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瑞克·沃尔科特诗歌中的修辞法运用*
——从中国诗歌“赋、比、兴”视角看德瑞克·沃尔科特诗歌

2014-04-09王冰冰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沃尔科特瑞克内心

王冰冰

(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8)

德瑞克·沃尔科特诗歌中的修辞法运用*
——从中国诗歌“赋、比、兴”视角看德瑞克·沃尔科特诗歌

王冰冰

(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8)

德瑞克·沃尔科特是加勒比海地区最重要的英语诗人,199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诗歌作品,包含多元的创作表现方法和修辞技巧,用真切的内心情感和大量的意象给人描绘一幅画面景象。从中国诗歌理论“赋、比、兴”视角来探析德瑞克·沃尔科特作品中的修辞表现方法,可以发现这三种创作方法在沃尔科特的诗歌中都有体现。这不仅显示了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智慧与魅力,更为德瑞克·沃尔科特的研究提供些许有益的参照。

德瑞克·沃尔科特;诗歌;修辞法

德瑞克·沃尔科特(Derek Walcott)是当今加勒比海地区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他的诗作因“具有伟大的光彩,历史的视角”而获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正如沃尔科特的获奖评语中所说:“这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沃尔科特的身上流着黑人和英国人的血液,英语是他写作的语言,他既从英国文学传统汲取养分,又无时不忘自己生长的殖民地的历史,从而发展出兼顾欧非文化,融合复杂意象与平易语言的独特诗风。

中国“赋、比、兴”的诗歌理论由来已久,其对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影响深远。从中国诗歌创作表现手法“赋、比、兴”视角来探析解读德瑞克·沃尔科特的诗歌,一方面,可以探求“赋、比、兴”的表现方法在德瑞克·沃尔科特诗歌中的主要体现;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德瑞克·沃尔科特诗歌中存在的英语诗歌和后殖民诗歌双重性,可以反思比较中国诗歌理论在西方系统诗歌文艺理论下的发展问题。

一、中国诗歌中的主要表现方法“赋、比、兴”

“赋、比、兴”是中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的主要表现方法,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并称为六义。《毛诗正义》中称“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赋、比、兴”的归纳和研究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使中国诗歌艺术思维和表现方法在理论上的认识日趋深刻和成熟,推动了中国诗歌日趋丰富和完美。

叶嘉莹女士在《叶嘉莹说诗讲稿》中,对中国诗歌理论“赋、比、兴”三种表现方法做了较为通俗易懂的解释:“赋,是即心即物;比,是由心及物;兴,是由物及心。”[1]主要强调是中国诗歌形象与情意之间的深刻关系。西方诗歌文艺理论的形象表达主要是通过隐喻(Metaphor)、转喻(Metonymy)、象征(Symbol)、拟人(Personification)、举隅(Synecdoche)和寓托(Allegory)等修辞手法借由外物来表现内心情意的感发,其皆相当于中国诗歌中“比”的表现方法。“赋”和“兴”的表现方法在西方诗歌文艺理论中没有对应的词语,但在其诗歌创作中并非没有体现。

二、“赋”在德瑞克·沃尔科特诗歌中的体现

赋,是即心即物,是指直陈其事,不需要借助外在形象而直接平铺直叙。比如《诗经·硕人》中有诗句:“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候之子,卫候之妻,东宫之美,刑候之姨,谭公维私。”这句诗没有借助任何外在形象来作比喻,而是直接平铺直叙地说出了卫国姜夫人的身份。虽然在这首诗的后面又用了“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这样的修辞手法来描写一个女子的美貌,然而整首诗通篇是以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来讲述卫国姜夫人其人的,所以这首诗就是运用“赋”来表达的一个典型作品。

德瑞克·沃尔科特的诗歌作品也不乏其例,如《飞行号双桅船》中有一个人物的自我介绍,就是采用这种直陈其事的方式来表达的,这首诗也被看作是诗人自身的自我写照:

我只是一个红鬼,我爱大海,/我受过扎实的殖民教育,/我身上有荷兰人、黑鬼和英国人的血统,/我要么什么都不是,要么是一个国家。[2]

