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世纪英国货币流变与政治经济变迁初探

2014-04-09崔洪健

关键词:铜币便士金币

崔洪健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货币是“作为价值尺度并因而以自身或通过代表作为流通手段来执行职能的商品。”[1]这是马克思关于货币的定义,也是人们对于货币的经济职能的最直接认识。事实上,在中世纪,货币的发展不仅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而且更与政治变迁相连。货币发展的这一特征在中世纪早期的英国更甚。到目前为止,学界有关中世纪早期英国货币流变的研究多是从钱币学的角度来进行的,①笔者所见主要有:Anna Gannon,The Iconography of Early Anglo-Saxon Coinage:sixth to eighth centuries,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John Hines,Units of Account in Gold and Silver in Seventh-Century England:Scillingas,Sceattas and P?ningas,The Antiquaries Journal,90,2010;D.M.Metcalf,Some Finds of Thrymas and Sceattas in England,The British Numismatic Journal,1986(Vol.56);S.E.Rigold,The Principal Series of English Sceattas,The British Numismatic Journal,1977(Vol.47);M.Dolley,The Anglo-Saxon Pennies from the‘Upper Souterrain’at Knowth,The British Numismatic Journal,1969(Vol.38);P.Grierson,The Authenticity of the York‘Thrymsas’,The British Numismatic Journal,1962(Vol.31);Major A.B.Creeke,The Sceatta and Styca Series of the Early Archbishops of York,The British Numismatic Journal,1905(Vol.2).鲜有学者使用历史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之上,本文试图对中世纪早期(5-8世纪)英国的货币流变及其与当时政治经济的变迁进行深入探讨。

一 仿造罗马帝国的铜币

罗马帝国解体之后,欧洲各地开始在帝国的货币制度基础之上发展起本土的货币制度,而作为其行省之一的不列颠亦不例外。罗马帝国时期有着统一的货币制度,该制度包括三种货币——金币、银币和铜币,其中金币最为稳定,银币和铜币变化较大。[2]1蛮族的大规模入侵和占领,使得罗马帝国晚期的货币制度受到较大的影响。尽管不同的行省所受的冲击亦不一样,但是它们均继承了罗马帝国晚期的货币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变化。[3]75世纪初罗马军团的撤走和之后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以及朱特人的到来,促使不列颠的社会政治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因为罗马帝国其它地方的铸币厂的货币供给不复存在①罗马不列颠的货币主要是依靠罗马帝国其它地方的铸币厂供给来维持,而当罗马军团撤走之后,货币供给已不存在;尽管287年罗马帝国曾在伦敦建立官方铸币厂,但是到了君士坦丁大帝时代被关闭,之后至罗马人撤出没有重新开放。,原有的建立在征税系统之上的官僚制度和军队制度因货币的短缺而崩溃。[4]7-8

在罗马军团撤走后的两个世纪里,受蛮族入侵的影响,罗马不列颠时期建立起来的货币经济(monetary economy)出现一定的衰退;同时,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权贵和蛮族国王开始仿造罗马帝国时期的铜币。首先,盎格鲁-撒克逊人继承了罗马帝国的货币制度。随着盎格鲁-撒克逊人在不列颠的定居和生活的稳定,他们发现自身也需要一定的货币,因此开始仿造罗马帝国晚期的铜币。[5]12这些铜币使用至6世纪末。其次,当时留存下来的文献对货币的记载印证了货币的存在和流通。如吉尔达斯(Gildas)在其著作《不列颠之毁灭》(《De Excidio Brittaniae》,成书于6世纪40年代前后)中,曾有关奥波尔(obol,当时流通的一种铜币)等货币的记载。

