽象的统治,因而整个生活世界异化了。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就是探索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然而,在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却看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主题。人所共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核心问题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解放的思想始终没有出场。这就启发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应该围绕现实生活世界,诸如自由、解放、公平、正义、异化、资本、价值,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域展开,而不是物质、规律、运动、必然性这些陈旧的旧唯物主义所关涉的问题。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应该密切关注生活世界中的问题。
从简单性思维到批判性思维。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所独自具有的。马克思这里所说的批判是唯物主义批判,只有这种批判才是科学的批判。从根本的意义上说,真正批判的世界观,应该具有严格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所以这本身就是一种理论建设。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批判和自我批判,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建设的重要维度,同时也是科学批判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属性。换言之,实践批判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现实性和革命性的属性,理论批判赋予其科学性的属性,而自我批判赋予其开放性的属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现实性、革命性、科学性和开放性的属性,所以,它不是教条,而是实践的指南。[7]毋容置疑,长期以来,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之所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抽象的教条,是因为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批判精神,这就导致简单的思维方式(常识思维),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思维方式没有在教学课堂上反映出来。这就启发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中,必须培养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批判精神,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决定人们具有正确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理想、审美情趣和终极关怀。这意味着,学生在学习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本身是在思考社会中的重大问题和人生的大问题,也是学生进入哲学的理论境界的过程。[8]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过程,就是学生具有创造新思维的过程,就是开阔视野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思想方法搞正确,增强工作中的科学性与全面性,才能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这意味着,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这是一项真正的希望工程!
[1]高清海.思想解放与人的解放[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238.
[2]吴晓明.哲学之思与社会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61.
[3]汪信砚.对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反思[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481.
[4]〔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李扬,任文科,郑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2.
[5]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的专业与信仰[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1):17-1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7]孙麾.写在稿纸的边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53.
[8]孙正聿.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2000(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