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元炳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2014-04-09陈祥伟王剑莹石瑀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如皋教员师范

陈祥伟 王剑莹 石瑀

(如皋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如皋 226500)

沙元炳(1864~1926年),字健庵,江苏如皋人。晚清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辛亥革命后曾任如皋民政长、江苏省议会议长等职。致力于地方上的教育事业,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师范学校“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

沙元炳的教育思想十分复杂,既受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的感发,又有中国古代教育的烙印;既受宋代乡贤胡瑗的影响,又受挚友南通张謇的影响;既受清廷颁布的《癸卯学制》的制约,又能吸收近代日本的教育经验,可称得上是新旧结合,中日并举。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创办、管理各种学校的过程中,也散见于其遗著《志颐堂诗文集》中。

一、教育救国

最早提倡通过教育来救国的人是清末康有为,他认为国家贫穷落后的根源在于教育不普及,要想振兴民族,挽救国家危亡,必须通过教育。经梁启超、严复等人响应,教育救国已成为当时进步人士的共识。

考沙元炳生平,他于光绪二十年(1894)应殿试取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戊戌政变”后,始无意进取,以“双亲年高,独子奉养”为由,请长假归里。则康梁变法之时,沙元炳适在京任职,故康梁诸公教育救国的思想必会影响到他。同时,同榜进士、挚友南通张謇“父教育而母实业”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他。再加上如皋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如宋代乡贤大儒胡瑗曾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教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1]因此,沙元炳在家乡“壹志兴学”[2],创办了“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等多所学校。他说:“自科举之制废,四方聪明雄俊君子,皆知当世之务,兴学为先,莫不感慨奋发,互劭而趋为之。”“凡以陶冶斯世者,胥於学出。自元首以至庶人,咸视为家国运命存亡之所系,不敢斯须去。”[3]在师范学堂创办后,他又对学生明确提出“养成爱国志气”的要求。可以说,教育救国是沙元炳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二、在教育目的上注重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则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质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历史上教育思想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论述,大致可分两类。一是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目的,为社会本位论。如《学记》提出,“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朱熹把“五伦”列为教育目的等。法国早期社会学家涂尔干主张“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之中,造成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为个人本体论。如夸美纽斯曾说“教育在发展健全的个人”;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在使人的各项能力得到自然的、进步的与均衡的发展”;杜威则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除了促进个体生长外,没有其他目的,故又称教育无目的论。[4]沙元炳明确要求学生成长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1902年,沙元炳创办了“如皋公立师范学堂”。他要求学生成长为“恪遵经训,阐发新学要义,施以严格训练,养成爱国志气、良善性情、强健体魄、谙练小学教法之师范生。”[5]这些要求与他创办学校的初衷——教育救国密不可分。当时小学初建,小学教员奇缺,故学校大力培养能够精通小学教法的师范生。在如师创办初期的校歌中,也可见出沙元炳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奠定邦家,化育童蒙,责任在吾躬。”安邦定国,传承文化,这是师范学子们当仁不让的责任。他还规定,毕业后师范生必须勉力从事本县小学教学六年。师范学校的创办,培养了大批的教育人才,极大地缓解了地方上小学师资匮乏的压力。

具体地说,沙元炳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二是培养能处理实际事务的专门人才;三是要求学生奋发进取,不能苟安一时。

(一)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沙元炳创办如皋公立师范学堂之初,即制定了“贵全”的办学宗旨,要求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成为“恪遵经训,阐发新学要义,施以严格训练,养成爱国志气、良善性情、强健体魄、谙练小学教法之师范生。”这里既有文化知识上的旧学、新学皆通,又有综合素质上的德(爱国志气、良善性情)、智(恪遵经训,阐发新学要义;谙练小学教法)、体(强健体魄)。

从当时的课程设置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沙元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癸卯学制》颁布后,他认真地实施了学制对初级师范学堂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如修身、读经讲经、国文、习字、历史、舆地、算学、教育学、博物、物理、化学、图画、体操、乐歌等,还开设英文、日文、手工,由学生选修一科。”[6]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沙元炳非常重视教育、外国史地、理化、音乐、兵式体操、图画等新兴学科,让它们在总课时中占到一半以上。尽管这些学科的教学人员奇缺,沙元炳还是花大力气聘请专门人才甚至是外籍教师为学员讲授。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二)培养能处理实际事务的专门人才

沙元炳痛恨那些没有实际才能却尸位素餐的人。他曾说:“天下之患,莫大於任事者仅居其名,而无事事之实。吾见今之膺显职者矣,其初不甚审度,率然而就之,稍有艰阻,则谢病而去耳。号为维新者,数年曾无毫毛加於昔,此辈阶之厉也。”[7]因此,沙元炳将学校的校训定为“真实”。曾有位如师的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真者,伪之对也;实者,虚之对也。人心风俗之大害,皆此虚伪之一念误之。”“我校以真实二字为匾额者……亦以令学者触目惊心,常以虚伪为戒,作座右铭焉耳!学者苟能体此义,则悟厥真理,而事事不尚浮夸;持以实心,而念念皆能纯一,胥于此校训端其始基矣!”学真实之才学,做真实之人,行真实之事,力戒虚伪浮夸狡诈,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振兴国家,复兴民族。