5-6世纪期间不列颠的货币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5]1-27第一阶段为5世纪的前50年。原有的货币还在流通,但由于混乱和贵金属的短缺,到了该阶段后期,货币削剪(coin-clipping)和贬值严重;同时,人们出于保护自己的财产,窖藏了大部分的货币,导致市面上的货币减少。由于以上两个原因,地方的部族首领和一些权贵开始仿造罗马帝国的铜币。[6]2第二阶段为5世纪中期到6世纪中期,被称为“贵金属缺乏的阶段”。在该阶段的前50年,被削剪过的和被切割过的货币继续使用,最重要的是这一时期仿造货币的数量有所增加。当时仿造的货币较为粗糙,这可能是由于铸币技术低下和5世纪末铜的短缺进一步加剧所导致。在该阶段的后50年,由于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货币铸造受到较大的影响,铸币量有所减少,而且货币重量也出现了较大的下降。[5]8-10当时一些小铜块作为货币流通,也充分证明了贵金属的缺乏。第三阶段为6世纪末期。受跨海贸易的影响,英国的经济开始复苏;同时,日渐稳定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开始铸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货币,这些货币体现的特征和后来的银币锡特(sceat)几乎一样,因此也被称为像锡特一样的货币(sceattalike)。[5]11-13

由学者菲利普V.希尔的研究可知,在5-6世纪期间,不列颠货币的发展经历了一定的变化,但主要的货币应为仿造罗马帝国的铜币。这些铜币最初是由地方的文职官员、部落首领或是地方权贵发行;到了6世纪,货币通常由蛮族人建立起来的小王国的首领发行。[5]15据1929年格罗斯特郡的利德尼(Lydney)货币窖藏发掘可知,6世纪仿造的铜币数量大大超过5世纪。[7]2此时铸造的货币与罗马帝国晚期的铜币又不完全一样,货币上没有当时蛮族王国或是部族首领的名字;同时,由于铸造技术低下,多数铜币贬值严重。[8]2-3这些仿造的铜币,尽管有些粗糙,但是满足了5-6世纪入侵者对货币的需求。

从总体上来看,在蛮族入侵的最初两个世纪里,受当时政治混乱状况的影响,货币的经济功能出现倒退,甚至当时存在的一些货币开始作为装饰品和护身符。[4]7-9,[9]但是,英格兰的货币并未因罗马军团的撤走而彻底中断,相反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为中世纪英国货币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 金币特里姆萨的铸造

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政治和经济联系的加强成为7世纪英国货币流变的大背景。随着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之间不断的角逐,到6世纪末仅剩下较强大的七国②七国主要指:肯特、苏塞克斯、韦塞克斯、埃塞克斯、东盎格利亚、麦西亚和诺森伯里亚。政治环境较为稳定,这在客观上促使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渐加强。首先,政治联系加强的主要表现为肯特的国王迎娶了法兰克王国的公主以及基督教的随之传入。6世纪末,肯特的国王迎娶了法兰克王国的公主,该国的货币作为嫁妆传入肯特。[10]4尽管当时带来的货币多作为装饰品,但是它们为英国的居民提供了了解法兰克王国货币的机会。同时,公主还带来了基督教,她的私人牧师洛达尔(Leudard)曾在坎特伯雷为其建立小教堂。为了进一步在英国传播基督教,罗马教皇授意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于597年来到坎特伯雷。[6]3坎特伯雷亦成为最初的传教中心。[7]2随着基督教在英国的传播,蛮族国王纷纷皈依基督教,这对当时货币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次,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经济联系日渐紧密。自6世纪末以来,英国的东南部和欧洲大陆之间的贸易日益加强,欧洲大陆的货币也随之流入。在肯特和其周边地区均出现欧洲大陆的金币。[4]10随着欧洲大陆金币的流入,人们对这些金币日渐熟悉;同时,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英国对金币的需求远远超过了流入的数量,因此开始仿造金币。[4]10