这四行诗句以肯定的口吻告诉我们诗人自身的基本情况,作者称他自己是“红鬼”,向全世界大声的高喊说他“爱大海”,他为自己受过“扎实的殖民教育”而感到骄傲,他自豪的宣称自己拥有“荷兰人、黑鬼和英国人的血统”,最后他以惊人的力量作出宣言“我要么什么都不是,要么是一个国家”,这是诗人发自内心深处的坚定的高亢的呐喊。诗人以坚定直白、毫无修饰地口吻说出,虽然他处在两种文化冲突的矛盾之中,但是他要冲出樊篱,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民族的新的文化。这是诗人的宣言,没有通过任何外在的形象来解释与比拟。这四行诗就像是诗人抛出的一颗颗强力炸弹,一声比一声更加响亮,一声比一声更加令世人振聋发聩,而过多的解释和修饰只会削弱他发出宣言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这四行诗体现了中国诗歌理论中“赋”的表现方法,不仅没有空虚无力感,反而更加直接有效。

沃尔科特的早期诗歌《远离非洲》中,同样也是运用平铺直叙的表现方法,直露地道出了处于种族与文化交混中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态:

我,被两种血液所毒害,/分裂直到血脉,将转向何方?/我,曾经诅咒/那醉醺醺的英国治安官员,在这/非洲和我喜爱的英语之间如何选择?/背叛二者,还是归还他们所给予的?/我怎能面对这屠杀而无动于衷?/我怎能背离非洲而生?[3](P7)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被两种血液所毒害”的内心痛苦,该“转向何方”的迷茫与思索,“诅咒醉醺醺的英国治安官员”的憎恨,是“背叛”还是“归还”所面临“如何选择”的纠结和苦恼,以及通过“自我抗辩”的内心拷问所要做出的抉择。沃尔科特通过一连串的反问,把他为种族、文化以及政治上“精神分裂”的困难处境,赤裸裸地尽情发泄了出来。他“是一位受过教育的城市诗人,而他又是个黑人;为此他既冒不相干的责难之险,又冒不相干的赞誉之险;白人觉得他挺聪明,居然能写得像别的老练的诗人一样好,黑人则觉得他从事白人的艺术,出卖了自己的灵魂。”[4]但诗人并不拒斥他既已承受的一切,而是选择了拥抱本土和殖民文化两方面的精华。诗人用这种直陈其事的方式,将内心中对于两种矛盾文化的包容态度直接表现出来。他毫不掩饰自己的种族血统、文化背景和思想,他是自由的,他是骄傲的,而这种震撼的、宣言般的内心感发是各种含蓄隐晦的修辞技巧所不能传达的。诗人正是利用这种直陈其事的表现方法,将内心所感所想肯定而又坚定的表达了出来,最终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化风格。诗人正是利用这种直陈其事的表现方法,将内心所感所想肯定而又坚定的表达了出来,这也是中国诗歌中“赋”的表现方法在德瑞克·沃尔科特诗歌作品中的体现。

三、“比”在德瑞克·沃尔科特诗歌中的体现

比,是由心及物,是指以此例彼,通过理性思考将内心感发诉诸于外物。比如秦观的《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言道:“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这句词中“金”表达珍贵美好,“炉”表达温暖热烈,“小”表达纤细幽微,“篆”表达盘旋曲折,“香”表达芬芳美好,词句整体传神地传达出词作者的哀婉之情,而这恰恰是“比”的表现手法成功的运用。

德瑞克·沃尔科特的诗歌也不乏其例,如诗歌《名声》,就是通过借用外在物象来表达诗作者的内心感触,给读者以形象具体的感受:

名声就是:星期天,/巴尔蒂斯画中的/那种空虚。[5]