沙元炳也反对只教给供学生仕途钻营的学问。他在批评元明以来的义塾时说:“然彼所教者,与古三物之教异,不导以民生日用所必需,而授之进取速化之术。彼方戚戚焉谋衣食之不遑,而谓持此可以取金紫,致通显。幸而获者,千百之一耳。而不获者宁有济耶?嗟乎!无教者不可言矣,而所教者又若是!然则今之学校,吾未知去古何如,而视此固大进矣。”义塾只传授给学生致身通显之术,而这些学生连基本的穿衣吃饭尚且顾不上,怎么有余力去跻身官场呢?就算有人侥幸踏入仕途,也是少之又少。那些没能进入官场的人,又能靠什么谋生呢?因此沙元炳主张教授学生“民生日用所必需”,即某一谋生的实实在在的技能,足以靠它在社会上养家糊口,不致百无一用,穷困潦倒。他认为当今的学校在这方面已经超过了元明时的义塾。

(三)要求学生奋发进取,不得苟且偷安

沙元炳的这一思想见于其《说鹄》一文。沙元炳曾畜养一鹤,仅喂之一缶水,一盂麦,三年以来,鹤饮啄自适,一天天地肥大。一年秋天,邻人捉到一只鹄,送给沙元炳。沙元炳很喜欢,将它放入鹤笼,希望它与鹤作伴。然喂它小麦,不吃,换成鱼虾,也不吃,五天就死了。鹤鹄本同类,也可以冲薄霄汉,横绝四海。鹄的本性也并不比鹤更烈,可是鹤却饮啄自适于丈笼之内,鹄则不忘其千里之志而自绝于笼内,什么原因呢?原来鹤是从小就被豢养的,已经习于、安于这种生活了。由此沙元炳悟到育人也是这个道理,因此他要求师范教员要把“变化学生气质,激发学生精神,砥砺学生志操”放在第一要务,并要求学生“不可仅以教习所授为足”,当“自行深造学识,精研技艺,勿得偷安自画,致阻学业进境”。

三、注重教育革新

沙元炳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他要求教员在向学生传授学业之时,能让学生学会教授的方法。教员须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按照各学科的特点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做好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复习,“贵使学生于受业之际,须会教授之有法”。

沙元炳注重教材建设。他提倡自编教材或对原有教材进行增、删、改。不论自编还是修订教材,都遵循“中西结合,讲求实益”的原则。

在课程设置上,沙元炳能够与时俱进,及时革新。如“读经”为中国清末学堂的教学科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规定蒙学堂、小学堂、中学堂每年均设此科。蒙学堂读《孝经》《四书》,小学堂读《诗经》《礼记》《尔雅》《春秋三传》,中学堂读《书经》《周礼》《仪礼》《周易》。光绪二十九年末(1904)公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改设“读经讲经”,所读各经大致同前。初等小学每周读经讲经12小时,占全部课时的五分之二;高等小学每周读经讲经12小时,占全部课时的三分之一;中学堂每周读经讲经9小时,占全部课时的四分之一。如皋师范初创时也开设读经讲经课,并且是作为必修课。不久因学生反对,改为选修课,进而只在国文课内安排一些章节。

沙元炳虽然是旧学出身,国学功底深厚,但也不赞成一味地读经。其诗《戎马书生图为江伯觐秀才作》云:“南行执礼器,浮海将安之?北向读《孝经》,灭虏会何时?呫哔儒生睎金紫,终日抱书饥欲死。”前面四句谓信奉儒家、死读儒家经典,无法驱除鞑虏,洗雪国耻。后两句说,那些诵读经典的儒生还恪守着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只图个人飞黄腾达,哪怕饥渴欲死也抱书苦读。在列强坚船利炮的攻击下,沙元炳认识到只靠旧学无法救国,必须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这才是他渐次取消读经课的根本原因。

沙元炳注意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他依照日本建立普通学校、师范学校、实业学校三个教育体系以刷新教育的做法,先在如皋师范学堂内附设了中学堂与测绘专修科,后在如皋县创办了“如皋乙种工业学堂”和“如皋县乙种商业学校”。他还从日本师范教育的经验中了解到:师范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同只学习不实践相比较,当他们从事实际工作时教学能力大不一样。因此,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将如皋公立高等小学堂改为如皋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堂,成为师范生固定的实习基地。1908年,沙元炳又将附属高等小学堂扩充为附属两等小学堂。他明确规定师范生必须定期去附属小学见习和实习,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教学实际。为了防止师范毕业生转业改行,沙元炳以主持全县学务的议长身份,采纳了日本用经济赏罚的办法,来保证师范毕业生必须勉力从事本县小学教学6年的规定,较好地发挥了师范教育的作用,有效防止了人力财力的浪费。