7世纪英国最早发行的金币是对法兰克王国的金币特里米斯(tremisses)的仿造,在英国称为特里姆萨(thrymsa),重20格令,①格令(grain),古代中世纪欧洲的重量单位,最初为一粒种子的重量;在中世纪的英国,1格令等于一粒大麦的重量,约为0.065克。约等于金币索里达(solidus)②索里达是君士坦丁大帝时期发行的一种金币,在欧洲大陆上一直流通至8世纪中期。重量的 1/3。[7]3据相关货币窖藏发掘可知,在604-670年间,英国的金币主要在坎特伯雷和伦敦两大铸币厂铸造。[6]4字母组合 LONDVNIA代表伦敦,DOROVERNIS代表坎特伯雷;同时,货币上还出现了铸币师的名字,因为他们要为货币的重量和成色负责。[8]5与法兰克王国的金币相比,英国的金币上没有王权的标志。[8]6此外,这一时期的金币上多了“+”字的设计,这主要是由于诸王国皈依基督教所致。[8]6

当时的教会和国王一样,也拥有铸币权。这是6世纪末基督教传入和各王国皈依基督教的特定历史背景的产物。圣·奥古斯丁来到不列颠之后,约在 600-604 年间在伦敦设立主教。[11]4604-616 年间,伦敦主教梅利德斯(Mellitus)就曾控制当地的铸币厂,并发行属于教会的货币。[6]3除了国王和教会参与铸造货币之外,商人有时也控制地方铸币厂,并发行货币。[11]4-5

货币功能的变化和货币流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货币的发展状况。在6世纪末和7世纪初,英国存在的货币中既有本土的也有国外的,但以国外货币为主,这一点从萨福克郡的萨顿胡(Sutton Hoo)窖藏发掘中的货币均来自法兰克王国就可见一斑。当时的这些金币,除了作为财富之外,多作为装饰品或是用于重大节日的庆祝。[12]57,[10]4从总体上来讲,7世纪初存在的货币的经济功能还远不如其作为装饰品的功能强。[13]118但是,也正是从这一时期起,金币开始发挥着部分的经济功能。[12]157从萨顿胡发掘的货币可知,欧洲大陆的货币很可能通过贸易流入英国,而不是通过劫掠的方式。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贸易的发展,足以证明英国东南部经济发展中货币的流通。[13]120

7世纪的第二个25年,英国本土的铸币量出现上涨。最有力的证据来自汉普郡的克朗达尔(Crondall)窖藏发掘,其中近70%的货币是由英国本土铸造,这证明了当时货币铸造的大幅增加。同时,克朗达尔发掘中的69枚金币的铸模与同时期其它地区发掘的货币的铸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本土贸易的发展和货币支付的增加。此外,约从7世纪的30年代开始,英格兰的货币出现了持续铸造的现象。[12]1617世纪的前50年,货币的使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约从东肯特(east Kent)和埃塞克斯蔓延到了泰晤士河和东部沿海地区。[4]11

7世纪的第三个25年,货币铸造的规模进一步增加,同时,货币的使用也变得更为普遍。[12]163但是,金币的成色在逐渐下降,一度从50%下降到了15%,甚至是更低。[12]163在克朗达尔窖藏发掘中,金币的平均成色约为40%。[4]11而到了7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肯特铸造的金币的成色已经下降到了20-40%。[12]163英国金币的贬值深受欧洲大陆货币贬值的影响,此前法兰克王国的金币就曾出现了大幅的贬值。[4]11

7世纪中后期,金币为何贬值?学者们认为,金币贬值主要是由于黄金的缺乏所致,而黄金出现短缺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东西方的奢侈品贸易中,西方处于入超的地位。[2]19西欧的黄金大量的流入拜占庭帝国和穆斯林世界。[12]95至该世纪末,西欧的黄金几乎被东西方之间的奢侈品贸易所吸干。[3]49其次,教会、王室和大贵族占有部分的黄金,其形式主要是黄金器皿,尽管这种占有并没有减少黄金的总量,但是却减少了流通中黄金的数量。[2]19-20再次,市面上金币的自然磨损等也能导致黄金的减少。[12]95西欧黄金的短缺无疑影响到了英国,加之英国又是一个黄金匮乏的国家,这使得金币的铸造缺乏持续的原料供给,最终导致金币的贬值。