诗人将自己内心对名声这一抽象的感受,通过勾勒出一副画面加以具象化呈现出来,使读者形象地感受到诗人是如何看待名声这种身外之物。这三行诗中,“星期天”给人以闲散、松懈、困倦、乏力的感觉,“巴尔蒂斯画中的那种空虚”给人以虚无飘渺、索然无味、空洞苍白的感觉,如此组合瞬间在读者的脑海里刻画出一种具体的物像,也为整首诗定下基调。接着,作者将一个又一个意象抛给读者,如“没有铃铛的蓝铃花”,“毫无生气的画布”,“生硬的石质花瓣的剑兰”等等,给读者一种灰色、静止、呆滞、石化般的沉重感,表达了诗人对所谓名声的淡然、无趣、乏味,以致于生出“一种对上班的渴望”的逃离感。沃尔科特在这首诗作中通过借用具体的形象比喻,将诗人自己内心对名声的感触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体现了中国诗歌由心及物的“比”的表现方法。

在“比”的基础上,德瑞克·沃尔科特还吸收了西方诗歌创作中注重理性精神的特点,在其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繁复多样化的比喻修辞技巧,并且极具独特性,这不仅得力于诗人自身深厚的文学素养,还体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他营造的比喻极具独特性,精确而生动,得力于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学素养。”[6]在其诗歌《克鲁索的岛》中,诗人将克鲁索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一系列的比较,使读者瞬间直观感受到诗人内心中主人翁的角色定位:

自从人类堕落以来的第二位亚当,/他的初始的/败坏含有那与生俱来的/邪说的种子,即人们失败/与他们的信仰有关。[3](P57)

诗人笔下的主人翁克鲁索是一个变形人,“克鲁索的岛”是圣卢西亚岛,诗人将主人翁克鲁索幻化为“亚当”,因为他是来到这个岛国天堂的第一位居民,故其一开始被设定为一个殖民者的形象,诗人通过用“初始的败坏”及“与生俱来的邪说的种子”表达了殖民者对于这个岛国天堂的蹂躏。随后,克鲁索这一人物形象又被设定为岛国土著,惨遭后来的殖民者欺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设定其实就是诗人的自我设定:克鲁索落难荒岛后被世界文明所隔离的孤独感,表现了殖民地人或者诗人自己被多种文化排斥的孤独;通过“初始的败坏”及“与生俱来的邪说的种子”表达了殖民地人或者诗人自己所承受的文化分裂与孤立的沉重苦难。沃尔科特通过这种双重隐喻的巧妙设计,将个人的命运以及民族的历史以克鲁索的形象表现出来。诗人用这种以此例彼的方法给读者一种形象化感觉,这也是中国诗歌中“比”的表现方法在德瑞克·沃尔科特诗歌作品中的体现。

四、“兴”在德瑞克·沃尔科特诗歌中的体现

兴,是由物及心,是指见物起兴,通过外物而引起内心自然而然的感发。比如《诗经·关雎》中有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关”是鸟求偶的叫声,因为看到河边沙洲上的鸟儿都在追求它们的伴侣,是那样的美好,因而产生了对恋人的思念。所以这首诗是由于看到外在的形象而引起内心的感慨,这正是运用了“兴”的表现方法。

德瑞克·沃尔科特诗歌作品中也不乏其例,如在诗歌《港口》中,诗人通过看到黄昏中渔夫们回到港口的景象,引发诗人内心深处对自己“心灵港湾”的感触:

黄昏中划船回家的渔夫们/并不在意他们穿过的静谧,/我呢,既然感情已溺毙,就不该再要求/你平静的双手所给予的安全的暮霭。[3](P5)

在这四行诗中,黄昏划船回家的渔夫在到达港口时,港口已经空无一人,空留下一片静谧,没有掌声和鲜花为他们的回归喝彩,没有热腾腾的饭菜为他们消除疲劳,辛勤劳作一天的渔夫们并不在意。但由此及彼,诗人因此联想到自己所处的多种文化冲击下“精神分裂”的圣卢西亚,他心中的港口,已无法给诗人以引导,他的思想处于危险的边缘,他看不到希望的出路。于是诗人在这首诗后面说,他要“秘密的出走”远航,“逆行开脱新水域”去探险找寻出路,以使“免于思想之危险者可以安全的爬上大轮船”,而不愿意做“溺死在群星附近的玩水者”,表现了诗人要勇敢地接受并拥抱多种文化,以创造出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

沃尔科特在其诗歌《仲夏,多巴哥》中,同样采用了由物及心、见物起兴的表现方法,表达了时光无情流逝的感概:

宽阔的,太阳石的海滩。/白炽的热力。/碧蓝的河流。/一座小桥,/烤焦的棕榈的黄叶子/自夏日困倦的房屋边伸出,/整个八月都在瞌睡。/我所拥有的日子,/以及失去的日子,/日子就像女儿渐渐长大,/不再守着我的臂弯。[7](P178)

诗人在这首诗开篇就给读者描述一个夏日午后多巴哥的情景:无人问津的“太阳石海滩”,极力释放“热力”的太阳,静静流淌的“河流”,凝固孤立的“小桥”,“烤黄的棕榈叶子”,“困倦的夏日房屋”以及整个“瞌睡的八月”。一切都显得那样的缓慢,却又静静地不可逆地前行。这引发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无论是现在“拥有的日子”,还是过去“失去的日子”,时钟的秒针一刻也不曾停留地嘀嗒嘀嗒的前行着,像“渐渐长大的女儿”一样终究越走越远,无法留住。字里行间,都有着我们熟悉的孔子式的“逝者如斯夫”般的感叹。这是中国诗歌中“兴”的表现方法在德瑞克·沃尔科特诗歌作品中的体现。

加勒比海地区既是欧洲、非洲、美洲三个大陆的连接点,也是英国、西非、北美三种诗歌传统的交叉点。[8]诗人沃尔科特正是处于这样一种多元文化冲突且本民族文化经常不在场的困境之中,然而他勇敢地吸收并利用英语诗歌文化,结合本地民族特色,成功地描述了诗人所生长的岛国风情和历史,赢得了世界人民的理解和同情,有力地回应并实践了他自我提出的宣言——“我要么什么都不是,要么是一个国家”。

通过从中国诗歌理论“赋、比、兴”的视角,可以看出这三种诗歌表现方法在沃尔科特的诗歌中都有体现,成为沃尔科特表达内心复杂情感的有效途径,也显示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散发的智慧与魅力。同时,通过探析沃尔科特的诗歌,我们看到,中国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的发展也必须要保持民族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这样才能使中国诗歌屹立在世界诗歌文化之林,从而真正实现中国诗歌的文化价值。

[1]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俄罗斯]约瑟夫·布罗茨基.潮声:德里克·沃尔科特[J].西部,2012(3).

[3]德瑞克·沃尔科特.德瑞克·沃尔科特诗选[M].傅浩,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4]孟宪杰.国内德瑞克·沃尔科特研究评述与展望[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4).

[5]阿九.德瑞克·沃尔科特诗选17首[J].诗歌月刊,2007(7).

[6]孟宪杰.浅析沃尔科特诗歌《克鲁索的岛》[J].文学教育,2010(7).

[7]耿占春.外国精美诗歌读本[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9.

[8]张德明.后殖民史诗与双重化叙事策略[J].浙江大学学报,2007(1).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 in Derek Walcott’s Poetry——Commenting on Derek Walcott’s Poetry from the Views of Chinese Poetry Theory

WANG Bing-b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Aesthetics and Critical Theorie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8,China)

Derek Walcott is known as“the best poet in English literature today”,and he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92,the reason is that his works have great splendor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Derek Walcott utilizes multiple creative expression and rhetoric to organize emotional images and experiences,it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for poet to express his abundant and complex emotions.As awards reviews said“this is the result of multiple cultures”.The paper study Derek Walcott's poetry from the views of China poetry theory,we can find these three kinds of creative methods are all reflected in Walcott's poetry.This phenomenon not only shows the wisdom and charm of China ancient poetry theory,more importantly,it can provide an useful idea in the light from a different but important perspective for Derek Wolcott'’s research.

Derek Walcott;poetry;rhetorical device

I75.53

A

1009-1734(2014)11-0052-04

[责任编辑 陈义报]

2014-05-10

王冰冰,在读硕士,从事西方现当代文艺批评研究。

猜你喜欢

沃尔科特瑞克内心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爱之后的爱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敌人派(上)
敌人派(下)
“当代荷马”沃尔科特逝世:加勒比最伟大的诗人走了
瑞克林有了一个家
沃尔科特vs托特纳姆球迷:获胜之后的比分手势没有扔硬币恶劣
一块生锈的铁