四、重视师资建设

沙元炳深知教师队伍的优劣与教育成败的关系,因此广聘名师。他不分畛域,南至福建,北达直隶,旁及浙江、安徽、湖北等地,千里迢迢,延揽人才。算学体操教员陈步濂系福建闽县人。英文教员王约瑟、王行启,乐歌教员楼汉民,均系浙江人。体操、图画教员李铎系安徽寿州人。英文、算学教员王第祥系直隶顺天人。英文、算学教员王房全系湖北人。

由于国内缺乏理化、博物、教育学、外国史地教员,他就委派董事张藩于甲辰年(1904年)到日本去,一面考察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师范教育,一面延聘学校所需的日籍教员。从1905年起,片山环、下村觉太郎、井泽恒美、永田恒次郎等日本国教师长期受聘在学校教授这些新学科。为了培养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沙元炳还选派教员和学生赴日本留学,学成回校任教。据统计,自1902年至辛亥革命十年之间,如皋留日学生约22人,其中经沙元炳支持出国留学的有9人。

由于沙元炳多方延揽,许多名师纷纷来到如师任教。如沈文翰,与蔡元培、张元济、唐文治等大学者同榜,授翰林院编修。他学富五车,是研究《十三经注疏》的主要学者。国画习字教员许树枌,国画造诣极深,誉满大江南北,当代画家齐白石与之过从甚密。齐白石作品一旦成功,必求许先生指正。国文教员陈国璋,文学修养丰厚扎实,在当时如皋乃至江宁、苏州文坛均享有盛誉。理化教员项本源,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在如皋有博士之称,专著译著颇多,如《科学昌国论》等。在沙元炳的不懈努力下,如皋师范形成了一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五、主张为士族孤幼儿提供免费教育

沙元炳的这一思想见于其《士族孤幼学堂碑文》。如皋旧有抚幼塾,为县中乡绅捐资所建,用以教养贫乏子弟。后抚幼塾废弃不用,而沙元炳正创办师范学校,于是移其资财充办学之用。师范学校虽然免费,但学生一年的用度,包括饮食纸墨,也不在少数,所以来学者多世家望族,贫乏子弟则不得入学。沙元炳同壬辰(1892年)会试时同年、当时如皋县令周松孙言及此事,深以为憾。周松孙遂提议重建“士族孤幼学堂”,二人一拍即合,将原抚孤塾重新修葺成学舍,请成绩优异的师范生做教师,饮食用度,全部官府供给。于是士族孤幼儿才得以接受教育。

由此沙元炳推原古代圣王关于抚恤孤儿的政治,认为它已经很完备了,却没有提到教育。那些弱龄童竖如果只是饱衣暖食、生活安逸而不施以教育,并非王政所该有,而书籍中却没有记载,为什么呢?沙元炳推测道:古代乡学,皆由官设,合二十五家为一门塾,有父师、少师教学生文化知识,有里胥、邻长教学生耕种,而孤贫子弟即厕身其中,不需另谋教育的路径。后来学校制度废,缙绅豪族各怀私心,只给自己子弟聘师请教,而孤门寒士往往终身不知书。元明以来,虽有义士贤达广建义塾以助之,但与古代的学校教育不同,只授以猎取功名之学,而不是授以谋生立命之术,因而并不可取。现在的学校,虽无法与古代的学校教育比较,但与义塾相比,已是大大地进步了。

从重建士族孤幼学堂一事和沙元炳对历史上孤幼儿接受教育情况的考察来看,沙元炳主张由政府出资为孤幼儿提供免费的教育,而且要授以实实在在的学问,能够让他们在社会上谋生。

沙元炳这些教育思想虽然产生于一百多年前,但对我国现在的教育仍有不少借鉴意义。比如:对学生施以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施以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在生活条件优越的现代社会,如何砥砺学生的志操,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奋发进取精神?我们应该怎样切实有效地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我们现在的教育仍有向国外借鉴学习的必要,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向国外借鉴学习?我们的国家富裕了,但我们国家仍有很多的失学儿童,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失学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仅仅依靠社会力量捐建“希望小学”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怎样实施教育强国战略?鉴往而知来,希望沙元炳的教育思想能够在新时代发挥新的作用。

[1]胡瑗.安徽通志 松滋儒学记[A].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8]沙元炳.士族孤幼学堂碑文[A].志颐堂诗文集[M].1973年台湾如皋同乡会影印本.68.

[3]沙元炳.丰利场公立两等小学校校长纪念碑[A].志颐堂诗文集[M].1973年台湾如皋同乡会影印本.66.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65.

[5][10]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校史编写组.百年如师[Z].2002:16.

[6]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校史编写组.百年如师[Z].2002:17.

[7]沙元炳.答张策清、潘丹仲论辞省议长书[A].志颐堂诗文集[M].1973年台湾如皋同乡会影印本.42.

猜你喜欢

如皋教员师范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如皋:围绕“四个来”做实侨务工作
如皋盆景走向世界绽放异彩
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的策略探讨
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把世界带进如皋,把如皋带向世界”
晚安,教员先生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扶贫决战,在如皋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