为了满足政府和教会不断增长的货币需求以及不断扩大的商品交换的需要,英国开始铸造银币。[13]122银币代替金币经历了一个过渡阶段,如帕达(Pada)系列货币就是典型的例证。受货币贬值的影响,该系列货币的成色越来越低,而货币中出现了白银,即金银合铸。[12]163-164在一些其他系列的金币中,成色低于10%;同时,一些金币开始完全转变为银币。[12]164这样也基本上完成了从金币向银币的转变,至于这一转变的时间并没有十分确切的说法,有学者认为大概是在680-700年间。[6]5

由以上探讨可知,自英国的历史进入7世纪以来,政治环境相对之前较为稳定,而英国与欧洲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也日渐紧密。受欧洲大陆金币的影响,英国开始铸造金币。有学者认为在630-675年间,金币是英国主要的流通货币,且流通的区域在英国的东南部不断的扩大。

三 银锡特的铸造

锡特①Sceat的负数为sceattas。最初的含义为财富。[7]6对于锡特的来源,不同的学者持不同的观点。学者C.H.V.萨珊兰德认为,7世纪末8世纪初,英国与西欧诸多地区之间的商业联系在不断加强,货币可以相互的接受和使用。因此,英国的银币受法兰克王国的影响,与其铸造的银币德尼尔(denier)十分相近。[6]5而W.J.安德鲁认为,锡特是由罗马货币演变发展而来。[14]98多数学者赞同折中的观点,如乔治 C.布鲁克和查理斯·奥曼就曾认为,锡特是对法兰克王国的货币和罗马货币的联合仿造,但晚期的锡特深受法兰克风格的影响。[7]5-6,[8]11

银锡特有自己的特征,与之前薄大的金币和后来的银便士相比,其特征为小而厚,且较为扁平。它的直径与英国现代史上曾短暂流通的十进位的半便士十分相近,但是其厚度却为半便士的两倍。因此,看起来十分的粗糙。[13]122和之前的金币一样,锡特的发行者不仅有国王,还有主教。[13]122

锡特铸造的时间约为一百年——从7世纪后期至8世纪后半期便士的出现。在这长达近一百年的时间里,锡特的铸造大致分为三个阶段,675-700年为最初阶段(Primavy Phase),701-710年为中间阶段(Intermediate Phase),711-750年为第二阶段(Sewndary Phase)。②锡特铸造三阶段分类法参见Philip Grierson&Mark Blackbwn著Medieval European Coinage一书,1986年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出版。

在最初的阶段,锡特主要在英国东南部铸造③除了东南部的发行之外,诺森伯利亚国王奥尔德里奇(Aldfrith,685-704年在位)也发行锡特币。。[4]12据对相关窖藏的发掘可知,当时的锡特主要在肯特和埃塞克斯铸造,具体由坎特伯雷和伦敦铸币厂发行。[12]167从锡特的铸造情况可知,该时期货币主要在肯特、埃塞克斯和下泰晤士河谷地区流通;同时,一些货币流入到欧洲大陆,荷兰的栋堡(Domburg)和法国的一些货币窖藏证明了这一点。[12]167

在中间阶段,即在8世纪的最初10年,货币铸造和流通因为贸易的活跃而得到较大的发展。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和神学家比德曾在其著述中提及伦敦和约克的弗里西亚(Frisia)的商人以及他们在北海所经营的贸易,当时这些商人不仅在东部的沿海港口活动,而且还来到了河谷地带。[10]12除了与弗里西亚之间的贸易之外,英国还与下莱茵兰等地区建立起商业联系。[12]167商业的发展刺激了英国货币的铸造和流通。较之第一个发展阶段而言,锡特在中间阶段的铸造量有了大幅的增加。同时,货币的流通区域也在不断地扩大,从之前的肯特和埃塞克斯以及下泰晤士河谷扩展到了东盎格利亚、东密德兰和上泰晤士河谷地带以及西南部地区。[4]12由此可见,货币的流通已经从东南部沿海地区向中部和西南部地区蔓延。

