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辅导员活力的必要性及长效机制构建
2014-04-09陈永华
陈永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辽宁 阜新 123000)
一、高校辅导员的活力及其现状
目前,社会上普遍认可的关于活力的概念涵盖了个体感到其拥有的体力、情绪能量和认知灵活性等三方面内容。结合十余年辅导员工作的经历及三年来从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笔者认为辅导员的活力实质上是指辅导员在工作中充满热情、积极奉献、主动融入的工作状态,它包括辅导员的个体活力和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活力两部分内容。
高校辅导员的活力状况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影响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实际考察发现,高校辅导员的活力状况并不乐观。
一是职业意识懈怠,工作满意度低。目前的辅导员队伍中,可以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角色不清、职业意识懈怠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对自身的职业缺少规划,甚至有的人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才从事了本来并不喜欢的辅导员工作,这些人对本职工作缺乏兴趣,对工作不像刚入职时那么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或者抱着一种“应付”的心态在工作,有时甚至还会出现不关心工作质量与成效,不关心学生成长的情况,职业精神、敬业精神、创新意识缺失,对所从事的工作不满意,希望一有机会就“跳槽”做其他工作,从而导致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二是个人成就感差,工作投入不足。一个人对工作是否有较高的成就感,会直接决定个体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与专业任课教师对比,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很难有理想的价值归宿,他们出路窄、待遇差、地位低已是不争的事实。[1]目前的辅导员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个人成就感差,对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评估过低,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辅导员的教育引导工作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缺少规划,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工作的倦怠,工作不能全心投入,工作中随意性、粗放性、个人经验主义现象明显,工作效果不稳定。
三是身心压力较大,心理状况失衡。作为教师和管理者,辅导员理应承担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项工作职责,但现实情况却是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充斥着大量的事务性的工作,几乎每一名辅导员都感到工作压力较大,甚至疲于应对。随着现代社会竞争节奏的加快,大部分辅导员在面临着繁杂的日常工作的同时,还必须面对个人学历提高、职称晋升、职务晋升等多重压力。承载着这些压力,辅导员工作中时常心情紧张、压抑、焦虑抑或感到无所是从,以至于出现情绪低沉、思维迟钝、行为不灵活等心理机能失调的现象和身心耗竭状态,甚至引发身心疾病。
二、提升辅导员活力的必要性
1.是激发辅导员个体工作投入的积极性、创造性的需要
长期以来,一些学校,甚至许多辅导员自己都把自己的职业角色仅仅定位为管理干部,由于过分强调管理者的角色,忽视了教师的角色,很多辅导员经常处在繁多而具体的工作中,忽视了对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工作的创新意识和工作活力自然不足,直接影响了辅导员作用的全面发挥。辅导员的个体特质差异是影响辅导员活力的内部因素,只有通过激发辅导员的活力,使每个辅导员个体都充满活力、精力充沛,对工作的热爱、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存在于头脑中,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辅导员充分履行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效率,自觉、自愿地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奉献给学校的人才培养事业。
2.是推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进程的需要
在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很少从理性的层面和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导致辅导员队伍缺少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在很多高校,关于“要确保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与本校专任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相当”[2]的经济待遇没有实现,在职称评定方面没有做到“单设系列、单设标准、单独评聘”,在职位提升方面也没有落实辅导员的相应职级、职数和待遇。这直接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整个辅导员队伍缺失活力甚至不稳定,进而影响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辅导员待遇和地位提升基础上的辅导员工作活力的激发,能够更有效地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角色意识,促进辅导员职业形象的提升,使辅导员队伍更稳定、吸引力更大,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得到极大的激发,进而使辅导员为从事这一职业感到更加光荣和自豪。同时,能够促进辅导员的学术研究水平、学生工作教学、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职业化、专业化素质的进一步提升,推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进程。
3.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大幅增加,随之而来的学生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因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问题等,都成为辅导员不可回避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帮困、心理、就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工作成为辅导员职责中新的组成部分。因此,辅导员的工作非常艰巨,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辅导员的工作又非常繁重,要同时面对几百名学生,工作涉及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稳定等方方面面。激发辅导员的工作活力,能够有效地提高辅导员对日常工作的重视程度,辅导员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专业性和实效性显著提升。能够有力地克服以往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随意性较大、仅凭个人经验、工作效果不稳定等方面的问题,确保辅导员工作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提升辅导员活力的长效机制构建
1.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建立系统化的支持援助机制
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是激发辅导员的工作活力,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根本保障。一是加强人文校园建设,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打造学校整体的大学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增强辅导员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激发辅导员的整体活力。二是营造快乐和谐的情感氛围,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术沙龙、联谊会等活动,建立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平台,使辅导员的思想得到解放,潜能得以释放,全身心、快乐地投入工作,进而促进辅导员整体活力的迸发。三是整合资源、构建机制,实行开放民主管理模式,让辅导员深度参与高校运行和管理,最大限度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建立规范化的管理机制
我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苏东水先生曾经指出:管理的特性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3]建立充分体现人的价值、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是有效激发辅导员工作活力的外在驱动力。一是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定期开展绩效考核和反馈,将辅导员的绩效与酬金增减、职称晋升、职位升迁紧密挂钩,切实体现优劳优酬、修正不足、提高绩效的原则,增强辅导员的工作成就感。二是建立培训制度,不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满足辅导员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和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建立弹性工作制度,激发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辅导员既能有充足的时间完善和提高自身,又能有充足的时间深入学生中去,为辅导员创造充分的成长空间和实践平台。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人性化的心理援助机制
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能够帮助辅导员提高心理防御能力,建立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机制,从而有效地减轻压力,创设愉悦的心理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一是要积极向辅导员普及保持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提高辅导员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在面临心理压力时,能够保持心理平衡。二是积极面向辅导员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行为训练活动,进一步增强辅导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执行力。三是成立专业的辅导员EAP机构,面向辅导员进行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援助。
4.加强价值观的培育,建立科学化的创新激励机制
通过激励机制,促进辅导员在工作中不断推陈出新,是激发辅导员工作活力的不竭动力源泉。一是要为辅导员的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有意识地培养辅导员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促进其身心的和谐发展,保持其工作生命的活力和动力。二是通过建立非正式组织的方式,营造创新氛围。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通过成立辅导员协会、组建辅导员核心学术团队、成立文体类俱乐部等方式,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引导辅导员发挥特长。三是通过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报酬、树立优秀辅导员典型等激励手段,双管齐下,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双重激励,有效将外部激励转化为辅导员的自我激励,激励辅导员不断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职业认同感和事业归属感。
[1]陈永华.工作课程化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3):22-23.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2005.
[3]李春琦,李丽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7):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