货币的重量和成色较为稳定。在最初阶段的早期,锡特的重量标准接近晚期的金币,重约1.25-1.30 克(约合 19-20 格令)。[12]168而到了最初阶段的晚期和中间阶段,货币的标准有少许的下降。据哈法姆(Hougham)窖藏发掘可知,当时货币的重量约为1.10-1.25 克(约合17-19.5 格令)。[12]168在最初和中间阶段,尽管货币的重量有小幅的波动,但是货币的成色十分稳定,约在90-95%之间。[12]168

在第二阶段,即在711-750年间,货币的铸造量不断增加,流通范围亦不断的扩大,但是这一阶段的中后期却出现了贬值的现象。在该阶段,货币的流通区域进一步扩大,货币在韦塞克斯中部、东盎格利亚(之前货币流通仅限该地的沿海地区)和麦西亚的西部和南部以及诺森伯利亚王国流通。[12]168有关这一时期货币的单一发掘(singlefinds)的数量是12世纪以前的英国最多的,且不同发掘的货币的铸模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充分说明当时的货币流通量之大。[12]168-169

铸币厂的增加和沿海贸易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当时货币铸造的发展和流通的进一步蔓延。货币流通的发展,伴随着铸币活动的增加。除了当时最重要的坎特伯雷和伦敦铸币厂之外,一些地区因为贸易的发展而设立铸币厂。韦塞克斯南部的港口城市南安普顿曾因沿海贸易的发展而设立铸币厂,从当地相关的发掘可知,该铸币厂至少发行过H系列的锡特。[12]169同时,在埃塞克斯和东盎格利亚王国,铸币厂主要有科尔切斯特、伊普斯维奇和诺里季,当时铸造的货币量较大且几乎流通到了每一个地方。[10]12

在第二阶段的中后期,银币出现了贬值。在第二阶段的中期,货币的成色出现了下降——约为60-80%,重量约为0.9-1.0克;到了第二阶段末期,重量进一步下降至0.8-1.0克,成色继续下降至20%或更低。[12]171-172因此到了8世纪中期,英国的货币出现了危机,货币贬值严重,甚至一些铸币厂停止了铸造活动。[4]13

综上可知,在欧洲大陆的影响下,英国完成了从金币向银币的转变。相比较金币而言,银币锡特较适宜商业的发展,因此自700年之后锡特铸造量大幅增加,货币流通的规模较之前二百余年也是最大的。[10]11因此在8世纪的前50年,英国的东部和南部的货币使用已经初具规模。[10]12但是,到了该世纪中期,锡特出现了重量和成色下降的危机,这为之后高标准银便士的引入提供了契机。

四 银便士的铸造

银便士是在麦西亚国王奥法统一英国南部区域以及与欧洲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引入的。首先,政治上的强大是奥法引进银便士的前提。经过7世纪诸国之间不断的征服,到了8世纪中后期,奥发征服了肯特和东盎格利亚等南部王国,促使英国南部地区出现了统一的趋势。疆域的扩大和权力的增强为奥法发行银便士提供了政治保障。其次,法兰克王国的货币改革是银便士引入的外来因素。755年,矮子丕平(751-768年在位)颁布法律,进行货币改革。其改革的主要内容为:铸造宽而薄的银币德尼尔,并提高货币的标准(重量和成色)。[12]204新铸德尼尔的重量约为 20 格令(1.3克),货币的直径从原来的13毫米增加到17毫米;[2]34货币的成色也从8世纪20年代的50-60%上升至85-92%。[15]305与法兰克王国政治和经济联系紧密的英国,因正遭受着货币贬值的危机影响,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引入了这种银币,英国本土称之为便士。再次,锡特较易被切割和伪造的特点也是促使了银便士的引入。锡特的特征是小而厚,即货币的直径较小,这便于当时的一些违法者把锡特一分为二,并把分开后的部分敲薄成新的锡特。[14]103最后,国内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货币,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银便士的铸造。

奥法时期发行的货币,根据其重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8世纪60年代至792年为早期阶段,因货币相对较轻,称之为“轻便士阶段”;792-796年为晚期阶段,货币重量增加,亦之为“重便士阶段”。[12]277

在“轻便士阶段”的早期,尤其是在奥法统治的最初时期,其所铸造的银便士与之前的银锡特相比,变化不大;[16]从8世纪60年代开始,在法兰克货币的影响下,奥法最早在伦敦铸造较轻的宽幅银便士。[4]13-14除了伦敦铸币厂之外,坎特伯雷和伊普斯维奇也于8世纪的70年代铸造带有奥法名讳的货币。[15]326

在“轻便士阶段”,英国的银便士不仅具有法兰克货币的特点,而且也形成了自身的特征。首先,与之前的银锡特相比,早期轻便士不仅外形变得大而薄,而且重量足成色高。货币的直径增至17毫米,重量为 20 格令(1.3 克),成色约为 96%。[12]278其次,铸币师的名字出现在货币上。受东盎格利亚和诺森伯利亚王国货币的影响,铸币师的名字出现在货币之上,这一特征一直延续至13世纪。[12]278再次,发行“肖像系列”的银便士,肖像为带有王冠的国王的半身像。[6]12最后,国王的名字或是名字缩写出现在货币之上。奥法名讳的全称为OFFA REX MERCIORVM,或是 OFFA REX,亦可缩写为 OF R M。[2]37国王的肖像和名讳出现在货币上,体现了奥法政治权力的增强。[11]7

在“轻便士阶段”,货币铸造也曾出现例外的情况。为了表示对皇后辛妮丽(Cynethryth)的敬意,奥法统治晚期曾发行带有她的名字和半身肖像的货币。[8]19这是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唯一发行的带有王后肖像的货币。为何出现这样的货币?学者们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有学者认为这仅是奥法效仿罗马帝国皇帝的一些做法而已,君士坦丁大帝就曾为其母亲和妻子铸造类似的货币;[8]20而另有学者认为,当时的货币是对拜占庭帝国的皇后艾琳(I-rene)所铸货币(约铸造于780-802年间)的仿造。[10]21

在792-796年的“重便士阶段”,货币的标准进一步提高,且设计样式逐渐固定。此阶段的便士的变化受到查理曼大帝货币改革的影响。在8世纪后期,为了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查理曼大帝开始加强对货币铸造的控制,同时提高货币的设计样式和货币标准。譬如,固定货币上的设计图案,提高货币的重量——1.3 克上升至1.7 克。[12]206为了发展与欧洲大陆的贸易,英国必需发行与之相同标准的货币。因此,奥法于792年进行货币改革,发行大而重的便士。[6]12货币的直径从之前便士的17毫米增至19毫米,重量从之前的1.3克(20格令)增加至 1.45 克(22 格令)。[2]37同时,货币的设计样式也进一步标准化。

大主教铸造具有奥法标志的货币,成为当时货币的一个重要特点。当铸币权成为王室的特权,主教的铸币权也来自于国王。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威,奥法不允许大主教私自铸造带有其主教标志的货币,这表明大主教和国王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同时也表明大主教必须获得国王授予的铸币权才能发行货币。坎特伯雷的主教亚尼贝特(Jaenberht,766-792年间任职)和艾特尔赫德(Aethilheard,792-805年间任职)发行的货币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些货币的正面有国王奥法的名字,货币的背面有他们自己的的名字。[10]21

纵观奥法统治时期银便士的铸造状况,可知当时的货币铸造规模较大,这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奥法统治范围之内为其服务的铸币师从最初的3个增加到了31个,①除了为奥法服务的31位铸币师之外,在英格兰的其它地方还有9位铸币师为当地的统治者和主教服务。[13]125从铸币师的人数大幅增加就可窥见货币铸造规模的大小。当时货币量的增加并不是以货币贬值为前提的,而是保持了较高的重量和成色。毫无疑问,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尽管奥法铸造大量的货币,但是银便士流通的范围仍然相对有限,主要在南安普顿至沃什湾(the Wash)弧形线以南和以东的区域。[12]282

五 余论

在罗马帝国货币制度的基础之上和欧洲大陆货币流变的影响下,中世纪早期英国的货币经历了罗马帝国铜币的仿造→金币特里姆萨→银锡特→银便士的流变过程,最终选择铸造银便士。中世纪早期英国货币的流变(5-8世纪)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的变迁。

首先,仿造罗马铜币,适应低水平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在5-6世纪蛮族入侵的两个世纪,由于政治经济的混乱,原来的罗马货币制度受到较大破坏,货币的经济功能出现了倒退,但其作为装饰品的功能凸显;同时,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原有的地方贵族和部落首领以及蛮族王国的国王开始仿造罗马帝国时期的铜币。

其次,铸造金币,满足国内政治发展以及与欧洲大陆之间贸易发展的需求。自6世纪末以来,随着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的日渐紧密,盎格鲁-撒克逊的诸王国在罗马帝国和法兰克王国的货币制度的影响下开始铸造金币;同时,7世纪是基督教传入和其影响不断扩大的时期,诸王国的国王纷纷皈依基督教,因此当时的货币上出现了纪念耶稣基督的“+”标志,且被后人所继承。

再次,铸造银币,适应奥法政治地位的提高和国内外商业贸易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需要。英国银便士是在麦西亚的奥法称霸东南部和国内外经济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引入的,银便士的铸造对中世纪英国的货币制度产生着深远影响。大而薄的银便士成为中世纪英国货币铸造的模板,并成为市面上唯一流通的货币,且保持了500年之久。[16]39有学者认为便士的出现是英国货币史上的一次革命。自此,在整个中世纪的英国,便士与货币成为同义词。[13]125

最后,货币的流变客观上反映了中世纪早期英国货币流通的蔓延。在罗马军团撤走之后的两个世纪,原来建立起来的货币经济几乎崩溃,货币只在个别地区使用;到了6世纪末,由于蛮族王国的管理和王庭的日常生活都需要大量的货币,尤其是欧洲大陆和英国东南部之间商业联系的建立,英国开始铸造本土的货币,并在东南部沿海地区流通;到了8世纪,铸币量出现了增加,货币流通的区域也开始从东南部向西南部、中部和北部地区蔓延。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49.

[2]Philip Grierson.The Coins of Medieval Europe[M].London:Seaby,1991.

[3]Peter Spufford.Money and Its Use in Medieval Europ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4]Anna Gannon.The Iconography of Early Anglo-Saxon Coinage:Sixth to Eighth Centuries[M].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5]Philip V.Hill.The Coinage of Britain in the Dark Ages[J].The British Numismatic Journal,1949-1951(26).

[6]C.H.V.Sutherland.English Coinage 600-1900[M].London:Batsford,1973.

[7]George C.Brooke.English Coins:from the Sev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Day[M].London:Spink,1976.

[8]Charles Oman.The Coinage of England[M].London:Pordes,1967.

[9]J.P.C.Kent.From Roman Britain to Saxon England[C].Michael Dolley.Anglo-Saxon Coins.London:Methuen&Co ltd,1961:5.

[10]C.E.Challis.A New History of the Royal Min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11]Sir John Craig.The Mint:A History of the London Mint from A.D.287 to 1948[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3.

[12]Philip Grierson,Mark Blackburn.Medieval European Coinage:Vol.I[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13]Glyn Davies.A History of Money: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M].Cardiff: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1994.

[14]W.J.Andrew.A Numismatic History of the Reign of Stephen A.D.1135-1154[J].The British Numismatic Journal ,1911(8).

[15]Rory Naismith.Kings,Crisis and Coinage Reforms in the Mid-eighth Century[J].Early Medieval Europe,2012,20(3).

[16]C.E.Blunt.The Coinage of Offa[C].Michael Dolley.Anglo-Saxon Coins.London:Methuen&Co ltd,1961:41.

猜你喜欢

铜币便士金币
哗啦啦,下金币啦
水中的金币
谁偷了我的金币
找金币
小品中的数学问题
川陕苏维埃铜币伪品现状分析
愚蠢的百万富翁和聪明的女孩
阿凡提分饭钱
便士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